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教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计算机论文 > 计算机教学论文 >

“石头汤”的教育隐喻及其对信息技术教学的启示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10-15 共5284字
论文摘要

  “石头汤”的故事源于欧洲民间传说,流传版本之多,不可计数。择其之一,简而述之:故事发生在一个村庄,三个饥饿难耐的士兵路经此地,原想讨口饭吃并借宿一宿,结果村民以各种理由加以拒绝。三个士兵灵机一动,向村民借来一口大锅和些许柴火,开始煮石头汤。许多村民前来围观,并纷纷带来胡萝卜、卷心菜、牛肉、马铃薯、牛奶、胡椒、盐等食材和佐料,最后大家一起煮成了一锅美味的“石头汤”。村民对三个士兵倍感谢意,热情地邀其留宿。

  就这样,借着这锅“石头汤”,士兵获得了自己想要的饱食和住所;而村民也得到了烹饪“国王之汤”的方法。看似简单的寓言故事背后其实隐藏着深刻的教育哲理和教育智慧。文章尝试剖析“石头汤”的教育隐喻及其启示,以期引起信息技术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核心内涵的一些思考。

  一 “石头汤”的教学角色隐喻

  “石头汤”的故事主要包括士兵、村民、石头、水、食材佐料、火和木柴、大锅、石头汤等角色。这些角色分别映射了教育中的教师、学生、教学引子、教学内容、学生特长、教学热情和信念、教学载体、创生的知识等角色。

  1 士兵——教师

  故事中的三名士兵在教育中的原型是教师。其中,一人为主讲教师,其余二人为助教、导学。士兵(教师)通过巧妙的引领和指导使村民(学生)学会了分享和烹饪“国王之汤”的方法(掌握知识和技能)。

  2 村民——学生

  故事中的村民实指现实课堂中的学生。一开始,学生(村民)感到迷茫、孤立,不愿与其他同学(村民)分享,彼此存在着敌意、猜忌和厚厚的“坚冰”,并排斥新来的教师(三个士兵)。

  随后,经过教师(士兵)引导,学生(村民)改变了态度,获得了所需的知识技能(烹饪“国王之汤”的方法)。

  3 石头——教学引子

  故事中的石头隐喻现实课堂中的教学引子。士兵以石头为引子激发村民的好奇心,诱引他们拿出各自的食材佐料。同理,教师利用教学引子抛砖引玉,巧妙引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诱发学生更多的思考和灵感,使教学得以深入发展。

  4 水——教学内容

  “石头汤”中的水原本无色无味,但对于熬制美味“石头汤”不可或缺。教学内容亦如此。

  教师的神圣职责就在于和学生一起想方设法将原本无甚趣味的教学内容(教材中的知识和技能)“熬制”成师生都爱喝的美味“石头汤”。

  5 食材佐料——学生的特长

  故事中的食材佐料恰若学生所特有的奇能、特长和优势,是学生个性化的体现。在与教师(士兵)第一次接触时,由于陌生和不信任,学生(村民)先将自己的长处(食材佐料)深藏不露,让教师(士兵)空手而归。随后,在教师(士兵)的循循善诱下,学生(村民)才逐渐打开心扉,亮出自己原先隐藏的东西。村民所藏的“食材佐料”相当于学生隐藏区的知识,只有自己知道而他人未知。教师的作用之一就在于引导学生公开和分享各自隐藏区的知识,变成公共区的知识,帮助学生汇聚、显性化和内化这些知识,创生出新知识。

  6 火和木柴——教师的教学热情和教育信念

  火和木柴是故事中的两个隐含角色,也是煮汤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个关键要素。故事中的火象征了教师的教学热情,没有这把“火”,“汤”不会“发生物理化学反应”。而木柴代表教师的教育信念。坚定的教育信念是教师不竭的能量来源,也是教师能够持续产生教学热情的根本原因。苏格拉底曾说,“教育不是灌溉,而是点燃火焰。”教育需要点燃的不仅是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教师的教学热情。

  7 大锅——教学载体

  大锅作为承载“石头汤”的器皿,隐喻的是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载体。然而,之所以能煮出“石头汤”,并非简单因为这个教学载体的存在,而是因为教师(士兵)充分运用自身的教学智慧和教学方法,将水、食材佐料等聚集在“大锅”中,并借助火和木柴,通过师生互动进行合力烹饪。学生的各种特长通过教学载体相互激发、碰撞与融合。“有容乃大”,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一口“大锅”,才能熬制出供那么多士兵和村民享用的美味“石头汤”。

  8 石头汤——创生的知识
  
  “石头汤”之所以成为极具“营养价值”的美味,是因为它是由所有村民的优质“材料”一同“孕育”出来的。虽然汤里汇集了所有食材佐料的精华,但这锅汤的价值并不等同于所有精华的累加值,而是比累加值更大的价值。在此过程中,“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量变”和“质变”、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智慧与智慧的激荡,交叠循环,不断加剧,终于创生出有利于师生共同发展的“新知”(汤的营养价值)。

