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一种新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正在国外兴起,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知识和能力的。
在建构主义看来,学习者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 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含义。如果原有知识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和重组。通过同化和顺应,达成了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
“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提出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并强调要创设情境使学习者进入情境,认为创设情境是学习者实现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 是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而多媒体技术正是创设情境尤其是真实情境的最有效工具。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使用,大量的多媒体进入了课堂,成为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由于多媒体课件具有文本、图形、动画、视频图像、声音等多媒体集成的优势,信息容量大,表现形式灵活,又有非线性和交互性的特点,给学生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环境和认知方式,也产生了一种新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这种教学设计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
系统论的观点告诉我们,同一种物质进入不同的结构体,所产生的作用是不同的。多媒体技术所提供的学习环境能够帮助与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并不等于它的作用能自然发挥出来。 如果一种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没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相结合,运用新的教学设计,它的真正作用也就无法实现。我们知道,课件设计的目的在于对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的形象化演示,或是对某些特殊内容的模拟和虚构,它们依然是教师授课的辅助工具,而没有真正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完成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 从教师传授知识的辅助工具到学生完成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这不是一种教育方法与学习方法的更新,而是教育理论与学习的根本转变。因此,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不应只是多媒体的集合,界面的设置和交互式要素的体现,更不应该是教材内容的搬家,而应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设计,应把创设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 也就是说,我们应该让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成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的直接体现。
本文试着探讨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多媒体课件设计中“情境创设”的几个问题与同行们商榷。
1情境创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
情境创设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指的是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中,要提供与学习主题基本内容相关的与现实生活相似的或真实的情境,使学生具有为理解主题所需要的经验, 帮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去发现、探索与解决问题,提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情境创设与协作、会话、意义建构一起构成了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它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首要内容。因此,它的成功与否不仅直接影响到其它教学设计环节的有效展开,而且还在于引起学生对学习主题的强烈关注程度,进而产生由于认知上的不满足和欠缺去进行主动探索。
那么,这种情境创设的出发点是什么呢?它应该基于以下两点,一是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二是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分析。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活动按照一定顺序的阶段发展成为一种结构。 比如,插在水中的筷子在孩子看来它是弯的,而在成人看来筷子应是直的,弯曲是光的折射结果。 儿童和成人这种对事物的不同认识,是由于他们有着不同的认知结构。因此,要进行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应该对学生的认知结构进行仔细的分析,这种分析不应该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多方面的,它包括学生的知觉、记忆、语言、思维、问题解决等过程,还应该包括学生的学习动机、经验、情绪、情感等因素,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去寻找学习主题与学生认知结构的有效结合,用最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外部刺激去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完成对新意义的建构。
正如美国着名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所指出,教学活动应是“一种旨在影响学习者心理教学过程的外部刺激”,“教学活动必须与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相吻合”。
2情境创设要尽可能真实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情境创设中,强调创设真实情境,要利用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去进行生动的社会文化与自然情境的创设。这是因为真实不仅拥有认知上的价值,更在于真实的情境最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能调动他们全部的感受力和过去生活得来的经验去探讨与发现问题,而只有真实情境中所提出的问题也才最具有挑战性与针对性,对问题的解决也才更能显出它的价值和现实意义。在某种意义上,这种对情境创设的真实性的程度也就决定了学生对学习主题认知和意义建构的程度。因此,我们在进行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时,对每一种媒体的效果、情境展开的过程、细节的运用以及问题情境出现都应力求真切与真实,即使是对一些特殊抽象内容,也应尽可能地接近真实。
对真实情境的创设, 计算机技术具有其它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每种媒体的作用和媒体之间的结合都会有着巨大表现的潜力,在进行多媒体课件设计时要善于发挥各种媒体的长处, 譬如对声音的运用,再巧妙的人工模拟也不能代替真实声音的效果,尽可能实录;而视频图像所传达的那种真实、完整、丰富的信息,也不是一种动画效果所能实现的。因此,在进行情境创设时要尽可能运用那些真实的媒体,减少对这些媒体的技术处理与修饰。 纵观相当多的多媒体课件,我们会发现有许多制作者有“技术至上”的观点,喜欢把课件设计得繁复叠套,眼花缭乱,以致使课件成为技术的炫耀。 其实,真理从来都是朴素的,对真理的认知也应该是在真实生活的情境中去进行。着名小提琴家阿卡多对音乐曾这样说过,技术是最基本的东西,但是我们应该忘记它,只有音乐对我们是最重要的。 那么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多媒体技术,无论它怎么先进,也只是一种工具和手段而已。
3情境创设要有选择性
