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指导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就业指导论文 >

国内外就业指导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5-30 共3528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毕业班就业指导中微信公共平台的运用 
【第一章】微信平台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应用绪论 
【第二章】国内外就业指导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第三章】关于微信公众平台研究对象需求的调查 
【第四章】微信公众平台在就业指导中的应用 
【第五章】关于微信公众平台在就业指导中使用效果与反思 
【第六章】基于微信公众号的就业指导研究成果与不足 
【参考文献】微信平台与高校就业指导的融合研究建议与参考文献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交互式学习

  交互式学习(Interactive Learning/Interactive Study)是在教学活动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在师生间建立一种动态的双向交流的学习方式。它是基于支架式教学思想的“人-机-人”的交互。[13]

  交互式学习依据双方的参与的同时与否可分为两种方式,师生同时在线参与交互,或通过社交网络进行非实时交互。本文倾向于对非实时交互的研究。本实验的研究内容之一是,尝试在平台管理员和毕业班学生们之间建立起一种非实时交互模式,而这一模式的建立过程,需要非实时交互的相关理论支撑。

  2.1.2 移动学习

  移动学习(M-learning,mobile learning 的简称),是指“依托目前比较成熟的无限移动网络、国际互联网络以及多媒体技术,学生和教师通过使用移动设备(如手机等)来更为方便灵活地实现交互式教学活动。”[14]

  它可以满足任何人(Anyone)、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任何方式(Anystyle)的学习要求。[15]

  移动学习的开展有赖于移动互联技术的支持与小型移动设备的帮助。[16]

  如何利用移动设备有效地完成学习内容的呈现和师生间的双向交互,是移动学习的重点研究内容。移动学习这一新型学习方式,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式的诸多优点,正是本文研究的重要基础之一,而如何最大程度上利用实践中的各种要素,使移动学习达到最佳效果,也是研究者的追求目标。

  2.1.3 个性化学习

  个性化学习是指整个学习活动的设计要以学习者的个性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潜能为出发点,灵活地选取适合的方式满足个体对学习的需要,强调学习者在整个活动中的地位,注重个体差异。[17]

  其重要特征是学习的灵活性和自主性,灵活性是指学习者对学习计划、学习时间、学习进度和难度的灵活控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自主性是整个过程由学习者主观能动性的发生和控制。其它如内容的个性化、评价的个性化等也是个性化学习的特点所在。[18]

  而在本研究中个性化学习的应用体现在信息的分类发送和非实时交互的过程中,信息分类提供了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空间,而非实时交互则是通过与研究对象的一对一交互,可以对研究受众的个人情况进行关注,并做出及时的处理。

  2.2 文献综述

  在中国知网上以“就业指导”为关键字检索,得到的 382882 篇文献,将词频提高到“9”后得到 262 篇,且在 2004 年之后数目呈现稳定上升的趋势,由此可见,目前对就业指导的研究仍是一个热点,且已形成较多成果。

  2.2.1 国外就业指导的研究现状

  (1)就业指导的缘起

  “就业指导”这一词汇在 1908 年由波士顿大学的教授弗兰克?帕金森首次提出(Vocational Guidance),重点关注学生的特性与职业特点的匹配,之后哈佛大学于 1919 年开设了世界上第一节就业指导课,这标志着就业指导正式成为社会服务工作的一部分。[19]

  其关注重点经历了 “注重就业咨询”、“强调学生的个人发展”、“关注人格特性与职业的匹配”、“生涯指导”的依次转换。[20]

  在其后的长期发展中,各国的就业指导方便都展现出自己的特点。

  (2)不同国家的具体现状

  美国的自由就业制度,使高校无需负担学生就业的责任,但社会对学校的办学质量和信誉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毕业生们的就业情况,这使很多高校仍把就业指导作为工作的重点之一,并形成了以发展为核心的就业指导模式。[21]

  就业指导内容可粗略地划分为以职业测验和心理咨询等方式开展的个人成长、自我认识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强化应聘技巧、提高职场竞争力而开设的求职培训课程;以熟悉行业特点和职位要求为目的的讲座与模拟训练;以增强职业适应性为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适应个人具体情况的个别化指导以及其它与政策、创业、就业信息相关的内容,具有教育、指导、管理、咨询、服务、援助、研究等功能。