  通过以上八个角色的类比可知,煮汤需要的要素包括士兵、村民、石头、水、食材佐料、火和木柴、大锅、石头汤。与之相应的是,实施一次成功教育所需要的条件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引子、教学内容、学生特长、教学热情、教育信念、教学载体、创生的知识。“煮汤”的所有要素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动态的教学系统——教师拥有教学热情和教育信念,学生具备各自的特长(个性);教师通过教学引子,引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奇思妙想;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想法受教师源源不竭的热情、信念所影响而进行传递和催生时,“新知”就会从学生的“食材”中慢慢流溢出来,渗入汤中,使整锅汤变成创生的知识。在此过程中,各要素不是静止、孤立的,而是通过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教学方法,有效地整合、融合在一起,逐渐形成一个石头汤式的教学系统,进行动态发展和演变,如图 1 所示。【图1】
论文摘要
  
  二 “石头汤”的教学方法隐喻及其启示

  1 讲授法——煮难喝的石头汤

  虽然讲授法是常用的教学方法,但如果过多地将其应用到注重培养实践能力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则会有悖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理念——探究、自主、合作、创新。教师过多采用讲授法,就像煮一锅难以下咽的“石头汤”,还可能引起消化不良、吸收不畅等问题。

  2 任务驱动、抛锚式教学、团队协作——煮美味的石头汤

  “石头汤”的“美味”和“营养”得益于“三个士兵”的独特“煮法”——任务驱动、抛锚式教学和团队协作。

  (1)任务驱动

  “煮石头汤”就像老师布置给学生的一个总任务。在“煮汤”的过程中,村民(学生)在士兵(老师)的帮助下,围绕“煮石头汤”这一共同任务进行活动。在强烈的“煮汤”意愿的驱使下,他们纷纷拿来自己珍藏已久的“食物”,从而形成互动和协作。在村民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士兵还引导村民进行了一种学习实践活动。

  (2)抛锚式教学

  “石头汤”的故事同时蕴含了抛锚式教学法。首先,士兵(老师)为村民(学生)创设了一个能煮出石头汤的情境,随后确定了一个“如何煮石头汤”的问题。围绕该问题,士兵向村民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村民则依据线索自行解决问题。其间,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信息提供者转变成了“教练”和学生的“学习伙伴”。

  (3)团队协作

  团队协作是任务驱动教学法和抛锚式教学法的关键环节。故事中的石头不过是个引子,起抛砖引玉的作用。它之所以能引来大量村民,完全归功于合作氛围的感染力。在故事中,村民和士兵临时组成了一个团队,并确立了一个共同目标(共同愿景)——煮美味石头汤。士兵作为这一团队的领导者,以其智慧的言辞,引导、说服村民拿出自己的资源,并妥善分配、协调、指导村民之间的工作和协作,营造了一个相互信任的氛围,使任务得以完成。

  最终士兵与村民得到了各自想要的东西,达到了双赢的完满结局。

  信息技术课程需要的正是一种活泼、自由、智慧的学科生命力,如果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都能像村民对石头汤的热烈追求一样;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培养,都能像士兵对村民的智慧引导一样,那么信息技术课的明天可能将是一番新景象。

  三 “石头汤”的信息技术教学过程隐喻及其启示

  “石头汤”的煮汤过程与信息技术教学过程有如图 2 所示的对应关系。【图2】
论文摘要
  
  1 情境导入,呈现任务

  故事伊始,士兵创设了一个“煮石头汤”的情境,利用村民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继而呈现“如何煮汤”的任务。信息技术教学也需要先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然后再布置任务,为团队建立美好愿景。

  2 启发引导,任务分析
  
  随后,士兵以“无论什么汤都需要盐和胡椒”、“像这样的石头总能做出好汤来。不过,哦,如果能有胡萝卜就会好得多”、“好喝的石头汤还应该有卷心菜”、“要是再有一点牛肉和几个土豆,这道汤就好得足以上富人的餐桌了”等语言,隐射了煮石头汤所必需的材料,并逐层引导村民识得此知识点,使他们自愿奉献出食材。此外,士兵的目标能够实现,还在于他们一步步提出要求,而村民也一步步答应他们的要求。这实际上是应用了心理学中的登门槛效应。他们先提出一个小小的愿望:要一口锅和一些柴火,当村民答应后,他们又逐次提出要盐和胡椒、胡萝卜、卷心菜等东西。虽然最终士兵要了很多东西,但由于每一次的要求都不难,看似不需要做出较大的牺牲,因此村民都乐于给予。这些情节给予的启示是,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不能生硬地告知学生该做什么,怎么做,要善于采用一些语言艺术和心理学原则来逐步引导学生。试想一下,倘若士兵直接开口向村民借锅、柴火和食材,有哪一个村民会自愿双手奉出呢?

