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技术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军事论文 > 军事技术论文 >

装备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本质特征与工作模式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11-29 共5684字
论文摘要

  近年来,我军日益重视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在武器装备创新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是,装备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法规制度长期缺失,现阶段工作模式 不 够 明 晰,尚 未 形 成 良 性 运 转 的 发 展 态势,直接影响了成果推广转化的成效,成为制约装备建设与发展的一个难点和薄弱环节。为此,有必要从基础概念入手,理清装备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本质特征,构建与之相应的科学、高效和有序的工作模式,推动装备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工作的快速发展。

  1 装备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内涵

  1.1 有关概念
  
  科技对人类发展的最大益处莫过于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对于此类活动,通常使用的概念有“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和“技术创新”。

  “科技成果转化”这一概念在我国被广泛应用,拥有明确的法律定义,“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国际上广泛使用“技术转移”和“技术创新”的概念,联合国《国际技术转移行动守则草案》对“技术转移”这样定义,“关于制造产品、应用生产方法或提供服务的系统知识的转移,但不包括货物的单纯买卖或租赁”,对“技术创新”较统一的观点是“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包括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等一系列活动”。三者均强调科学技术的应用价值和商业价值,但是外延有所不同。除“科技成果转化”强调的科技成果物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外,“技术转移”还包括无形知识的传播过程,“技术创新”还包括技术活动链前端的技术研究与开发过程〔1〕。

  1.2 装备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本质特征

  长期以来,在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和军队系统,通常侧重于成熟的应用技术类科技成果的推广,一般不使用“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而是使用“科技成果推广”一词,将“科技成果推广”视为“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一个工作环节。随着该项工作的不断深入,装备建设领域的科技成果推广实践活动已经远远超越了其固有的工作内容,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内涵基本趋同,与“技术转移”、“技术创新”的内容也有交叉。目前,逐渐采用“装备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一词,但是对其内涵未曾有统一、明确的阐述,造成了这项工作在实践中的模糊性和随意性,直接影响了装备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成效。

  我们认为,“装备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是在上述已有通用概念上的继承与引申,是指“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装备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部队战斗力和现实生产力等一系列活动。”具体地说,它包含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2.1 成果推广转化对象的多样性成果推广转化的对象包括在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中产生的各类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不仅包括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这些以实物形态体现或易于通过实物形态体现的科技成果,而且包括新技术、新方法这些蕴含于报告、专着中难以用实物形态体现的科技成果。

  1.2.2成果推广转化方式的两维性成果推广转化的方式包括科技成果的推广交流和推广应用两类,既包括以科技成果技术信息为依托开展的各类科技成果推广交流活动,也包括以实际应用为目的而开展的有针对性的各类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活动。

  1.2.3成果推广转化过程的延展性成果推广转化的过程包括成果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战斗力和生产力的全过程。它不再局限于扩大成熟科技成果应用范围这一阶段的工作,而是将这一个阶段的工作向前端和后端延伸,与“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趋同,还包括了对尚未成熟的成果进行“后续试验、开发、应用”的前端过程和“形成战斗力和生产力并产生规模效益”的后端过程。

  1.2.4 成果推广转化目标的特定性成果推广转化的目标是成果的规模化成熟应用,以成果的成熟应用和规模应用为标志,跨越了中间试验阶段,实现了批量装备部队或服务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军事、经济或社会效益。如果某些科技成果仅是实现了在一次任务中的应用,只能算是已应用,而非实现了推广转化。

  2 装备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模式构建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装备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包括科技成果的推广交流和推广应用两个方面的内容。下面分别从科技成果推广交流、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以及两者都涉及到的项目管理三个方面分类构建其工作模式。

  2.1 推广交流模式

  2.1.1 自主交流主要是指单位内部有针对性的科技成果推广交流模式。一是对于单位产生且应用局限于本单位的成果,采取技术讲座、培训等方式在内部进行横向交流,并创造条件将科技成果的应用引向深入。二是对于在外获悉的可应用于本单位的成果,积极将其向本单位进行交流和引入,必要时借助成果管理部门和装备管理部门予以协调。

  2.1.2 批量交流主要是指全军、各部门批量发布与交流科技成果信息的模式。一是开展成果信息资源整合与共性技术剥离,构建成果推广转化交流平台,及时发布先进、成熟、适用的技术信息,开展供求信息对接和在线技术咨询。二是组织大型活动展示、交流科技成果信息,既可分领域组织成果共性技术交流,也可组织科研单位与基层部队的供求信息交流,还可参加高交会、发明展等大型展览会对外展示成果信息。

