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思想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军事论文 > 军事思想论文 >

邓小平军队改革思想及其对军队国防改革的启迪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7-21 共6274字
摘要

  建设强大的人民军队是我们党的不懈追求。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围绕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这一目标,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开启了军队改革的新征程,开辟了中国特色精兵之路,开创了国防和军队建设新局面,总结提出了军队改革思想。邓小平军队改革思想,深刻揭示了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我军建设改革的特点和规律,鲜明地回答了新时期建设什么样的军队、走什么样的建军之路这个根本问题,对当前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和指导价值。

  一、“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是邓小平军队改革思想的逻辑起点,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必须把握大势、顺势而为

  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任何成功的改革都要着眼于解决现实问题这个“时代的声音”,都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推动历史车轮不断前进。邓小平军队改革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国际战略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给我国建设发展带来新的重大转机。邓小平以战略家的政治远见精辟指出: “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1]105他在不同的时机和场合,反复强调这一论断,不断充实完善,最终将其上升到“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高度加以确立。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把握了国际格局发展变化的基本趋势,找准了我国建设发展的历史方位,由此开启了新时期国家改革开放和军队改革的新征程。当今时代,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只有因时而变、应时而谋,把握大势、谋划大事,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才能使我军加快转型发展。

  必须准确把握国际战略形势和国家安全环境。

  正确认识战争与和平问题,是考量军队建设与改革的首要前提。国家安全需求判断,是决定军队建设改革的基本依据。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国际关系的深刻调整,邓小平准确预见到世界大战可能延缓、推迟甚至可以避免的发展态势。他指出,“我们总的判断是: 战争危险还是存在的。但是和平力量的发展超过了战争力量,争取一个较长时期的和平是可能的。”[2]9这一重大判断有两个基本含义: 一是“大仗一时打不起来”,二是“小的战争不可避免”.正是基于这一战略判断,1985 年军委扩大会议决定将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由过去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状态,转到和平时期建设的轨道上来。实行战略性转变,标志着军队和国防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也为军队大改革、百万大裁军奠定了坚实基础。事实证明,如果没有邓小平关于国际战略形势和国家安全环境的科学论断,就没有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也就没有军队的全面改革和长足进步。目前,我国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发生了新的变化,习主席对国际战略形势和国家安全环境进行了科学分析预测,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标定了时代坐标。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一方面,必须保持高度的战略警觉,应对“风险期”,加紧做好各项军事斗争准备; 另一方面,必须保持坚定的战略定力,抓住“窗口期”,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切实把军队建设得更加强大。必须积极顺应世界军事变革潮流。20 世纪 70年代以来,新技术革命对战争形态和战争样式产生了巨大影响,世界主要大国军队竞相加速技术转型、推进军事变革。邓小平敏锐地观察到这一重大变化,强调指出: “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一场伟大的革命”“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3]86; 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国防; 现代战争“是合成军队作战,空中也有,地面也有,水里也有,不是过去的小米加步枪了。”[3]21他清醒地分析了我军现状,尖锐地指出了各级干部“指挥能力够不够”的问题,明确了“努力提高干部指挥现代战争的能力”[3]78的要求。他多次强调,不改革,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就没有希望。正是为了适应世界军事变革大势,着眼解决军队建设中的突出问题,邓小平果断启动军队改革,引领我军由以摩托化为主体向机械化为主体转变。现在,新军事革命方兴未艾,世界主要大国加快军事转型,这既是我军建设发展的历史契机,也是改革转型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要清醒地看到,我军现代化水平与国家安全需要相比差距还很大,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还很大,必须进一步强化机遇意识、进取意识、责任意识,站在时代前沿、军事前沿、技术前沿,加紧推进改革。

  必须服从国家改革发展大局。统筹推进四个现代化,在国家改革开放进程中加快军队改革,是邓小平始终坚持的重要思想。他指出: “国防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离开这三化就谈不上国防现代化。”[4]41在一个时期内要求军队要忍耐,要自觉服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

  他强调,要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国防投入比例,相应改善武器装备; 要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军队改革实际,培养军地两用人才; 要推进国防工作、国防科技和国防设施走平战结合、军民兼容的发展道路,等等。通过这些举措,使军队改革融入国家改革开放大局,较好地实现了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的良性互动、共同发展。这启示我们,建军治军必须充分考虑国情国力,强军兴军必须融入国家改革发展大局。新形势下,国家和军队建设正处于大而未强、由大向强的紧要发展阶段。坚持军队在国家大局下行动,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必须认真贯彻党中央和习主席关于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决策部署,将国防和军队改革纳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总体规划,系统谋划、一体推进。

