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0日,一直在大连港进行改装的“瓦良格”号航母首次出海试验,备受关注的中国航母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此后,“瓦良格”号又进行了多次出海试验,并于2012年9月25日正式交付中国海军,被命名为“辽宁”号。尽管中国官方将这艘改装的前苏联航母称为“航母平台”,并强调其主要用于科研试验和训练①,但其作用仍不可小视。“辽宁”号的正式入列使中国成为拥有航母的国家,它对有关国家造成的心理震慑远远超过其实际威力,并对西太平洋海权格局产生日渐深远的影响②。
一、美、日、韩对中国航母试航的反应
长期以来,美国一直对中国航母计划保持高度关注。
2011年8月10日,在“瓦良格”号首次出海试航后,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纽兰立即公开要求中国解释发展航母的用意,并对中国军力发展缺乏透明度表示忧虑③。美国国防部则表示,希望中国的航母发展计划不要影响到地区的安全和稳定④。
2011年8月26日,美国海军问题专家罗纳德·奥洛克向美国国会提交了题为《中国海军现代化:对美国海军能力的影响》的报告,对中国海军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这份年度报告指出,中国航母对美国的直接威胁有限,任何夸大中国航母影响力的看法都是错误的,但航母的出现是中国军力持续增长的信号,也是亚太地区力量均衡逐渐发生改变的前奏,它使得中美战略博弈变得更加激烈,未来两国关系也会变得更加微妙①。日本对中国航母试航的反应也十分迅速。
8月12日,即“瓦良格”号试航两天后,时任日本防卫大臣北泽俊美就公开要求中国解释发展航母的用意。他表示,航母是一种具有高度机动性和攻击性的武器,日本希望中国解释它需要航母的原因。北泽俊美还强调,中国航母无疑将对地区局势产生重大影响②。
8月22日,日本自民党政调会长石破茂在“北京—东京论坛”全体会议上发言,对中国航母计划提出质疑。他同样要求中方阐明中国航母的用途和中方发展航母目的,并强调这一状态持续下去会演变成为地区军备竞赛③。同美、日的激烈态度相比,韩国对中国航母试航的反应总体上相对温和,但也透露出疑虑和担忧。
2011年8月12日,韩国《朝鲜日报》刊登了一篇题为《韩国应如何应对中国第一艘航母》的文章。文章指出,韩国领空在中国航母舰载机的作战半径内,出现在西海的中国航母编队将使得韩国海军在这一地区的行动更加困难。尽管中国航母更可能部署在中国同其他国家有争议的海域,而不是西海,但韩国仍要重新评估目前正在进行的裁军计划。文章提出,韩国海军应该提升其反舰导弹战斗力并加强潜艇部队建设,以应对中国航母的威胁④。
在韩方看来,中国航母的出现很可能引发中日之间的海军竞赛,导致东亚局势出现动荡,而国力相对薄弱的韩国将在其中处于不利地位。《朝鲜日报》社论指出,“中国和日本两个强国的海洋军备竞赛将对夹在两国之间的韩半岛的安全环境产生巨大影响。再加上俄罗斯为应对中国和日本增强海军实力,让东北亚安全形势变得更加复杂。很难说中国和日本已经对韩国构成直接的军事威胁。但一个国家在制定生存战略时,要把邻国的军事实力和目的等情况也考虑在内”。社论特别强调,韩国的GDP不到中日两国的1/5,不能因为中、日建造航母而“义无反顾地加入到军备竞赛中”。韩国的策略是,“东北亚局势越是错综复杂,就越要制定运用同盟战略和多元化外交的国家安保对策”⑤。毫无疑问,这里的同盟战略就是强化美韩同盟,而多元化外交则是通过国际合作来平衡中、日等国的影响力。
二、中国航母对中、美海权矛盾的影响
(一)促使美国更审慎地研判中国海洋战略
苏联解体后,美国越来越将中国视为最大的海上竞争对手。继承并发展了英国海洋秩序观念的美国,十分警惕崛起中的中国会挑战美国主导的地区乃至全球海洋秩序。美国估计,到2015年,中国海军在规模上将略有缩减,它将主要由若干艘航母、60艘潜艇和70艘水面战舰组成。另外,中国还有数百艘近海巡逻艇,其中不少巡逻艇都装备了反舰导弹。一旦发生危机,中国将迅速动员整个舰队对抗美国,其海军还能得到陆基导弹和飞机的支援⑥。
