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设计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计算机论文 > 平面设计论文 >

叙事性设计理念在电影海报设计中的运用

来源:艺术评鉴 作者:王琪
发布于:2020-01-03 共4836字

海报设计论文教授热荐10篇之第三篇:叙事性设计理念在电影海报设计中的运用

  摘要:电影海报是影片与观者之间的第一次对话,叙事学已被广泛运用于影片的讲述,叙事性设计也可以被引入到电影海报的设计中。叙事性设计在电影海报中的应用借助于多种叙事手法,这种叙事性设计方法正是一种将观者的互动纳入海报设计,将海报设计视作电影生产过程中一部分的创新设计研究模式,它将原本仅对于影片的关注,转移到了人与影片及其环境的互动上来。

  关键词:电影海报; 海报设计; 叙事性设计;

  电影海报,又称电影招贴,其设计的第一目标在于唤起观众的兴致,建立电影与观众的内在关系,迎合观赏者丰富的审美感受,抓住观众的内心需求。电影海报作为电影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面对观者的第一幕景象。电影海报设计不仅包括人物、电影名称等,更有起到重要烘托作用的色彩搭配、明暗对比、字体设计等诸多环节的艺术设计。良好的海报设计是一段完美的观影体验的开始,更是影片的情感化和艺术性的充分体现。电影是故事的载体,在影片的讲述中已经广泛地运用到了叙事学,而电影海报也是整体观影体验的一部分,因此也需要纳入叙事设计的考量。

海报

  一、叙事性设计的意涵

  叙事是一种古老的信息传达方式,"讲故事"是人们交流经验、传递情感、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在"讲故事"的发展过程中,人类逐渐找到了如何让故事听起来更加精彩、让听众身临其境的各种方法,这就是本源意义上的"叙事学".《罗伯特法语词典》将"叙事学"定义为"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理论"[1].发展至此,叙事的对象就已不再限制于口述或者书写的"故事",其媒介和载体更加多元化,影视、舞蹈、戏剧等等人类创造性活动都被赋予了叙事性意涵。直至20世纪60年代,学术界涌现了大量关于叙事作品结构分析的作品,叙事结构的相关思想直接影响了建筑结构、平面构图等设计理念,于是有设计师尝试利用叙事思维进行设计实践和阐释,尤其在建筑、展示、景观设计等领域,不少叙事性设计作品大放异彩。"叙事设计作为一种设计语言,突破了语言文字本身的局限,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让更多学者和设计师关注的设计方法。"[2]

  1972年,叙事学推动者热拉尔·热奈特发表了收在《辞格三集》中的《叙事话语》。热奈特将叙事研究划分为了三个层次:故事、叙事话语和叙事行为。其中,"故事"指整个事件本身,在设计中可引申为设计产品和服务的生命周期;"叙事话语"指讲故事的声音,也就是对故事的具体表述;而"叙事行为"则指产生话语的行为或过程,它体现了作品、叙述者、接受者之间的关系及变化,直接影响叙事接受效果。简而言之,就是以接受者情感、功能等需求为出发点,设计能够激发接受者记忆和经验且产生连续心理体验目的的策略安排。由此而论,叙事性设计就是将叙事的方式和思维运用于设计,使得设计过程具有故事的特征,让接受者深入感受设计作品。

  二、叙事性设计理念在电影海报设计中的应用

  在电影海报的设计中,设计师主要需要以图像要素作为叙事媒介,有效处理图像、文字与色彩的关系,在充分传达电影主旨或体现演员影响力的同时,建立起海报与人之间的读解与认知关系。这就要求设计师既能够掌握平面设计的基础技能,又要了解叙事性设计的基本语言系统,了解观者的需求与痛点,从而整合出能够囊括事件与情节的语境,刺激观者的体验。与文学作品的渐进式叙述不同的是,叙事性电影海报设计一次性地将故事展现在观者面前,观者对于"故事"的解读要基于视觉的接收效果,因此,叙事性电影海报设计要充分调动图像、文字、色彩等多种元素,合理运用叙事性设计的语言和手段,提高观者与海报的互动程度,营造强烈的感染力和冲击性,这有利于观者对海报内容的内化,在其解读过程中还会由于自身生活、知识等背景差异而生发不同的自我诠释。在电影海报设计中,关于"怎么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策略:

