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最激烈的战役,这次战役持续时间长、规模大、歼敌多,消灭了蒋介石集团的精锐部队,为解放军进行渡江战役做好了准备,加快了解放全中国的进程。人民群众的支援是这次战役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毛泽东指出:“因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1](P136)淮海战役鲜明地体现了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期,仍然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我们要不断加强对历史经验的研究分析,从而指导现实实践,用伟大的人民战争思想促进新时期的军民融合发展,进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一、淮海战役的胜利
在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不顾共产党和全国人民和平建国的渴望与呼声,在美帝国主义的扶持下,在做好了发动内战的准备下,于 1946 年 6 月开始大举进攻解放区。虽然双方实力悬殊,但是共产党为了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也不得不领导人民进行解放战争以应对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进攻。
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对国民党军队进行的第二次战略性战役,从 1948 年 11 月 6日至 1949 年 1 月 10 日,历时 66 天,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自临成(今枣阳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涉及鲁、豫、皖和苏四省。国共双方共投入了 140 多万兵力,其中国民党军 80 多万,人民解放军 60多万,另外还有 500 多万支前民工。这场战役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人民解放军歼敌 55.5 万余人,消灭了国民党精锐兵力,为解放军的渡江战役做好了准备。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从根本上动摇了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为全国的解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加快了解放战争最终胜利的进程,从而成为决定中国命运的大决战。
二、人民战争的胜利---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胜利
淮海战役的胜利离不开共产党的英明决策指挥,离不开广大指战员的英勇作战,更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人民群众的巨大支援为淮海战役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淮海战役是人民战争的胜利,淮海战役解放军参战部队有 60 多万人,而参加支前的老百姓就有 500 多万人,他们协同人民解放军对敌作战,成为人民解放军取得胜利的坚强后盾。
人民群众是其他一切战争力量的基础和前提,其他战争力量是在人民群众力量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人民是胜利之本,人民为战役的胜利作出了很大的牺牲和贡献。淮海战役是一场规模巨大的战略决战,战场纵横百余里,作战数月,参战人员几十万,粮食、弹药和各种物资的消耗都是巨大的,如果后勤供应没有保障,那是不堪设想的。战争的支援是全方位的,人民群众不仅支援粮食、运送弹药和伤员,而且源源不断地提供兵源,捕捉和押解战俘,提供情报,浩浩荡荡跟随部队前进。
下列是淮海战役期间人民群众支前的一组数字:民工 543 万人,担架 20 万副,大小车 88 万辆,挑子 30 万副,牲畜 76 万头,船只 13630 艘,粮食 96000 万斤(前方实际用粮 43400 万斤),运送弹药 1460 多万斤……还有无法统计的其他军需物资,如棉被、棉衣、军衣、军鞋、军袜、食油、食盐、柴草……上述这组数字仅是淮海战役期间的数字,并且是不完全的统计。[4](P599)从这些数字足以说明人民群众对淮海战役的巨大贡献。
(一)依靠人民群众,粮食取之不尽
在战役的第一阶段,粮食每天就需要 300 万斤,到了第三阶段粮食的需求量就更大了,不仅要供应自己部队和战勤服务人员,还要供应几十万俘虏的口粮,每天粮食的消耗量在 400 万斤以上。如此大的粮食需求量,不发动群众和依靠群众是无法解决的。在建立和健全支前机构以后,还在群众中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工作,一方面向广大的人民群众说明革命战争是人民战争的性质,把战争的胜利与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让人民懂得战争的胜利是为了人民的解放,要实现解放还得人民真心实意关心战争、支援战争。一切为了战争,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华东、中原和华北的人民群众,无论男女老少,家家户户都动员起来,大家都关心革命战争的胜利,人人献计献策,人人出力出物。
从东海之滨到中原大地,从冀北到皖中,展开了一幅浩瀚无边的人民热烈支前的壮丽图景。广大人民群众不仅把最好的粮食交给人民政府支援前线,而且把稻、麦碾成米、面送到前线,整个战役华东、中原、华北各解放区共收集粮食 5 亿多斤。由于群众发动起来了,粮食从四面八方迅速集中,源源不断而来,前线作战所需要的粮食始终有充分的保证。
(二)弹药及其他物资的供应
规模巨大的淮海战役,不仅粮食的消耗量巨大,而且其他物资如弹药、衣服、鞋袜等的需求量也是巨大的。妇女们为了不让子弟兵受冻,不分昼夜地缝制棉衣、棉被、军鞋,甚至不顾寒冬把自己的棉衣棉被拆了给子弟兵做军衣军鞋。[5]
仅渤海区妇女就为部队缝制了 60 万双军袜、20 万床棉被;胶东掖县妇女就为部队做了 22 万双军鞋;鲁中南妇女做了 100 万双军鞋。[6](P513-514)不仅是广大的农民群众被动员起来为战争服务,各行各业也为战争服务,弹药制造厂、被服厂、鞋厂、面粉厂等加足马力,工人在没有增加工资的情况下自愿加班加点,提高效率增加产量。正是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无私奉献才保证了大量的物资供应前线,保证了战争的后勤供应。
(三)车轮滚滚,运输“大军”
有了粮食,有了弹药,有了大批的军用物资,要把这些物资运送到前线也是非常困难的。当时农村经济落后,交通极不发达。由于战线长、范围大,支前物资庞大,光靠铁路和公路运输远远不够,大量的运输主要还是依靠广大的民工队伍用肩挑、背扛、马驼、小车推和小船载运。冀鲁豫解放区出动民工 30 余万人,前后方支援战争的人次达 3400 多万,畜工次 1200 多万,组织担架 1 万余副,大小车 10 万多辆,运送小米 9000 余万斤。[6](P525)华东、中原、华北解放区出动民工 543 万人,担架 206 万余副、挑子 305 万副,人力、畜力车 881 万辆,汽车 257 辆,牲畜 767 万头,船舶 8539 艘,运送了大量的人员和物资。[7]正是这百万民工和百万车辆组成了一幅车轮滚滚、波澜壮阔的支前拥军场面的雄伟画卷,这些源源不断的小推车保证了物资的按时供应,为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四)人民群众的积极参军参战