2011年8月16日,即“瓦良格”号首次试航6天后,美国国防部向国会提交了《2011年中国军事和安全发展报告》。报告专门讨论了中国的海洋战略(China’s evolving maritime strategy),并将之命名为“特殊主题”(special topic)。报告认为,中国在竭力维护黄海、东海和南海等近海内的中国利益的同时,还致力于进行远海防卫、保护中国的海洋通道、扩展海权等行动以彰显海洋大国地位。报告特别指出,中国海军预计将在未来十年内部署航母,无论其是否具有实际作战能力,都可以用来宣扬中国的国威,增强国家荣誉感。随着能力的提升,未来中国将更关注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上挑战,建立海外基地和建造航母标志着中国承担更多的“全球性”任务将成为趋势①。
“瓦良格”号航母试航后,美国关于中国航母部署情况和用途的争论随之展开,争论的学者大致可以分为“乐观派”和“悲观派”两类。“乐观派”认为,中国航母的政治意义远大于其实际战斗价值,它不会对美国利益构成直接挑战,但会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enter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CSIS)的分析文章就指出,中国航母无法对美国构成直接的威胁,但它会加剧中国周边同其存在海洋争端的国家的担忧,迫使这些国家寻求增强自己的军力②。
2011年4月,时任美国太平洋总部司令罗伯特·威拉德就表示,他“并不关心”中国第一艘航母即将出海,但“基于从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伙伴和盟友反馈的信息”,他认为中国航母试航将带来深远的地区性影响③。
以普林斯顿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阿隆·弗莱伯格为代表的“悲观派”,则对中国在海上的挑战忧心忡忡。弗莱伯格认为,以航母试航为新的信号,随着军事实力特别是海军力量的持续增长,中国将对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在西太平洋的统治地位构成直接挑战④。美国着名政治学家罗伯特·罗斯也强调,建立一支以航母为核心的可进行兵力投射的海军,是中国雄心勃勃的海洋政策的集中体现。正如过去中国成长为一个陆上大国的历史轨迹一样,民族主义比安全需要更有力地驱动中国去追逐它的海上雄心⑤。在他看来,中国发展航母必然会改变东亚地区的力量平衡,而美国很可能像20世纪里根政府应对苏联海上力量一样,以更为庞大的造舰计划回应中国的海上雄心,而且为此增加海军预算将能得到官方和民间的广泛支持⑥。
美国海军战争学院的安德鲁·埃里克森等人,从专业的军事角度对中国航母的作用和影响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他们认为,在战术上,第一艘航母及后续的中国国产航母战斗群的潜在任务,包括支持中国对南海的主权要求、支持对海盗等低强度威胁的海上安全行动、人道主义行动和灾难救援、应对台海地区可能发生的危机和冲突、在第一和第二岛链内确立制海权,以及扩大兵力投射范围等;在战略上,航母对中国有利有弊。有利之处首推航母可以显着增强中国的地区外交影响力,其次是赋予中国保护其海外公民和财产安全的快速反应能力,使中国军队在必要时可以采取撤侨行动。而航母带来的问题也不可忽视:首先是航母本身目标太大,容易遭到攻击;其次是航母及其战斗群和辅助设施的费用极其高昂;第三,中国航母的出现将引发中国邻国的强烈不安,可能刺激它们寻求建立正式的联盟体系,以平衡中国快速增长的军事力量;第四,航母形成战斗力需要很长时间,这使得中国潜在的竞争对手有机会在此之前寻找到有效应对中国航母的办法⑦。
