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是《孙子兵法》中的重要范畴,学界已有多方面研究成果。目前,"势"的应用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特别是"造势"在宣传、经济活动中的应用更为广泛。为了有效的运用"势",本文通过研究"势"的理论,进一步完善"势"的应用及方法。
一、"势"的含义
关于"势"的含义,孙立(2011)从词源上研究:势,许氏《说文》"势,盛力,权也。从力埶声。""势"的基本含义:一是权势、权力;二是情势、局势;三是态势、趋势[1]28.陈正俊(2003)在进行"势"源考论后认为,"我们可以认为《说文》释"势"为"盛力,权也"可能与植物生长的力量(古人对生长的力量是崇拜的),以及所种植物的归属权,或植物所划出的范围(如"封"字)所属权等有关"[2]63-64.与此相反,莫献鹏(2001)认为,"势"派生的"睾丸"新义,使"势"具有男性(雄性)的阳刚之气。《字汇·力部》曰:"势,阳气。"于是,"势"具有"勇"象征义[3]66-68.魏占武(2009)从孙子对"势"的论述中,得出"势"的含义:
"势是一种力,它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运动方向相同的力构成的合力,即由物体受地心引力(重力)与物体运动所产生的惯力及任势者的转动力(推力)所合成的。"并提出为势的程序:察势、任势、作势、启势[4]71.张岱年认为,"势的基本含义是事物由于相互之间的位置而引起的变化趋向。这里包含两层意义,一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对位置,二是由此等相对位置而引起的变化趋向"[5]593.李加武(2014)分析了《孙子兵法》中"势"的特点:"势"具有横向的多面性和纵向的多层次性;"势"具有变动性和生成性;"势"具有"属人性"[6]1609-1610.张玉勤(2005)、杨国荣(2012)等人也认同"势"的多重所指。孙立从"势"的发展史看,先秦时期主要出现于政治军事等领域(如孙子、韩非),实用工艺领域也有相关内容(如《考工记》),"自从汉代萧何把军事领域的'下营'之势引入书法创作与欣赏领域,势便被赋予了艺术内涵".方建勋(2006)考释古代书论中的"势",认为"势"有三种含义:一为法度,二为"势"的四要素(运动、力、速度、趋向),三为文体名,第二种含义最为常见[7]104-106.
综上所述,"势"具有多重所指,是多因素形成的综合力。在"势"的含义中,有三种基本含义:一是力量、势力;二是趋向、趋势;三是形态、样式。方建勋(2006)把《孙子兵法》中"势"的含义概括为二:一是冲力,"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孙子兵法·势篇》);二是阵形,"势如彍弩"、"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孙子兵法·势篇》)。阵形就是阵势,具有形态、样式的含义。"势"的非基本含义:一是事物存在的时空环境,如"形势"就具有环境的意味;二是未发之力,是"潜能",如"势如彍弩",已发之"势",就成为"形",魏占武(2009)所谓的"启势"是值得商榷的;三是目标指向是人心,刘长林(1989)认为,"依照孙子的学说,人的心理状态并不取决于主观的愿望或命令,而是由人所处的关系环境来决定的"."士兵作战的精神状态取决于军队的调度和部署,取决于作战环境的选择"[8]111-119.
二、"势"与"形"的关系
在《孙子兵法》中,"势"与"形"是相联系的范畴,不能离开"形"去理解"势".从篇名上看,有"形篇"和"势篇";也有"勇怯,势也,强弱,形也"的明确表述。再看"形"和"势"的表述:"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谿者,形也。"(形篇)"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势篇)"形"强调"形态"、"形象";"势"强调"态势"、"趋势"."形"与"势"的区别在于,"形"是静态的"形态";"势"是既有静态的"形态",还兼有动态的"态势"、"趋势".吴如嵩认为,"形"就是形体之意,指客观物质力量。"势"是"形"的表现。"势"就是在军事实力的基础上,由于实行正确的作战指挥,从而在战场上表现出的实际作战能力[9]60-67.顾文涛等也认为,"势经常和形相对,形是指有形之物,势则是指无形的能量,形反映的是现状,势则是指有某种趋向的无形的能量"[10]46.李加武认为,"连用时,"形"、"势"含义基本相同,均是指外在的客观情形,这一客观情形既可指自然界的客观情形和规律,也可指人类社会中客观形成的情状和关系".分用时,"形"是从个体物的角度出发,以显示其性状、内容的独立不依、客观外在;"势"是从物物关系的角度出发,强调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物物之间的相对关系及其所呈现的态势。因此,"势"比"形"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变动性,当这一时空情境中的任一因素发生变化时,整个"势"也就跟着发生变化"[6]1609-1610.莫献鹏认为,"'形'是一种物质力量,如兵力、武备、军赋等,它属于客观的、静态的、被动的、'硬'的力量。'势'则是一种以'勇'为核心表现的精神力量,如大无畏的气概、激昂的斗志、旺盛的士气、必胜的信念、同仇敌忾的精神等,它属于有灵气的、动态的、主动的、'软'的力量"[3]66-68.而廖天亮则认为,"'形'与'势'是一对不可分割的概念。'形'是能量储存的状态,'势'是能量释放的状态,二者的基础都是'力'"[11]84-85.