淮海战役和以往的战役不同,是大兵团作战,伤亡肯定很大,需要随时补充兵员,华东解放区的人民群众积极参军参战,为解放军提供了充足的兵源。华东局下达《关于淮海战役期间兵员补充计划》后,华东解放区的人民群众热烈响应号召,提出了“到前线去,到主力去”的口号,把参军当作自己崇高的使命、神圣的责任和光荣的任务,争先恐后地报名参军,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参军运动。[8](P644)山东解放区从 1948 年 10 月至 1949年 3 月,就有 168180 人报名参军,其中 8 万人补充到主力部队。[8](P644-655)1951 年 2 月,陈毅在南京会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谈到淮海战役的胜利时说:“支前民工达 500 万,遍地是运粮食、运弹药、抬伤员的群众,这是我们真正的优势。
人民群众用小车、扁担保证了部队的作战。”[4](P603)所以,我们很容易就明白陈毅为什么会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毛泽东曾写道:“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毛泽东发动人民、依靠人民的人民战争思想,淮海战役的胜利已经证明了其正确性和伟大的力量。
三、新时期的人民战争思想---军民融合
现今虽然处于和平时期,没有战争,但是在新时期我们面临着建设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我们要发展国防与军队现代化和发展经济,仍旧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我们要对历史经验进行回顾和分析,与时俱进,继承和发展人民战争思想,走一条适应新时期、新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发展之路。军民融合的道路是将国防的现代化建设融入社会经济发展的体系,为实现国防和军队的建设提供丰厚的资源和不竭动力,有利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从经济建设中获得更加深厚的物质支撑和发展后劲,也有利于经济建设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中获得更加有力的安全保障和技术支持。[9]
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到胡锦涛,我们党在领导国防建设中,始终致力于探索一条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路子,认识在不断深化,为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和实践基础。2009 年 7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胡锦涛强调要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推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良性互动,确保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确保军队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9]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是适应新时期军事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新要求的创新之路。
(一)新时期的军民融合思想
军民融合思想就是依靠人民群众来建设国防,人民战争是克敌制胜的法宝,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永远不会过时,但是在当今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人民战争面临着新问题、新情况,我们要把人民战争思想落实到建设国防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胡锦涛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出发,进一步提出国防和军队建设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这在坚持了“战争伟力之最深厚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的基本原理的同时,明确提出了整个国防和军队建设都要依靠人民去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军民融合道路,是一条富国与强军共同发展的道路,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相互兼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二)怎样发展完善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
1.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军民融合的思想观念。正确的思想需要有正确的思想观念作指导,军民融合的道路需要解决思想观念的问题。由于长期处在和平环境,一些人的国防观念逐渐淡化,缺乏忧患意识,长期的国防教育与全民素质教育脱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认为国防只是军队的事。同时军队的思想观念也需要转变,军队也需要扩大与地方的交往,为当地的经济发展贡献一些力量。走军民结合、寓兵于民之路首先就是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看到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发展不是对立的,二者互为基础,相互促进。“我们的军队是人民的军队,我们的国防是全民的国防。人民离不开军队,军队也离不开人民……要坚持全民办国防的方针,广泛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完善国防动员体制,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的生动局面。”
2.完善相关制度。政策制度是军民融合的纽带和可靠的保障。在政策方面,一是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国防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军品生产和相关领域,使有科技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民用工业进入武器装备生产领域,从而促进我国武器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二是制定并实施国家标准化,及时修订和完善军用标准和规范,为军民融合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在制度层面上,健全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逐步建立合理的法规体系,保障军民融合的有效实施。
3.不断完善军队的保障体系。在新时期积极推进军队的后勤保障社会化,是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也是促进国防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新时期,军队自身的保障模式弊端日益显现。全面建设军队现代化后勤,必须积极稳妥地将保障体制向一体化推进、保障方式向社会化拓展、保障手段向信息化迈进、后勤向科学化转变。
