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纪闻》是明朝余继登(1544-1600)撰写的一本笔记小说,共有十八卷。余继登为北直隶交河县(今河北交河)人,曾任万历年间礼部尚书,并参与纂修《大明会典》。《纪闻》一书内容基本上是材料汇编,主要讲述“治道”,并在文后附以己见,记叙时间始于洪武元年(1368),终于隆庆六年(1572),凡二百余年。该书前五卷记录了朱元璋生前事迹,内容颇为庞杂,现将有关其军事教育思想的条目做一梳理,归纳如下:
一、常修武备,勿穷兵黩武
朱元璋大半生在外征战,他对战争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明朝建立后,他曾对臣下说道“:国家用兵,犹医之用药。药以治疾,不以无疾而服药,国家未宁,用兵以勘定祸乱。及四方承平,只宜修甲兵,练士卒,使常有备。盖兵能弭乱,亦能召乱,若恃其富强,喜功生事,结怨起衅,适足以召乱耳。正犹医家妄以瞑眩之药,强进无病之人,纵不残体殒命,亦伤元气。故为国者,但当常讲武事,不可穷兵黩武。”(卷五,第 79 页)①朱元璋用人生病服药来做比方,强调国未宁时要用兵,国承平时修甲兵,“常讲武事,不可穷兵黩武”的战争观,是朱元璋军事教育思想的总纲,是他对长期征战的总结,也是对将官的谆谆教诲。
元末农民战争初期,朱元璋的军队战事不断,其时徐达等率兵北征屡捷,朱元璋派人前往告诫说“:闻将军已下齐鲁诸郡,中外皆庆。予独谓胜而能戒者,可以常胜,安而能警者,可以常安。戒者,虽胜若始战,警者,虽安若履危。夫屡胜之兵易骄,久劳之师易溃。能虑于败,乃可以无败,能慎于成,乃可以有成。必须关防谨密,常若临敌,勿坐懈怠,为人所乘。慎之,慎之!”(卷一,第 17 页)朱元璋告诫徐达等人切勿骄纵,时刻保持临敌状态,以免为人所败。
他还特别重视武备,指出:“用兵之道,当先固其本,本固而战,多胜少败。何谓本?内是也。内欲其实,实则难破。何谓实?有备之谓也。后世不知务此,至有战胜之余,遂忘武备。往往至于取败。人言天下平定之时,可以息兵偃武,殊不知治兵然后可以息兵,讲武而后可以偃武。若晋撤州郡之备,卒召五胡之扰,唐撤中国之备,终致安、史之乱,此无备之验也。夫当天下无虞之时,而常谨不虞之戒,武备可一日而忘哉!”(卷二,第 33 页)朱元璋对诸将训话和平年代勿忘武备,必须克除麻痹大意思想,只有多治兵方能息兵,只有常讲武方能偃武。
明朝实行卫所制,每卫设指挥使一人,指挥同知二人,指挥佥事二人。“后指挥不肯入署理事,遇有责成,互相推避。洪武二十年(1388),始命指挥使掌印,同知、佥事各领一所士卒。有武艺不训练,器械不坚利者,皆责所领之官。”(卷五,第 80 页)朱元璋通过制度的确立,把责任明确到个人,有效避免了对训练和武器装备可能出现问题的推诿,对执行中央的政策有着积极的意义。此外,屯田也是明政府的一项基本国策,朱元璋曾言:“自古贤君,皆安不忘危,治不忘乱。今重兵之镇,惟在北边,然皆坐食民之租税,将不知教,兵不知习,猝欲用之,岂能济事?且兵食一出于民,所谓农夫百养战士一,疲民力以供闲卒,非长策也。古人有以兵屯田者,无事则耕,有事则战,兵得所养,而民力不劳,此长治久安之道……”(卷三,第 50-51 页)屯田作为武备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明朝初期政权的稳固起到了重要作用。
洪武年间,朱元璋还“令天下都司卫所轮班赴京较试武艺,其射牌高大与人齐,射三百步外”(卷五,第 80-81 页),要求极为严格。他还要求京卫将士要勤加练习武艺,并说:“凡事必预备,然后有济。先时浚流,临旱免忧,已涸而汲,沃焦弗及。汝等当闲暇之日,宜练习武艺,不可谓无事便可宴安也。夫溺于宴乐者,必至于危亡,安而虑危者,乃可以常安。”(卷二,第 29 页)朱元璋认为,若要求安,需先虑危,只有勤练武艺,才能在可能出现的危险面前避免临渴掘井的尴尬。
