引 言在科学技术繁荣、发展的过程中,传统的自然科学学科得以不断深入发展,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纷纷涌现,科学与技术趋向综合化、整体化。学科创立、成长和发展,是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的科学基础,是科学知识体系化的象征,是国家科技竞争力的标志。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 13745-2009D 的发布及“指挥与控制系统工程”学科首次纳入,指挥与控制学科开启了其创立、成长和发展的道路。
在《学科分类与代码》标准中,规定了学科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为:“具备其理论体系和专门方法的形成;有关科学家群体的出现;有关研究机构和教学单位以及学术团体的建立并开展有效的活动;有关专着和出版物的问世等条件。”显然,从技术层面深入研究其理论体系和专门方法是指挥与控制学科当前最迫切的工作。
1 指挥与控制学科体系研究的现状
目前国内已开展了指挥与控制学科的相关研究,部分学者也提出了学科体系框架的初步概念,但总体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第一,对指挥与控制学基本理论等宏观方面缺乏深入系统的理论上的概括与总结;第二,对指挥控制学研究内容综合各个学科研究成果的系统梳理较少,使其深入研究缺乏理论框架的指导;第三,对指挥与控制活动的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是军事应用领域研究较多,社会学视角研究不足;第四,缺乏指挥控制学理论范式的研究。文献[3]提出的体系框架包括理论体系、技术及工具体系和应用体系。文献[4]提出的体系结构从研制工程的方法论角度出发,包括研制理论、指挥与控制系统学和数学及哲学 3 个层次。
2 指挥与控制基础理论研究的范畴
文献[5]定义了指挥与控制的基本内涵:主体为达到一定目的,对客观的支配、调度和操纵,是一种策略性行为。但给出定义只是迈出了研究指挥与控制学科基础理论的第一步,还需要进一步清理与该学科相关的其他重要概念,如指挥与控制的主体、客体、过程、信息、设施等。在奠定基础后,运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主要工具来研究指挥与控制学科体系框架及在现代大科学技术体系中的位置与其应用前景。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包括指挥与控制学研究对象、内容、学科性质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知识结构,理论范式,学科体系,方法论及指挥与控制学学说史等。
3 指挥与控制学科体系框架建构
3.1 指挥与控制学科体系概念
目前,有关学术文献中对学科体系定义的描述不尽相同。可以用两种方式界定指挥与控制学科体系的概念:其一,指的是该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根据一定指导思想将其涉及到多个分支学科组织在一起的研究框架;其二,指的是以某一研究对象展开的知识结构及内容,注重学科内容方面知识单元的内在联系,是一个完整的具有严格逻辑同一性的知识体系。
从学科体系的定义可以看到,指挥与控制学科体系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以特定的研究对象展开的知识结构和内容,包括反映特定研究对象的范畴、概念、原理及逻辑结构所构成的理论体系、研究内容及研究过程、研究方法论等;二是以该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所组织的学科分支。
3.2 指挥与控制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学科基础及知识结构
3.2.1 研究对象
在指挥与控制的理论构架研究中,基本问题是研究对象问题。指挥与控制的研究对象决定了指挥与控制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根据文献[5],可以理解为指挥与控制过程及指挥与控制系统。
3.2.2 研究任务
研究指挥与控制过程及指挥与控制系统涉及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完善和丰富学科研究内容和体系。
3.2.3 学科基础和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指挥与控制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其发展与完善与众多的学科密切相关,涉及哲学、相关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尤其与军事学、系统科学、控制科学、计算机科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研究指挥与控制时,一方面,要辩证地区分它们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与军事学、系统科学、控制科学、计算机科学等的关系),避免混淆有关概念;另一方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应该具有哲学的普遍联系的意识,具体研究时要结合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为之所用。譬如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被许多不同学科的学者称为 21 世纪的科学,复杂系统及其涌现现象吸引了许多生物学家、物理学家、计算机专家以及系统科学家的注意力,而控制理论的一个前沿热点就是从系统控制的角度分析系统的复杂特性、研究多模态及多自主体的行为特征与调控方法,尤其是控制系统复杂性研究及典型涌现现象———自组织与趋同性研究,其理论与方法对指挥与控制学科的研究就很有启发意义。
3.2.4 知识结构
按“知识层”“、知识领域”“、知识单元”的层次,可以导出指挥与控制学科的塔形知识结构,该知识结构由基础知识层、指挥控制结构知识层和系统知识层 3 个知识层共 12 个知识域构成,如图 1 所示.