相比学者略显激进的观点,美国国会2011年《中国海军现代化》报告的态度较为谨慎。报告指出,美国国防部认为“瓦良格”号航母将在2012年底服役,但要配备舰载机并形成完整的战斗力,还需要数年时间。中国计划以“瓦良格”号为模板,建造若干艘国产航母,第一艘国产航母有望最早在2015年服役。对于中国航母未来扮演的角色、任务和战略价值等,美国国防部认为,中国航母未来最可能用于不涉及可能与美国发生冲突的兵力投射行动,例如人道主义救援、反海盗等维护海上安全的行动以及非战斗性的撤离侨民行动等。在政治上,航母将成为中国在海上展示大国形象,宣扬国威的重要工具⑧。从中国航母当前的发展进程看,美方这份出台于2011年的报告基本符合客观事实,但报告仍然体现出美国对中国航母的猜疑和警惕之心。
总的说来,美国各界并不怀疑中国发展航母的雄心,他们争论的只是中国发展航母的用意,以及未来中国航母战斗群的规模、技战术水平以及部署情况等,特别是中国航母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挑战美国的海上优势。就目前看来,美国官方还未对中国航母战略做出十分清晰而具体的表态,但从美国学者和媒体的观点可以看出,美国更趋向于从地区形势稳定而非中美直接对抗的角度看待中国海军力量的增长,因此可以预见,中国拥有航母后,美国将更为审慎地看待中国未来的海军战略。
(二)增强中国应对美国海上挑衅的能力
长期以来,在中美海上摩擦中,美国多次大打“航母牌”对中国进行威慑,以求达到各种战略目的。韩国“天安舰”事件发生后,美国以履行美韩、美日同盟义务为借口,多次派航母与韩日海军进行联合军演,甚至不顾中方的强烈反对,将“乔治·华盛顿”号航母开进黄海。
不过,中国航母的问世使得中国应对美国海上挑衅的能力大为增强。再加上中国在西太平洋的潜艇优势,以及装备新型反舰导弹的新一代水面作战舰艇大批服役,未来中国在技战术层面上反制美国航母的手段将更加丰富。从战略层面看,拥有航母无疑将增强中国的战略威慑力,同时赋予中国在西太平洋地区出现危机和冲突时更多的应对选择,提高中国军事战略的灵活性,强化快速反应能力。
尽管中国辽宁舰的实际作战能力无法与美国“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相比,更遑论与新一代“福特”级航母正面较量,但毕竟中国拥有了航母平台,在战略上中国也可以同美国一样发挥航母的威慑作用。
这都迫使美国决策者不得不考虑,在未来可能的中美海上摩擦中,中国航母可以对美国海军构成实实在在的威胁。在地缘政治上,中国航母的影响力也超越它作为武器本身的意义。我们甚至可以猜想,未来会不会出现中美航母对峙的局面?美国会不会甘冒这种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双重风险对中国进行海上威慑?另外,航母使本来就具有陆基优势的中国空军的活动范围大大扩展,它有能力对日本和韩国等美国盟友进行空中打击,这也是美国未来在处理中美海上矛盾和潜在冲突时不得不权衡再三的另一大因素。
由于在海洋战略上存在结构性的深层次矛盾,可以预见,即便将来中国建成航母战斗群,未来中美继续发生海上摩擦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不过,不同于冷战时期的美苏争霸,中国长期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战略,因此即便在拥有航母后,实力升级的中国海军也不会寻求与美国第七舰队对峙,更不会主动挑战美国在西太平洋的战略利益。有西方评论家也指出,中国追求“蓝水海军”地位(blue water naval sta-tus)不是为了追求历史上德国和苏联曾谋求过的海上军事强权,而是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向海洋索取资源①。
中国的根本战略目标,是要求美国承认中国在西太平洋与其陆上大国地位相符的海洋利益和影响力。随着中国海洋实力的增长和影响力的扩大,中美需要就各自在亚太地区扮演的战略角色,达成一种积极而务实的互信关系,这种关系又可以被描述为“竞争性的共存”关系。而中国海洋实力的增长,无疑将对这种关系的构建产生重要影响②。显然,中国不会阻止美国对航行自由的追求,中美之间因为航母问题而发生冲突将是灾难性的,必将严重损害西太平洋地区的和平稳定③,但中国理解美国战略需要的前提无疑是美国必须尊重中国在西太平洋的领土主权和海洋利益。
