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思想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军事论文 > 军事思想论文 >

北宋陶弼的军事才干与军事思想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8-22 共5742字
摘要

  陶弼(1015-1078),字商翁,生于零陵祁阳(今属湖南),属南岭中段北麓,但其建功立业之地主要在岭南。钱钟书先生曾在《宋诗选注》中评价其人,说他是位熟悉军事的诗人,这话是有根据的。黄庭坚曾这样赞扬陶弼:"志行磊落权奇,左诗书,右孙吴,同学生叹伏之,以为一日千里。"[1](P.815)李时亮、刘挚均为陶弼的生前好友,且为同时人,都有类似的评价,前者云:"与诸弟勤苦为学,经传子史无不通,而尤喜孙吴之术"[2](P.65)后者曰:"(陶弼)慷慨有气节,仪干伟然,刻苦好学,经传无所不读,尤喜兵家书。"[3](P.243)《宋史》本传论曰:"一见丁谓,谓妻以宗女,因从学兵法,能持论纵横。"可见陶弼是一位精通兵法的好学之士。但以上评价着眼点在陶弼的军事理论方面,至于其实际的军事才干如何尚需作一番考察。

  一、"以蛮制蛮",初露锋芒
  
  据沈辽(1032-1085)《东上阁门使康州刺史陶公传》、黄庭坚(1045-1105)《东上阁门使康州团练使知顺州陶君墓志铭》、刘挚(1030-1098)《东上阁门使康州团练使陶公墓志铭》、李时亮《大宋故东上阁门使康州团练使知顺州天水郡侯陶公墓志铭》与《宋史陶弼传》载,北宋庆历年间,湖南瑶民起事,陶弼随提点刑狱杨畋前往镇压。此次瑶民起事是承庆历三年桂阳监华阴峒瑶民起事而来,"时蛮势方炽",斩杀官兵,"杀掠居民,纵火劫财物,被害者甚众"[4](P.14183).五年二月,其余党唐和等复领瑶民出峒,刘沆命杨畋等八路进讨。

  陶弼拜访杨畋献计,两人初次接触,一拍即合,于是"授之(陶弼)兵使往袭,大破之"[4](P.10735)"覆荡桃油平、能家源等,皆其巢穴,捕斩首级甚众。诏官兵有功者九百余人第迁一资,录其应募讨击者道州进士十四人,并官之".[4](P.14184)刘挚还在陶弼的墓志中透露了陶弼参与了此次军事策划,并招募了一支本地的军队。当地人熟悉地形,擅长山区作战,有效地推行了"以蛮制蛮"的策略。陶弼初出茅庐即显示出不凡的军事才能,也因此次出兵立功而被任命为衡州司士。[5](P.72)陶弼初入仕途即与军事结缘,这与他倜傥不羁的个性及深通兵法有一定关系。

  其后陶弼"又破太平峒,调桂州阳朔主簿。"(刘挚《陶公墓志铭》)大约因其镇压有功,遂有此调任。这是陶弼进入广南西路任职之始,开启了此后其在广南西路长达二十多年的任职,(中曾于潭州、鼎州、辰州任职九年)先后任职于柳州、阳朔(再任)、兴安、潭州、宾州、容州、钦州、邕州、鼎州、辰州、邕州(复任)、顺州等地,卒于顺州任上。广南西路地处西南边陲,民族错杂,为陶弼驰骋其军事才华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皇佑四年(1052),侬智高起兵反宋,顺西江而下,一路势如破竹,直逼广州。仁宗命杨畋为广南东西路体量安抚使,对付侬智高军。当时陶弼在柳州司理参军任上,因前次合作,杨畋对陶弼的军事才能颇为欣赏,此次征侬,自然想起此人,因此特聘陶为军事参谋,开始二人军事上的第二次合作。陶弼受命后,从曲江顺流而下,本打算与诸将会合共谋围攻侬军,而侬智高在围攻广州52天后无果而西返。陶弼于是舍舟登陆赴杨畋,至临贺(今贺州市)太平场。当时宋将蒋偕战死,余部纷纷投降侬军。"弼数与之遇,亟矫畋命揭榜道上,谕使归,许以不死,凡得千五百人。"[4](P.10735)
  
