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社会学论文 >

默顿的中层理论对高校双学位教育的分析框架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6-30 共2984字
论文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大学的数量、招生规模、专业课程的开设、学生的培养方式上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创新。为了适应社会市场经济改革、产业调整的大幅度跨越式的经济结构变迁对人才的要求,培养具有专业性、综合性、跨学科、复合知识结构并且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成为高等教育在现实新兴形势下任务要求,因此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也就成为必须,双学位教育正是在这种中国的实际大背景下开始实施的革新。

  一、默顿的中层理论对高校双学位教育的分析框架

  默顿的中层理论提出四位一体立体的分析方法,即用”正功能和反功能”、“显功能和潜功能”十字相交构成的四个维度的变化来说明双学位教育在教育变革中所发挥的效用及社会后果。

  (一)第一个维度是“显—正功能”

  随着社会经济进人信息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学科的发展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各学科知识间既相互渗透有相互融合,绝对的界限分界已不明显。在这种新形势下,高校的双学位教育模式改变了以往的在人才培养上的单一形式的培养渠道,而这一模式也弥补了传统教育教学中存在着专业对口教育过窄的弊病,满足了市场经济对“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我国现已进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平民化时期,教育规模、专业课程的开设上的急剧扩大,使得大学生在教育选择中有了专业多元化选择的自由。由于我国受教育专业录取体制所限,再加上各高校对转专业学生的数量有较严格的控制,实行双学位教育使学生可以根据对自己的各哭趣、特长及理想等自身因素综合考量的基础上进行第二次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将自己的志向和兴趣同所修专业知识尽可能保持一致,积极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性,使学习由被动变主动,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这一培养模式既解决了高考第一次选专业的盲目性,服从调剂时的被动性,同时也为有能力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充分实现了高校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第二个维度是“显—负功能”

  从学校的双学位班的开设上以及学位的认证上就没有把双学位放在与学生自身专业所要求的学分制放在同等的高度上来看待,双学位始终是被看作是一种辅修,可任选的、随意性的、可中止的学位,且学位证书颁发与认证及考核标准是由开设此专业的开设学院负责,与学生自己所主修专业所在学院没有关系,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各学院对教学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同,有的严格,有的松散,课堂教学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加之缺少统一的教学质量监督与教学监控体系,应付考试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学位质量的滑坡。

  (三)第三个维度是“潜—负功能”

  双学位的专业选择对所有学生来说并不是绝对的平等,而是相对平等的。因为对于热门的、市场所需求量大的专业,学生们在综合考虑到未来的就业前景、职业声望、经济收人、社会地位的基础,权衡利弊上会理性的选择“市场专业”,对自己有很高的职业生涯期望,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有资格选“市场专业”的,它总是通过“赞助性的设置”来造成制度障碍把一些学生排斥在外,造成双学位选择上的机会不平等性。学校的教育结构与制度就是维持或再生产着这种文化特征与属性,它使得这部分人在教育上很容易取得成功。事实上,经济资本的继成能够更为牢固的确保社会再生产。为此,支配阶级的个体成员通过教育获得文化获生产的手段,以此确保社会再生产。P]在双学位的选修选择上,出身家庭经济实力雄厚的学生更有能力付得起双份的学费,也对自己有更高的学业期待,甚至可以动用自己家庭的社会关系网络通过非正常渠道实现对热门专业双学位的选择。

  (四)第四个维度是“潜—正功能”

  双学位实行学科之间的渗透和专业交叉,使学生具备了在不同学科交叉点上孕育创新的潜在能力,提高了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从而达到创新教育目标的同时可以共享广泛的教学资源。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经过连续的高校扩招,高校资源趋于紧张,如何在有限的高校资源前提下充分提高其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益,实行教学资源共享就是一条有效的途径。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双学位教育拓宽了高校对学生专业学习的服务面,避免了学校各院系间学科的重复性建设,避免资源的浪费,能够形成资源共享的优势。从大学内部来看,双学位的专业辅修可以提高高校内部的经济效益,提高高校老师的职工待遇和改善教育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教学工作环境。

  二、批判性反思与制度创新

  布迪厄认为,语言是一种“温和的暴力”,语言关系总是象征的权力关系,哪怕是最简单的语言交流也是被授予特定权威的言说者强加并灌输这一权威的听众身上的暴力,并把这种象征权力的权威支配看成是自然而然的,不是领会那是一种暴力,反而认可了这种暴力。在双学位教育中,插班上课或者是混班上课,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对那些没有受过基础的学科教育仅仅根据市场就业所需而选择该课程的学生来说,教师的授课所用的语言是逻辑性的、正式的、专业性的、精密性的语言逻辑编码,在专业的学科下,教师拥有绝对的“语言商品市场领域”的垄断权,学科语言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内化理解,从而使部分人在一定的情境下产生了语言剥夺感,并且还要经常接受这种剥夺,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学生信心满满的选了双学位,一段时间之后又中途退出、弃学。学校在这种情况下需根据专业特点和修读人数的不同,对于修读人数多的辅修专业实行单独开班、单独授课的培养方式:对于修读人数少的辅修专业实施个性培养的方式探索独立组班,充分利用了现有的教育资源满足对社会所需的各类人才的培养要求。
  布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认为,符号主宰着消费,消费是基于其他人对我们消费意义的了解,一如我们所了解的那样。双学位文凭证书的获得实际上就是学生对高档次教育资源的消费开出的一张发票证明。在一个已经符号化了的消费社会里,学生可凭借这张能证明曾消费过高档教育资源的标志性符号,在劳动市场的求职过程中,获得职业求职成功,博取了名望和地位,选修双学位也正是为了谋取这种社会地位、名望而进行的教育资源的符号消费,这张文凭证书也就拥有了很大的符号价值,它在当今的“文凭主义社会”里就是一张能力资格通行证。在文凭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里,学校在给双学位的定义上应提升它与专业课同等的高度位置上,建立起统一、严格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严格教学管理对于不满足辅修专业要求的学生坚决淘汰,对于未修满双学位专业学分的不予进行毕业证书颁发。树立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做好学生的职业规划工作,而不只是功利地追求双学位,严格按照规定修读,有效保证双学位的培养质量。

  三、结语

  高校双学位的辅修突破了原有的专业性人才培养模式,在进一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学科人才满足市场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综合要求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满足的大众对高等教育资源的消费要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夯实了人才储备军,但受高校教育办学软硬件条件的限制,师资资源不足的制约,国家行政权力的干预、市场职业化对本科教学的渗透、学生相对自主性的学位辅修选择,使得双学位教育始终不能对自己在本科教育中有正确的定位,使得双学位教育出现了偏差。通过对双学位教育制度与培养模式的创新性改革,科学规划,使双学位的教育模式能培养出真正地一专多能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l]钱民辉,着.教育社会学概论(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吴亚男.论新形势下大学本科双学位教育的实施策略[D].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9.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教育社会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