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指导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就业指导论文 >

高职贫困毕业生择业就业指导与服务研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5-10 共3711字
论文摘要

  近几年,社会融合已逐渐成为西方社会保障和社会政策研究的焦点,而促进弱势群体更好地融入社会一直是欧洲促进一体化进程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欧盟成员国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显然,促进高职弱势毕业生的就业也是促进社会融合的重要内容。相比家庭条件优越的毕业生,高职毕业生困难群体在择业岗位上以及就业服务指导上都相对滞后。因此,加强对困难学生群体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帮助这些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正如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在 2010年就业工作视频会议讲话中指出的,要通过重点推荐、重点服务等措施,对家庭经济困难和少数民族就业困难毕业生实施积极有效的就业帮扶.

  一、社会融合概述
  
  ( 一) 社会融合的内涵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欧洲经济结构的变化带来了社会结构和阶级结构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社会分层问题,“社会排斥( social exclusion) ”概念由此产生。在这种背景下,社会学家提出对于“社会排斥”问题的解决将对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积极影响,由此带来专家学者对社会排斥现象的研究。

  对于社会排斥现象的研究使得“社会融合”的概念也随即得到了欧盟国家的广泛认同,并逐渐成为欧洲社会解决社会排斥问题的关键.

  促进弱势群体融入社会已经成为欧洲社会的共识。《2003 年欧盟在关于社会融合的联合报告》中对社会融合的内涵做出了界定。社会融合就是“保证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享有平等的机会和资源参与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以及享有参与正常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权利,并保证他们能够参与社会生活,获得基本的生存权利的一种过程”.社会融合的概念将对成人教育的作用与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并且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视角。

  欧盟所有的成员国都重视弱势群体的教育和培训,并将成人教育看成是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重要手段。对于欧洲国家来说,最好的福利莫过于为弱势群体提供再就业的机会。社会融合是欧洲社会对社会排斥现象反思的理论总结。最早对社会排斥的研究始于法国学者勒内·勒努瓦。1974 年他在自己的论文中第一次使用了“社会排斥”的概念,但是他对“社会排斥”的理解仅局限于社会分化和贫困。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更多的学者对社会排斥概念给出了自己的定义。

  现在社会排斥主要是指部分群体被排除,丧失了享受应有的基本权利。社会政策研究界也将这个政策的目标从“克服贫困”转变到了“消除社会排斥”.

  在解决社会排斥的问题上,欧盟促使每一个社会成员能够融入( include) 社会的标准是: 通过教育与培训使弱势群体能够掌握基本的技能,享受基本的生活权利,帮助他们顺利就业,重新融入社会。

  ( 二) 社会融合视角下高职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就业指导与服务
  21 世纪,就业问题作为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民生问题,是当前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不关注、不改变高职困难群体的就业状况,无法使毕业生困难群体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中,就不能把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要把促进高职毕业生困难群体顺利就业的艰巨任务变成社会发展的助推器,需要我们提高认识,认真实践。

  一方面,西方的理论家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分析了社会排斥与社会融合,这些分析对于我们理解高职毕业生困难群体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和研究价值。欧盟政策委员会出台的《社会保护和社会融合的联合报告》充分认识到了就业培训对弱势群体获得可持续就业能力的重要性。只要有弱势群体,就需要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享受基本的生活权。

  目前,高职毕业生困难群体就业存在一定的困难,对于这部分学生群体,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和就好业是保证他们更好融入社会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显然应该受到更多的重视.另一方面,对于高职毕业生困难群体产生原因和对策的解析,应该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而社会融合理论为解释我国高职毕业生困难群体的产生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理论视角。

  二、我国高职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就业现状
  
  由于高职院校的扩招,每年的高职毕业人数都在不断增加。根据教育部门最新公布的相关数据,2013 年高职毕业生群体中,家庭经济困难群体学生高达 400 多万人,占全国高职在校生总人数的 20%~ 25% ,在这部分人中又有 8% 的特别困难群体。家庭经济困难群体成为大学生就业不可忽视的群体,关心高职毕业生困难群体就业服务指导工作,已成为高职毕业生就业服务指导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高职毕业生困难群体更好融入社会的重要内容。

  ( 一) 各种就业机会和就业信息不对称
  在信息对等、发展机会、就业竞争力等方面,高职毕业生困难群体不占优势。其中,很多困难高职学生还未能广泛融入并参与社会,使得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下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只能进入低收入职业,处于社会的低层,这种职业和地位使得他们更难以广泛地参与社会。

