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指导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就业指导论文 >

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特点、影响因素及改善建议

来源:艺术评鉴 作者:杜艳
发布于:2020-01-22 共5068字

大学生就业论文3000字第四篇: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特点、影响因素及改善建议

  摘要:自从高校开始扩招以来, 我国的高等教育获得空前发展, 但同时也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象越来越突出。艺术类专业毕业生当前的就业困境带有市场普遍性和专业特殊性的双重色彩。“艺考热”带来的充足生源, 就业时对口工作的趋于饱和, 以及艺术教育的高投入期待高回报等, 艺术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本文将从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特点和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 给出改善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建议。

  关键词:艺术类毕业生; 就业现状; 研究;

  艺术作为大学教育的其中一个专业设置, 近年来报考高校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加, 艺术生的就业困难状况也日益凸显。2014年教育部曾发布近两年全国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 全国共有15个专业被亮“红灯”, 其中就有部分艺术类的专业。因此分析和研究艺术类大学生就业问题, 已经成为艺术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视的问题之一。

  一、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特点分析

  艺术生在高校的校园里属于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 这是因为艺术专业相较其他专业而言有着其特有的专业性。学习艺术的学生具有鲜明的特性, 他们重视专业课学习而轻文化课学习, 文化基础普遍较为薄弱;艺术需要有足够鲜明的个性体现, 所以艺术类学生崇尚个性解放与自由, 不喜欢被束缚;在思考问题时艺术类学生多以感性思维居多, 理性思维不足, 遇事和处理问题方面容易偏激。所以在就业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偏爱自由职业

  艺术类学生因其崇尚个性解放, 在生活和学习中表现出追求自由、前卫和个性独特的特征, 对新兴事物较为敏感, 接受速度快。当这一特点体现在就业和择业时, 艺术类学生不像其他专业学生, 过于看重工作的稳定性, 在职业选择方面会更加自由, 所以他们中间有很多的自由职业者, 灵活就业程度也相对较高。

  (二) 就业面不宽

  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时较为强调专业是否对口。因为艺术类专业相较于一些社会适应面广的应用型专业而言, 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专业, 所以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口径就相对较窄, 各学科之间就业不均衡现象突出。比如应用范围较广的钢琴, 就会比应用范围较窄的圆号容易就业。另外由于艺术类就业领域相对局限, 在市场上的消化速度也相对较慢, 所以在传统就业渠道已经趋于饱和的情况下, 毕业生不得不放弃多年习得的技巧, 去从事其他职业。

  (三) 地域因素影响艺术生就业

  马克思唯物主义原理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经济作为支撑。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是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区域的首选, 因为这些地方经济较为发达, 艺术类专业的人才在这些地方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而艺术类人才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就业空间和就业市场相对较窄, 所以对他们的吸引程度就小。

  (四) 多次择业现象普遍

  由于艺术专业的特殊性, 毕业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时更加灵活。就业市场中一些传统的、社会公认较好的单位与艺术类毕业生大多不匹配, 所以很多艺术生会选择其他类型的用人单位就业, 例如琴行、画室和各类工作室等, 然而这些企业一般规模较小, 很少会有企业和艺术生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 所以艺术类毕业生在择业时就有很大的随意性和流动性, 就会出现多次择业的现象。

  (五) 就业过程中心理问题凸显

  艺术教育的特殊性会使得艺术生在就业时心理问题更加凸显, 首先是就业期望值较高。艺术教育的过程往往需要有较大的资金投入, 所以大多数学习艺术的学生家庭条件都是较为优越的, 当初在学习时的高投入在就业时就会想立马获得高回报。当这种急功近利的心理在竞争激烈的现实中遭遇到挫折时, 毕业生的心理就非常脆弱, 就会产生自我认知障碍, 自暴自弃。其次很多艺术类毕业生在就业时缺乏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因为制度的变革, 艺术行业整体的就业环境和途径对大部分毕业生来说是不理想的, 毕业生在就业时都希望自己能到好的团体和单位就职并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但要获得这样的岗位和入职机会就需要毕业生鼓起勇气面对较为激烈的竞争, 一旦竞争失败必然会对毕业生的心理产生严重的冲击, 再加上艺术类学生容易偏激、固执己见和不善于进行自我情绪调节, 更容易产生各种消极情绪。