  3 任务实施,及时反馈

  在士兵的诱导下,村民开始实施任务,各自跑回家中寻找食材。在将食材交到士兵的手上时,士兵会对食材给予肯定,并指出“若还有……就好了”的希望,村民便又去寻找。这一环节恰如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反馈阶段。它的启示是,在学生完成一个操作任务后,教师应给予相应的正反馈和负反馈,既要肯定学生的付出,又要提出完善建议,帮助学生提升。

  4 评价成果,情感体验

  故事的最后,士兵与村民一起享用了美味的“石头汤”,并一同唱歌、跳舞直至深夜。这一情节的启示是,在上完一次信息技术课之后,学生也应该得到类似于故事的结局:能享受到对劳动成果的评价,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四 “石头汤”的信息技术教学理念隐喻及其启示

  “石头汤”的故事隐含了信息技术教学的四大理念,值得细细品味和挖掘。

  1 理念一:注重沟通与交流

  沟通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教师与学生能否煮出一锅鲜美的“石头汤”,取决于彼此的沟通与交流。故事一开始,由于士兵与村民之间缺少信任和沟通,所以士兵屡屡遭拒。为避免教育中出现类似的情况,教师需要正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找出阻碍交流的根源。交流源于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而彼此的陌生、误解、不尊重、地位不平等等因素则容易在师生之间形成一座无法逾越的冰山,两者在对方的视域中都是厚重、冰冷和孤立的形象,自然不会相互“亲近”。“破冰行动”迫在眉睫。尊重、肯定和善待学生,是降低教师姿态和提升学生地位的普适原则,以赞美之词赏识他们,以谦和之心包容他们,以微小之事感动他们……坚冰定能化为柔水,铁杵亦能磨成针。

  2 理念二:提倡合作与共享

  合作与共享是互联网精神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故事的核心理念。分享有助于知识的博观与约取、零存与整合、连通与流动。分享还有助于扩大学习者的自我开放区。乔哈里窗理论认为,人的知识之窗有四格:开放区、隐藏区、盲区和未知区。而实现群体中的对话合作和知识共享则有两种沟通方式:“公开自我”和“倾听与回应”。前者通过主动扩大自我的开放区,让对方更多地了解自己,来实现相互之间的共享和合作。后者指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发出对“我”来说具有启发意义的反馈,通过“我”积极的倾听与回应,也让对方更多地了解自己,结果也是扩大了自我的开放区,进而实现相互之间的共享和合作。

  3 理念三:呼吁教育公平

  故事中的所有村民都怀有许多“食材”(特长),如果没有“士兵”的层层诱导,他们就不会将“食物”显露出来,其潜能也将被埋没,彼此得不到“公平”。教育中的“公平”不是提供或者创造相同,而是让学生可以掌握他们所需要的全部技能,让他们有可能过着最丰富的生活和发挥他们最大的学习潜能。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故事呼吁了教育公平。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公平应该是让学生最大化地发挥各自优势,在一个个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完成的任务中,放飞想象力,打开创造力,练习操作力,从而充分挖掘自己的智力潜能。

  4 理念四:强调实践性

  故事中的士兵通过语言引导,让村民动手实践,体现的正是一种让学生在做中学的思想。

  然而,在煮汤的过程中,村民虽然在实践,但只是负责一些简单的任务,并没有亲自“操刀掌勺”。作为新手,他们只是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尽管如此,在边缘性参与中,他们还是能通过观察、对话、体验等方式学到“煮汤”的核心步骤。即使士兵离开,他们也能通过不断练习,从“煮石头汤”的新手逐步成为熟手和高手。

  五 “石头汤”隐含的信息技术教学生命力

  士兵之所以能煮出美味石头汤,不是因为某个要素起了关键作用,而是因为士兵充分运用其教学智慧,通过“石头”激趣、情境创设、任务布置、语言引导等方法手段,将枯燥、乏味的煮汤过程变得灵活、生动和有趣。与之相应的思考是,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把无味的知识变得有滋有味?如何将单调、呆板的信息技术课堂变成有生命力、吸引力的课堂?这或许就是“石头汤”故事想要引发大家深入思考的问题。而故事中士兵对煮汤过程的巧妙设计也隐含了对信息技术教学生命力的本质理解——信息技术教学不是传授,而是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实践体验、合作分享、评价反馈和互动创造,是点燃教师乐教和学生乐学的熊熊大火,是使学生通过“感、体、悟”获得对信息技术课程最愉悦的情感,不仅享用“汤”,而且享受“煮汤”的过程。
  
  参考文献
  
  [1][4](美)马西娅·布朗着.丁浣译.石头汤[J].教师博览,2009,(8):38-39.
  [2]何克抗,林君芬,张文兰编着.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2.
  [3]叶建华.石头汤带给我们的启示[OL].
  [5]泰州市实验小学.《石头汤》的启示[OL].
  [6]王洁,顾泠沅着.行动教育——教师在职学习的范式革新[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12.
  [7](美)R.基思·索耶主编.徐晓东等译.剑桥学习科学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568.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信息技术教学论文信息技术论文初中信息技术论文
返回:计算机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