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国防科技事业,对于实现国家政权的巩固、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以及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着积极的保障作用。在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毛泽东同志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国防科技思想,这些思想对于指导当今的国防事业的发展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这就是要求我们当代国防科技的发展,必须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坚持重点攻关核心技术,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始终保持和平发展的姿态等。
一、毛泽东国防科技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原因
(一)革命战争的经验总结
革命战争时期,中国没有自己完整的军工体系和技术,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的主要武器装备来源于缴获、购买、捐助以及部分自制的“土枪土炮”,而又以缴获为主。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全歼,方能最充分地补充自己。这不但是我军目前武器弹药的主要来源,而且是兵源的重要来源。”[1]1198所以,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毛泽东国防科技思想仍然处于初始形成阶段。但是毛泽东仍从战争发展的实际出发,强调“各大小军区,各野战兵团,必须具体地解决为了加强炮兵和工兵而发生的各项问题,主要是训练干部和制造弹药两项问题”[1]1215.
依靠小米加步枪,我们取得了对帝国主义以及用美军武器装备的国民党战争的胜利,但是我们同样付出了较为惨重的代价。革命战争期间积累的革命经验,要求我们必须要不断发展国防科技。
(二)建国后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
1.国家政权巩固需要强有力的国防作为支撑毛泽东曾指出:“没有一个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的中国,不可能发展工业。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2]187所以巩固的国家政权能够确保工业发展所需的稳定环境,而工业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国家政权的巩固,而对国家政权巩固的工业有着直接作用的就是要发展国防工业。建国后中国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也促使毛泽东更加注重对国防科技的发展。国内仍然残留着不少反革命势力以及潜伏在山区、乡村的土匪恶霸,我们必须采用强有力的专政来取缔它们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避免反革命力量死灰复燃。
2.新生政权在复杂国际形势中的地位,必然要求有巩固的国防国际形势更加复杂,建国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对中国的封锁和威胁,蓄意挑起并11950年6月25日,爆发了朝鲜内战,7月7日,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加入到朝鲜战争。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进朝鲜半岛,开始了抗美援朝战争。
1950年7月13日,中央军委决定向苏联采购一批武器装备,同时加强自身军队尤其是空军、炮兵的建设。面对美帝国主义的先进武器装备以及原子弹的威慑,毛泽东自认为单纯的依靠“小米加步枪”是不能够较快取得战争胜利的。于是向苏联请求援助,苏联只是答应提供军事装备并同意帮助中国训练防空,而不入朝作战。为了进一步巩固国防,抗美援朝总会号召人民捐献飞机大炮。“至1952年5月底运动结束时,各界人民捐款总额达人民币5.565亿,可折合战斗机3710架。”[2]82另外,中国周边部分国家对新中国的不了解,存在诸多疑虑。这些挑战都给新中国发展国防科技,合理有效运用国防科技提出了客观要求。
3.经济形势的好转,奠定了国防科技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国内经济形势的逐渐恢复和发展,也为发展国防科技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建国前夕制定的《共同纲领》指出我国经济建设的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2]14.通过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保障人们的合法权益,为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建国之初,国家政权逐步巩固,新民主主义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国营经济占据整个经济体系的优势地位,这就为实现国防工业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经济条件。
二、毛泽东国防科技思想内容的主要表现
(一)优先发展核心高端技术,迅速实现国防现代化建设
毛泽东曾经感慨:“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3]
我们迫切需要发展重工业和现代技术装备,迅速实现发展现代国防工业。毛泽东指出:“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4]27但是,建国初期我国总体经济发展仍然缓慢,科学技术力量不足。所以提出要“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方针,集中一切人力物力在某些重要领域率先突破,所以要“对国防开支进行适当压缩,要求一般的国防建设和普通装备生产放慢速度,集中力量发展原子弹、导弹、飞机和无线电事业。……重点发展核技术、喷气技术、计算机技术、半导体技术、无线电技术,围绕上述领域,开展了600多项中心课题研究”[2]415.
