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自杀是当前自杀社会学研究中关注相对较多的问题,相关研究有两个路径: 一是从宏观社会结构的变化探讨妇女行为。比如景军等对妇女自杀与社会流动、经济发展关系的探讨,① 刘燕舞关于自杀与离婚率的关系的探讨。② 二是从微观家庭权力关系出发分析妇女自杀的原因。比如吴飞探讨的 “家庭政治”---家庭权力斗争过程中的妇女自杀行为。③ 陈柏峰等从代际关系、大家庭及家族等家庭结构性权力关系展开的相关分析。④ 既有研究对本文都有重大的启发意义,但对以已婚妇女地位逐渐提高为表征的家庭关系变迁这一维度,均重视不够。中国的农民自杀中,绝大多数的自杀行为与家庭关系有关: 大多数自杀行为发生在当事人与家庭成员的冲突之后,另一些自杀行为虽然可能与家庭成员冲突无关,却仍与家庭关系相关。在农民看来,家庭实际上是有弹性的,小到可以指核心家庭,大到可以指宗族房头。至于家庭关系,通常包括代际关系和夫妻关系,也还包括兄弟 ( 妯娌) 关系。
为了论证集中,本论文所涉及的家庭关系中的妇女自杀,将围绕夫妻关系和代际关系,以搜集自杀案例较多的大冶农村为中心展开论述。
一、鄂南三村的妇女自杀概况
笔者所在研究团队通过多次实地调查,以无结构式访谈和半结构式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收集到大冶农村 1980 年以来的自杀案例。案例收集以访谈方式进行,个案间互为佐证,吸纳新信息,剔除重复案例。考虑到统计时间的均衡性,本文对 1980 ~ 2009 年发生的 99 起农民自杀案例,以 10 年为区间进行分析。
3 个村庄总人口 6 740 人,统计表明,1980年至 2009 年平均自杀率已达 49. 0 人/10 万,这远远高于费立鹏等推算的 27. 1/10 万的农村人口自杀率。⑤ 考虑到当地户籍人口的微弱增长,以现有人口来计算农民自杀率,加上自杀案例主要通过半结构式访谈中农民回忆得来,遗漏不可避免,因此,自杀率可能被低估而不会高估。
为更好地反映家庭关系变迁对农民自杀率变化的影响,本文将家庭关系中的 3 类主体并列了出来---老年人 ( 55 岁及以上) 、中青年男性( 18 ~54 岁之间) 、中青年妇女 ( 18 ~ 54 岁之间) ,以分别计算其 30 年来的变化情况。大冶三村不同人群自杀率变迁轨迹可见下页表 1:【1】
从统计数据来看,20 世纪 90 年代的总自杀率最高,20 世纪 80 年代次之,2000 年开始骤然下降。这一下降趋势,与我们对中国 20 余省 40个村自杀案例的观察和分析一致。① 从自杀人群来看,3 类不同人群的自杀高峰期都在 20 世纪90 年代,其中,中青年妇女自杀率于 20 世纪 80年代就维持在高位。2000 年之后,3 类群体自杀率都大幅下降。20 世纪 80 年代,中青年女性的自杀率远高于老年人; 20 世纪 90 年代,虽然中青年女性的自杀率仍居高不下,但已经低于老年人,老年人的自杀率在这一时期急剧攀升; 未婚青年女性自杀在 20 世纪 90 年代还偶尔发生,到2000 年前后已基本绝迹。
从自杀原因来看,大多与家庭关系引发的冲突或家庭关系引发的绝望有关,但是,不同人群在不同时期因家庭关系自杀的比重有差异 ( 见表 2) .其中,关于 18 ~ 54 岁女性的自杀统计,主要考察了所谓 “典型”的代际关系 ( 主要是婆媳关系) 、夫妻关系所导致的自杀。比较可以看出,在不同人群以及不同时期,中青年妇女自杀更多与家庭关系相关。有的自杀案例中,代际关系与夫妻关系方面的影响共同存在。不过,当代农村家庭关系的核心关系是夫妻关系,如果自杀中既有代际关系因素,也有夫妻关系因素的话,夫妻关系通常是主导性的原因。【2】
二、代际关系与妇女自杀
代际关系主要包括亲子关系以及由此延伸出的婆媳关系、翁媳关系,导致农村妇女自杀的主要是婆媳关系,少数是翁媳关系。大冶农村妇女自杀案例中,代际关系冲突导致的自杀人数仅次于夫妻关系冲突导致的自杀。以每 10 年为界,20 世纪 80 年代、20 世纪 90 年代,以及 2000 年以来的头 10 年中,老年父母自杀人数分别是,2人、8 人、2 人,而中青年妇女自杀人数分别是8 人、4 人、3 人。
