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思想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军事论文 > 军事思想论文 >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优点及其方法论价值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10-23 共5508字
论文摘要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战争、人民军队和国防建设以及军事领域一般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

  它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革命战争历史经验的升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及其军队长期军事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同时也多方面汲取了古今中外军事思想的精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战争、军队建设、国防建设和反侵略战争的指导思想。作为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毛泽东军事思想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了许多突出特点和亮点,概括、总结这些特色和亮点,对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一、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突出亮点

  亮点一:革命战争是人民的战争

  革命战争是人民的战争,这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核心。其基本的理论观点是:(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革命战争的主体,是战争伟力最深厚的根源。(2)“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在人而非武器,只有依靠和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3)人民战争是为了反抗阶级压迫、民族压迫,谋求全国人民的解放而进行的正义战争,符合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潮流,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一致,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构成了进行人民战争的政治基础和前提;(4)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广泛深入地动员人民群众,以人民群众为骨干力量,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和战略后方;(5)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6)实行“三结合,一配合”的组织形式和斗争形式,掌握作战的主动权和自主权;(7)在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中国社会条件下,要首先在反动统治力量最薄弱的广大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并采取“波浪式”的推进政策逐步加以扩大,作为进行人民战争的依托;(8)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矛盾,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使革命获得最广泛的国内社会基础和国际同情援助,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击最主要的敌人;(9)要把武装斗争这种主要斗争形式同其他各种非武装斗争形式,包括工人的、农民的、青年和妇女的斗争,经济战线、外交战线和思想文化战线上的斗争,合法的和非法的斗争,公开的和秘密的斗争等,在总体上配合起来,从一切方面的努力中不断增加革命的战争力量,减杀反革命的战争力量,使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己不利于敌的方面逐步变化,最后达到获得力量优势,战胜敌人的目的;(10)以人民军队作为进行人民战争的骨干力量,实行主力兵团(野战军)和地方兵团相结合,正规军和游击队、民兵相结合,武装群众和非武装群众相结合的体制;(11)实行与人民战争相适应的战略战术,灵活机动地使用兵力和作战形式。

  亮点二:人民战争必须建立一支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

  要想取得人民战争的胜利,必须建立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要想建立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必须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是毛泽东建军思想的一个最突出的特色,最大的亮点。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江西永新三湾村,对当时不足1000人的部队进行了整顿和改编:将原来的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在部队中建立党的各级组织,支部建在连上,班排有小组,连以上设党代表,营团建立党委;开始实行民主制度,在连以上建立各级士兵委员会,实行官兵一致的原则。从此我军确立了“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重要原则,保证“艰难奋战而不溃散”,从胜利走向胜利。

  亮点三:人民战争必须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战争和指挥作战的原则和方法,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揭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和规律,主要包括:(1)以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为战争的军事目的和基本原则。(2)知己知彼,百战百胜。(3)承认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4)慎重初战,首战必胜。(5)力争主动,力避被动,夺取和掌握战略主动权。(6)依据战略形势运用战争形式,游击战、运动战、阵地战紧密结合。毛泽东用兵如神,不拘一格,依据战略形势,适时改变主要作战形式。土地革命战争初期,红军弱小,敌人强大,红军以游击战为主。1930年8月,红一方面军成立后,实施了第一次战略转变,开始以运动战为主,赢得了四次反“围剿”战役的胜利。抗日战争开始时,依据敌强我弱的形势,实施了第二次战略转变,又转变为以游击战为主,把游击战争提高到战略地位,在八年抗日游击战争中,大量歼灭日、伪军有生力量,对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日本宣布投降后,为粉碎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的阴谋,实施了第三次战略转变,转变为以运动战为主,并把运动战、阵地战、游击战紧密结合运用,4年歼灭国民党军数百万人。抗美援朝战争中,指导志愿军实施了第四次战略转变,把国内正规战争转变为世界型的正规战争,五次进攻战役中,以运动进攻战为主,以后转入以坑道为主体的坚固阵地防御战为主,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7)战场作战的基本方针是歼灭战。“对于敌,击溃其十个师不如歼灭其一个师”。

  歼灭战的基本方针是: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为主要作战方法。(8)正确选择主要作战方向,实施重点打击。(9)照顾战争全局,把握战略重心,实施集中统一指挥。毛泽东指出,战争胜败的主要和首先的问题,是对于全局和各阶段关照得好或关照得不好的问题。“一着不慎,满盘皆输。”(10)把战略防御导向战略进攻,以战略决战解决战争命运。解放战争第一年度进行战略防御,歼敌112万人,打退了国民党军的战略进攻。我军于1947年7月至9月转入了全国规模的战略进攻,经过各战场上的攻势作战,举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同敌人进行战略决战,百万雄师过大江实施战略追击,于1949年底解放了除西藏、台湾以外的中国大陆。

  (11)发挥政治优势,战胜敌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次革命战争能以弱制强的奥妙,就是党中央、毛泽东善于发挥政治优势,高举解放人民、为人民利益而战的旗帜,从而能从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条战线上调动浩浩荡荡的大军,以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同敌人进行英勇的斗争。同时,成功地运用了“军事攻势与政治攻势并举”的策略,在强大的军事攻势的震撼下,采用各种形式,对敌人进行政治攻势,争取敌人起义和公开劝降。解放战争三年中,争取敌人起义84.69万人,投诚63.35万人,和平改编29.3万人。(12)进行战争动员,充分发挥战略后方的作用,保障战争胜利。毛泽东指出,要战胜强敌,必须进行军队、人民、政治、经济总动员,以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采取后方供应、就地取给和取之于敌相结合的方式,解决战争的物资保障问题。以“发展经济,保障供给”“耕战互助”“一切服从战争”等方针政策,动员、指导后方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全力以赴支援战争,保障战争的胜利。

