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思想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军事论文 > 军事思想论文 >

孟子军事思想精华解析及其借鉴意义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4-28 共4380字
摘要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是大成至圣,孟子则被称为亚圣,孟子与孔子的思想被后人称为“孔孟之道”.集孟子思想大成的《孟子》七篇,按照今天的学科分类标准,我们似乎很难找到专门的军事论述。然而,在《孟子》七篇中,孟子在阐述自己的政治和学术思想时,零散地显现了其对军事的见解和主张。对于孟子军事思想的研究,学者多从军事哲学的角度对孟子关于战争观、战争性质、战争的人心向背等层面加以论述。本文在对孟子军事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军事精华分析的基础上,侧重从传统文化资源的角度,探寻孟子军事思想对当今中国国防与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借鉴与启示。

  孟子的军事思想博大精深,它“不仅使先秦时期所有其他的军事著作相形见绌,而且即便是德国克劳塞维茨的军事经典《战争论》也有无法企及之处”[1]748.可见,研究孟子军事思想,对于丰富和完善孟子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孟子军事思想产生的背景

  ( 一) “百家争鸣”为孟子军事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宽松的社会条件

  战国之际是中国社会历史发生急剧变动的激荡时期,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由于社会政治处于割据纷争的分裂不统一的状态,统治阶级没有余力推行封建文化专制主义,出现了“诸侯并争,厚招游学”[2]39的社会现象,由此,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孔子死后,儒分为八。战国时期,以孟轲为代表的孟氏之儒积极参与“百家争鸣”,孟轲被尊称为孟子。孟子的学生们记载他的言论,汇编成《孟子》。在《孟子》一书中,孟子论述其政治、学术思想时,零散地显现了其对军事的见解和主张,形成其军事思想。

  ( 二) “血流漂杵”是孟子军事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直接推动力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经过激烈残酷的兼并战争,大浪淘沙、优胜劣汰,最终形成七国称雄、争霸天下局面。通过兼并战争统一天下,是当时各诸侯国面临的首要政治和社会问题。在激烈残酷的兼并战争中,各国之间兵刃相接,你死我活,生死存亡往往只是转瞬之间、一步之差。为了实现消灭敌人,保存自己,完成统一大业的目的,各诸侯国不仅需要治国安邦的政治理念,同时,更加需要出兵取胜、一统天下的军事指导思想。在此背景下,诸子各家大多顺应时代潮流,把握住战争这一时代主题,纷纷发表言论。与对诸侯兼并战争持支持态度的法家和兵家分别从眼前利益和战略、战术、战法等角度对军事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与研究不同,作为战国时期儒家学说领军人物的孟子曾激烈地抨击战争生灵涂炭,践踏国计民生的严重后果,并且认为刚刚过去的春秋时期所发生的战争是“春秋无义战”.[3]240但是,时代的主题是永远无法超越的,不管是故意还是无意,在《孟子》一书的论述中,我们总是能够看到孟子从长远、宏观的角度出发,对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战争过程中人和的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与思考。

  二、孟子军事思想精华解析

  ( 一) 倡导仁义之战思想

  孟子从性善、自由、仁政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反对争权夺利的不义之战和支持解救人民于水火的仁义之战的战争观。孟子生于战国时代中后期,眼见周礼维系的社会秩序荡然无存,仁义道德被权谋、奸诈、利欲所取代。孟子认为: 诸侯为一己私利“争地以战,杀人盈野; 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3]122.在这里,孟子鲜明地指出: 以扩张土地、掠夺财富、驱使和残害人民为目的的诸侯兼并战争是不义之战,理所当然的应该遭到反对。相反,对于那些能够解救人民于水火苦难之中,有利于推行仁政的仁义之战,孟子认为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即“以至仁伐至不仁”,“征之为言正也”.[3]241孟子这种对战争性质的认识,在儒家流派的军事家司马穰苴那里得到了一种更加直白的表述“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4]1.

  孟子对战争性质的这种认识,固然体现了其维护人民生存权利的积极因素。但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孟子所认为的这种只要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相一致,解救人民于苦难之中,使用战争暴力就符合正义原则的战争观,实际上已经违背了当今国际关系中国家间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具有明显的人权高于主权的意味。事实上,孟子本人也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他的这一理论会被别有用心的国家( 诸侯) 所利用,打着仁义之师的名义对他国用武力牟取私 利。所 以,孟 子 又 说: “为 天 吏,则 可 以 伐之。”[3]68即只有主观与客观在“仁”和“仁政”方面相符,确实“替天行道”,才可对暴政国家实行干预。[5]157当仁义之师完成它“禁暴除害”的使命后,理应“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地罢兵以还”[3]34.另外,孟子明确反对“以燕伐燕”[3]68的军事干预方式,即反对用一个暴虐的国家去讨伐另一个同样是暴虐的国家,因为双方都是不正义的。

  ( 二) 重视和强调人和的重要性

  在战争活动中,人的能动作用、以武器为代表的物质因素、以战场环境为代表的外在因素,历来被视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它们构成的合力决定和影响着战争的最终结局。在上述诸因素中,孟子尤为看重的是人在战争中的作用。孟子对此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6]59孟子认为,天时、地利、人和是战争过程中的三大要素。所谓天时,就是气象变化,如风雨晴雪之类。

