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论文3000字第八篇:大学生“慢就业”的类型与形成原因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都是我国就业工作者关注的重点。近年来,“慢就业”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现状的一部分。大学生“慢就业”类型有很多,最主要的还是因为时代变革、就业观念、对未来思考不清等方面导致的。就业可以“慢”但不能“懒”,大学生应当正确理解“慢就业”,让其成为导向,而不是借口。
***主席指出,就业是民生的根本。大学生就业牵动的不仅仅是大学生本人、家长以及老师的神经,更牵动着国家未来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下,就业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社会压力愈发巨大,所有毕业生都面临着就业问题。尽管一部分学生选择了就业或者深造,但是,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开始走上“慢就业”的道路,暂时不就业去游学、在家享受“空窗期”或者创业考察、慢慢思考未来的路,这一现象的骤增引起了就业工作者的关注。近年来,虽然关于大学生“慢就业”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是对“慢就业”产生的本体性原因以及社会性因素探究较少。因此,对“慢就业”成因进行多角度探析,才能找出更切合实际的解决方案。只有当高校就业工作者客观看待“慢就业”现象,才能真正了解大学生就业需求,处理好“慢就业”存在的潜在矛盾,为大学生规划更加符合自身的职业生涯,促进院校就业工作开展,提高全社会的就业质量。
一、“慢就业”的概念解析
“慢就业”源于国外的“间隔年(GapYear)”和“NEET族”,“间隔年”起源于17世纪60年代的英国,当时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面临动荡,同时社会在各种新思潮和新事物的冲击下,用公社式和流浪的生活来批判西方国家的中产阶级价值观。主要是用来描述西方国家青年在离开正规教育后,在3-24个月的时间里做一次长期的旅行,或其他诸如支教等有意义的事情,让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21世纪之后,互联网时代来临,“间隔年”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有更多的机会让年轻人去实践“间隔年”活动,而“间隔年”行动的模式也更加多元化。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受到互联网的冲击和影响,思维变得活跃,也更容易被新兴行业所吸引,择业观和就业观发生冲突,或者说就业已经不再能够满足他们人生价值的实现,他们开始走上“慢就业”的人生路,希望通过这种形式找到未来可以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道路。
据调查显示,“慢就业”群体在增大。《2017年大学生求职指南》显示,扬州地区选择“慢就业”的应届毕业生比例高达9.4%。智联招聘发布的2017年应届大学毕业生求职情况调查报告显示,约有9.8%的应届毕业生“慢就业”。从地域来看,“95后”毕业生“慢就业”群体大多集中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从“慢就业”学历层次分布来看,本科生是“慢就业”主力,从专业分布来看,工科毕业生最高,其次为医学学生。
二、大学生“慢就业”的类型
通过大学生“慢就业”的意愿调查,大学生“慢就业”大致分为理性选择型和被动无奈型两大类。理性选择型是因为毕业生毕业后并没有充分做好就业准备和人生规划,决定放慢步伐,调整心态,给自己一个由学生向职场人转变的过渡期。被动无奈型则是由于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不具备相应的就业能力,而就业形势严峻产生的逃避心态,以“找不到令自己满意的工作”等为借口,逃避自己的职场生涯。
将两大类型细分为思考未来型、准备创业型、生活无忧型、灵活就业型、说走就走型、宁缺毋滥型六种。
(一)思考未来型
这类毕业生一般是由于毕业之后没有厘清未来职业发展的道路,也没有找到自己满意的公司和工作。这种类型的学生在学校还是比较常见的,这种类型的毕业生受家庭和社会影响,一直在父母“包办”下成长,在教师的保姆式“呵护”下学习,至大学毕业时自立意识不强,独立能力不足,不了解自己喜欢什么,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就业准备不充分。因担心选错工作方向影响长远职业生涯,不选择就业而以搭车远行、开阔视野来认识社会、了解自我,进而让自己有一段考虑人生的缓冲。
(二)准备创业型