3.3 指挥与控制学科的主要特征
作为一门新型学科,指挥与控制具有实践性、数学性、普适性、时代性、系统性、交叉性的特征。
3.4 指挥与控制学科体系框架建构
指挥与控制基本理论的研究目的是形成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有自身特色的学科理论体系,而确定该体系的基本框架是基础。根据国内学术界对于一般学科体系的划分方法,笔者提出了按照知识在学科领域的作用层次划分法、按照研究对象的划分法和综合两者的二维划分法等 3 种体系的构建原则,并尝试性地进行了建构。
3.4.1 按知识作用层次划分法建构
其主要依据是钱学森依据知识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层次对学科知识体系进行划分的理论基础,即科学技术三分法(三层次法,见文献[6]),如图 2 所示。
第一层次是基础理论层次,它包括目前学科体系中的大部分学科,总起来叫指挥控制学或指挥控制理论,主要包括指挥与控制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论、学科体系结构、基本理论、理论范式、与相关学科交叉关系及其他等。
第二层次是技术理论层次,主要包括结构理论、情报综合处理技术、态势评估技术、任务规划技术、智能决策、行为协同方法、人机环理论、效能评估理论、仿真方法、综合集成方法等。
第三层次是应用技术层次,即指挥与控制系统工程,主要包括军队指挥系统工程、武器装备建设系统工程、指挥自动化系统工程、交通指挥控制系统、航天指挥控制系统工程、安全生产指挥控制系统工程、应急指挥控制系统工程、社会事物管理的指挥控制系统工程、标准与法规系统工程及其他.
3.4.2 按学科知识专业领域划分法建构
指挥与控制学科研究对象是复杂系统,它不仅研究军事、战争、武器,还研究企业、市场、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的系统。如果遵从传统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划分办法,可以把指挥与控制的研究对象划分为“9 个部分”,如图 3 所示。其中军事指挥与控制包括军队指挥控制、作战指挥控制、武器装备指挥控制、航天指挥控制等。
3.4.3 二维划分法(矩阵体系法)建构
二维划分方法,或称矩阵体系法,其思想是按照研究对象维和知识作用层次维的二维空间来对指挥与控制系统学科体系进行划分,以期实现两种截然不同方法的统一。
第一维,知识专业领域维。即指挥与控制科学的 9 个部分。各学科具体研究对象不再赘述。
第二维,知识作用层次维。包括基础理论、技术理论和应用技术 3 个作用层次。处于基础理论层次学科的任务重在认识客观世界,发现客观规律,对客观世界的现象和进程作出描述、解释和预见,主要回答“是什么”、“应当做什么”的问题。处于技术理论层次学科的任务是应用科学技术方法研究指挥与控制活动,为决策优化提供理论和方法的新兴学科。实现把研究成果转化为能具体指导改造客观世界实践的理论和方法,并通过这种转化过程,深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回答“能做什么”、“用什么方法做”的问题。处于应用技术层次的学科是研究应用科技方法和手段,进行指挥与控制活动组织与管理的新兴学科。通过把技术层次研究成果转化为直接改造客观世界的方法、手段和工具,主要回答“怎么做”的问题,如图 4 所示。
4 结束语
指挥与控制作为一门新生交叉学科,其学科体系的探究是一项复杂的技术工程,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学科体系框架构建只是学科体系建设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实现指挥与控制学科体系研究的跨越式发展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刘大椿.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 -- 交叉学科[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1.
[2]国家技术监督局.GB/T 13745-2009 学科分类与代码[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3]秦继荣. 指挥与控制学科建设中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J].火力与指挥控制,2009,34(1):1-3.
[4]董志荣.创建“指挥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管见.中国“指挥与控制”高层论坛论文集[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10.
[5]秦继荣.理解指挥与控制.中国“指挥与控制”高层论坛论文集[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10.
[6]钱学敏.钱学森的大成智慧学[J].中国工程科学,2002,4(3):6-15.
[7]吴正荆.信息社会学研究内容、理论范式与学科体系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8]任煜海,侯建鹏.应用智能控制提高火控技术进步的几点思考[J].火力与指挥控制,2012,37(增刊):9-11.
[9]教育部高等学校自动化专委分会. 自动化学科专业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