  (一)隐喻:图像背后的话语权

  隐喻是叙事的一种常见手法,在文学作品中,隐喻往往给人一种"烟笼寒水月笼沙"亦真亦假的意境,通过这样的方式增加文字的阅读性和趣味感。而在设计中,隐喻即"托义于物",设计师把想要表达的"形而上"附于客观可感的"形而下",通过这样的"明"与"暗"、"释"与"喻"实现超越于设计实物的解读、感知、体验以及扩展想象。"招贴海报最终传达给受众的感觉是一种较为直白或是隐喻,并不完全取决于设计者的审美趋向,也必须依据接受者的知识和背景,运用适当的技巧将平面设计语言中的直白和隐喻结合的恰到好处。"[3]运用于电影海报设计的隐喻类叙事手法,主要借助于符号与象征、实物与意涵之间的共性,有的是外形结构的相似,更深刻的还有两者带给人视觉刺激的相通之处。

  影迷们曾为著名电影《泰坦尼克号》制作了一副极简主义的电影海报,画面整体呈黑灰色,上部三分之一暗示黑夜,余下三分之二隐喻冰冷海水,这幅电影海报的亮点就在于冰山的设计,冰山整体形状似一颗心,由晶莹的多面体构成,浮在海面的尖角对泰坦尼克号航船造成了伤害,惨白一片,而海面下的部分象征的正是电影中最后被Rose丢回大海的"海洋之心",多彩、剔透、梦幻而神秘,其深刻的隐喻则是Rose与Jack之间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爱情。通过隐喻,传统的平面电影海报突破了简单的人物、道具、场景拼接,将观者从视觉感观上升到情感体验。

  (二)省略:"空"有一物

  在叙事学的三个主动元素---作品、叙述者、接受者中,叙述者试图利用各种技巧将作品呈现于接受者,进而触发接受者的认知和体验。省略,是叙事的一种手法,也是一种技巧。中国传统水墨画中十分注重省略的运用,并称之为"留白",或曰"计白当黑",一片空白可能是一方水域或一片天空,画家不着点墨,却能达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境。"'虚'与'实'均能从相互关系中受益。'实'因'虚'而活,'虚'因'实'而成。"[4]在电影海报版面设计中,丰盈充实是一种风格,尤其是当下的一些商业作品海报,明星演员列阵、电影名称醒目、色彩选择绚丽。而"留白"则能在浓重的商业气息中给观者以一丝思考和品位的空间。因此,如何将"满"与"空"进行合理搭配,这是设计师需要关注的重点。

  在《阿甘正传》的海报中,长条椅的横向构成为整副画面平衡了视觉,深褐色的长条椅、浅褐色的旅行箱以及通身鹅黄色的阿甘,在白色的背景上平添了一份温和。阿甘背对观者,将头转向其左侧,远远望去,然而文字都集中在阿甘的右侧,其远望的左侧只有空白,关于生活,关于爱情,关于选择。一个好的故事叙述有精心设计的铺垫,有恰到好处的渲染,也有为接受者预先留好的情感释放和想象回味的空间,以便将接受者与故事的互动上升至情感层面。

  (三)反复:节奏之美

  节奏是单一元素不断的反复,通过不断重复和再现加强受众的记忆。常见的一般叙事顺序都是线性的,即使在产品设计领域中,可以把产品生命周期视为环形,在这个环形之内,各个环节也是呈线性排列,而为了增强叙事过程中某些亮点或重点的表现力和感染性,有时会采用反复的策略。这种反复在文学作品中可能表现为词语、语句甚至情节的重复出现、交替推进,而在电影海报设计中,主要是图像表现形态、文字装饰形式和色彩搭配方式的节奏性处理安排。由于关键元素的反复呈现,观者则会被这种节奏性带动,从而深入到设计师预设的情境之中,加强观者与海报的互动。

  2003年圣诞档电影《真爱至上》,集中了十段不同阶级、不同领域的爱情故事,十个故事虽然各自独立推进发展,但人物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海报用整齐的礼盒将主人公们一一放送。这幅海报中,图像和文字形式的重复较为工整,在礼盒的大框架内,分别理清了角色之间关系的同时,又使得人物形象彼此内在呼应、相互关联,从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这样的整体重复一方面展示了豪华的演员阵容,另一方面整合了影片中相对零落的十个故事。对于整体性的电影海报设计作品,要全局地考虑设计方案,包括设计概念和整体版面设计,要考虑各元素相互组合的情况。