同样,朱元璋也善于从前朝败亡中汲取教训,他曾对诸将校言:“自古帝王居安虑危,处治思乱,今天下初定,岂可遽以为安而妄警戒!朕观尔等,智虑多不及此,唯知享富贵,取娱乐,于所统军士,懵然不知简练,倘一旦有警,将安用之?朕昔下金华(今浙江金华)时,馆于廉访司,有给扫除者数人,能言元时点兵事。使者问其主将曰:‘尔兵有乎?’曰‘:有。’使者曰:‘何在?’主将举所佩系囊,出片纸,指其名曰‘:尽在此矣。’其怠弛如此。及天下乱,无兵可用,乃集农夫驱市民为兵,至不能弯弓发一矢,骈首就戮,妻子为俘。国之亡者,实此辈亡之也,尔等可不戒哉!”(卷二,第 30 页)元亡之事犹历历在目,他警示诸将不能因为天下太平,只知贪图富贵,要心中常警醒,兵士常训练。
朱元璋还非常重视关隘等的防守。洪武二十五年(1392),朱元璋下诏“五军都督府谕各都司,以军马粮储之数,及关隘要冲、山川险易、道里远近,悉绘图以闻”(卷五,第 88 页)。他还命汤和等防卫边关,并谕之曰:“自古重于边防,边境安则中国无事。然虏人聚散无常,若边防不严,即入为寇,待其入寇而后逐之,则塞上之民,必然受害。朕尝敕边将,严为之备,复恐久而懈惰,特命卿等率众以往。众至边上,常存戒心,虽不见敌,常若临敌,则不至有失矣。”(卷三,第 54 页)朱元璋反复强调边防的重要性,要求守关将领要时刻保持“临敌”的状态,做好武备工作。
当然,常讲武备的目的并不是要去发动战争,而是一种积极防守。朱元璋看《大学衍义》时,曾颇为感慨地对臣下说:“朕每临阵,观两军交战,出没于锋镝之下,呼吸之间,创残死亡,心甚不忍。尝思为君恤民,所重者兵与刑耳。滥刑者陷人于无辜,黩兵者驱人于死地。有国家者所当深戒也。”(卷三,第 43 页)既然黩兵当罢之,那么何时该用兵,何时该戒兵呢?朱元璋对此也有一番思考,他和大臣说:“海外蛮夷之国,有为患于中国者,不可不讨。不为中国患者,不可辄自用兵。古人有言,地广非久安之计,民劳乃易乱之源。卿等当知朕此意。”(卷三,第 43 页)也就是说,那些对中国的生存产生威胁的国家,必须要征讨;对中国没有威胁的国家,则不要轻易发动战争,因为战争容易劳民伤财。
二、重视文人,选将智勇兼备
朱元璋认为,打仗并不仅仅是武将的事,他十分重视文人在战争中的作用,曾与诸将讨论用兵的方略时说:“汝等非不善战,然临事决机,智或不足。宜亲近儒者,取古人之书,听其议论,以资智识。”(卷一,第 6 页)战场上局势瞬息万变,如果为将者只知道用蛮力而缺少智谋,很显然是不行的。所以朱元璋认为将领要时常亲近儒生,多和他们探讨,来弥补自己智谋上的不足。
他又曾问诸将:“尔等退朝之暇,亦尝亲近儒生乎?往在战阵之间,提兵御敌,以勇敢为先,以战斗为能,以必胜为功。今居闲无事,勇力无所施,当与儒生讲求古之名将成功立业之后,事君有道,持身有礼,谦让不伐,能保全其功名者何人,骄淫奢侈暴横不法不能保全始终者何人。常以此为鉴戒,择其善者而从之,则可与古之贤将并矣。”(卷二,第 37-38 页) 朱元璋要求将领在和平年代也要多亲近儒生,努力使自己达到“贤将”的标准。
后来,御史袁凯上奏说:“今天下已定,将帅在京师者,于君臣之礼,恐未悉究。臣愿于都督府延至通经学古之士,每于诸将朔望早朝后,俱赴都堂听讲经史。庶几忠君爱国之心、全身保家之道油然日生。”(卷二,第 37 页)朱元璋听取了袁凯的建议,要求政府聘请博学儒士来给诸将讲学。
将领的选用也非常关键,朱元璋说:“秦裕伯尝言,古者帝王之用武臣,或使愚使贪。其说虽本于孙武,然其言非也。夫武臣,量敌制胜,智勇兼尽,岂可谓愚?攻城野战,捐躯徇国,岂可谓贪?若果贪愚之人,不可使也。”(卷三,第 43 页)朱元璋认为用武臣当使愚使贪之说法本于孙武虽未必正确,但是他要求为将当智勇兼尽,无疑是很有见地。
三、爱护士卒,常有仁义之心
