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管理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管理论文 >

大学课堂玩手机的原因与治理对策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5-21 共3171字
摘要

  一、大学课堂手机控现象

  (一)大学课堂学生玩手机现状描述

  随着手机成为继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并在大学生中快速普及以来,人手一机,已经成为大学生活的一种普遍现象。如今,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成风的现象已是事实。调查显示,在专业课上,大学生玩手机的有35%;在公共选修课上,大学生玩手机的有 95.1%.大学课堂上,学生用手机聊天、看电视、听音乐、看小说、玩游戏的比例最高,发短信的其次,最少的是查阅学习资料,这一比例不到一成。

  (二)大学课堂学生玩手机的危害

  1.影响大学课堂教学秩序。大学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最重要的场所。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这必然分散学生学习的投入性,不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获得,也影响了其他学生听讲和教师上课。课堂上不合时地宜响起手机铃声会干扰教师的授课思路,破坏教师的情绪,会让教师感觉学生对自己工作的不尊重,从而降低教师上课的积极性。

  2.危害大学生身心健康。研究表明,课堂玩手机久而久之,必然会形成一种惯性行为。很多学生都感觉,在课堂中自己的手机在不停地响。其实这是一种幻觉,而正是这种惯性行为形成的幻觉造成了学生对手机的过度依赖,一离开手机就觉得不舒服。这对学生的心理成长是很不利的。

  3.影响大学生正常的交流能力的发展。在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生存需求和物理安全需求大多靠虚拟世界来实现。一些年轻的学生,尤其那些性格孤僻的学生,内心渴望交朋友,但又不想把自己的心交给别人,他们不得不选择间接的、跨区域的、虚拟的、相对自由方便的“自由空间”---手机。这样也就导致了很多大学生产生交流恐惧症,严重影响他们的交流能力。

  二、大学课堂玩手机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自身原因

  1.学习意识放松。首先,现在的大学生小学、中学时的学习都是在家长和教师的督促中过来的,当时的目的比较明确,学习就是为了考上大学。一旦进入大学,脱离了家长的督促,加之大学的管理又不像中学那样所有事情都由教师大包大揽,这让很多学生不太适应,导致其对自己未能严格要求。其次,大学课程理论课较多,部分大学生觉得教师讲的东西对自己帮助不是很大,没什么意义,所以不爱听讲,玩手机打发时间。

  2.仿效从众心理。在群体中流行的行为习惯会被群体中的成员所接受效仿,大学生上课玩手机也是这样。他们觉得玩手机是一种时尚,不想成为与其他人不同的异类,不想被孤立。

  3.依赖成瘾心理。大学生手机族通常有手机控的表现,整个生活都喜欢依赖手机,离开了手机就无所适从。

  调查发现,22%的大学生认为会因为不能使用手机而变得烦躁不安,34%的大学生觉得关机是困难的事,39%的大学生会因为忘记带手机而坐立难安,11%的大学生会经常把别人的手机铃声当成自己的手机铃声。这些都说明,大学生群体中手机依赖已经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

  (二)外部原因

  1.生活背景的影响。现在在校大学生绝大多数为 90后,他们的成长环境不同于 70 后、80 后,他们拥有相对优厚的物质生活条件,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强。信息时代的产物伴随着他们成长,他们的学习、生活无不置身于快餐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影响之下。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当代大学生对手机的过度使用,促使大学生课堂手机族的形成。

  2.大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如今,大学为了节约成本,公共课、选修课,甚至有些专业课都以大课的方式进行教学。课堂少则七八十人,多则上百人。这种课堂教学方式,空间大、人数多、大学生座次不固定、师生互动教学难度大,容易产生责任分散效应,导致大学生学习动机减弱、教学活动参与度降低、大学课堂秩序混乱等一系列问题。这为大学生课堂玩手机提供了现实机会,加速了大学生课堂手机族现象的形成。

  3.大学课堂管理制度的影响。大多数学校的课堂管理制度管的是学生的到课率、缺勤率,没有一套明确的规定禁止学生上课玩手机、接听电话。由于没有规范的制度,大学生也就没有了心理负担,在课堂上玩手机变得无所顾忌。

  4.教师授课态度和方式的影响。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学态度和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有些教师从来不抓课堂教学纪律,学生听不听课他根本不关心,上完课就走人;有些教师不注重教学质量,教学方法过于老旧,照本宣科,不注重创新,不与学生互动。如此授课,多次之后,学生的听课兴趣会大大降低,随之注意力重心转移,而手机便成为打发这无聊课堂的最佳工具。

  三、治理大学生课堂玩手机的对策

  (一)学生自身方面

  1.进行心理矫正,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在大学学习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把宝贵的课堂时间浪费在玩手机上,这对自身未来的发展极为不利。在校大学生应尝试主动去获取知识,考虑父母供自己上大学的艰辛,并从自身的改变开始,进行心理调节,努力克制自己在课上使用手机。必要时候可以寻求心理咨询或心理辅导的帮助,以培养健康的心理和人格。

  2.关注现实生活,注重面对面的交流。手机的交流始终是虚拟世界的交流,大学生不应沉迷于网络构建的虚拟世界,应当关注现实世界的发展。只有面对面的交流才能真正表达和理解彼此的喜怒哀乐,才能提高人际知觉水平,敏锐地把握他人的情绪、情感变化,从而进行更深入的情感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习上,要抓住课堂教学的机会,有不懂的地方先问老师、同学,而不是用手机百度,要善于交流、表达情感,这样才能促进自己的学习。

  (二)学校方面

  1.转变管理方式,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学校应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及时健全相应的校规,约束大学生行为,而不是一味放纵。应在新学期开始就宣布严格的纪律,对学生违规使用手机的处理可以严厉一些,以起到震慑作用。高校作为管理者,要注重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尊重、理解和信任他们,引导大学生主动进行自我管理,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和学生干部的桥梁纽带作用,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2.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积极加强心理疏导。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暗示,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一旦拥有积极的情绪,大学生便可以很好地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从而减少课堂手机族这一群体的人数。高校应当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引进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结合实践积极做好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工作;或者利用网络媒体开展网络心理咨询,建立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为心理困难大学生提供宣泄渠道,帮助大学生解除心理问题。

  3.提高课堂质量,增强课堂吸引力。教师在教学中照本宣科,这是教学中的一大忌。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意识到自身的教学责任,要通过彰显人格魅力来感化学生。教师在课堂上要吸引学生,一定要开发教材、创新教材,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并与学生一道分享。大学生容易喜欢和接受新鲜事物,当大学生觉得教师讲课内容新颖奇特时,与自己的生活经验接近、贴近自身实际时,才会把注意力放到教师讲课的内容上,遵守课堂行为规范,从而减少课堂玩手机的不良现象。

  4.重视实践教育,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现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个性张扬、敢于实践,但是现在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里活动,真正接触社会的机会不多。高校应当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通过亲身历练,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让大学生通过实践磨炼意志,锻炼能力,防止大学生沉溺于网络世界。

  总之,大学生手机族的出现并非偶然或特例,既有客观现实的原因,也有主观心理作用的原因。为了让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学校应该加强教育和管理,进行心理疏导,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促使大学生摆脱对手机的依赖,重拾真实美好的人生。同时,课堂手机族、手机控现象的改变,更需要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大学生要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培养顽强的意志,改变从众和依赖心理。相信通过学校与学生的共同努力,大学课堂手机族、手机控现象就一定能得到控制。

  [ 参 考 文 献 ]

  [1][2] 张畅。从手机依赖现象谈高校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J].青年与社会杂志,2013(4):23-24.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教育教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