建构主义认为,世界的存在是客观的,但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都是每个人自己决定的, 是由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建构和解释的。 由于每个人的经验是多种多样且有较大有差异的,因而人们对客观的解释和建构也是多样化的。 从建构主义的理论出发,多媒体课件应当围绕学习主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方面提供多变与多样化的情境创设,在不同的情境甚至是相反的情境中,由学生自己去选择情境进入,按照自己的方式完成意义的建构。
我们知道,矛盾一方的存在是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的,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要让学生理解当前所学习的新知识,作为教师不应该把学生的视野局限在某种即定的理解上,而应该将学习主题置于一个更宽广的背景下,在更大的空间里提供丰富、生动的学习资源,为发现问题、探索知识和表达观点提供有力的工具,以此培养学生的感知力、创造力和想象力。 应该说长期以来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方面,我们的教育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过多标准化考试和标准答案往往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而在西方国家的一些知名大学里,很多教科书中思考题根本没有标准答案。
建构主义的情境创设实际上给教师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首先要有对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形成多种理解和认知能力,尊重学生认知能力的不同与差异性,以情境创设的多样性去实现学生的选择性 ,以多变的交互性去激活学生的主动性。 因此,这种情境创设可以有不同的概念情境、问题情境、过程情境、规律情境,同样也可以有多种学习的起点和多条学习的路径能够让学生随机进入,灵活跳转,满足学生实现个别化学习与不同认知的需要。
4情境创设要有吸引力
爱因斯坦认为成功的教育在于激发学生“对于对象诚挚的兴趣和追求真理与理解的愿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与研究的直接动力。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新的认知工具,它不应当是呆板的、单调的,仅仅以科学性和教育学为目的,而应该新颖、生动、有趣、富有美感和吸引力,去满足学生对未知领域探索的好奇心。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对世界的感知认识总是首先注意哪些最新的信息,因为它们具有刺激性和吸引性,同样,学生对多媒体的兴趣也在于它能否提供新的信息。 多媒体课件的情境创设要善于创新,富有变化,既要让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的联系,又要有新的信息的刺激,在学生想不到的地方出现新的情境,提出新的问题,对情境的内容,媒体的运用、组合的方式都应该富有新意,让学生感到进入一种情境就能获得一种新的体验,得到一种新的发现。 多媒体课件对媒体的运用还应该富有变化,善于运用不同媒体的特点去表现不同的效果,因为变化的信息更能引起对学习对象的注意。
5情境创设要有整体性
情境创设是和协作、会话、意义建构一起成为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它是系统中的一部分。无论是社会情境、动机情境、认知情境,还是概念情境、问题情境、过程情境、规律情境等,它们的设计不能与其它环节脱离,而应该是系统中有机的组成部分,构成其它教学环节的基础。因此,多媒体课件的情境创设要考虑到与其它三个环节的衔接,应该有利于其它要素的展开, 有助于学生顺利完成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多媒体课件在结构上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它的非线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对课件的设计时要有整体的意识,既要考虑到文字、图形、动画、视频图像、声音的协调,不同界面和模块的统一,还要保证在非线性结构中总体的协调与完整。
本文探讨了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多媒体课件设计情境创设的几个问题。笔者认为情境创设应该是在新的教学模式指导下的设计,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认知、感受、想象、创造的能力。那么。作为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者也必须有丰富的想象力、多方面的创造力,包括对艺术的审美力,才有可能创造出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有关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情境创设本文中只是提出了几个主要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日益创新发展,在实际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各专业的不同特点,去进行更为多样化的创造。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9,3.
第1章绪论1.1研究背景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普及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国内移动数据服务商QuestMobile日前发布的《2015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在网的活跃移动智能设备数量已...
摘要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普及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革。移动学习的诞生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弥合由于城乡差异、收入差异而形成的数字鸿沟,促进教育公平无疑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今天这样一个知识爆炸、信息泛滥的时代,我们...
第2章移动学习与信息焦虑的研究基础2.1核心概念界定2.1.1移动学习移动学习发源于1994年卡耐基梅隆大学(CarnegieMellonUniversity)实施的WirelessAndrew项目1,其倡导的基于无线通信技术和移动设备的自由、便捷式学习随后迅速得到了世界范围...
混合教学模式是一种线上与线下结合、课内与课外互补、课堂教学与翻转课堂相互融合的教学形式。混合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师的授课方式,能充分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全过程的主导作用。...
3中职学校信息技术学科微课程现状调查与分析笔者以大连市轻工业学校的学生以及信息技术教师为调查对象,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同时对信息技术老师进行了访谈。问卷调查的对象是大连市轻工业学校2014级6个专业、8个班级的学生,共发放问卷200份,回...
本文从微课资源应用特点和微信公众平台功能出发, 将两者融合在一起。...
与传统教学相比,线上教学更加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是一种“学习型课堂”,同时也是一种更加强调“自我学习、自我探究”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能在老师的引领下学习知识、提升能力。...
在一个新媒体背景下,看看校园中的学生都在干什么吧!以前上课开小差,抽屉里藏着的是一本小说书;现在上课不听讲,课桌里的秘密一定是一部智能手机。如果说校园里的高中生还受着校纪校规的约束,无法明目张胆地玩手机,那么放学后的他们,一定像是出了笼的...
一、问题的提出网络教学平台设计和构建已经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调查发现构建网络教学平台一般投资较大,应用情况却不尽如人意。网络教学平台所设置的功能看起来大而全,却多是重形式轻内容,显得有点急功近利。其中以课程教学为核心的网...
0引言近年来,我国高校的网络建设进程不断推进,利用网络化、信息化的教学平台培养人才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的重点.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开始逐步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由于我国的高校在不断的扩招,学生的人数也在不断地增加,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