  ( 二) 期望值过高
  高职毕业生困难群体的自我认知与现实社会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就业期望值不符合实际。有的高职毕业生困难群体对自己和现实的期望过高或者有优越感,把就业看成是一步能成的人生大事,根本不选择到基层或者到偏远农村就业,只关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稳定工作岗位。另外,由于国家和社会对高职毕业生困难群体的资助逐年加大,造成不少高职毕业生困难群体潜意识里存在等、靠心理,期望值低,与许多就业机会擦肩而过。因此,就业指导与服务更应加强就业观念的教育和就业心理方面的疏导。

  ( 三) 学生心理承受力弱
  我国长期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使得贫富差距加大,造成学生之间的经济差距也在扩大,导致一部分高职毕业生困难群体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在激烈的就业环境中,他们对社会的竞争压力认识不够,也害怕竞争,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没有竞争优势,或者是将社会就业中的阴暗面放大,加大自己的心理负担,造成就业中畏首畏尾,不能勇往直前。

  三、社会融合视角下高职毕业生困难群体就业服务与指导的策略反思
  
  当前高职毕业生困难群体就业服务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到,高职毕业生困难群体产生的原因很多,作为学校就业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高职毕业生困难群体就业服务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高职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与指导工作贯穿到高职生活的全过程,积极为高职毕业生困难群体就业创造各种有利的条件,促进他们迅速融入社会。

  首先,对于高职毕业生困难群体产生原因和对策的分析,应基于专家学者研究的理论视角,而社会融合理论为解释高职毕业生困难群体的产生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理论基础。从社会排斥概念和理论出发,急待加大对高职毕业生困难群体就业指导与服务的力度,促进他们充分融入社会。而社会融合应该是高职毕业生困难群体就业服务与指导的主要目标,其他一系列的研究也证明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能改善高职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就业能力。而我国高职毕业生困难群体由于自身和社会等方面的原因,受社会排斥,长期以来不能充分享受公共就业资源。因此要借鉴欧洲国家反社会排斥实践中发挥就业指导作用的经验,加强对高职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就业培训,提高高职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就业技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回归主流社会。

  其次,应该发挥就业指导课的作用。就业指导课的最大特点就是其引导性强。因此,帮助高职毕业生困难群体正确了解和认识自己,了解影响个体职业生涯的因素,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个性化职业生涯发展计划势在必行。从这层意义上讲,就业指导课是解决高职毕业生困难群体就业的有效途径,是促进毕业生困难群体积极融入社会的有效途径。

  再次,政府应该有所作为,为高职毕业生困难群体就业指导与服务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国内学者研究认为,从社会排斥理论的角度看,不是由于弱势群体的“弱势”地位而遭到社会排斥,而是由于社会排斥造成部分群体的“弱势”.因此,要改变毕业生困难群体的现实状况,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回归主流社会,参与社会竞争,政府应该有所作为,要出台有利于他们就业的相关政策,真正形成职业院校和区域之间的协同发展。例如,免收各类考试( 如公务员考试) 费用,给予面试的交通补贴、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他们参加就业面试等。

  最后,发挥就业指导与服务机构的心理疏导与辅导功能。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很大,毕业生困难群体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心理问题。就业指导与服务机构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职业心理咨询与辅导体系,对就业困难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调适,并重点关注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有心理问题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就业指导与服务机构可通过多种方式对毕业生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疏导和辅导,提供个性化就业心理咨询和帮助。另外,困难群体毕业生毕业之际面临来自父母、家庭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如果不及时调整心态,就业上的挫折可能还会引发极端行为。因此,要发挥就业指导与服务机构的心理疏导与辅导功能,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问题,积极应对就业过程中的挫折.

  参考文献:
  [1]李丽萍。 贫困生需要心灵鸡汤[N]. 中国教育报,2004 -03 - 17( 2) .
  [2]安国启,邓希泉。 2003 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3( 11) : 42 -45.
  [3]丁 辉,李 想。 社会融合视角下农村弱势群体的成人教育发展探析[J]. 继续教育,2009( 11) : 24 -26.
  [4]European Communities. Joint Report on Social Inclusion[R].2004: 67 - 70.
  [5]方 浩。 转型期中国弱势群体问题研究[J]. 经济与管理,2007( 1) : 40.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就业指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