需要说明的是,该统计不包括与代际关系相关,却并非代际冲突所导致的自杀。比如,老年人因儿子即将去世,为避免白发人送黑发人而选择的自杀。因代际冲突导致的自杀集中在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其中,20 世纪 80 年代主要是作为儿媳妇的中青年妇女自杀,20 世纪 90 年代则主要是老年父母自杀。2000 年以后,代际冲突导致妇女自杀的现象逐渐少见,已发生的几起也主要发生在世纪之交。这种自杀状况的变化,与代际关系 ( 主要是婆媳关系) 的变化密切相关。
1949 年以前的婆媳关系中,无论是情理上还是现实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的都是婆婆,媳妇没有发言权。这段时期的婆媳关系从大冶民谣《荞麦开花朵对朵》 《我家婆婆将奴磨》等当中可见一斑。① 在当时,作为儿媳妇的中青年妇女处于不平衡代际关系的结构性压力之下,且很难获得日常性的救助。
( 一) 1949 年 ~20 世纪 80 年代
在这一时间段内,婆媳关系仍具有传统婆媳关系的特点,但逐渐向有利于媳妇的方向发展。
国家宣扬的 “妇女解放”,让妇女从父权、夫权中解放出来。只是这一时期大冶农村的婆婆仍然比儿媳妇强势,作为儿媳的妇女们的家庭地位提高并不迅速。这一时期做婆婆的女性,大多出生在 20 世纪 30 年代左右,“三纲五常”等传统观念的浸润,往日做媳妇时从婆婆那里习得一套知识与规范,建立起她们对自身角色的认知。对做1楚。她们希望也实际上在与媳妇继续旧日的互动模式。
不过,年轻妇女由于参加集体劳动,可以挣得体现其家庭贡献率的工分,同时因为参加各类集体活动,她们也有了表达自己的渠道,因此家庭地位随之上升。据当地人回忆,婆媳之间吵嘴是这个时候才开始出现的现象。这种情况表明,1949 年后,媳妇的地位还是有所提升,尽管婆婆在当时仍居主导地位,但媳妇至少可以在某些方面与婆婆对抗、争吵。由于集体组织和村干部也会迅速介入婆媳矛盾,这一时期少有因婆媳矛盾而自杀的案例。
“妇女解放”的宣传对婆媳双方都有一定的教育作用,作为族权与父权化身的婆婆不再能明目张胆地凸显其 “宗族身体”,② 不可能像解放前的婆婆那样 “狠”,儿媳妇则对自己的权利有了声张的开始。婆媳关系变化并不剧烈,表现出以婆婆为主导的相对平衡。这种平衡的基础,是婆婆的强势地位得以维持,媳妇的弱势地位依旧能被接受。
( 二) 20 世纪 80 ~90 年代末
这一时期,大冶农村的婆媳关系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婆婆逐渐不能主导婆媳关系,婆媳关系的原有平衡也被打破,原因有二: 一是分田到户以后,父子分家大量出现,年轻一辈可以从家庭经济上摆脱父母的控制。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现代性因素的进入,凸显了小家庭利益,小家庭因此有了更多自主性的要求。婆媳为家事公开争吵的情形越来越多。其实,父子分家模式在集体时代已经开启,因为生产资料 ( 土地、农具等) 归集体经济组织所有,不再掌握生产资料的父母很难抑制已婚儿子的分家要求。③ 不过,囿于传统家庭伦理的熏陶,以及村级组织对家庭关系的干预,绝大多数已成家的儿子还是怕自己的父母,儿媳妇还是怕婆婆。二是女性地位持续上升。在这一时期开始做媳妇的年轻女性,成长于 “妇女能顶半边天”的解放话语中,更彻底地接受了 “男女平等”的观念,及至父子分家,在经济上独立于公婆家庭的年轻媳妇就不再能够忍受公婆的气,她们开始反抗公婆的管教。
婆婆的权威与地位受到媳妇的挑战,婆媳关系就变得十分紧张。这一时期,婆媳冲突大大增多,婆婆自杀和媳妇自杀伴随冲突大量涌现。对权力与地位下降还来不及适应的婆婆,试图刻意保持旧日婆媳关系中的高压态势和主导地位; 对自身权力与地位逐渐上升有深刻体验的媳妇,则不愿继续此前的逆来顺受。比起之前,媳妇的反抗意识则更为剧烈,她们深刻地意识到自己在变强大,同时却仍然是家庭结构中的弱者,她们依然孤立无援,也无法获得丈夫的支持。作为弱者的武器---自杀,在这一段时期广为出现,年轻媳妇很容易决绝地以自杀为武器,来争取自己的权力和地位。
这一时期的代际冲突除了导致青年媳妇自杀,也引发不少老人的自杀。老人尤其是婆婆,主要是因对儿子、儿媳的期待落空而激愤自杀。