  陶弼担心宋兵降侬后为其效命,合攻宋军,于是假托杨畋之名,打消众人受惩罚的顾虑,招抚蒋偕余部一千多人。当时情况紧急,来不及向杨畋请示。为了招抚将偕余部,陶弼取白旗数面,上书"诏安散",派人四处招摇使其知悉,并"贷粮以食之",把招回的士兵送杨畋处。[3](P.244)杨畋本打算采取军事行动收服散卒,见陶弼已领众人归来,甚为感佩。但因杨畋被罢,陶弼此举也就不算在记功簿上。而此次军事行动后,杨畋更为陶弼机变灵活的处事方式所感动,还朝后常对人称赞陶弼:"吾平贼湖外,所得者一陶某而已。"(同上)嘉佑年间,陶弼曾任兴安县令。灵渠本为沟通湘水和漓水的人工河道,但自秦开凿以来,淤泥堙塞不通。陶弼去信安抚使萧固,请疏通灵渠,以便向边疆转运粮食,又能免劳边民,萧置之不理。

  嘉佑三年(1058)李师中接受了陶弼的建议,疏浚了灵渠。此事详载于《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八八:仁宗嘉佑三年九月"丙子,屯田员外郎李师中提点广南西路刑狱。……桂州兴安县有灵渠,北通江、湖,南入海,自秦、汉通舟楫,皆石底浅狭,十八里内置三十六斗门,一舟所载不过百斛,乘涨水则可行。师中积薪焚其石,募工凿之,废斗门二十六,役三旬而成,舟楫以通。"熙宁年间征讨安南,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打得相当艰难,能取得最后胜利,与灵渠通航运送给养有莫大的关系。陶弼从后勤保障着眼,高瞻远瞩,未雨绸缪,为抗击交趾兵下了一着妙棋,具有战略家前瞻性的眼光与深谋远虑、通盘考虑的全局意识,为西南边陲的安定抒写了荡气回肠的一笔。

  二、西南维稳,再建奇功
  
  灵渠事件也使李师中对陶弼的远见卓识颇为欣赏,嘉佑六年(1061),"广南西路提点刑狱李师中论荐其能,擢知宾州",[1](P.815)由于李师中的赏识推荐,陶弼由大理寺丞、监潭州粮科院擢知宾州。陶弼的远见卓识与军事谋略也为仁宗所闻,拟安排他管理广南西路边州军事,因此提拔他为崇仪副使,知容州。次年迁六宅副使,知钦州,直至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在此期间是"金鼓声阑剑戟收"(《安城即事二首》其二)"虽结交州寇盗稀"(《寄石康县曹元道》),无甚战事,可以陶弼在此期间所作诗为证。如作于宾州的《宾州三首》(实为二首)《宾州仙影山》《题芙蓉亭》《桂亭》《竹峒》《澄碧亭》《紫翠楼》《泮水亭》《游龙洞访僧不遇留诗》,作于容州的《北池》《诗一首》《会仙岩》《容管》《题鬼门关》,作于钦州的更多,如《天涯亭》《三山亭》(三首)《东湖》西湖《南湖》北湖《中湖》《吟石》《钓石》《醉石》等,多是游览观光、怀古咏物之作。但也偶有论及军事的,如知宾州时所作《安城即事二首》其一:

  往岁传闻南诏檄,近时方筑伏波城。

  安城太守知边计,菡萏花中阅水兵。[6](P.7)
  
  所谓"阅水兵"即是水师备战训练。在容州所作《郁林鼓角楼》:

  去岁同登画角楼,诸蛮未灭夜论兵。

  五更将吏知人意,吹作梅花塞外声。[6](P.8)
  
  切磋兵法,讨论军事,可见陶弼在闲暇时仍保持谨惕、积极备战。这种居安思危的观念也是陶弼在此后的军事活动中一直践行的思想。

  治平二年,陶弼以崇仪使知邕州。邕州是广南西路最大的州,与交趾接壤,是西南重要的边陲之地。前任萧注贪残暴虐,诸峒豪倚靠萧注鱼肉其下,民不堪命。陶弼接任后,晓以利害,喻以威福,作法令约束,违者严惩,州内始畏服。诸酋纷纷前来献土物,求内附。任期满后,又加右麒麟使再知邕州,前后历时五年,招纳降附达一万多人。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军事思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