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二元经济体制被打破,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将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产生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同时,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急需大量的劳动力。高额的工资和优良的生活环境吸引着农村人口,因此,大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在结构上,流动人口逐渐由个体外出务工向家庭化迁徙转变。流动人口的家庭化迁徙带来的直接问题之一就是流动儿童数量的规模越来越大。
根据 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流动儿童规模达3581 万人。[1]流动儿童大批涌入给城市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流动儿童能否顺利融入城市不仅对其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会对城市的和谐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儿童成长的第一位教师。家庭对儿童生长发育、品德培养、价值观形成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根据《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第二条规定: 流动儿童是指 6 ~14 周岁( 或 7 ~15 周岁) 、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有学习能力的儿童。从规定对流动儿童定义的年龄分段来看,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身体和智力发展迅速,接受能力较强,个体进入初步社会化阶段。而流动儿童随着父母进入陌生的城市,面临着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的重构。流动儿童的人际关系网络的解构使儿童必须重新建立新的交际圈。这一时期的家庭就显得尤为重要,家庭是流动儿童融入新的社会环境中情感与物资的可靠后盾,也是流动儿童城市化的初始环境。家庭对儿童的支持力度对流动儿童适应城市生活、认同城市价值理念有着重要作用。
二、流动儿童家庭因素分析
( 一) 流动儿童的家庭经济收入
经济收入是基础性的资源,家庭经济收入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家庭的物质生活水平。良好的家庭经济状况可以为儿童的成长提供所需的生活资料。
如今,儿童的发展不仅需要家庭提供基础的物质条件,也需要在教育上进行投资。发展的社会环境对儿童的特长和能力也更加看重,有利于流动儿童全面发展而所需参加的兴趣班、课外辅导班等,还需要进行额外的资金投入,这些都需要家庭在物质上的支持。家庭经济状况的好坏影响其在儿童发展上投入的能力。良好的家庭经济收入能够有效地减少政策上对流动儿童的不利影响,使其进入较好的学校,获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例如进入公立学校或教学质量较为优秀的民工子弟学校。而流动儿童的父母进入城市后,由于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技能水平较低,在劳动力市场处于弱势地位,多数只能从事技术含量低、就业稳定性低的工作,成为廉价劳动力,家庭收入也普遍偏低。2012 年,全国农民工月收入仅为 2290 元,远低于同年中国人均月收入( 4134 元) .[2]而城市的消费水平较高,在收入低、开销大的情况下,家庭的收入仅能维持收支平衡,他们很难为子女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也难以提供足够的资金让子女进入教学质量优良的学校。
( 二) 流动儿童的家庭文化资本
布迪厄在《资本的形式》当中,完整地提出了文化资本理论。文化资本的第一大形态是身体形态。
身体形态文化资本通常指通过家庭环境及学校教育获得并成为精神与身体一部分的知识、教养等文化产物。[3]
本文重点考察的是家庭文化环境对流动儿童造成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有利于儿童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和广泛的学习兴趣。家长的文化程度越高,在某种程度上对儿童的学习辅导的帮助就越大,对儿童的学习重视程度也越高,这有利于构筑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从 2012 年对农民工文化程度构成的调查中可以看出,农民工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超过 75%的农民工文化程度低于高中学历。[2]
由于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有限,在流动儿童的学习辅导上常常力不从心。同时,由于资金的短缺,流动儿童很少参加补习班,一旦由于转学等原因导致其无法跟上学校的教学进度,只能自己进行学习,得不到额外的学业帮助。文化资本的第二大形态是客观形态,即物化状态。具体地说,就是书籍、工具等物质性文化财富。[3]
而由于流动家庭经济收入的影响和父母对儿童学习的重视程度,除了学校要求必须拥有的学习资料外,很少主动为流动儿童购买学习上的辅导书籍以及课外书籍。
流动儿童的家庭藏书和学习工具相比城市儿童较少。在思想上,对流动儿童的兴趣特长和课外知识也不够重视。因此,流动儿童在家庭文化环境中处于明显劣势。
( 三) 流动儿童家庭的亲子沟通
雷雳等人研究发现,亲子关系质量不仅影响父母与孩子的沟通状况,也影响着儿童的同伴关系、心理健康和学业成绩。[4]
良好的亲子沟通能够有效地为流动儿童提供情感上、心理上的帮助,能够减少流动儿童初入陌生的城市时所产生的焦虑感和孤独感,有利于流动儿童适应城市生活。然而,流动儿童与父母的沟通情况却不容乐观。由于流动儿童父母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工作时间不稳定,导致父母与子女的沟通和交流时间很少。父母与孩子的交流内容单一,多围绕儿童知识的掌握和学习成绩的好坏,忽视了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导致儿童心理和行为上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加上流动儿童家长由于自身的文化知识水平较低,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很少耐心对儿童进行教育,因此家长长期缺乏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导致亲子关系较为紧张。例如: 黄霈媛研究发现,有五成的流动儿童很少和从不与父母共同活动,八成的流动儿童在最近三个月中与父母发生过冲突。[5]
