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社会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家庭社会学论文 >

基于家庭社会学的婚姻关系探究

来源:才智 作者:毛慧敏
发布于:2018-08-24 共1780字

  摘要:婚姻关系是家庭的本质, 本文主要研究了社会家庭理论, 以近现代婚姻为出发点, 从内容上对家庭的构成以及构建家庭三角的重要意义进行探讨。

  关键词:婚姻; 家庭; 三角; 家庭社会学;

家庭社会学论文 配图

  一、引言

  论起婚姻的意义, 因着每个人社会生长经历不同, 那么自然会有不同的见解。而一种全新的理解是:婚姻的意义就在于建立社会结构中的基本三角。数学老师在教授多边形时会告诉我们, 三角形是最稳定的。作为一种人为仪式, 婚姻使一对男女结为夫妻, 在社会公认的情况下, 约定以在一起直到永远的方式来共同担负着抚育子女的责任。从这一点上可以得出, 婚姻其实是一种缔结双方关系的仪式, 因此, 在结构中, 如果说夫妻双方各据一点的的话, 那么子女便是直线外的点, 这三点便构成了一个三角, 在社会学里, 这个三角则被称为家庭。夫妻关系是以亲子关系为前提的, 亲子关系也是以夫妻关系作为必要条件的, 这正好能作为三角形的三边, 是缺一不可的。

  二、中国婚姻关系的历史演变

  理想的夫妇关系需要符合两方面内容:一是要能抚育孩子, 二是要有感情生活。早期中国的婚姻, 多是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而子女的婚事, 多是由家长操办, 子女没有自己的话语权, 至于夫妻感情, 多是在婚后培养。近代中国的婚姻也讲究门当户对, 杨月楼案正是如此:杨月楼是优伶, 为贱籍, 而韦阿宝为良家女子。清代沿行身份等级制度, 人们依不同的身份, 形成尊卑上下等级关系。良贱之别就是一种比较严格的身份区分, 贱为婚也是明文禁止的, 特别是对于“贱男”娶“良女”禁例尤严。民间谈婚论嫁讲究门当户对, 首重良贱之别, 这已是人们世代相传、被视为天经地义的礼法习俗。所以, 杨月楼与韦阿宝成婚, 显然因违反“良贱不婚”的礼法习俗, 而为社会所不容。讲究门第之说, 虽封建落后, 但其当中也蕴含一定的道理:男女双方从小接受的教育和人生经验相近, 价值观和世界观相近, 日后相处起来会更为的融洽契合。夫妻俩是否能相处, 取决于两方面:一是, 他们过去的历史里是否具有能相互了解的底子;二是, 在已然共同生活的情况下, 他们是否有相互契洽的意愿。如今社会男女婚姻自由以至出现“闪婚”现象, 大多开头一见倾心, 一结婚, 却因发现许多不如意, 导致最终以分手收场的大有人在。倒不是说现代婚姻不如以前, 而是说, 缺乏了解沟通的过程会对婚姻产生不利影响。

  三、中国家庭的功能作用

  家庭三角理论认为:夫妻俩各占据一个点, 连起来就是三角形的一边, 若没有另外一点和两条线加以连接形成三角形, 那么连接起来的男女, 实质上只是一种过渡的夫妻关系, 直到孩子出世才算是正常夫妻关系的完成, 稳定和充实了两人全面合作的生活。因此, 婚姻是人为的确立双系抚育的手段, 生育制度的基本结构是父母子的三角, 正是在人类社会学中所指的家庭。家庭是最基本和最普通的社会团体, 单个家庭并非是永久性的, 结婚意味着新家庭的创立, 新家庭的创立也就是旧家庭的结束。在父母的抚育之下, 孩子终究会长大, 家庭中世代间的隔膜仍然客观存在, 必然会发生亲子间的继替。新的家庭三角会从原来的家庭三角中产生或分裂出来, 这可以称之为人种传递之中的新陈代谢规律。西方家庭多以生育和情感为主要功能, 其它事务则由其他专门社会群体来分担。与西方家庭比较而言, 中国家庭的功能就较为复杂, 它不单单担负有生育的功能, 还担负有包括政治、经济等多种功能, 这也使得它成为了一个事业综合体。尤其在履行生育功能上, 在引导和控制中国的乡土社会上, 它都有着自己特殊的文化, 比如“香火”的观念以及“养儿防老”的想法。中国家庭的功能是把生育新成员与家庭、家族乃至社会绵续相关联, 将文化放至社会实际中来理解与分析, 把家庭当成是中国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基本单位进行观察与认识, 进一步提炼和显示出中国家庭的特色。

  结语

  虽然随着目前社会的发展, “家庭三角理论”也是有其局限性的, 比如现代生活出现了“丁克家庭”, 即婚姻中不繁衍后代的家庭;也出现了“同性家庭”, 已有国家承认这种特殊婚姻的合法性。类似于这些的婚姻已不适用单纯以创建家庭三角来解释, 但是, 随着中国学者逐渐对家庭社会学深入研究, 而且研究范围也逐渐扩大, 不再仅仅着眼于小处, 而是放眼世界, 从而进入更加宏观的研究, 相信家庭社会学理论会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费孝通.生育制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2]李长莉.从“杨月楼案”看晚清社会伦理观念的变动[J].近代史研究, 2001 (1) .
  [3]王跃生.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 2006 (1) .

作者单位:
原文出处:毛慧敏.家庭社会学视域下对婚姻的探究[J].才智,2017(05):258.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家庭社会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