  二、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困难原因

  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局面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共同制约和影响而形成的, 主要归纳为外部因素和两部因素两个方面。

  (一) 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首先是社会和经济发展因素。各个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也会影响到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一个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 艺术市场肯定就会相对活跃, 相较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 所提供的艺术类岗位则更多, 这就使得艺术类毕业生扎堆就业的情况出现, 加剧了供需矛盾。国家的就业政策也会对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产生直接的影响。现在的大学毕业生都是进行的自主择业, 虽然相较于原来的统包分配来说, 为广大的毕业生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就业环境, 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在一些招聘配套的政策和措施方面还有所欠缺, 不同的地区实行的政策会影响艺术类人才就业的积极性。

  导致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第二个因素来自高校。学生的就业竞争不仅仅是学生个人的竞争, 其实也是高校办学的竞争, 关系到学校和学生的发展。从高校方面来说, 艺术类学生教育培养的模式、教学的质量都会直接影响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水平和就业核心竞争力。大多数高校能根据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工作意见再结合本校办学条件实际情况, 制定出本校的教育实施办法和教育细则, 但不否认也有高校存在着教育培养模式滞后、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另一个方面是供需脱节。从全国范围上看, 随着我国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国家对艺术类人才的需求是有增无减, 高校的艺术类人才数量还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但不同地区和不同专业之间的毕业生情况又存在明显差异, 很多传统的、热门的岗位。例如:教师、文化团体演职人员等, 一直居于饱和状态, 而一些新兴的岗位, 像以研发文化边缘产品、文化艺术交叉产品等却亟待专业人才, 但目前很多学校还未涉足此类专业, 导致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 出现供需不平衡的现象。还有一个方面是高校缺乏卓有成效的就业指导, 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的开设情况也是参差不齐, 指导缺乏实效性。

  (二) 内部因素

  导致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还有毕业生其自身的因素, 主要也是有两点。第一点是艺术类毕业生综合素质不高, 自主学习的能力欠缺。从高校对艺术类学生的招考就可以看出, 艺术类的学生文化课成绩先天不足。先看专业后看文化课的招考方式, 导致艺术类学生“重专业轻文化”的现象非常突出。考入高校后, 艺术类的学生还是把主要的学习精力放在专业课学习上, 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都很优秀, 艺术实践能力较强, 在各种专业比赛和展演中都能获得各种奖项, 但对文化课、理论课的学习和重视程度不够就造成了他们文化素养缺乏、文化基础不牢的情况, 这样一来艺术类学生在自己成长过程中就会出现定位偏差的情况, 在就业时, 这种情况就具体体现在他们的公共基础文化知识较弱, 综合竞争力不强上。

  第二个因素就是艺术类毕业生求职能力欠缺。当前很多艺术类毕业生在就业和择业时缺乏理智的思考, 加上自身的职业意识较为淡薄、求职技能欠缺等因素综合作用造成就业困难, 首先是未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在目前市场经济的体制下, 实行求职和招聘双选制。而艺术类学生因为专业学习的需要, 他们需要有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创造力和创新的精神等, 他们鲜明的个性因素与其创作的作品有着直接的关系, 但长期强调个性的张扬解放会让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择业观。然而在这样激烈的竞争下, 如果不及时纠正这种就业观念, 艺术类毕业生就很难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三、改善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几点建议