( 四) 流动儿童家庭环境状况
由于流动儿童的父母职业流动性大,工资收入低,经济状况不佳,多居住于城乡结合部地区,从家庭内部环境来看,有调查显示,83. 0%的流动儿童家庭以租用住房为主,仅 11. 0% 购买了住房; 流动儿童家庭中仅有 23. 1% 的流动儿童拥有自己的房间。[6]
可以看出,流动儿童家庭的居住环境较为恶劣,居住空间狭小,缺乏基本的设施。绝大多数流动儿童没有自己独立的学习空间,学习时易受干扰,学习条件较差。从家庭外部环境来看,城乡结合部的房屋租金低廉,开发程度较低,存在脏、旧、破等问题。部分农村流动人口过着与其在家乡村庄相似的“村落化”的生活。如北京的“河南村”“浙江村”等等。他们的交往圈局限于自己的内群体,缺少与外群体的交往。[7]
他们对流动人口群体具有较高的认同感,而对他们眼中的“城市人”较为排斥。父辈对“城市人”的观念和态度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流动儿童对“城市人”的认知。流动儿童进入的民工子弟学校中,城市儿童较少,在客观上拉开了城市儿童与流动儿童的距离。因此,流动儿童的交际圈往往是与其相似的流动儿童,很少与城市的儿童交往,或者与城市儿童的交往仅限于在学校中。流动儿童过着隔离化的生活,难以享受到城市文明带来的好处。此外,由于城乡结合部地区人口来源复杂多样,治安状况较差,缺乏必要的活动场地和文化娱乐设施,黑网吧频现,不利于流动儿童健康成长和积极融入城市生活。
三、改善流动儿童家庭问题的措施
( 一) 改变就业歧视,以提高流动人口的收入水平
流动人口经济收入水平较低,不仅仅受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的影响。在劳动力市场中,流动人口与城市工人出现了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从收入的绝对数量来看,城市工人总体收入水平高于农民工,其中月收入高11. 9%,年收入高 31. 6%.[8]可以看出,城市工人的月收入水平与农民工月收入水平差距较小,而城市工人的年收入水平与农民工的年收入水平差距较大,即在基本的月工资水平下,城市工人的总收入存在更多的福利收入。刘曲恒通过基于 Oaxaca - Blinder 的分解结果发现,城镇居民和流动人口收入差异的 60% 应归结于歧视。[9]
流动人口经济收入水平较低不仅仅是受其知识与技能水平的影响,还存在着劳动力市场排斥的因素。因此,国家在为农村流动人口提供就业帮助、提高流动人口劳动技能水平的同时,应该逐步消除因二元户籍政策带来的就业歧视,改变农民工就业的不利地位。提高劳动力市场的公平性,提高流动人口的社会福利,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同时,政府积极发挥二次分配的调剂作用,缩小贫富差距,提高流动人口的经济收入,最终改善流动人口的物质生活水平。
( 二) 家庭文化环境的再创造
教育公平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教育的公平不仅仅体现在学校的教育上,也体现在家庭教育上。由于流动儿童父母在文化上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经济上能够为教育投入的资金有限,常常导致流动儿童父母难以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教育资源。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不仅需要提高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而且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和充分的亲子沟通交流也是十分必要的。
这就需要建立和完善家校合作,促进流动儿童家长及时有效地与学校进行沟通,快速掌握孩子在校生活和学习的情况。家长要了解流动儿童的成长状况,采取教育诱导的方式解决儿童心理上的困惑,避免使用体罚方式。在日常生活上,父母应该多与儿童进行情感交流,多参加亲子活动,增强家庭成员的凝聚力。在家庭居住环境上,尽可能地为孩子创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空间,提高家庭的文化学习氛围,支持孩子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儿童课外生活。
同时,鼓励流动人口进入“流动儿童家长学校”进行再教育,提高其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
( 三) 社区支持体系的建构
农民工进入城市后,多数居住在城乡结合部,由于居住环境和交往对象的封闭性,流动儿童家庭成为了一座“孤岛”,这不利于流动儿童积极有效地融入城市生活。而一个家庭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区的支持,社区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内容,是流动儿童认识和理解城市的窗口。最大限度地发挥社区这一窗口的功能有利于让流动儿童理解城市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城市居民与流动人口之间“隔离化”生活,互相了解不足,存在一定的误解,这就需要通过社区宣传等手段,使城市居民正确认识和看待流动人口及流动儿童,促进城市人口与流动人口的相互理解; 积极开展社区交流活动,让城市的儿童和流动儿童一起互动,扩大流动儿童的交往对象和活动范围,从而逐步消除城乡隔阂,促进城乡文化融合; 建立城乡家长之间与儿童同伴之间平等的互助模式,帮助流动儿童融入城市生活,理解城市的文化和价值观; 同时,完善社区基本设施,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地区的设施建设,为流动儿童提供足够的文化娱乐活动场地; 净化社区环境,杜绝黑网吧、游戏厅等对流动儿童的侵害,为流动儿童创造一片干净的成长空间。
四、结语
流动儿童规模越来越大,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有效地解决流动儿童的困境不仅能够促进流动儿童顺利融入城市生活,对城市的稳定发展也有重大意义。流动儿童从小生活在农村地区,其行为、文化、价值观等与城市儿童并不相同,处于亚文化圈,加之家庭经济、家庭文化、家庭环境的先天不足,影响了流动儿童的顺利融入,这不仅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更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
[参考文献]
[1]全国妇联课题组。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R]. 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2013.