朱元璋强调要用仁义而非诈力定天下,为将者要时刻有仁义之心,这种仁义就包括对士卒的爱护。朱元璋带兵多年,深切感受过军士的艰苦,“乃述始终之际,艰难之故,与夫抚绥爱养之道,通上下之志,达彼此之情,直说其辞为护身敕,颁示将士”.(卷五,第 82 页)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大封功臣,“思天下大定,皆诸将之力,存者得膺爵赏,没者乃不复见,遂设坛亲祭之,且抚其兄弟子孙,俾食其禄。又设坛祭战殁军士,优养其父母妻子”.(卷二,第 37 页)这种设坛祭奠、优抚家属既显示了朱元璋对阵亡将士的挂念,也对尚在军队的兵士起到了后防稳固的心里暗示作用。
他曾下令说:“王者之于士卒,既用其力,当恤其老,而寡妻弱子,尤宜优恤。予自兵兴十有余年,所将之兵,攻取四方,勤劳至矣。以其为亲兵也,故遣守外郡以佚之,其有老羸尝被创者,令其休养。
营中死事物故者,妻子皆月给衣粮赈赡之。若老而思慕乡土,听令于应天府近便居止,庶去乡不远,以便往来,所给衣粮,悉如其旧。”(卷一,第 8 页)朱元璋要求政府在士兵一生征战年老体衰之后,要照顾他和他的家人。他也曾和臣下说:“吾念将士征战而死者,其父母妻子尤可念也。死者既不可见,所可见者惟生存者耳,其即为优恤之。凡遇时节预给薪米钱物,使其死者受祭,生者有养,则吾君臣于岁时宴乐,心亦少安。”(卷二,第 28 页)节日之时,也要给军属钱粮等物资。给兵部的谕令中也提道“:军士月米,仅可充食,身亡之后,即罢给。
或父母老无所依,或儿女幼无所赖,将何以自存?困而不恤者不仁,劳而不报者不义。军士皆尝效力于国,岂可忘之?尔兵部悉阅军卫,凡军士死亡有父母年老儿女幼小无依者,并优之,毋令失所。”(卷四,第 77 页)朱元璋告诫将领们不要忘记了一起打天下的军士们,要多照顾军士遗孤。
四、严肃军纪,避免骄奢淫逸
军队纪律的好坏,反映了士兵的精神状态,也是战争胜负的关键所在。朱元璋曾多次强调军队纪律,有违令者以军法处置。他曾对将领胡廷瑞说“:吾昔微时在行伍中,见将帅统驭无法,心窃鄙之。及后握兵柄,所领一军皆新附之士,一日驱之野战,有二人犯令,即斩以徇,众皆股栗,莫敢违吾节度。人能立志,何事不可为!”(卷二,第 21-22页) 他从个人经历讲起,给将领们上了很好的一课。
朱元璋率军攻太平(今安徽黄山)时,就曾“先令李善长为戒戢军士榜,及拔城即张之。士卒方剽掠,见榜愕然不敢动。有一卒违令,即斩以徇,城中肃然。”(卷一,第 1 页)军令如山,显示出了朱元璋军队良好的纪律性。在取得金陵(今江苏南京)后,朱元璋准备进攻镇江(今江苏镇江)。在作战之前,他专门和徐达等人说:“吾自起兵,未尝妄杀,汝等当体吾心。戒戢士卒,城下之日,毋焚掠,毋杀戮。
有犯令者,处以军法,纵之者罚,无赦。”(卷一,第2 页)徐达听从了他的建议。“及克镇江,城中晏然,民不知兵”(卷一,第 2 页),从而赢得了民心。
朱元璋在攻取浙东诸郡之前,召集诸将训诫:
“仁义足以得天下,而威武不足以服人心,夫克城虽以武,而安民必以仁。吾师比入建康(今江苏南京),秋毫无犯,故一举而遂定。今新克婺城(今浙江金华),民始获苏,正当抚恤,使民乐于归附,则彼未下郡县,亦必闻风而归。吾每闻诸将下一城得一郡县不妄杀人,辄喜不自胜。盖师旅之行,势如烈火,火烈则人必避之。故鸟不萃鹰鹯之林,兽不入网罗之野,民必归宽厚之政。为将者能以不杀为心,非惟国家所利,在己亦蒙其福,为子孙者,亦必昌盛。”(卷一,第 4 页)他对“不妄杀人”之举表示赞赏,要求军队严明军纪、秋毫无犯,只有这样才能“使民乐于归附”.
朱元璋在诸将北征之前,也曾说过类似的话:
“汝等师行,非必掠地攻城而已,要在削平祸乱,以安生民。凡遇敌则战,若所经之处及城下之日,勿妄杀人,勿夺民财,勿毁民居,勿废农器,勿杀耕牛,勿掠人子女。民间或有遗弃孤幼在营,父母亲戚来求者,即还之。此阴骘美事,好共为之。”(卷二,第 22 页)连用 6 个“勿”字,体现了朱元璋对百姓的人文关怀。
