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理论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军事论文 > 军事理论论文 >

《孙子兵法》中“势”的相关问题探析(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11-02 共6525字

  四、"势"的运用

  关于"势"的运用,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顾文涛等认为,势的管理有三环节:一是审势,包括个人之势、组织之势、环境之势;二是谋势,包括布局之势、避实击虚;三是运势,包括化势、借势、兴势、蓄势、造势[10]47.刘志春、李晓玲认为,《孙子兵法》的"势"有"知势"、"造势"、"任势"[13]65-66.程艳、赵国浩研究《孙子兵法》在晋商经营管理中的应用时提出:度"势"(包括度天地之势、度大我之势)、蓄"势"(包括蓄方向势---理念、蓄规矩势---制度、蓄动力势---人力、蓄文化势---诚心)、造"势"(包括造奇正之势、造急缓之势)[14]95-98.那么,究竟应当如何把握"势"的运用?从抓主要矛盾的角度来分析,"势"的运用就是"顺势";从生成、过程的角度来分析,"势"的运用就是"蓄势";从短缺的角度来分析,"势"的运用就是"造势";由于角度具有多重性质,因而结论也是多种多样的。所谓运用,就是根据事物的特性加以利用。"势"成之后,就只有"顺势而为".但"势"什么时候成呢?可以根据目标来确定,也可以根据敌情(具体情况)而定,就好像人什么时候算成人一样,是很难确定的。因此,许多学者把"势"的形成过程就理解为"势"的运用,如"造势"、"蓄势",是有一定道理的。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本文认为,"势"的运用可分为"审势"、"蓄势"、"顺势"三个环节。

  第一,"审势"."审势"就是对"势"的相关信息的整体认识、把握和判断。(1)"识势",即认识"势".《孙子兵法》在论及"五事"时说:"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这里的"知"就是对战前军事形势分析的五个方面"道、天、地、将、法"的认识。与此相同的还有"知战有五","兵贵胜,不贵久"等。认识与"势"相关的知识,是"审势"的第一步。(2)"知势",即了解"势"的现实情况。"知"方法如下:一是了解、"用间","知敌之情者",必是"间","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用间)。二是观察、"相敌","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行军)。三是试验、"示形","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虚实)。(3)"断势",即判断"势"的优劣。如《孙子兵法》中的"七计":"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计篇)这就是对"势"的整体判断。

  第二,"蓄势"."蓄势"就是"势"由小到大的生成过程。(1)"蓄力",即各种力量的积蓄。程艳、赵国浩的观点是可以学习的,即蓄方向势---理念、蓄规矩势---制度、蓄动力势---人力、蓄文化势---诚心。一是思想准备。"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九变),不能只想好的方面,一定要考虑问题和困难,"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二是政治准备。"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形篇)。在"七计"中,"赏罚孰明?"就是把制度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上下同欲者胜".三是物资准备。"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九变)。即准备充足的战争物资,不打无准备之仗。四是人力准备。"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行军)。具体来说:一是爱护,"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二是择人,"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篇)。"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地形)。选择合适的下级加以训练,达到"携手若使一人"(九地)的效果。(2)"蓄谋",即各种资源、力量等的组合、运筹等。战争是有一定的战略战术的,也就是各种资源、力量的组合方式,这就需要研究、谋划,需要一套完整的计划、策略。"上兵伐谋",但"谋"也有一个形成的过程,这就是"蓄谋".(3)"蓄时"即等待、运筹、组合最佳时空点。"势"要运行到最佳的时空点,既需要人的主动性的发挥,也需要等待时机,二者缺一不可。时机到了,没有准备好;或者准备好了,时机没到,都不是最佳时空点。"蓄时"是"蓄力"、"蓄谋"的综合体现,需要努力,也需要机会。

  第三,"顺势"."顺势"就是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发展趋势,实现"事半功倍"的结果。(1)"顺力",即顺着事物力量变化的方向,实现自己的目的。如"激水漂石"、"顺风扬帆"、"顺势而为"等,就属于"顺力".(2)"顺利",即按照利益的需要,调整自己的行为。如"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把"利益"作为行为的标准,即"利合于主".(3)"顺心",即顺从人心、民意。孙子在解读"道"时指出:"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民弗诡也。""道"就是使民众与国君的意愿相一致,这样,民众在战争中就可以为国君出生入死而不怕危险。可见,"顺心"是实现自我目标的重要环节。

  五、"势"的方法

  1.用先进的观念"审势"

  在"审势"环节,用什么观念"审",对结果有着不同判断。例如,主张"以力胜敌",就会着力考查"军力"状况,并做出是否"胜敌"的结论;主张"以智胜敌",就会着力考查"战略",并做出是否"胜敌"的结论。这里的价值观念是否"先进"(与对手比较)就是十分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后面的"蓄势"、"顺势"及其战争(或竞争)的结果。《孙子兵法》中的"上兵伐谋"、"先胜而后求战"就属于先进的价值观念,能达到"举秋毫"、"见明月"这样显着的效果,为后世将领所推崇。

  2.用科学的制度"蓄势"

  在"蓄势"环节,是一个长期(99%的时间)、持续的过程,仅仅用"敬业"、"努力"是不够的,科学的制度是不可缺少的。科学的制度,是以制度的长期执行,并能取得预期效果为尺度的,这与先进的价值观念是相互关联的。如"科举制度",就是一个好制度,它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今天虽然没有"科举制度",但它的后辈"考试制度"在世界各国广泛应用;"郡县制"也是一个科学制度,经过了历史的考验。

  《孙子兵法》主张"修道保法"、"令素行以教其民",都是从制度层面"蓄势","军纪严明"、"军力强盛"是制度蓄势的结果。

  3.用灵活的方法"顺势"

  在"顺势"环节,存在各种可能的方法,在操作上要灵活运用。灵活是根据目标、条件等要素的不同而不同,不能教条的运用。随着社会的进步,顺势的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如"风筝"与"飞机",都是对风势的利用,形式、功能却差异很大。《孙子兵法》中的"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就是灵活运用"稳胜"的方法,值得学习。

  六、结论

  在《孙子兵法》中,"势"与"形"是不可分离的,"势"依赖于"形"而存在,没有"形"就没有"势","势"不能离开"形"而独立存在。"势"的生成是一个过程,也可以理解为"蓄势"的过程,需用很长的时间。如果把"势"的生成或"蓄势"理解为"养兵千日",那么,"势"的应用(发挥功能)就可以叫做"用兵一时",孙子"势如彍弩,节如发机"(势篇)是一个形象、准确的比喻。

  参考文献:
  [1]孙立。释"势"[J].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11(6):28.
  [2]陈正俊。"势"论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2):63-64.
  [3]莫献鹏。孙子"势"义新释[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1(1):66-68.
  [4]魏占武。兵法经营学的势哲学基础[J].滨州学院学报,2009(5):71.
  [5]张岱年。中国古代哲学概念范畴要论[M]//张岱年全集:第四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593.
  [6]李加武。《孙子兵法》"势"义简析[J].长春大学学报:哲社版,2014(11):1609-1610.
  [7]方建勋。考释古代书论中的"势"[J].南通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2):104-106.
  [8]刘长林。孙子势、知、法三论[J].孔子研究,1989(12):111-119.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孙子兵法论文
返回:军事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