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心理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军事论文 > 军事心理学论文 >

抗震救灾军人心理应激、自我缓解及干预

来源:心理月刊 作者:胡晓敏;郭琳
发布于:2020-09-11 共2334字

  摘    要: 抗震救灾军人可能出现比较显着的应激心理、压力心理等等。对该种心理状况进行分析,通过回顾性以及观察方式,对军人的应激水平进行探讨,可以分析该种心理的自我消亡机制,给予军人更多的支持,并可显着提高心理干预的治疗水平,缓解抗震救灾军人的心情压抑、身心疲惫、恐惧焦虑、自责等情况。

  关键词: 抗震救灾; 军人心理; 应激状态;

  抗震救灾任务当中,军人的心理状态始终处于动态变化当中。刚接受任务时,士气比较高涨,但进入到灾区,会对灾区的惨烈程度感到震惊。在持续救灾的过程当中,很多军人受到救灾氛围以及灾区环境影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但该反应随着救灾任务的结束、环境的改变、军人自我调节的努力,会出现显着的环节。不过也仍有一部分军人需要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以促进其心理健康恢复[1]。

  1、 抗震救灾部队军人心理应激状况的出现

  应激心理是抗震救灾部队军人出现的一种显着心理反应。军人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认知障碍压力以及灾害后应激反应等[2]。现在军事研究理论认为,虽然军人在实际演练当中会处理各种实战任务,但是处理大型地震救灾任务,仍然是官兵面临的最接近实战的情况,尤其是向我国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大规模地震灾害,其带来灾难的惨烈程度,是所有救援官兵所无法想象的。同时,军人在从事救灾任务的过程当中,会受到余震的干扰,道路损毁比较严重,对救灾任务带来严重的挑战,很多伤者在救援的过程当中死亡,造成军人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反应。

  (1)李林教授在研究当中指出,通过晤谈法、观察法和回顾性调查方法,以班为单位,对汶川地震救灾部队1434军人进行相关调查,可以看出,超过80%的军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情况。约有20%的军人存在严重性睡眠障碍,在救灾任务结束一个月之内,该种症状可以逐渐缓解,但是也有超过5%的军人在救灾任务结束五个月之后,睡眠障碍问题仍然无法缓解;(2)吴敏教授对抗震救灾任务军人,进行军人心理应激自评问卷PSET调查,该调查量表主要分析军人的睡眠状态、紧张焦虑状态、声音恐惧状态、对危险事情的决定性因素、与他人交往受到的影响等等。约有15%军人在调查当中表示,存在睡眠状态不好的现象;2%的军人表示感到紧张焦虑和不安;3%的军人表示很小的声音也会心惊肉跳;67%的军人表示对于危险事情始终保持警觉;35%的军人表示在救灾任务结束一个月之内,不愿意与人交往;12%的军人表示对抗震救灾工作无法再提起兴趣,感到无精打采;16%的军人表示感到身心俱疲;32%的军人表示在救灾任务结束三个月之内,容易被激怒,想发火;72%的军人表示在脑海里梦里经常会出现灾难性事件。

  从上述调查可以看出,参与抗震救灾的士兵存在不同的应激反应现象,该种现象与灾区的环境高度相关。

  2、 抗震救灾部队军人应激心理的自我缓解

  田忻教授指出,在受调查士兵当中,接到任务的通知实施其最为高涨,但几乎百分之百的士兵在进入到灾区、看到受灾情况以及灾民的惨烈程度时,都会感到十分震惊,90%以上的士兵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恐惧感,尤其是在第一次接触遗体后,这种紧张焦虑达到最大程度,但随着后续救灾开展,军人的紧张焦虑情况会显着下降。72%的军人会受到现场难闻气味的影响,感到身心俱疲,但是通过提高专业救援设备,可以显着改善士兵的紧张焦虑情绪。

  谢童指出,抗震救灾军人心理应激状况,受到现场灾害惨烈程度的显着影响,军人在搬运处理死者尸体、应对余震山体滑坡等过程当中,会受到心理的显着挑战,80%以上的军人由于连续奋战身体极度劳累,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犀利损伤症状。徐克教授指出,超过96%的救灾士兵会随着时间的增加,心理应激反应逐渐的缓解,士兵一旦脱离出这种分秒必争的搜救任务状态,进入到相对平缓的灾后重建过程当中,就会精神放松,从而导致心理应激水平下降。
 

抗震救灾军人心理应激、自我缓解及干预
 

  徐珂教授对参与玉树地震救灾的120名军人进行PEST量表考察,发现三个月之后,军人群体常规模型分数可以降低到(48.54±9.25)分,显着低于一个月时的评分(92.35±3.86)分。从这个结果可以看出,军人应激激素去除之后心理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医护人员要针对这种调节能力对军人进行引导。但是存在4%左右的军人,由于个性适应、体质强弱、救灾技术等因素,无法在救灾任务结束之后完全回归到正常的社交生活当中,这就需要医护人员进行重点干预与分析。

  3 、对抗震救灾军人的针对性心理干预

  李敏教授指出,对抗震救灾军人进行心理干预,主要应从心理压抑情况改善身心疲惫状态缓解两个角度进行:(1)要感同身受,理解军人的处境,护理人员要了解军人的所思所想,引导其描述现场的惨烈情景,例如,有些人困扰的来源,是百姓因失去亲人的哀号声,这种声音反复在其脑海中回荡,使其承受巨大的吸力压力。对于这部分军人,要通过正向引导等方式,促进其通过规律的作息,以及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尽可能地释放这种心理压力;(2)要加强对于军人的相关心理指导,超过70%的军人在调查当中表示,自己对于搜救环境不熟悉、无法详细地掌握余震应对方式,从而产生不知所措的心里,认为人员无法解救出来是由于自己的无能造成的,这也显着影响了抗震救灾官兵的睡眠、食欲等相关生理机能[3]。

  综上所述,参与抗震救灾的军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但随着时间会逐渐缓解,大部分军人不需要针对性护理干预。但医护人员也要密切关注军人的心理变化,对于有需要的军人针对性指导,促进其快速回归社会,恢复心情。

  参考文献

  [1]梁学军,甘景梨,程正祥,等.不同心理状态的住院军人生理、生化指标特征研究[J].中国疗养医学,2015,24(9):913-915.
  [2]赵名娟,张金涛.军事应激下军人心理应激反应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3):255-257.
  [3]牛威,魏红辉,孔令明,等.军人应激状态下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8,20(1):15-18.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93123部队场站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93253部队卫生队
原文出处:胡晓敏,郭琳.抗震救灾任务中军人心理状态分析报告[J].心理月刊,2020,15(09):42.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军事心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