拥有航母后,中国在中美海上博弈中的地位将大为改善,这也有利于双方力量对比趋于平衡,有助于在西太平洋形成以中美共同主导,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地区强国协同合作的新安全格局。这一格局将比目前美国主导的安全格局基础更广泛,其灵活性和包容性也更强,因此将拥有更大的影响力和辐射作用,更有助于维护西太平洋地区的安全稳定。
(三)美国可能采取更强硬的对华战略
2007年10月,美国海军、海军陆战队和海岸警卫队联合出台了题为《21世纪海上力量合作战略》的文件。文件明确提出,美国要在西太平洋无限期地派驻“可靠的战斗力量”,大规模增强美国盟友的实力,并对中国保持警惕①。而《21世纪海上力量合作战略》指出,美国有三大潜在敌人:第一,势均力敌的竞争对手,例如中国;第二,伊朗和朝鲜这样的“流氓国家”(rogue state);第三,以基地组织为代表的跨国恐怖主义和全球暴乱网络。文件强调,中国力求控制其周边的东海、南海及以台湾为中心的岛链,并对其至关重要的海上交通线与贸易通道(SLOCs)实施“禁止进入”战略(denial)。而美国则可以通过使用由攻击性潜艇和水面战舰等发射巡航导弹、摧毁中国的高价值军事和政治目标等一切手段,来对中国的“禁止进入”战略进行威慑,以削弱中国阻止美国进入中国东海和南海的能力②。
尽管这份文件是在中国航母试航前颁布的,但它仍然代表了美国的海洋战略走向。中国拥有航母后,美国将可能在西太平洋对中国采取更为强硬的战略,加大对中国海上崛起的围堵力度,特别是利用中国同周边国家存在的领土海洋争端,不断挤压中国的战略活动空间。
在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构想中,确保美国及其盟友与伙伴的安全、巩固美国对国际事务的主导地位是核心战略目标。这一目标表明,作为中美之间深层次的战略性矛盾,中美在西太平洋的海权矛盾在一段时间内不会因为中国拥有航母而有所缓和。相反,美国可能为了维护其西太平洋地区海权领导者的形象而被盟友所“绑架”,这些国家可能将拥有以航母为代表的强大海军的中国丑化成一个强硬而蛮横的地区秩序挑战者,而将美国视为保护它们独立行动的围篱,要求美国更强硬地回应中国的海军建设③。
《2011年美国国家军事战略报告》明确指出,美军必须采取联合打击手段来应对敌对国家的挑衅,特别是挫败其“反介入”(anti-access)和“区域禁止”(area-denial)战略。美国认为,“反介入”战略是旨在阻止美军向某一地区投射并部署兵力,而“区域禁止”战略则是指对美军形成压迫,限制其在该地区的行动自由④。毫无疑问,“反介入”和“区域禁止”的提法都是针对中国而言的。而美国要挫败这两种战略,就必须联合日本、韩国等盟友,保持进入中国近海和专属经济区的能力,进一步遏制中国的海上崛起。根据奥巴马的“亚太再平衡”战略,美国可能以中国发展航母为由,进一步加大军事战略重心东移的力度,扩大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
三、中国航母对日、韩海洋战略的影响
(一)日本对中国航母的担忧和应对
日本对中国航母的担忧主要表现为两点:第一,航母将增强中国应对中、日海洋划界争端的能力;第二,航母将增强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发言权,这会削弱日本致力于同东南亚国家合作,以确保马六甲海峡等日本能源生命线安全的努力。日本积极推进在东南亚地区的国际海洋安全合作,除了打击海盗、维护马六甲海峡的航运安全外,也是为了将其触角伸入南海,联合东南亚各国在战略上牵制中国。
2011年10月16日,时任日本首相野田佳彦在日本航空自卫队阅兵式上发表讲话,公开指出中国和朝鲜是日本的威胁。野田说:“由于朝鲜反复的挑衅行为,加上中国军力的增长以及其在日本周边海域的活动日趋频繁,日本的安全环境变得越来越不明朗。”他还引用中国古代兵书《司马法》中的名言“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要求日本航空自卫队随时做好应对不测事态的准备。另外,野田再次强调,日美同盟是日本外交和安全的基石⑤。作为“鹰派”首相,野田的这番强硬表态并不出奇,但这番表态却是在中国航母试航后发出的,则更显得意味深远。所谓中国在周边海域活动日趋频繁,很明显包括中国航母的试航在内。日本将中国航母视作对其国家安全的威胁,它随后的反应和举措则必然要将中国航母因素考虑在内。换言之,未来日本的海洋战略决策和防务政策都将受到中国航母的影响。