20 世纪 80 年代做婆婆的这一辈老人,大都出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集体时期做了儿媳。虽然对女性地位提高有感受,但仍受传统社会家庭伦理观念的影响,因此对自己在儿子、儿媳面前的权威寄予了一定的期待。而儿子、儿媳出生的时代,更多地接受了男女平等、妇女解放的新思想,年轻媳妇因此敢于反抗婆婆。在面对年轻媳妇的反抗时,老年父母往往容易认定是子女不孝,因此愤而自杀。自杀缘于两代人的期待不同,以及期待与现实之间存在的落差。
这种情况突出表现在诸个与 “吃东西”有关的老人自杀案例中。这些自杀看起来不可思议,但问题并不在于老人没有吃到好东西,而在于伦理期待的落空。传统节日中的礼仪规范,比如晚辈给长辈送礼,体现的是 “孝”,是老人家庭地位较高的体现。当包子没有蒸熟就送给老人,或在节日里没有吃到 “应该”有的肉,老人会自认为被轻视,从而产生极大的愤怒与不满,因此,要以自杀的方式来羞辱儿子和媳妇,让村民谴责所谓的不孝子孙。
在 20 世纪 80 ~90 年代末的近 20 年时间里,婆媳关系高度紧张、焦灼。最初,面对年轻媳妇的 “挑战”,老人有强烈的心理落差,之后在心理上逐步接受,这一过程经历了近 20 年左右的心理调适。
( 三) 2000 年之后
到了 2000 年左右,经历过剧烈冲突的婆媳关系逐渐达致新的平衡,和谐共处成为主调。婆媳冲突较少,有多方面的原因。
一是这一时期开始做婆婆的女性 “会做婆婆了”.她们没有重试往日 “婆婆的狠”,甚至主动放低姿态,比如帮助媳妇分担更多家务等。对往日看来不合规矩的事情,比如年轻人 “好吃懒做”,她们也 “看开了”,认为是年轻人“会享受”,“赶上了好时代”.这些婆婆受传统伦理思想影响较小,同时也经历了和婆婆 “激烈争权”的时代,上代人或者同代人因婆媳冲突而自杀的惨烈实践,时刻刺激她们,她们能够开始向 “好婆婆”转变。她们对 “婆婆”这一角色的认知,与媳妇对她们的角色期待基本一致,婆媳互动中的摩擦因此大大减少。
二是大量年轻媳妇外出打工,婆媳共处屋檐下的时间减少,婆媳发生冲突的机会客观上减少。媳妇偶尔回家,就像 “客人”一样得到婆婆的细心招待。也正因为外出打工,年轻媳妇获得了完全独立的经济地位,婆媳之间冲突的必要性也大大减少。
三是在重男轻女的大冶农村,男女性别比例失调使得女性在婚姻市场上可以要价,这在客观上提高了媳妇在家的地位。当地有 “媳妇宝”的说法,意即昔日的 “苦媳妇”变化成公婆公认的 “宝贝”,媳妇的地位当然是今非昔比。
2000 年后婆媳关系和谐的状况,还存在于大冶之外的鄂南、湘南、赣南等宗族型村庄区域。在这些区域,村庄共同体仍然有一定的强度,村庄舆论尚在,敬老传统还没有丧失。因此,在婆婆 “会做婆婆”不拿 “权威”压儿媳的同时,年轻儿媳仍普遍抱有对公婆的尊重,婆媳间可以和谐共处。而在有些地区,比如湖北京山、湖南常德等地,村庄共同体趋于瓦解,年轻媳妇在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占据了家庭关系中的权力顶峰,同时,由于缺乏村庄舆论的约束,她们越来越不孝敬父母,甚至虐待父母。很多老年人在无奈之下绝望自杀。因此,当前大冶等宗族型农村地区的代际关系较为和谐的现象,并非全国所有地区农村共同现象。
三、夫妻关系与妇女自杀
从案例来看,20 世纪 80 年代初 ~ 90 年代末,导致已婚青年妇女自杀的主要家庭矛盾是夫妻关系冲突。在 99 起自杀案例中,有 31 起夫妻关系冲突导致的妇女自杀,另有 6 起夫妻关系冲突所导致的男性自杀,可见夫妻关系在自杀行为中的显着影响。其中,20 世纪 80 年代的 15 起夫妻冲突导致的妇女自杀中,缘于夫妻感情问题的有 4 起,家事支配权问题的 4 起,丈夫赌博问题的 3 起,贫穷无望问题的 1 起,小孩夭折问题的 1 起; 20 世纪 90 年代的 14 起夫妻冲突导致的妇女自杀中,缘于夫妻感情问题的有 3 起,家事支配权问题的 1 起,婚外情问题的 3 起,丈夫赌博问题的 4 起,贫穷无望问题的 2 起,小孩夭折问题的 1 起; 2000 年后仅有 2 起妇女自杀,分别是因为夫妻感情问题与丈夫赌博问题。
细究这些原因,可以将家庭关系中的妇女自杀总结为三种类型: 一是在争夺家事支配权中,以自杀为威胁策略,或因无法掌握家事支配权,女性激愤自杀; 二是因夫妻感情期待无法被满足,女性激愤或绝望而自杀; 三是追求幸福生活受到阻碍,或缺乏相应的基础,女性绝望自杀。