  坚持正规战争和游击战争相结合,坚持阵地战和运动战相互支撑,在运动中歼灭一切来犯之敌,是毛泽东战略战术最核心的思想。关于正规战争,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1)先打分散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强大之敌;(2)先取中小城市和农村,后取大城市;(3)以歼敌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4)每战集中优势兵力,四面围敌,力求全歼;(5)不打无准备之战,不打无把握之仗;(6)发扬勇敢作战、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作风;(7)力求运动中歼敌,同时注意阵地攻击战术,夺取敌据点和城市;(8)在夺取城市时据敌情强弱相机夺取;(9)俘敌全部武器和大部分人员以自己;(10)利用战役间歇休整。关于游击战,毛泽东提出: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对付敌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固定区域的割据,用波浪式推进政策;强敌跟追,用盘旋式的打圈子政策;诱敌深入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在世界军事历史上,毛泽东是第一个将游击战提高到战略高度的人。他通过游击战和农村包围城市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以至于无论是“拉美丛林游击之神”格瓦拉还是非洲诸多从事民族武装解放运动的人都将毛泽东奉为神明。

  亮点四:把唯物辩证思想运用于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之中毛泽东把唯物辩证法思想运用于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之中,是其军事思想中极具特色的又一大亮点。例如,在其著作《中国革命的战争问题》中,毛泽东将唯物辩证法运用于军事,揭示了战争的起源和本质,提出人们对战争的认识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把握战争规律必须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阐明了战争的一般和特殊规律,战争的局部和全部的辩证统一,制定了一系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此外,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辩证性还体现在他关于“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质量互变规律思想,毛泽东的“弱小的革命力量在变化着的主客观条件下,能够最终战胜强大的反动力量”“对敌人区别对待,分化瓦解,实行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和“在反动统治地区,把合法斗争和非法斗争结合起来,在组织上采取隐蔽精干的方针”等著名论述中无不包含着丰富的唯物辩证思想的光辉。

  二、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方法论意义

  1.依靠和发动群众是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毛泽东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的实践者,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运用于中国的革命实践,提出了“战争最深厚的伟力在于民众”的著名论断。实践证明,我国的革命战争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承着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这一原则,紧紧依靠和发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陈毅形象地指出,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手推车推出来的。在解放战争中,解放区人民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号召下,广大妇女碾米、磨面、缝军衣、做军鞋;青壮年运粮食、送伤员、铺路、架桥。

  解放军打到哪里,人民群众就支援到哪里。据不完全统计,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参战支前民工达249万人,马车、小推车88万余辆,牲畜100多万头,担架20多万副。有人计算过,光运到淮海前线的粮食,如果全部装上小推车,每车以200斤计,需装285万车,能从南京到北京排成5行。这是一幅多么雄伟的、世界罕见的支前历史画卷!尽管淮海前线在春节期间,风雪交加,道路泥泞,部队又十分密集,但我军粮弹充足,士气高昂,每人还能领到一份1斤猪肉、5包香烟的年礼。咫尺之外的国民党军队,则烧尽了抢来的木柴、家具以及挖来的棺木板子,也暖和不了他们冻僵的躯体,还经常为了争夺飞机丢下的几块大饼而火拚。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

  人民军队只有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才能无比强大,从胜利走向胜利。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向前进。为此,毛泽东曾写下了“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著名诗句。

  今天,我们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重要的是必须充分调动起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如何调动千百万群众的积极性?毛泽东认为,最根本的就是要做到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为此,我们必须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实体现人民意愿,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成为不断为民造福的过程,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大限度地把人民群众的智慧、力量及积极性引导、凝聚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才能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才能使我们的政治智慧得到增长,执政本领得到增强。当前全党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是毛泽东“兵民是胜利之本”思想在新形势下的升华和鲜活实践。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采取灵活机动的方式方法是取得胜利的基本路径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着眼于事物的特性,从事物本身的特点和发展出发。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从当时的中国国情和社会状况出发,提出了中国的革命战争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运用的就是这一方法。这一方法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充分认识到世界各国国情的差异性,不能单纯照搬国外经验。二是在对事物特点作深入研究时,要找出本国战争特定的规律性,并能将这些规律灵活加予应用。三是认识到国情的“流动性”,注重从国情特点的变化发展中获得动态的规律性认识,反对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问题。在具体的战略战役、战术的运用上,毛泽东也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条件制宜。有什么武器,打什么仗,对什么敌人打什么仗,在什么时间地点打什么仗。“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非常重视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原则许可的范围内,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对象而异,灵活机动,这也使得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更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借鉴到今天,我们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吃透我国的经济社会状况与国外之间的异同。

  在大胆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的同时,充分考虑国情的差异,据以筹划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同时,对我国国情特点的认识及对应的举措也应当随着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以免落后于变化着的实际。

  3.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从实践中把握规律、在实践中创造经验是取得胜利的主要方法

  毛泽东把从战争实践中学习战争,视作认识战争的主要办法。他认为:“革命战争是民众的事,常常不是先学好了再干,而是干起来再学习,干就是学习。”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及16字游击战术,都是在实践中创造经验、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从实践中把握规律的成功典范。

  今天,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书本公式可以遵循,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只能根据中国的国情和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情况在实践中摸索,在实践中创造,即: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从实践中把握规律,在实践中创造经验。

  参考文献:
  [1]尚金锁.毛泽东军事思想和新中国军事理论发展[J].军事历史研究,2003(4).
  [2]胡为雄.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几个主要理论———《毛泽东军事思文集》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3]牛玉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理论价值与历史意义[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4]林炜,张鸿来.新时期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哲学思考[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5]刘诚,金国生,孙朝晖.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内涵和特征[J].高校理论战线,2007(1).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军事思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