2013年8月6日,以侵华海军旗舰旧名命名的日本22DDH型护卫舰“出云”号下水,这艘满载排水量达2.7万吨的战舰虽然被日本称为“护卫舰”,但实际上可搭载14架直升机,堪称一艘准航母。“出云”号的下水可以视为日本在军事上对抗中国的最新动作。
在此之前,日本《读卖新闻》也发表了题为《警惕中国军力建设》的社论。社论指出,航母计划将成为中国在公海扩大海洋活动战略的核心内容。中国谋求阻止美军进入九州、冲绳、台湾和菲律宾一线,它甚至计划到2030年中期,在小笠原群岛、关岛、巴布亚新几内亚沿线以内占据全面的海空优势。为此,日本应该进一步强化日美同盟,并探讨同澳大利亚、印度以及东南亚国家开展合作的可能①。日本学者小谷铁男也提出了日本应对中国航母的三种策略,即深化美日同盟、提高日本的海上防卫能力以发展有效的应对措施,以及增强情报、监视、侦查和反潜能力以阻止中国的“禁入”战略等②。
中国航母的出现,使得中、美在西太平洋的力量对比失衡状态有所改善,战略天平开始向中国倾斜。不过,美国显然不会拱手让出在西太平洋的海上霸权,转而会以暗中支持日本等国挑战中国海上利益这种更隐蔽的方式,阻止中国的海权崛起。特别是日本,基于中、日之间复杂的历史问题和领土纠纷,再加上日本作为岛国对海洋利益的极端敏感性,它将最有可能充当在海上围堵中国的急先锋。
2010年12月17日,日本内阁通过了《2011年防卫计划指针》。这份文件进一步强调中国在海上对日本的威胁③。文件提出,为了应对在亚太地区面临的挑战,除进一步巩固日美同盟外,日本还必须着力加强同韩国、澳大利亚、印度、东盟等的合作,以共同构筑亚太地区的安全网络。同时,日本也将致力于同中国增强互信,在非传统安全领域与其发展建设性的合作关系,并同盟友一道积极促使中国在国际问题上采取负责任的态度和行动④。在中国航母的刺激和美国的鼓动下,日本未来可能会以更激烈的方式挑战中国的海洋地位。特别是在当前日本政治右倾化速度加快,安倍政府一再在历史问题上倒行逆施,并谋求修改宪法、推行自卫队军队化,以及中日钓鱼岛争端不断升温的情况下,未来中、日在西太平洋的海权矛盾将更加突出,甚至不排除擦枪走火的可能。
(二)韩国对中国航母的疑虑和戒心
相较于日本,韩国各界更关心拥有航母后的中国是否可能改变西太平洋的安全形势,导致本地区出现中美、中日在海上激烈对峙的情况,从而危及韩国及朝鲜半岛的整体安全。韩国《中央日报》就指出,“今后航母正式运转后,之前一直停留在中国东部海岸的中国海军的作战能力范围将扩大到太平洋及印度洋。这意味着中国作为强国通过具备必备的战斗力投射能力而使运行世界战略逐渐成为可能。也可能象征着随着美、中军事矛盾的达到高潮,韩半岛周边海域会出现美国与中国航母对峙的局面。”⑤韩国国防大学教授李锡洙指出,“瓦良格”号的试航标志着“中国航母时代”正式拉开帷幕,它将成为周边国家必须接受的事实。李锡洙认为,日本、印度、越南、菲律宾等国对中国航母的不安恰恰说明了航母对于中国的巨大价值,而美国对中国航母的反应目前仍停留在要求中国提高军事透明度上。至于韩国,则必须做好应对“中国航母时代”可能发生的中美航母对峙情况的准备。“中国开发航空母舰也给韩国提出了中长期挑战和战略课题。在东北亚,包括航母能力的海军实力竞争是对韩国强力的挑战因素。
将来如果韩半岛发生状况,中国可以同美国航母对峙或阻止美国航母接近。韩国应该对各种情况做好准备,有效地协调军事遏制和合作这两种处理方式。确保遏制能力可以通过加强韩美联盟的遏制力来实现;同时韩国可以同中国通过多样的、活跃的军事合作提高军事透明性。中国进入‘航空母舰时代’要求韩国有智慧地、灵活地采取战略性应对。”①由此可见,韩国应对中国航母的办法并不多,其态度也不会过于强硬。进一步深化美、韩同盟,加强美、日、韩之间的合作,同时有针对性地加强海军建设,将是韩国应对中国航母的主要选择。