1绪论1.1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1.1课题来源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睹目的成绩,生产力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在物质财富日益丰富、科技日新月异、民主法治渐进显现的当代中国,正遭受着道德滑坡洪流的侵蚀,作为社会的细胞-...
题目:哈尔滨青少年忽视程度与过度保护干涉调研目录摘要(详见正文)关键词文献综述前言对象与方法结果讨论结论参考文献致谢以下是正文摘要:目的:了解哈尔滨市牡丹江市12岁~17岁儿童青少年忽视程度及状况,以及两市12岁~17岁儿童青少年忽视...
一、家庭的发展过程及其类型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家庭并不是一开始就自然存在的,在原始社会中,原始人并不具有家庭的概念和思想。它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与人类发展的特定阶段和历史条件相联系,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它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家庭,摩尔...
2家庭道德教育概述2.1家庭道德教育含义2.1.1家庭教育家庭是一种社会伦理实体,它是由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生产组织形式。家庭关系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及收养关系等构成,受到家庭成员之间思想、文化和道德等因素的影响,经过...
1.前言本论文能够填补之前研究对离异家庭子女的性别倾向研究的空白,并且能够为现代社会出现得越来越多的离异家庭子女异性交往中出现的问题提供理论指导。能够增进心理健康发展,增进友谊,为日后获得的成熟爱情积累经验。2.研究方法2.1目的探讨并且...
家庭作为人类社会这个复杂有机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不仅具有一定的结构,而且具备相应的功能。简言之,家庭功能就是家庭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和社会需求所发挥的功用和效能。家庭功能具有社会性,是家庭对社会发挥的最基本的作用,它影响和促进社会的生存发展;...
80后大学生早已带着成熟的目光走向工作岗位并担负起了家庭责任,90后大学生则依然面孔青涩欲待走出校园、扮演未来的家庭角色.相比80后大学生,90后大学生的出生年代以及家庭生活环境更为特殊、复杂,他们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受到长辈们的宠爱,从而对父...
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欧洲各国在家庭现代化进程中有着许多相似的特征,如生育率降低,离婚率升高,家庭形态多元化,公共力量越来越多地介入家庭生活等等。实际上,除了以上这些共同现象外,由于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政策多种多样,所以表现在家庭形态和家...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环境,是个体接受教育的最初场所,是社会构成的最小单元,父母婚姻状况会对子女的成长和发展造成影响。家庭结构的变化,将对子女安全感的构建产生破坏,在家庭结构变化的过程中发生的冲突性事件,将对子女的认知和行为应对方式造成影...
第二章明城镇农村家庭消费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1明城镇基本情况明城镇隶属于吉林省磐石市,位于吉林省南部,幅员262平方公里,下辖18个行政村、10个居民委、62个自然屯,耕地总面积5400公顷,总人口4.6万,其中城镇人口2.4万人。明城镇是吉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