当今大学生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创业的比率也在增长。很多毕业生不想作为一个打工者生活一辈子,也不喜欢被管理的感觉,所以选择创业。而创业需要考察和准备工作,所以选择了“慢就业”来缓冲。调查显示,“95后”毕业生选择创业(占比12.61%)和平台型(占比2.15%)就业的意向更为明显。
(三)生活无忧型
现今的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而且家庭条件不断改善,大学生对就业薪资的预期与现实存在差距。大学四年期间,学习生活费用的来源大多为父母资助。现如今,物质资源愈发增值,大多数家庭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生活也更加优渥,家长给予孩子的生活费也随着物价上涨而不断上升。这就使得现今的大学生对单位、岗位工作薪酬等方面产生了较高的预期。如果毕业生找到的工作与期望薪酬不能够等同,则会导致结构性供需之间的矛盾,即喜欢的工作薪酬达不到自己的标准,薪酬达到预期的公司又不喜欢或者不对口。然而大学生并不会因为市场行情改变自己的薪酬期待,在这种反复求职、反复不满意的情况下,再加上优渥的生活环境,家长愿意支付孩子的生活开支,并且不计较成本,这就导致了大学生的就业惰性,导致大学生走上“慢就业”之路。
(四)灵活就业型
互联网的普及与快速发展,使社会不断变革并且给更多的大学生提供了新型职业。“90后”和“95后”毕业生越来越喜欢网络环境,并且喜欢尝试各种新生事物,主播、微商、网络游戏推广等职业也就应运而生,这些“有事就做,没事就休息”的工作方式,灵活的时间调控,能够自己调配自己时间的“慢就业”形式让他们很享受,也很满足。
(五)说走就走型
这个类型的毕业生,有着奇特的想法,对于人生的追求也很随意,说走就走。通过打临工筹集资金,去各个地方旅游,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他们选择“慢就业”来满足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六)宁缺毋滥型
这种类型的毕业生,对自己的要求比较严格,他们对职场环境、职业前景有更高的要求,所以他们会选择反复考研、考公务员,宁愿等待这种机会的降临也不会屈就于当前的职业环境。这类学生往往会一心一意等待一个机会,选择“慢就业”的方式去成就自己的梦想。
三、大学生“慢就业”的原因分析
就现在的就业市场和形势看来,大学生选择“慢就业”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见的有四个:就业市场竞争激烈、预期工作与现实工作出入较大、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自身竞争力不强。
总的说来,大学生“慢就业”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大类:外因与内因。
(一)社会环境因素
大多数毕业生将“慢就业”归结于社会环境因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就业竞争激烈。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环境下,毕业生人数持续走高,2011-2017年的毕业生人数以2%—5%的比率逐年增长,近7年间累计毕业生人数达到5706万人。而201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上升至820万人,再创近10年毕业生人数新高,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
虽然就业难已经深深扎根在毕业生脑海中,但是随着供给侧的改革和互联网的发展,社会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也在不断增加。以前的就业理念是:就业光荣。而现在,原来被人们否定的“啃老族”“待业青年”的现象已经被“慢就业”所替代,可见社会对于这类群体也更加包容。
护犊情结在我国一直普遍存在,特别是现在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的溺爱现象更是日益严重,全力支持子女做出的一切决定。高校辅导员在做学生工作的时候也发现了这一现象,对于“慢就业”的学生,家长的意见是:“我们家小孩不着急,等等再说吧。”与此同时,我国日益完善和提高的社会保障与养老制度,让很多家长不仅不用再依赖子女的赡养,还有富余的资金来支持子女生活。因此子女是否就业、什么时候就业已经不再是大多数家庭考虑的重中之重,子女是否幸福才是家长关注的重点。
高校与市场的供给侧产生失衡,高校对学生的培养侧重点在于知识与理论研究,并且专业也不能够及时随着社会的发展进行调整,一成不变的专业设置与市场产生脱节。市场上所需的更多是技能型、动手型较强的人才。当代大学生往往做不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导致他们在就业中缺乏核心竞争力。并且大学校园过于保护学生,因此大学生的抗压能力也较差。学校对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不够,就业指导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共同作用的基础下,导致了“慢就业”现象越发严重,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认为“慢就业”是正常的,而积极就业却成了非正常行为。