  美国就业指导的特点主要体现为:内容多样,形式各异,同时注重质量和实际效果;注重全程服务,根据学生的需要提供相应的辅导内容;辅导人员多样化,人员构成包括政府部门,社会研究者,就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者、专业教师,学生组织、学校行政人员和往届毕业生;运用专业的测试工具,如霍兰德职业爱好量表(Holland Vocational Preference Inventory),测试结束后,还会进行解释和后期跟进工作;注重对就业指导各项工作的宣传和推广,最大程度上做到资源的普及。

  日本的就业指导模式以服务为核心,通过制作和提供就业信息资料,开设求职讲座、进行就业咨询和个性测试等内容,直接帮助学生找到就业单位。这种就业指导模式直接通过就业率来衡量,有其可取之处。

  首先,注重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学校主管邀请相关专业人员对就业的方方面面进行解说,深入到每一个环节;其次,组织设立职责明确,其开设形式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即以职业安定所为中心开展、学校承担一部分职业安定所的职责或学校作为独立的机构进行;注重就业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共享利用。

  加拿大就业指导的内容:以讲座的方式进行就业辅导(求职信、履历表,面试技巧、求职准备等),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举办多种类型的校园招聘会,与行业协会保持联系,加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注重网络形式的开展,服务更便捷。其不同之处在于:政府与学校相互衔接,形成就业指导网络;就业指导体系完善,由专业人员进行,操作规范;注重为学生提供工作实习的机会。

  (3)国外高校就业指导的特点不同国家的就业指导工作都有自己的侧重点,但总体来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①全面的组织建设

  国外的就业指导不再仅由学校负责,而是由政府、高校、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完成,虽然职责划分与工作重点不尽相同,但都有各自的体系。

  ②便捷的信息服务

  毕业生们可以利用由各方共同建立起的优质、全面的信息服务,查询适合自己的信息,及时把握机会,并完成信息资源的共享。

  ③系统的职涯规划

  在生涯规划进行的过程中,注重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职业倾向,在了解某一行业和职位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计划,并重视后期职业能力的培养,这样不仅能确定适合学生的职业,也使学生最终能胜任这一职位。

  ④专业的人员建设

  就业指导参与人员的学位和专业化程度高,职涯规划师和心理咨询师的参与是就业指导的专业度和深度都提供了保障。

  2.2.2 国内就业指导的研究现状

  (1)国内就业指导的发展历程

  国内的就业指导教育始于 20 年代初,最初是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运用于学生的职业选择,后来市场经济对大学生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各高校和教育机构也对就业指导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其后西方的一系列着作被翻译引进到国内,并得到了实践。随后伴随着国内局势的变化,就业指导的开展也受到了限制。

  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大学生的配置采用毕业分配的方式,以动员大会、个别谈话的方式开展,这对当时的社会和经济的确起到了积极地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方式逐渐被淘汰。国内真正意义上的就业指导教育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当时就业制度变为自主择业,市场经济的促进,使得就业指导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2)国内目前的程序式就业指导模式具有以下特点和问题:

  在理念上,就业指导的目的是谋取职位,因此在内容的选取上比较注重实用性,希望通过对一些技巧的学习在短时间内达到就业的目的,缺少长期的规划。

  在内容上,注重相关政策和程序化指导,就业政策和相关程序是每个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必要环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就业体制的缺陷,比如要在一定时间内办理报到证,接收档案、落户、影响范围一直扩展到退休之后。

  在就业指导的方法上,主要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讲座、个体和团体咨询、发布职位信息等被动的方式开展。就业指导队伍构成主要是高校政治工作的相关人员,其专业性和权威性都有不同程度的欠缺。

  在使用的媒介方面,很多研究者也进行了尝试。在查找到的文献中,也有使用社交类媒体的案例,以微信为工具进行就业指导工作的文献有 4 篇,其中有两篇可以为本研究提供一些借鉴。来自华南理工大学的周智伟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建立一个发布平台,进行就业信息的发布、就业技巧和经验的分享、就业咨询与信息沟通的创新,以促进毕业生们顺利就业。

  山西科技大学的张海燕在其论文中提到就业指导微信公众平台存在的全程性,有效性等问题,并提出准确定位微信平台的优势、拓展这一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创建个性化服务等注意事项。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就业指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