  (一) 政府和社会为艺术类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大环境

  为了使艺术类毕业生能够更好更充分就业, 政府和社会都应该为他们打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的大环境。国家相关部门应不断加大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 在认真落实好现有的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同时要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 制定出艺术类人才合理流动的激励机制和优惠政策。鼓励艺术类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去贡献力量, 可试推行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委托培养和定向招生模式, 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优惠和倾斜, 促进艺术类人才流动更加合理。另外还应整合资源, 加大对艺术类专业学科设置的扶持。自我国高等教育扩招以来, 我国的艺术教育也取得长足的发展, 但各个高校艺术类专业雷同和特色不明显的情况也较为突出, 政府也可以采取一些干预手段, 对部分专业进行限制招生或者停止招生, 对办得好的高校或专业进行重点支持。针对艺术类学生文化素质不高的情况, 也可以在招生考试中适当提高文化课成绩来促进高校艺术类毕业生文化素质的提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以市场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已经形成, 建立完善的市场监督机制和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在很多艺术类学生选择在毕业后从事自由职业或进行自主创业,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建立一套完善的机制需要时间, 而在各方面条件尚未成熟的情况下, 把大量的艺术类毕业生一股脑全推到市场既不现实又不合理。因此保障就业市场的良好发展, 促进就业服务的信息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建设, 为艺术类毕业生的就职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 高校建立以提高就业为核心的培养机制

  首先, 针对目前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所面对的困难, 高校应该从艺术类专业本身出发, 结合专业和学生的特点, 对教育教学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 加大对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教育, 帮助他们开展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 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 为艺术类学生更好更充分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 要加快推进高校艺术教育教学改革。目前很多高校的艺术类专业口径较窄, 在现行的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上应该拓宽思路和眼界, 应多结合社会上的岗位设置需求, 增加专业目录下的方向。在对学生的培养方式上面也要进行适当调整, 艺术教育应该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需求, 做好市场调研的同时摒弃一成不变的课程设置, 可以增设一些提高艺术类毕业生综合素质的选修课, 也可根据市场需求新增专业方向设置等。高校还应与用人单位保持一定的联系, 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建立实习实训基地, 用人单位及时向高校反馈毕业生的实习实践情况。毕业生可以根据实习情况对自己进行更加客观的评价, 高校也在这种反馈中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 使得学校、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和有效。

  (三) 艺术类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就业水平

  学生作为整个就业活动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好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勤学多练, 善于思考, 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锻炼自己。除了拥有精深的专业能力外, 还应该拥有扎实宽厚的人文素养和各项综合素质, 毕竟残酷的就业竞争实际上就是应聘者能力和素质的竞争。对于高校艺术类毕业生而言, 所学的专业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 在重视培养自己专业能力的同时也要加大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例如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思维能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等。这些能力的获得并非一朝一夕, 艺术类学生应该有意识的多加培养这些能力。

  困扰艺术类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另一个因素就是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欠缺。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主要概括为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三个方面。个人综合能力主要就体现在这三个方面。艺术类毕业生在校期间应培养自己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专业文化素养, 多在文化修养上下功夫, 同时也要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 使自己能够拥有面对未来挫折的勇气。

  艺术类学生还要学会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在很多艺术类学生的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就业期望值、择业观与求职行为不相符的情况。艺术类毕业生在踏入社会初就要学会科学的评价自己, 认识自己, 找准自己的定位。然后就需要强化自己的竞争意识, 克服怕苦怕累的心理, 养成艰苦奋斗的作风, 主动出击, 迎接挑战, 多渠道推销自己, 勇敢的走入就业市场。艺术类学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 应该多接触社会, 一方面是因为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 如果艺术脱离了社会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是因为接触社会可以及时准确的把握社会人才需求方向, 有的放矢的培养自己各方面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敖四, 兰顺东.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秦菊英.高校艺术类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J].美与时代, 2006, (04) :31-33.
  [3]徐咏.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特性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 2010年.
  [4]张松.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力提升应对策略[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09, (08) :114-117.

 

点击查看>>大学生就业论文3000字(汇总8篇)其他文章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原文出处:]杜艳.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状况研究[J].艺术评鉴,2018(22):174-176.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就业指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