对于"形"的理解,学者的观点比较一致,是有形的、静态的、物质"硬"力量。但对于"势"的理解,出现了不同观点:一是能量、无形的能量、能量的释放状态;二是精神力量;三是物物关系状态。关于这三种观点,首先把"势"理解为"精神力量",即"精神说"是不正确的。莫献鹏认为,"势"是一种以"勇"为核心表现的精神力量。"勇怯,势也"."勇"就是一种精神力量的表现。并引用《孙膑兵法·威王问》:"势者,所以令士必斗也。"认为"势"是一种精神激励[3]66-68.与此不同,刘长林(1989)认为,"人的心理状态并不取决于主观的愿望或命令,而是由人所处的关系环境来决定的"[8]111-119.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决定精神,精神状态无非是物质的表现,因此,"精神力量"可以理解为"势"的功能、作用等,而不是"势"本身。至于"能量说"和"关系说",很难说谁对谁错。因为,能量本身是一种物质形态,关系也是物物关系,都属于物质范畴,都是有道理的。杨国荣认为,"'势'表现为具有综合形态的实践条件或实践背景"[12]85.从这个意义上讲,二者都是对的。
"势"与"形"是相关联的范畴,不能离开"形"去理解"势"."形"是指"形式"、"样子"、"形势";"势"是指"力量"、"态势"、"趋势".二者的区别:"形"是侧重于静态的"形式","势"侧重于动态的"态势"、"趋势".二者的联系:"形"是事物的状态,"势"是事物运动的过程和结果。如"势如彍弩",一个人将弓拉开,从静态来看,是一个造型;从动态来看,是一个将弓逐渐拉开的过程及形成的威慑(精神力量)。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把"形"理解为"势"运动的态势、结果,把"势"理解为"形"的生成过程及效果。李加武把二者关系概括为"'形'是'势'得以成立的前提,'势必因形而立'"[6]1609-1610,是十分简明、准确的。
三、"势"的生成
杨国荣在分析人与势的互动时说:"'势'既非本然的存在,也不同于与人无涉的外在力量。"[12]85从人实践视角看,"势"在形成以后,就呈现为一种现实的境域和力量,具有客观的、规律的性质,于是,人要"顺乎势",这是"势"超越人、制约人的一面。同时,人不是被动的、消极的,可以通过认识、运用"势",实现人对"势"的积极运用,即人可以乘"势"而为。
人对"势"的作用,更多的体现在"势"的生成上。"'势'所具有的生成性,使人之造势成为可能。所谓'造势',也就是形成有利于实践过程展开的趋向和背景,改变或避免不利的实践境域。""造势"意味着人的实践活动可以促进某种"势"的形成,而形成的"势"反过来又影响、制约人的实践过程[12]85.
李加武也认为"人也可以在实践中创造出有利于自己的'势'以提升实践质量和水平"[6]1609-1610.刘志春、李晓玲认为,"所谓'造势'就是创造对军事力量的有效发挥的条件和态势".并提出"造势"的三个基本要素:一是创造力量动态转换的条件;二是提高力量爆发的速度;三是要控制力量使用的节奏[13]65-66."形"与"势"是不可分割的,"形是指有形之物,势则是指无形的能量".因此,无形之"势"是不能直接去"制造"的,直接"制造"的只是"形".结论是:"势"的生成,就是"形"的生成,造"势"就是造"形".廖天亮认为,"'形'是需要积累和培育的,是需要时间的;'形'本身的强弱在交锋之前就是可以比较的,是可见的;'形'的变化是在过程中进行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形'的真相是可以被把握的"[11]84-85.