(二)培养和正确使用技术干部,使之与工业建设
需求相适应、1953年5月,中共高等教育部在提交给中央的关于我国高等教育情况和发展方针的报告中指出:“要保证重工业、国防工业及为此密切相联系的地质、建筑等方面技术干部的供应。”[2]282要“端正方向,争取一切可能争取的教授、讲师、助教、研究人员为无产阶级的教育事业和文化科学事业服务”[5].调动一切科技发展的积极因素,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充分保证在科学领域的自由,合理安排科技人员的生活、提供较为完备的工作条件。在1956年10月,成立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11月份成立第三机械工业部,广纳科技人才,充分信任、大胆使用人才,组织研发原子弹、导弹等高端武器。
1957年,毛泽东又提议由中科院牵头组建研制卫星的专门机构。“中国科学院、二机部、国防部五院(后组建为第七机械工业部)集中各属单位一大批资深专家和科技人员展开各项基础研究工作。”[6]682-683即使在“文革”期间,毛泽东也主张“老九不能走”,应尽可能为科研工作人员提供条件,使他们安心做研究工作。这为我国顺利开展国防科技发展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需相得益彰。
苏联的发展模式为我们提供了经验教训,他们所走的片面发展重工业、过于投资军工建设的道路是狭隘的、短命的。要想获得长足的经济发展,必须重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降低国防、军政开支,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只有经济建设搞上去了,才能为国防的发展、进步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当然,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国防建设发展的好,也可以为国内经济建设提供安全的环境,可以有效提高国际地位从而逐步打开国际市场。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统一于整个社会稳定发展的进程中。如果单方面、片面发展某一领域,都不利于社会整体的发展,从而会影响到自身的发展。在1970年到1972年的备战期间,我国大力加强对国防建设的投资,这三年的投资占同期工业生产投资的16%,这也是自建国以来国防投资最高的时期。之后,中央认识到了因此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协调。重新调整了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减少对国防建设的投资。
(四)独立自主实现国防科技新跨越20世纪501产品进入关键产品自主生产阶段。
1956年是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重要一年。中国第一架仿制米格-17型歼击机的歼-5型飞机试飞成功,中国成为当时少数几个能够制造喷气式飞机的国家之一“[2]416.并且中国在1956年9月自主生产的B2-34中型坦克发动机,开启了中国自主生产制造坦克发动机的历史。中国在建国之初在某些领域的技术虽然不够成熟,但是在科技发展问题上依然注意保证国家的主权不受他国的控制。如苏联在1958年4月下旬提出的由中苏共同出资在中国建设大功率长波电台的建议,就遭到了中方的反对。毛泽东同意建设,”但全部投资均由中国方面负担,建筑和装备等技术方面请苏联帮助“[6]640.
可以共同使用,但是明确表示所有权归中国。另外,在中方向苏联请求海军建设技术援助的时候,苏联提出了在和中国共同建立潜艇舰队的问题遭到了毛泽东的严词拒绝。毛泽东指出”要讲政治条件,连半个指头都不行……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一万年不要援助……你们可以说我是民族主义……如果你们这样说,我就可以说,你们把俄国的民族主义扩大到了中国的海岸“[4]390-392.后来赫鲁晓夫妥协,答应向中方提供贷款、专家方面的支持,但是后来由于中苏关系破裂,苏联撤走专家,最后仍是由中方独自完成长波电台的建设。
同样的在原子弹、导弹技术领域,我们不能否认苏联在起步发展时给予中国的帮助。但是苏联的援助也是存在很大局限性的,比如,不提供军事应用方面的技术。
1960年,苏联又单方面撕毁合同,撤走全部在华的专家,这就使得我们必须依靠自己攻坚克难,独立自主的完成原子弹、导弹的研制。
1960年,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和近程导弹发射成功,经过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和艰苦攻关,在1964年,中近程导弹成功发射。
1964年,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在西北大漠成功爆炸,从而震惊了世界。
1975年下半年,我国又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并在11月26日我国成功发射了具有返回式能力的遥感人造地球卫星。这些高端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中国在原子弹、航空等领域进入了世界的前列,开启了中国国防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篇章。
(五)和平发展,积极防御
中国虽然自主研发成功了”两弹一星“,提高了国际地位。但是”中国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中国进行核试验,发展核武器,是被迫的,是为了防御,为了保卫中国人民免受核威胁。中国政府郑重宣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6]684.中国发展高尖端武器的初衷就是要打破美苏等大国的核垄断、核威胁,而绝不会对其他国家进行核讹诈。在建国20周年的国庆口号中,毛泽东指出”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反对任何帝国主义、社会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特别要反对以原子弹为武器的侵略战争。“[6]813
三、毛泽东国防科技思想对当前国防建设的启示