4.完善军民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军队的现代化建设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新型人才队伍,改革开放以来,着眼于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军队要注重吸收高素质人才,逐渐形成依托高等学校来为军队培养所需人才的格局,不断提升军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在新形势下,要进一步完善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人才的体制和机制,不断拓宽利用国民教育培养资源和国家人才资源渠道,吸引社会高层次人才到军队工作,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献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于人民,坚信人民群众是伟大的。人民战争是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是我们克敌制胜的法宝,一切为了人民,紧紧依靠人民,是我军团结战斗的思想基础和力量源泉。无论武器装备怎样发展、战斗形态怎样变化,人民战争都不会过时,民兵是胜利之本永远是颠扑不破的真理。[12](P255-256)淮海战役中的人民战争诠释了这个真理,如今发动人民群众、依靠人民建设军队的优良传统没有过时,在新形势下推进国防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走军民融合之路是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一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孟福来。淮海战役胜利之原因探析[J].兰州学刊,2010,(08)。
[3]符祥。人民是胜利之本---读《淮海战役研究》有感[J].湖南社会科学,2002,(04)。
[4]刘统。华东解放战争纪实[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5]李兵。淮海战役---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J].党史文苑(纪实版),2009,(01)。
[6]张劲夫。民兵是胜利之本[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
[7]余贻荣,辛昕,杨永伟。淮海战役中的铁路军事运输[J].铁道知识,2010,(04)。
[8]李建国。淮海战役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9]胡锦涛。走出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 推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良性互动[N].解放军报,2009-07-25.
[10]邹世猛。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思想研究[J].军事经济思想,2008,(05)。
[11]胡锦涛。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 80 周年暨全军英雄模范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解放军报,2007-08-02.
[12]总政治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理论学习读本[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6.
毛泽东国防建设思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有明确阐述, 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并发展成熟, 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内容十分丰富, 包括国防理论、国防战略、国防经济、国防教育、国防科技、国防文化、国防动员、国防外交、国防法制、国防历史、国防...
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兵学理论,注重对事物整体与动态的把握,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能动转化和循环发展。慎战与善战的战争观念,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战术原则等治军思想是孙子兵法的灵魂。监狱要实现监管安全的全胜战略,...
《吴子》又名《吴起兵法》《吴子兵法》等。战国吴起撰。吴起是战国初期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吴子兵法》是吴起千百次军事斗争的经验总结和实践结果。...
列宁瓦解旧军队的策略思想及其在十月革命中的巨大成功充分说明,革命不能没有军队的参与,而瓦解、争取旧军队是建立革命军队的一个重要途径。列宁瓦解旧军队的策略思想不仅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而且对于中国革命产生了直接、深远...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在改革开放后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开始.2004年以来的近十年中,国内对这一思想的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无论是在相关文献资料方面,还是在研究论着方面,都取...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主席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提出了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号召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而奋斗.这一强军目标的实现,关键在得人,而得人先得育人。军校是为部队培养人才的基地,以育人为根本使命,...
绪论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是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之一,作为一名伟大的无产阶级导师,同时也作为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他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指明了方向。在其投身的浩若星辰的理论创作和高潮迭起的革命斗争中,军事活动所占的地位不可谓不重。在与他的亲密战友...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当法国人引以为傲的马其诺防线被德军装甲部队轻而易举地绕过后,在纳粹闪击战的狂飙之下,整个法国开始崩溃。巴黎沦陷后,贝当元帅作为最高领导人向希特勒投降。1940年6月25日,他授权查理亨茨格将军作为法国代表与德军凯特尔元帅签...
一、司马穰苴家世与兵学渊源《司马法》与司马穰苴渊源有自。据《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记载: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曰司马穰苴兵法。司马穰苴,田氏,春秋时被齐景公尊为大司马,生卒年月已无法详考,主要活动于公元前5世纪前后。田...
时代性是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生命活力的源泉。对此,习主席强调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说起来重要、形式上抓起来不难,但要真正取得实效就不容易了,关键是要突出其时代性和感召力。这种突出,正是以我军思想政治教育始终与时代共进、与官兵同行为基本内核的。任何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