在徐达刚攻克了山东郡县后,朱元璋便遣使者告知他:“百姓安否在守令,守令之贤以才德,有才则可以应变集事,有德则足以善治。然为治之道,亦有难易,当天下无事,民狃于奢纵,治化为难,及更丧乱,斯民凋弊,抚绥尤难。元之所以致乱者,虽上失其操柄,亦州郡官吏不得其人,懦者不立,流于纵弛;强者急遽,发为暴横,以生乱阶。今新附之民,望治犹负疾者之望良医,医之术有攻治有保养,攻治者伐外邪,保养者扶元气。今民出丧乱,是外邪去矣,所望生养休息耳,即扶元气之谓也。有守令之寄者,当体予意,以抚字为心,毋重困之。”(卷一,第 17-18 页)在战争结束之后,朱元璋认为安抚百姓是首要任务,与民休息是当务之急。
朱元璋也从军民关系方面,再次强调了爱民的重要性,他说:“畜兵所以卫民,劳民所以养兵。今尔等无耕耨之劳而充其食,无织纴之苦而足其衣,是皆出于民也。无知之徒不知捍御之道,横起凌虐之心以害其民,民受其害,而至于困弊者,是自损其衣食之本也,不仁甚矣。尔等宜戒其恣纵之心,体朕恤下之意。且贵能思贱,富能思贫者,善处富贵也;忧能同其忧,乐能同其乐,善体众情也;不违下民之欲,斯能合上天之心,合乎上天之心,斯可以享有富贵矣。”(卷三,第 47-48 页)他让将领们明白,只有懂得畜兵卫民的“捍御之道”,才能有个人的富贵。
战争状态下,局势紧张,再加上物资匮乏,将士们一般都能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然而,战争一缓和,局势一好转之后,往往容易滋生骄奢淫逸的思想。朱元璋曾召浙西降将,告诫说:“吾所用诸将,多濠、泗、汝、颖诸州之人,勤苦俭约,不知奢侈,非比浙江富庶,耽于逸乐。汝等亦非素富贵之家,一旦为将握兵,多取子女玉帛,非礼纵横,今当革去旧习,如吾濠、泗诸将,庶可常保爵位。若肆志一时,虑不顾后,虽暂得快乐,旋复丧败,何足为真富贵乎?”(卷一,第 12 页)他强调即使手握兵权,也要保持勤苦俭约的作风,如若贪图一时的享乐,将来肯定会酿大祸。
艰苦朴素的思想也贯穿了朱元璋的一生。在取得天下之后,他大宴诸功臣,说道:“创业之际,朕与卿等劳心苦力,艰难多矣。今天下已定,朕日理万几,不敢斯须自逸,诚思天下大业以艰难得之,必当以艰难守之。卿等今日安享爵位,优游富贵,不可忘艰难之时。人之常情,每谨于忧患而忽于晏安,不知忧患之来始于晏安也,明者能烛于未形,昧者犹蔽于已著,事未形犹可图也,患已著则无及矣。大抵人处富贵,欲不可纵,欲纵则奢,情不可佚,情佚则淫,奢淫之至,忧危乘之。今日与卿等宴饮极欢,恐久而忘其艰难,故相戒勉也。”(卷二,第 37 页)生怕将士们纵欲骄奢,为忧危所乘。
他也曾告诫守卫京城的诸将士,说:“勤俭为治身之本,奢侈为丧家之源。近闻尔等耽嗜于酒,一醉之费,不知其几。以有限之资,供无厌之费,岁月滋久,岂得不乏!且男不知耕,女不知织,而饮食衣服,必欲奢侈,夫习奢不已,入俭良难,非保家之道。自今宜量入为出,裁省妄费,宁使有余,勿令不足。”(卷三,第 43 页)朱元璋深知军队在和平环境下,逸乐风、奢侈风易盛,必须要抵御好这些歪风,否则必不能保家卫国。
第四章恩格斯军事辩证法思想对我国的影响与启示第一节对我国现代军事斗争的影响在我国现代军事斗争史上,毛泽东军事思想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就目前掌握的材料来看,没有证明毛泽东军事思想受恩格斯军事辩证法思想直接影响的证据,但恩格斯军事辩证...
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兵学理论,注重对事物整体与动态的把握,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能动转化和循环发展。慎战与善战的战争观念,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战术原则等治军思想是孙子兵法的灵魂。监狱要实现监管安全的全胜战略,...
