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
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未来社会发展的总目标,而和谐的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之一,劳动争议处理制度设置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对劳动者权利的维护是否到位,关系到劳资关系是否稳定,关系到社会经济的是否能保持健康发展。我国现行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存在着种种弊端,主要表现在“一裁两审”的劳动争议处理模式环节过多,周期过长,仲裁裁决缺乏应有的权威,裁审关系不协调,劳动争议诉讼主流化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对我国现行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进行反思与改造。
对此,笔者建议采用“裁审分离、争议分流”模式,通过设立实体化的仲裁机构、设立专门的劳动争议审判机构、强化工会职能、形成争议处理的成本阶梯.
及立法完善等一系列改造,并辅之以配套制度的改革,如工会制度的改革、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等,达到仲裁和诉讼合理衔接并发挥各自最大效用的目的,使我国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提升到更加完善的层次,更好的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更有效化解劳资纠纷,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参考文献
[1]陈金红.应建立“裁审分离”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J].中国劳动,2002(6).
[2]张宪民、郭文龙.论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调整[J].中国劳动,2006(8).
[3]孙德强.中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4]陈新.劳动争议处理体制应实行两裁终决[J].中国劳动,2001(12).
[5]王振麟.对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立法建议[J].中国劳动,2001(2).
[6]李坤刚.关于我国劳动争议仲裁两个问题的探讨[J].安徽大学学报,2000(5).
[7]王益英.外国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G].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8]何勤华.澳大利亚法律发达史[G].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9]马强.澳大利亚劳动争议解决机制及其启示[J].法律适用,2002⑷.
[10]范跃如.劳动争议诉讼特别程序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11]王全兴.劳动法(第二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12]黄越钦.劳动法原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13]史尚宽.劳动法原论[M].上海:正大印书馆,1978.
[14]董保华.劳动法论[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1999.
[15]国际劳工组织.劳动争议调解与仲裁程序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8.
[16][日]棚獭孝雄.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M].王亚新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17]郑永琦.关于完善劳动争议处理程序的初步思考[D].上海:华东政法学院,2007.
[18]裴普.仲裁制度的法理辩析[J].河北法学,2008(11).
[19]王裕明、吴国庆.劳动争议诉讼程序研究[M].北京冲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0]王辉、杨波.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程序价值取向的再思考[J].经济与法,2008(8).
[21]姜颖.劳动争议处理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22]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杨志明副部长在全国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01].
[23]汕头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2012)[EB/01].
[24]周林彬.法律经济学论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1998.
[25]冯彦君、董文军.中国应确立相对独立的劳动诉讼制度——以实现劳动司法的公正和效率为目标[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 (5).
[26]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法制司、德国技术合作公司中国法律改革咨询项目.中德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比较法文集〉[C].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3).
[27]秦国荣:我国劳动争议解决的法律机制选择对劳动仲裁前置程序的法律批判[J].江海学刊,2010 (3)。
[28]江君清.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重构[J].中国劳动,2001(11)
[29]王新兵.关于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改革构想[J].律师世界,2001(4).
[30]肖卫兵、钱大军.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探讨[J].中国劳动,2000(8).
[31]王全兴、王文珍.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立法的若干基本选择[J].劳动争议处理法律制度国际研讨会,2006 (10) 。
[32]周贤奇.德国劳动法院设置及劳资争议案件审理[J].人民司法,1998(6).
[33]郑尚元.劳动争议处理程序法的现代化——中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反思与前瞻[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
[34]劳动保障部赴澳大利亚考察团.澳大利亚劳动争议处理体制介绍[J].中国劳动,2001(1).
[35]丁社教.法治博弈分析导论[M]?陕西: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36]李娟.浅议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EB/01].
[37]范愉.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法学出版社,2000.
致谢
随着历时近一年的学位论文的完成,三年的在职研究生生活也即将结束。在此期间,我收获良多,感触颇深,使我终生难忘。三年来,我不仅收获了知识,懂得了更多为人处事的道理,还收获了师生情谊和同窗情谊。难忘的是各位老师孜孜不倦的教诲和亲朋好友的大力支持;难忘的是研究生班同学们的相互帮助,共同学习;难忘的是论文写作的种种艰辛……非常荣幸能够得到王伟光副教授的悉心指导,王教授不仅学识渊博、治学严谨,而且品德高尚,在我的学位论文写作过程中,从谋篇布局到修改定稿,大到框架,小到注释,王教授无不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施恩浩荡,学生感激之情无以言表!
最后,更要感谢厦门大学,一个放飞梦想的地方,是我人生旅途的新起点,必将使我的人生之路走得更加从容而坚定!
返回本篇硕士论文目录查看全文 上一章:裁审分离、争议分流模式的实现路径 (本硕士论文已完)
退休法律制度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市...
一、平等权概述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平等的含义是:(1)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享有相等待遇.(2)泛指地位相等.综合起来就是:人们在社会上处于同等的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方面享有相等的待遇.17、18世纪资产阶级的启蒙思...
劳动权,又称工作权,是指在宪法和劳动法的保障下,劳动者有获得就业机会及其在劳动过程中得到基本保障的权利。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将劳动权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予以法律确认,通过宪法和劳动法加以双重保护。在我国,除了通过现行《宪法》第42条第一款将...
一、问题的提出(一)非典型性就业的出现与规模20世纪90年代,劳动力市场中出现了一场深刻的变革,劳动者在传统的制造业部门中,长期受雇于某个特定雇主的时代正在悄然远去。信息、通信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带领人们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在这个大的时代...
温馨提示:该篇为博士论文部分章节,如需阅读全文,请移至本文末尾第7章完善我国劳动合同法的对策建议7.1提高劳动者素质制度的安排在生产力的要素中,最活跃的一个就是人这一生产要素,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发展理念,...
二、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概况(一)劳动争议的含义及其处理体制1.劳动争议的含义但凡开展一项研究,首先务必要弄清研究的对象。因此,要研究劳动争议必须对劳动争议的概念进行界定。如何准确地界定劳动争议,将直接关系到劳动争议的当事人能够在多...
设置预告解除权的价值基础在于,最大限度保障劳动者以自己意志择业的自由,实现法所追求的人格独立;有利于市场合理优化配置社会劳动力资源;改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地位不平等的现状,充分保护劳资市场中处相对弱势地位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五、裁审分离、争议分流模式的实现路径(一)设立实体化的仲裁机构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的设置和组成人员的构成反映着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的性质和功能,是决定劳动争议仲裁程序成败的关键,也决定着劳动争议处理的目标能否有效和成功地实现。因此,世界...
1工作描述1.1专业管理的理念解决劳动争议的关键是要预先掌握苗头,找准原因,及时有效地把劳动争议化解在萌芽状态。公司在完善劳动争议预防机制时,切实从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立场出发,坚持预防为主、基层为主、调解为主的方针,及时有效地预防劳动争议的...
墨西哥劳动法起源于工人抗争。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墨西哥经历了一个经济比较稳定和繁荣的阶段,但是,经济繁荣的成果并没有扩展到大多数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