  2.1.3 合作交流主要是指院校、研究院所等科技成果持有方与部队用户方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的模式。从成果产生之初到成果推广转化,成果持有方和部队用户方要保持经常性的合作与交流,成果持有方提供技术和建议,部队用户方提供应用条件和实践策略,利益和风险共担。同时,合作双方应主动将进展状况向成果管理部门、装备管理部门报告,取得计划支持,不断推动成果推广转化的深入。

  2.1.4 军民交流主要是指军方与地方单位开展科技成果推广交流的模式。一是部队单位主动和在其相关领域具有技术优势的地方单位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形成长效机制。二是军方成果管理部门主动与地方政府、科技中介接洽,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协同搭建军民融合科技成果推广交流平台,开展供求信息交换、最新成果展示和深度技术对接等活动。

  以上无论何种科技成果推广交流模式,要想取得良好的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成效,最重要的就是要将科技成果推广交流深入到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一线、服务到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全程。

  2.2 推广应用模式

  2.2.1 不同种类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模式对于不同性质、不同种类的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工作的方法、模式也不尽相同。

  方法类成果推广主要是指理论方法类成果推广应用的模式。采取如下方法步骤:一是做好需求调研,了解该方法适用的范围和潜在用户。二是总结实践中的已有经验,结合用户的需求,进行方法的适应性调整。三是编写专着、教材进行广泛的知识讲座。四是指导用户采用该方法,帮助用户拟制试验(其他工作)技术方案。

  技术类成果推广主要是指共性技术类成果推广应用的模式。采取如下方法步骤:一是技术剥离。从已有科技成果中提炼可共用的技术点。二是需求调研,了解该技术适用的范围和潜在用户。三是对技术进行工程化开发,将技术物化到某一装备或某一系统中,生产出试验样机。四是将试验样机送到一线用户手中进行演示验证。五是进入产品类成果推广应用阶段。六是寻求更多的技术应用渠道并进行设计实现。

  产品类成果推广主要是指新产品、新材料类成果推广应用的模式。采取如下方法步骤:一是需求调研,了解该产品或材料适用的范围和潜在用户。二是结合用户需求,进行产品或系统的适应性改造。三是寻求产品生产单位,采用技术合同的方式与之合作,提高批量生产产品能力。四是列入计划装备部队或销售到地方单位。

  2.2.2 不同推广主体的推广应用模式装备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离不开成果持有方、成果需求方、装备管理部门、成果管理部门各类推广主体和政策环境及保障条件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面仅以发挥更多主导作用的推广主体来划分推广应用模式。

  计划推广主要是指由装备管理部门为主导开展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模式。有关我军装备研制、改造或重大工程任务的装备科技成果以实际需求为牵引,有明确而具体的应用方向和目标,在装备管理部门的主导下,以系列相关装备计划及其配套经费为支持,经过成果的工程化、试应用等工作,装备相关部队使用。该模式是装备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主流模式,推广转化成功率高,军事社会效益显着,计划的衔接配套是成功实现的关键。

  自行推广主要是指科技成果持有方自身创造条件开展成果推广应用的模式。对于能够为成果完成单位带来一定经济效益的成果,以成果完成单位为推广应用的主体,运用单位自身的技术、人员、资金、实验室等条件实现技术的工程化、产品化,并推广应用到部队单位或地方用户。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不存在技术梯度和中间环节,产品实现上比较容易,但是因生产能力有限,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合作推广主要是指科技成果持有方与生产方合作开展成果推广应用的模式。由成果持有方提供技术和生产建议,由一个现成企业提供生产条件,利益和风险共担。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由于研究方与生产方存在技术梯度,在产品实现的初期有一定难度,但是随着长期、连续、紧密的合作,两者目标一致、分工明确,易形成较强的生产能力,产生规模效益。

  转让推广主要是指科技成果持有方将技术转让给他人,由受让方实现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模式〔2〕。

  通过签订技术秘密转让、专利实施许可转让等技术转让合同,成果持有方将成果一次性地以部分、全部或特许权等形式转让给他人,由受让方开展产品实现、规模生产与市场开拓等成果推广应用工作。双方遵循自愿平等、诚实信用和互利有偿的原则,明确约定双方权利与义务、经费支付和违约责任等事项。