  孟子认为,它不如地利重要。所谓地利,是战场的地形、环境、防御工事、粮食、弹药等等。孟子又认为,对于战争的胜利来说,它不如人和重要。所谓人和,就是政得民心,政顺民意,内部团结,上下一致,人民支持,拼死效命。[6]56在这里,孟子深刻地认识到了人和的因素即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伟大作用,已经具有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水准。

  同时,我们又发现,孟子在阐述人和因素的时候,有意地强调、突出论证它们,而对于影响战争的其他因素,如武器因素、物质因素等则很少提及甚至刻意回避,即使偶尔提到也明显地给予轻视和贬低的态度。由此,我们可以说,孟子对战争制胜因素的论述,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但这并没有从整体上影响“天时、地利、人和”理论作为至理名言,在中国社会的广泛长久流传。

  ( 三) 崇尚仁政是立国保民之根本

  孟子认为,战争是导致国家衰亡的根本原因,善于征战的诸侯之所以没有很好地做到立国保民,就在于他们没有很好地端正自己的心和行为,即有效地实行仁政。如果每一个国君都能很好地实行仁政,也就没有必要用战争的方式解决问题了。这正是孟子所谓: “仁人无敌于天下”[3]241,“仁则荣,不仁则辱……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3]52在这里,孟子把是否实行仁政看成了是国家和个人荣辱兴衰的重要原因。

  “在孟子的战争观念里,以‘民本’为核心的‘仁政’原则贯穿于战争始终,决定着战争是否正义,制约着战争的胜败,‘仁政’成了战争发动者进行战争的起点和支点,战争在本质上成了一个道德问题。”[7]102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孟子得出了如下国家防御的观念: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3]59战国时期的国家形态与“国际关系”和近现代以及当今世界的国际关系有很多相通之处,都形成了以国家利益至上为核心的网络状格局。在强敌如林的国际丛林中,孟子的上述国家防御观有着明显的局限性。当相对弱小的国家以柔弱之躯去面对强大的邻国甚至敌人的时候,如果只以讲仁政道德立国,忽视甚至排斥发展以军事为核心的国家实力,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历史和现实一再警醒着我们: “讲道义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助力,但富国强军则是国家安全的基本途径。”

  三、孟子军事思想对当今中国国防、军队、外交现代化建设的借鉴意义。

  ( 一) 因地制宜地制定恰当的军事战略是维护国家和平与安全的必要途径和手段

  孟子所倡导的通过仁义之战解救人民于水火和靠实行仁政立国保民的战争观,前者是通过战争手段去维护和平与安全,后者则侧重通过和平手段获取和平。历史地看,二者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从现代国际关系的角度而言,二者并无孰优孰劣之分,他们都是维护国家和平与安全的途径和手段,二者之间的选择要依据特定的历史时期,影响国家和平与安全的态势而定。无论哪一种方式的选择都要基于国家与民族的利益和发展至上的原则。孟子所处的战国时期,战争是时代的主题,虽然从当时的角度看,孟子的军事思想被一些急功近利的诸侯国视为“迂远而阔于事情”[2]366,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环境的变化,在秦汉以后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包括军事思想在内的孟子思想价值基本上得到了肯定。

  沿着历史发展的脉络,中华民族历尽沧桑、一路走来。今天,当我们跨入新世纪、新阶段的时候,我们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已经和千年之前战国时期有了质的飞跃和变化。在世界新军事革命加速发展、争夺国际军事新优势的竞争加剧、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深刻演变、战争制胜机理和时空特性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下,[9]只有正确认识和把握世界新军事变革及中国国防与军队建设的自身特点,在充分吸收包括中国古代军事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并在此基础上,采取切实可行的国家军事安全战略,才能更好地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二) 合理借鉴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充分展示中国和平发展与崛起的大国形象

  现代国际关系学的理论,建立起了以互相尊重、和睦共处为核心的国际关系道德准则,具体而言,它包含有以下几层含义: 1、尊重国家主权; 2、尊重文化和文明; 3、尊重发展; 4、尊重历史; 5、尊重世界的多样性、多极化、少数和差别。[10]113 -120现代国际关系学中处理国家间关系的理论和孟子的战争观,从某种意义上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任何理论的产生都有其深厚的历史背景及其局限性,产生于战国时代的孟子军事思想必然受到其时代的制约和影响,其战争观中某些观点按照今天的观点可能会被引申为“人权高于主权”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理论根基。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孟子及其军事思想的现实意义。我们要用辩证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孟子及其军事思想,从而为当今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某种借鉴。

  在当今的国际社会中,处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时,我们要“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正确进行文明学习借鉴,科学对待文化传统。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11],合理地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这样才能更好地展示中国和平崛起的大国形象,有力化解“中国威胁论”的负面影响。

  参 考 文 献:

  [1]欧阳祯人。 孟子的战争观[J]. 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5) .

  [2]司马迁。 史记[M]. 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3]郑训佐,靳永。 孟子译注[C]. 济南: 齐鲁书社,2009.

  [4]司马穰苴。 司马法[M]. 北京: 中华书局,1991.

  [5]倪乐雄。 中国古代军事文化观念对世界和平的意义[J]. 军事历史研究,2001( 2) .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军事思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