在错综复杂的西太平洋海权格局中,韩国有可能成为遏制潜在冲突的重要因素,这是由韩国的安全环境和战略利益决定的:首先,不同于日本,韩国虽然与中国在海洋划界、捕鱼权和苏岩礁(韩国称“离於岛”)主权归属等问题上存在争端,但两国之间并没有根深蒂固的历史问题和深刻的战略矛盾。相反,韩国在其重大关切的朝鲜问题上需要中国发挥影响力②,它在战略上有求于中国,因此不会对中国航母做出过激反应;其次,相比日本,韩国的安全环境更为脆弱,它受到朝鲜的极大牵制,缺少战略纵深和回旋余地,因此并不希望亚太安全局势因为中国拥有航母后而出现动荡;第三,韩国虽然将寻求进一步强化美、韩同盟,但不会像日本那样可能充当挑战中国海洋利益的先锋。由于国力有限,韩国虽然可能会因为中国装备航母而加强海军建设,但将会注意避免被卷入可能出现的东亚海军竞赛中。中美之间实现战略对话,保持地区局势稳定,将是韩国所乐意看到的。
四、总论
自中国改装的航母试航以来,美国、日本和韩国的媒体和学者纷纷发表了各种看法和评论,其对中国航母的态度大体上是在“恐慌”和“唱衰”之间摇摆,但官方表态相对来说则较为简单和模糊。可以认为,美、日、韩官方还需要进一步观察中国航母的动向,才能判断中国的战略意图。不过,由于中国发展航母早已是大势所趋,因此“辽宁”号加入中国海军并不在人们的意料之外,我们仍然可以从美、日、韩的战略思考中,探知它们对拥有航母后的中国的反应,并分析其可能采取的对策。总的说来,在西太平洋海权格局中,中国航母的效应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慢慢体现出来,中国航母对西太平洋海权格局的影响也是潜在的、渐进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其走势进行可能的解读和判断。可以预见,在拥有航母后,中国对地区安全事务的发言权将显着增强,中国在西太平洋海权格局中的战略处境将有望得到改善。但另一方面,航母带来的冲击力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美国、日本和韩国的海洋战略决策,并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这可能使得未来西太平洋的海权格局和海上安全环境更趋复杂。
军事技术史研究属于跨学科交叉研究,它既归属于军事历史的研究范畴,也是科学技术史的重要分支。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军事技术史的研究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发展历程,同时也积累了较为丰厚的研究成果,比如在军事技术发展的历史分期、军事技术通史、军事技...
势是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一种对战略、政治、历史、文学、哲学、风水、地理等的阐释与表达,尤其是在战略谋划上体现着深厚的东方智慧精髓,中国战略的显着成就之一是其在完成使命时对势的运用[1],势才是战略与政权深层运作的核心[2]40.在中国战略传统中,势从...
1引言。防空作战作为航母编队的重要作战样式之一,事关编队的安全,是完成其它任务的基础[1].航母编队防空作战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是编队防空作战能力的客观反映,是进行作战效能评估的基...
作为最先进的海军装备,核潜艇诞生于1954年。至1958年,美国已先后有鹦鹉螺号、海狼号等多艘攻击型核潜艇装备海军。1957年,苏联第一艘核潜艇业已下水。尤其是美国经过改进后的鳐鱼号核潜艇,在成功横渡大西洋后,潜行北冰洋,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的关注...
选取李约瑟着作《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第六分册为语料载体进行文本实证研究, 在归纳分析文中汉语典籍英译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汉语文化专有项的英译策略, 这一研究所涉典籍类型广泛、英译方法多样, 不仅为不同类型文化专有项的英译实践提供了具体的实际操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