  二、“坚持人民军队的性质”是邓小平军队改革思想的根本立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必须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邓小平明确指出,军队要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性质。这个性质是,党的军队,人民的军队,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军队建设改革是为了更好地坚持自己的性质。这就进一步阐明了我军的根本政治属性,确立了军队建设和改革必须坚持的政治原则。

  新形势下,我军面临的内外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发展的内容形式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但是,无论改什么、怎么改,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绝对不能变,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坚决不能忘,我军的优良传统作风坚决不能丢。只有始终坚持这样的立场,才能保证改革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确保部队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必须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建设的根本原则,是我军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保证。邓小平反复强调,“我们这个军队是党指挥枪,不是枪指挥党。”[3]1他强调,军队改革要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改革都要讲政治,不能脱离党的领导。他告诫全军,“不管我们受到多么大的损失,不管如何更新换代,我们这个军队永远是党领导下的军队,永远是国家的扞卫者,永远是社会主义的扞卫者,永远是人民利益的扞卫者。”[1]304这些论述启示我们,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的立军之本和建军之魂,不管是抓改革还是搞建设,绝对听党指挥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当前,深化军队改革的号令已经下达,我们必须强化军魂意识、政治意识、号令意识,坚决拥护改革,积极支持改革,自觉投身改革,以实际行动向党交出合格的答卷。

  必须更加注意加强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严守纪律是建军治军的重要原则,也是军队改革顺利推进的重要保证。邓小平指出,过去搞革命,靠的就是纪律,而且是自觉的纪律,“军队非讲纪律不可,纪律松弛是不行的。”[3]81严格纪律,最重要的就是强调令行禁止,一切行动听指挥,始终保持军令、政令畅通,“不允许对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任意散布不信任、不满和反对的意见。”[3]272邓小平的这些论述启示我们,纪律是军队的命脉,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必须严守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底线,坚持依令而行、不搞变通,要听招呼、守纪律,面对各种噪音杂音,始终站稳立场,面对现实利益调整,始终服从大局,始终与党中央、中央军委保持高度一致。

  必须保持和发扬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我们的传家法宝、政治优势,无论是治党治军还是深化改革,必须始终坚持和发扬。邓小平强调: “我们这个军队有好传统。从井冈山起,毛泽东就为我军建立了非常好的制度,树立了非常好的作风。”[3]1在新的条件下,强调情况变化而贬低甚至否定优良传统是不对的; 墨守成规,不注意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也是不对的。要结合新的实践,把老红军的优良传统与作风进一步丰富起来,发展起来,光大起来。在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伟大进程中,必须通过学习党史、国史、军史,强化传统认知,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大力改进作风,对照革命先烈、英模典型升华思想、提升境界,真正使红色基因代代传承,精神旗帜高高飘扬,为强固我军政治本色铸魂筑基,为圆满完成改革任务、加快推进强军梦助力增效。

  三、“利于提高战斗力”是邓小平军队改革思想的核心,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必须着力解放和发展战斗力

  综观邓小平军队改革思想,无论是精简整编、优化结构、强化法制,还是人才选任、后勤建设、装备研发,根本着眼点都是破除各种桎梏,提高战斗力。这一重要思想,抓住了我军建设面临的主要矛盾,揭示了建军治军的内在规律,反映了军队改革发展的本质要求,至今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必须牢固确立战斗力标准。在指导新时期军队建设改革过程中,邓小平一贯重视战斗力问题。在1980 年的军委常委扩大会议上,他以“精简军队,提高战斗力”为题发表重要讲话,严肃提出: “我们军队有没有战斗力? 一旦有事行不行?”“如果从我们面临的更强大的对手来说,衡量一下我们的战斗力,可靠性怎么样?”[3]284在 1982 年的军委座谈会上,他进一步指出: “军队就是提高战斗力。”[3]410此后,他又多次论述这个问题。据此,1988 年军委扩大会议提出,必须把提高战斗力作为军队改革和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检验军队各项工作的根本标准。

  全军上下认真贯彻战斗力标准,建设和改革取得长足进展。学好用好邓小平这一重要思想,必须以战斗力为根本指引谋划推进改革,以战斗力为根本标准衡量检验改革成效。特别是在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进程中,必须认真贯彻习主席“牢固确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的重要指示,坚持用战斗力这面镜子照一照,不符合战斗力要求的坚决改掉;坚持用战斗力这把尺子量一量,与战斗力标准有差距的尽快改进。