建国前夕,我国仍没有建设好完整的工业体系,而其中的国防工业发展更是落后。出于维护中国的大国地位、切实巩固国家政权、保障好人民群众的权益不受到侵害的目的,在毛泽东国防科技思想的指导下,我国逐步建立起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实现军工技术的新突破,为我国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提供了保障。
当今,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很多不确定因素影响着国家安全。恐怖主义、军国主义以及帝国主义右翼势力的抬头,局部战争、信息化战争存在的隐患仍然凸显。我国有着广阔的海洋和漫长的边疆,对国防就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我们要继续加强完善国防,适应新时期信息化战争的客观要求,就要不断实现国防科技的新突破。我们要不断实现在沿海地区、内陆地区和边疆地区的国防工业的合理布局,切实发挥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优势和中西部地区的地理区位优势。
健全完善工业体系,实现军队武器的正常维护、更新,发展高新技术支撑下的军工企业。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上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3]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9.
[4]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510.
[6]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下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毛泽东国防建设思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有明确阐述, 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并发展成熟, 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内容十分丰富, 包括国防理论、国防战略、国防经济、国防教育、国防科技、国防文化、国防动员、国防外交、国防法制、国防历史、国防...
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兵学理论,注重对事物整体与动态的把握,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能动转化和循环发展。慎战与善战的战争观念,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战术原则等治军思想是孙子兵法的灵魂。监狱要实现监管安全的全胜战略,...
《吴子》又名《吴起兵法》《吴子兵法》等。战国吴起撰。吴起是战国初期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吴子兵法》是吴起千百次军事斗争的经验总结和实践结果。...
列宁瓦解旧军队的策略思想及其在十月革命中的巨大成功充分说明,革命不能没有军队的参与,而瓦解、争取旧军队是建立革命军队的一个重要途径。列宁瓦解旧军队的策略思想不仅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而且对于中国革命产生了直接、深远...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在改革开放后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开始.2004年以来的近十年中,国内对这一思想的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无论是在相关文献资料方面,还是在研究论着方面,都取...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主席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提出了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号召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而奋斗.这一强军目标的实现,关键在得人,而得人先得育人。军校是为部队培养人才的基地,以育人为根本使命,...
第二章毛泽东军事辩证法的主要内容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和政治家,是一名彻底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人民军队和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他创立的毛泽东军事辩证法吸收中外古今军事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具有...
绪论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是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之一,作为一名伟大的无产阶级导师,同时也作为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他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指明了方向。在其投身的浩若星辰的理论创作和高潮迭起的革命斗争中,军事活动所占的地位不可谓不重。在与他的亲密战友...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当法国人引以为傲的马其诺防线被德军装甲部队轻而易举地绕过后,在纳粹闪击战的狂飙之下,整个法国开始崩溃。巴黎沦陷后,贝当元帅作为最高领导人向希特勒投降。1940年6月25日,他授权查理亨茨格将军作为法国代表与德军凯特尔元帅签...
一、司马穰苴家世与兵学渊源《司马法》与司马穰苴渊源有自。据《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记载: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曰司马穰苴兵法。司马穰苴,田氏,春秋时被齐景公尊为大司马,生卒年月已无法详考,主要活动于公元前5世纪前后。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