  三、叙事性设计在电影海报中的启示

  首先,在叙事性的电影海报设计中,观者得以参与海报情景之中,甚至推动其情节发展,通过这样的互动,产生对观者的积极刺激。

  叙事性设计就是将产品的每个环节都当作故事的一部分,并且让用户参与其中,主动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体验产品的使用过程。图像和文字是电影海报设计的主要视觉元素,传统的静态电影海报即通过图像与文字的配合和互动完成对影片主题的点明,达到对观者兴趣的激发。电影海报的图形元素、文字元素、色彩元素等是电影海报设计的语言系统,图像的选择往往直指影片主角,文字旨在于言明影片主题与寓意,色彩搭配力求反差强烈,追求视觉冲击力。

  如今将叙事性设计应用于电影海报设计,观者可以通过与海报的互动加强与影片的关联,从而激发观者兴趣。这种互动设计的实现可以通过简单的立体人像板,也可以通过复杂的科技手段,但关键在于迎合观者的心理与情感诉求。例如,成都万像互动科技有限公司增强现实《灵魂战车》电影海报,这种互动式海报是高科技与艺术设计的结晶,通过AR技术连接了静态海报和平板电脑前的观众,在用平板电脑或者手机对准平面海报时,会触发屏幕里的动态影像,此时海报的故事终端就从平面海报扩展到了拥有丰富动作、姿态、声音和色彩的影像海报。这类海报总是将观者作为故事情节的推动者,将观者的参与作为海报的一个触发点,从而更好地将观者带入到海报设计的潜在语境中,运用动态夸张的形象和色彩与符号的冲击,形成强烈的视觉、画面、五感效果,进而最大限度地激发观者兴趣及好奇心。

  其次,叙事性的电影海报设计,主要是将海报看作影片这个完整"故事"和"过程"的一个环节。叙事性设计将产品的生命周期的每一个环节都视为提升体验和价值的重要节点,而使用者的个人经历、思维模式等都会对产品的使用体验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暗示。从使用者了解、购买、第一次使用、继续使用、最后一次使用再到重置处理,使用者经历的客户旅程框架就是一个完整的叙事性故事,有悬念,有发展,有铺垫,有高潮,有结局。

  而电影海报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就起着引起悬念、激发兴趣的作用,往往第一印象便是从招贴画的体验开始的。电影海报一般都要解决实用和审美两方面的问题,实用方面在于对电影主旨的传达,审美方面在于带给观者的审美享受。这就要求设计者对海报设计有宏观的调配能力,合理安排海报中应有的图像、文字及色彩。每一个小元素都是海报设计整个故事的一个环节,都会影响观众的整体观影体验。

  2010年美国政府的一部纪录片《我想要你的钱(I Wan Your Money)》,其中一款海报采用夸张化的漫画手法描绘出当时美国总统的半身像,在色彩处理上选择了美国国旗的代表颜色,既指明了影片主题,又定下了整体格调。再看版面上的文字,除了电影名称、摄制成员等,还写了两句话,共23个单词,这在相对拥挤的海报版面上是很有挑战的,因此设计者并没有对这两句话进行过多的修饰,或是加粗变红,或是采用提示板背景,简洁明快地喊出了该片口号,这与其纪录片的本质和电影所要阐发的寓意都相符合,从而成为了该影片的一个引导和前奏,为完整的观影体验提供了铺垫。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好的海报设计能够将各个元素作为"故事的讲述者",使其主次分明地、跌宕起伏地、井然有序地明确主题、解读概念、渲染气氛,积极推动完整电影叙事的进程。

  四、结语

  叙事性思维就是对一种从接受者角度出发进行电影海报设计的有益尝试。影片讲了一个故事,而电影生产本身就是一系列故事,故事会因为不同的读者、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空生发出不同的结局,从而拥有不同的意义。作为海报设计师,需要站在电影生产的更为宏观视角,考虑电影海报设计的完整性、连贯性、情节性和故事性,让接受者的期待与人性的关爱在电影海报设计中体现出来,这仍需要我们继续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张寅德。叙述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2]卢健攀,张宇红。基于用户情境体验的叙事设计方法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10):117-119.
  [3]陈歌,林建德。论海报设计语言中的直白与隐喻[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5,(05):54-56.
  [4]杨铸。中国古代绘画理论要旨[M].北京:昆仑出版社,2011.

点击查看>>海报设计论文(推荐10篇)其他文章
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
原文出处:王琪.叙事性设计在电影海报中的应用研究[J].艺术评鉴,2019(20):172-174.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平面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