  必须坚持质量建军、科技强军。邓小平认为,军队战斗力的生成与发展,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质量问题是影响战争胜败的问题”,质量问题的核心是科学技术。由此提出,军队建设和改革要“讲质量,讲真正的战斗力。”[4]63他指出,像我们这样的国家,没有适当的力量不行,但这个力量要顶用,要精,要把技术搞上去,真正是现代化的东西。从这一点出发,他坚持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立足点放在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官兵素质上。当前,技术形态加快向信息化发展,战争样式加速向信息化演变。继承发展质量建军、科技强军思想,必须通过深化改革使我军插上信息化翅膀,大力发展新型作战力量,推动部队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型,切实抢占现代战争制高点,赢得军事竞争优势,全面提升信息化条件下的整体作战能力。

  必须把教育训练摆到战略位置。确立教育训练在和平时期军队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是邓小平的一项重大决策。他指出,在没有战争的条件下,提高部队军政素质,主要靠教育训练。他突出强调,“现代战争非常复杂”,现在打仗“当个连长,不是过去的连长,当个团长,不是过去的团长,要有知识,天上、地下,陆上、水下,包括通信联络都要懂得”,“没有这个知识是不行的呀! 所以非学习不行。”[3]289他明确要求,坚持教育训练的战略地位,要作为一个制度问题加以解决,要作为一项不容忽视的根本任务来完成。学习贯彻这些重要思想,最根本的是强化官兵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练兵打仗的使命担当,围绕现代战争制胜机理,深化作战问题研究,切实把作战任务、作战对手、作战样式搞透; 按照“真难严实”的要求推进实战化训练,不断提高军事训练的实战化水平。

  四、“调整编制、完善制度”是邓小平军队改革思想的重要内容,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必须着力推进组织形态现代化

  受国情军情和历史原因影响,长期以来我军规模大、类别多、结构不合理,正规化水平比较低。建设强大军队,必须以正规化为依托; 军队改革,必须向提高正规化水平发力,积极推进组织形态现代化。邓小平对此高度重视,强调指出,军队要精干、顶用,精兵不仅是数量的减少,最主要的是质量的提高,要使军队逐步实现机构精干、指挥方便、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反应快速、效能很高、战斗力很强的目标。

  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军正在强军兴军的新征程上奋力前行,只有抓住深化改革这个关键,创新具有我军特色的军事制度和组织体制,把我军搞得更加精干、灵便、高效,才能切实建成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有效应对现代战争。

  必须把编制体制改革作为重点。改革军队编制体制是实现人与武器装备优化重组的关键。早在1975 年,邓小平就郑重提出“军队要整顿”,要解决“肿、散、骄、奢、惰”的问题。主持军委工作后,他反复强调要进行精简整编和体制改革,指出“搞四个现代化也好,把军队搞精干、提高战斗力也好,都需要‘消肿'.”[3]285明确提出机构改革是第一步,并主持制定了《关于军队编制体制的调整方案》。在他的亲自领导和组织下,我军于 1980 年、1982 年、1985 年连续进行三次精简整编,改革向着精干顶用、高度合成、平战结合、提高效能的目标大步迈进。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必须牵住牛鼻子,在落一子而全盘活的改革上用力,把制约战斗力建设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作为着力点和突破口,以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改革带动领导管理体制改革,以调整改革重大比例关系为切入点,优化军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

  必须把干部政策改革作为关键。邓小平多次语重心长地说,人才培养是第一位的任务,是个战略问题,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命运。他明确指出: “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他创造性地提出了“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新的人才标准,强调选拔干部第一个是政治条件,要大胆提拔和使用年轻干部,要重视专业知识。为培养造就大批“四化”人才,他大力推动健全干部任免、培训、考核、晋升、奖惩、淘汰、轮换、退休等政策制度,推动我军干部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这启示我们,强军兴军,人才先行; 军队改革,干部为重。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必须贯彻注重基层导向、实干导向、官兵公认导向的选人用人标准,扎实落实大规模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战略要求,抓紧探索建立中国特色军官职业化制度,健全完善军事人力资源政策制度,为激发部队活力、增强军事效力提供制度支撑。

  必须把法规制度改革作为保证。实现军队建设的法制化,是深化军队改革的重要举措。邓小平高度关注军事立法、依法治军问题,要求我军建设与改革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以改革为动力,全方位建章立制,坚决改革那些不合时宜的旧章程,全面建立符合新情况的新制度。他强调,“一定要建立和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

  所有的领域、所有的方面,都要订出章程。当前军队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改革必将涉及各项政策制度的调整和种利益关系的博弈,关系错综复杂,协调难度极大。只有加大从严治军、依法治军力度,加快军事法制化进程,强化法规制度的执行力,才能使各项改革举措于法周延、于事简便,有条不紊地推进、扎实有效地落实。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 第 3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3.
  [2]邓小平关于新时期军队建设论述选编[M]. 北京: 八一出版社,1993.
  [3]邓小平文选: 第 2 卷[M]. 2 版。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4.
  [4]邓小平论国防和军队建设[M]. 北京: 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军事思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