"势"生成的基本环节是:(1)"势"生成的目标指向。"势"的生成过程,除"自然之势"外,基本上都有人的参与,也可以理解为"人设之势",其中包含人的目的、愿望是不言而喻的。就是"自然之势",也有其趋势和方向性。(2)"势"的生成是一个过程,需要时间积累。无论是自然领域或社会领域的"势"之兴起,无不需要一个过程,如暴雨之生成、王朝之更替、战争之发生、股市之涨跌等。"势"越大,需要的时间越长,积累越丰厚。(3)"势"的生成或"造势"是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对事物本质的把握和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运用。"势"的生成和"造势"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为,我们所论之"势",不是纯粹的"自然之势",而是"人设之势",有人的主观渗透于其中。"势"的形成过程,就是"造势"的过程,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结果。同时,"势"的生成,并非是主观随意而为,必须尊重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杨国荣在论及"理"与"势"的关系时指出:"'势'与'理'彼此相关,但并非完全重合、等同,'理'所体现的,主要是'势'之中的必然趋向".(4)"势"的生成或"造势"的本质是对有形的物质力量的运用、调配、组合等,形成有利的态势,也可以说,"造势"的本质是"造形".以战争为例,要形成有利于我方的军"势",需要运用多种资源,粮食、武器、情报、间谍等,与战争没有直接关系的气象、水利、人口、道路等在一定条件下,也会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当资源不具备时,需要积累、调配、组合等,最大限度地发挥物资的力量。当资源一定条件下,资源的合理配置就显得至关重要,田忌赛马就是典型案例。(5)人与物在时空境域的现实运动,受客观规律的制约,也是不断变化的、转换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是运动变化的,所谓"优势"也只是在某一时点上发生,过了这一时点,"优势"就可能成为"劣势".在战争的军事运动中,敌情、我情"瞬息万变",保守、滞后、甚至不变的观点,是十分错误的。
信息战是信息时代军事理论的核心,是新军事革命的重要内容.建设数字化部队与数字化战...
从1934年开始,日本关东军为了进行对苏作战的准备,征用大批中国劳工,花费巨额资金在中苏边境线上修建了庞大的军事要塞群,号称东方的马其诺防线.到1944年,先后建立起虎头、东宁、鹿鸣台、绥芬河、观月台、半截河、庙岭、凤翔、瑷珲、黑河、海拉尔、法...
近年来,科学技术因素在战斗力体系中所占份额越来越大,知识与信息成为战争的重要因素,使当代军事理论发生了很大变化.大量新的战争概念向传统战争理论发出了挑战.如何认识《孙子兵法》在现代战争中的价值,成为值得探索的问题.一、重战慎战兵者,国之大事,死生...
建议上级机关应当指导相关单位开展军民融合试点工作,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结合当前的政策法规雏形,将试点结果推广到更多领域,鼓励并支持大领域自筹或半自筹经费开展军民融合工作。鼓励相关单位开展军民融合工作,对开展的单位拟采取一定的补助支撑措施。...
17世纪着名的法学家胡果格老秀斯曾警告世人战争中交战方千万不可相信无可为,也不可以相信无不可不为.其中无不可不为可以解释为任何的战术均可以运用于战争之中.而无可为遵从基督教神学观点,认为战争是一种不道德行为,因此任何相关行动都是应该被禁止.当然...
通过在观阅金门战役的相关影片、刘亚洲将军《金门战役检讨》一文以及通过对一些资料的查阅基础上,结合未来可能发生的渡海登岛作战,从心理战的视角出发进行总结和反思。一.金门战役中心理战分析心理战的作用对象有内外的区别,这一区别决定了它既是我们...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听过这句话的人肯定比看全本《孙子兵法》的人要多。非常有意思的一点在于,孙武对外交的阐述,用的不是邦交,不是盟好,而是伐交。长刀与短剑并用所谓伐,即征伐、讨伐。而伐交,简单说就是以打仗的思维来搞外交...
《孙子兵法》的开篇《计》篇是全书的总纲,其中指出作为军事管理者的将,应该具备五种素质:智、信、仁、勇、严。[1](P.7)其中,智是排在第一位的。然而,孙武所说的智,究竟是什么意思?千百年来语焉不详,绝大多数人以为就是聪明,但是我们接着问:在中国...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在领导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过程中,始终高度重视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军队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实践性的思想理论观点,推动了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发展,指导了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政权的建立和巩固。一、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军队的...
消防部队基层管理工作是加强消防部队建设完成灭火作战以及其他工作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