  该模式要求成果有比较高的成熟度,完全依靠市场运作手段,但军方因不尽熟悉规则难以成为最大受益者。平台推广主要是指借助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驿站、技术联盟等各类技术转移平台开展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模式。军转民用科技成果应在军队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充分利用地方新兴技术转移平台,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合作、联盟合作等成果推广应用方式。军转军、民转军用科技成果应充分利用军方科技中介、技术联盟等桥梁作用,协同推动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2.3 项目管理模式

  主要是指对列入推广指南中的项目管理模式。在项目管理过程中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2.3.1 项目的事前、事中和事后评估 列入成果推广指南的项目须经过专家评估遴选,建成一个分领域的树状结构推广指南图;对列入不同计划和基金支持的指南项目,要进行事中考核评估和事后验收评估;对推广指南树中的每个项目,都要进行推广转化后效跟踪评估。

  2.3.2 项目推广转化渠道的疏通对于列入指南中的推广项目,要充分发挥成果管理部门的协调领导作用,通过协同办公制度、评估报告制度积极向业务部门和需求单位推荐。

  2.3.3典型项目的示范与辐射作用对于重点项目,要进行积极扶持和培育,创造优厚条件保证其推广转化的顺利实施,通过其示范作用带动在更大范围的推广。

  2.3.4 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基金的运作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基金是支持指南项目进行推广转化的引导基金。对于推广基金,采取动态管理方式,通过评估实行项目淘汰制度和推广转化获益后的经费返还制度。

  3 装备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条件保障

  装备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离不开强有力的条件保障建设。这里所说的条件保障主要是指支撑装备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模式构建的必要环境建设。

  3.1 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法规制度建设

  完备配套的法规体系是科技成果推广转化顺利实施的政策保障。目前,装备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法规缺失,配套制度不够健全。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和装备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特点,探索建立有效运行的工作机制,加快制定指导装备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工作的顶层法规。要完善装备知识产权、装备立项、装备定价等相关法规,建立成果推广转化的指南制度、评估制度、基金制度和收益分配制度,确保装备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实施。

  3.2 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信息资源建设

  丰富海量的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信息资源是开展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基础条件。可依托现有的成果管理工作体系和成果管理信息系统,由下至上地采集军内成果。要坚持军民融合的发展道路,广泛吸纳具有军用潜力的民用高新技术成果。可借鉴国外需求结构分解信息体系的成功做法,采集军用技术需求信息。要建设庞大的成果推广转化专家数据库,采取按需遴选的柔性工作方式,充分发挥专家技术评估、技术咨询的重要作用。

  3.3 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基金设立

  经费保障是科技成果推广转化顺利实施的必备条件。在专项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各部门业务机关应考虑从科学技术研究、固定资产投资和技术改造经费中拿出一部分经费作为成果推广转化基金,做到专款专用,支持科技成果推广指南中的重点项目。各单位还可考虑筹措资金建立本单位的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基金。

  3.4 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网络平台建设

  方便快捷的网络平台是促进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必要条件。与国际互联网物理隔离、能够覆盖到广大基层单位的内部网,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外部条件。应依托现有网络条件,搭建装备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网络平台,发布最新科技成果供需信息,提供深层次的推广转化技术咨询,实现成果推广转化网上对接服务。

  3.5 军内“科技中介机构”建设
  
  科技中介在创新体系各要素之间发挥功能传递作用。军内科技成果管理机构具备向军内科技中介机构方向发展的天然条件,应成为决策机关、科技成果供需方沟通的“桥梁”。其职能主要包括介绍和推荐先进、成熟、实用的科技成果;提供部队技术需求和技术难题信息;与包括民口在内的各技术创新主体紧密联系,通过为技术供需双方的接洽和深度的咨询服务,促进供需双方的多层面科研合作;提供科技成果转化需要的政策信息、经济信息、环境信息和其他信息咨询服务等。

  3.6 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战略联盟建设

  装备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战略联盟是实现官产学研一体化〔3〕成果推广转化的有益探索。围绕军内优势技术领域,建立若干以该领域创新发展和成果推广转化为目标的新型、合作战略联盟。联盟成员由该领域相关部队单位,有技术优势的军内外院校、研究院所和企业单位,军内科技中介机构和军队相关业务部门组成。联盟成员以法人身份签订合同,责权利清晰。各成员通过长期、紧密和系统的合作,达到优势互补、风险分担、利益共享。

  参考文献:

  〔1〕于伟,刘临,谢辉.从创新环节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1,(1):234-236.
  〔2〕牛谦.同一项技术三次转化的结果与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10,(3):220-221.
  〔3〕王爱民.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及促进措施〔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9):68-69.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军事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