绪论0.1选题目的及意义0.1.1选题目的。彭德怀元帅是中国人民最为崇敬的伟大的军事家、革命家之一,他一生指挥过上百次重大战役和战斗,其所创立的战略战术思想和指挥过的战役战斗不仅在中国历史甚至于世界历史上都有深刻影响。但是,当前国内对于彭德...
列宁瓦解旧军队的策略思想及其在十月革命中的巨大成功充分说明,革命不能没有军队的参与,而瓦解、争取旧军队是建立革命军队的一个重要途径。列宁瓦解旧军队的策略思想不仅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而且对于中国革命产生了直接、深远...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主席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提出了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号召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而奋斗.这一强军目标的实现,关键在得人,而得人先得育人。军校是为部队培养人才的基地,以育人为根本使命,...
第二章毛泽东军事辩证法的主要内容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和政治家,是一名彻底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人民军队和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他创立的毛泽东军事辩证法吸收中外古今军事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具有...
绪论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是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之一,作为一名伟大的无产阶级导师,同时也作为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他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指明了方向。在其投身的浩若星辰的理论创作和高潮迭起的革命斗争中,军事活动所占的地位不可谓不重。在与他的亲密战友...
一、司马穰苴家世与兵学渊源《司马法》与司马穰苴渊源有自。据《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记载: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曰司马穰苴兵法。司马穰苴,田氏,春秋时被齐景公尊为大司马,生卒年月已无法详考,主要活动于公元前5世纪前后。田...
时代性是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生命活力的源泉。对此,习主席强调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说起来重要、形式上抓起来不难,但要真正取得实效就不容易了,关键是要突出其时代性和感召力。这种突出,正是以我军思想政治教育始终与时代共进、与官兵同行为基本内核的。任何教...
绪论一、研究目的1.还原历史真相,丰富马克思主义军事学方面的研究内容。一则,重温其在军事思想方面的学术贡献十分重要,因为它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谈论军事、革命等问题的前提,通过对恩格斯军事思想的研究,阐明其军事色彩在其一生事迹的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