[2]国家统计局。 2012 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2013,05,27.
[3]朱伟珏。 文化资本与人力资本---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经济学意义[J]. 天津社会科学,2007( 3) .
[4]雷雳,王争艳,刘红云等。 初中生的亲子沟通及其与家庭环境系统和社会适应关系的研究[J]. 应用心理学,2002( 1) .
[5]黄霈媛。 城市流动家庭亲子关系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江苏省南京市三所打工子弟学校为例[D]. 南京理工大学,2013.
[6]侯娟,邹泓,李晓巍。 流动儿童家庭环境的特点及其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 2) .
[7]王春光。 农村流动人口的“半城市化”问题研究[J]. 社会学研究,2006( 5) .
[8]田丰。 城市工人与农民工的收入差距研究[J]. 社会学研究,2010( 2) .
[9]邓曲恒。 城镇居民与流动人口的收入差异---基于 Oaxaca -Blinder 和 Quantile 方法的分解[J]. 中国人口科学,2007( 2) .
1绪论1.1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1.1课题来源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睹目的成绩,生产力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在物质财富日益丰富、科技日新月异、民主法治渐进显现的当代中国,正遭受着道德滑坡洪流的侵蚀,作为社会的细胞-...
题目:哈尔滨青少年忽视程度与过度保护干涉调研目录摘要(详见正文)关键词文献综述前言对象与方法结果讨论结论参考文献致谢以下是正文摘要:目的:了解哈尔滨市牡丹江市12岁~17岁儿童青少年忽视程度及状况,以及两市12岁~17岁儿童青少年忽视...
一、家庭的发展过程及其类型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家庭并不是一开始就自然存在的,在原始社会中,原始人并不具有家庭的概念和思想。它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与人类发展的特定阶段和历史条件相联系,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它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家庭,摩尔...
2家庭道德教育概述2.1家庭道德教育含义2.1.1家庭教育家庭是一种社会伦理实体,它是由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生产组织形式。家庭关系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及收养关系等构成,受到家庭成员之间思想、文化和道德等因素的影响,经过...
1.前言本论文能够填补之前研究对离异家庭子女的性别倾向研究的空白,并且能够为现代社会出现得越来越多的离异家庭子女异性交往中出现的问题提供理论指导。能够增进心理健康发展,增进友谊,为日后获得的成熟爱情积累经验。2.研究方法2.1目的探讨并且...
家庭作为人类社会这个复杂有机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不仅具有一定的结构,而且具备相应的功能。简言之,家庭功能就是家庭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和社会需求所发挥的功用和效能。家庭功能具有社会性,是家庭对社会发挥的最基本的作用,它影响和促进社会的生存发展;...
80后大学生早已带着成熟的目光走向工作岗位并担负起了家庭责任,90后大学生则依然面孔青涩欲待走出校园、扮演未来的家庭角色.相比80后大学生,90后大学生的出生年代以及家庭生活环境更为特殊、复杂,他们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受到长辈们的宠爱,从而对父...
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欧洲各国在家庭现代化进程中有着许多相似的特征,如生育率降低,离婚率升高,家庭形态多元化,公共力量越来越多地介入家庭生活等等。实际上,除了以上这些共同现象外,由于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政策多种多样,所以表现在家庭形态和家...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环境,是个体接受教育的最初场所,是社会构成的最小单元,父母婚姻状况会对子女的成长和发展造成影响。家庭结构的变化,将对子女安全感的构建产生破坏,在家庭结构变化的过程中发生的冲突性事件,将对子女的认知和行为应对方式造成影...
第二章明城镇农村家庭消费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1明城镇基本情况明城镇隶属于吉林省磐石市,位于吉林省南部,幅员262平方公里,下辖18个行政村、10个居民委、62个自然屯,耕地总面积5400公顷,总人口4.6万,其中城镇人口2.4万人。明城镇是吉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