(二)本体性因素
95后的大学生群体,从小是被捧在手心里长大的,没有受到过挫折和磨难,不了解生活的苦难。所以大多数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眼高手低、半瓶子水来回晃的情况。当代大学生有着很强的自我意识,有自己的思维、观念,特别注重自我个性的展现。他们不甘于被生活束缚、被领导管束,不愿意从事平凡辛苦的工作。所以,他们在就业路上看重的不是是否有业可就,而是自己是否喜欢、专业是否对口、薪酬是否合理,如果一个方面产生偏差,宁愿再等等,也不愿意将就。
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技术型人才被更多的人关注,而一些传统岗位,比如会计、银行柜员被部分取代。但我国大学生大多理论强于实践,专业技能欠缺,无法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再加上大学生在就业时自我定位不合理,期望值过高。在高校开展的就业指导课程中,教师反映最多的就是当今大学生择业时就业定位不合理,就业期望值过高,对于就业地域考虑较多,哪怕机会再好,只要地域不符合心理预期,大学生就会选择放弃。与此同时,大学生对于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热爱仍然有增无减,而对于销售之类的工作则是嗤之以鼻。
大学生创业工作一直都是国家就业工作关注的重要方面,并且大学生创业的例子屡见不鲜,但是真正做成功的少之又少。据统计,即便在创业环境良好的省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也只有5%左右,更重要的是,大部分大学生创业时限平均三年左右,超过一半的学生会选择三年之后退出创业。但是,毕业生创业的心态仍然很积极,他们总觉得自己会是那5%中的一员。
应届毕业生认为,“就业竞争激烈”是导致“慢就业”的首要因素,其实不然,大学生在就业中“职业规划不明确”“看重薪资而非发展前景”才是“慢就业”的首要因素。介于目前就业大环境,大学生要想获得一份自己真正满意的工作确实有一定难度。但是“慢就业”并不是不就业的理由与“良药”,大学生必须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好职业规划,为就业做准备。
点击查看>>大学生就业论文3000字(汇总8篇)其他文章
虽然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时难以完全解决, 但是我相信在国家政府与学生自身的努力完善和提高, 以及全社会各界人士的相互配合之下, 一定能够逐渐稳步的解决这个社会难题, 使更多的大学生更好的为现代化社会主义的建设版砖添瓦, 实现我...
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对广西高校学生就业的影响(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对大学生就业的推动1.扩大就业空间、增加就业机会广西做为中国进入东盟的门户,占据地缘优势、资源优势和人文优势,在构建中国--东盟这个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的历史进程中,...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就业问题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生问题,一直是世界范围内研究的重点、热点。当前,毕业生就业形势依旧严峻,就业压力大。据统计,2015年我国高校研究生、本科生毕业人数达727万,往届未就业人生...
全球性的疫情危机放缓了经济增长速度,拉低了外贸,国内外经济脚步放缓,企业出现裁员度过危机……本届高校毕业生以及往届毕业生交织在一起,与疫情危机带来的经济状态形成对比,疫情危机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被高新科技机器人所取代。因此各单位企业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职工人数, 大学生就业形势日渐严峻。而大学生只有具备目前社会所需核心能力才能在形式日渐严峻的求职市场中脱颖而出。...
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举世瞩目的历史发展新阶段,以及高校就业政策调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引起了政府和高等教育机构的高度关注以及学术界的广泛研究。在人力资本的作用及影响不足以解释劳动力就业中的现象,随着社会资本理...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同时大学生毕业人数的逐年攀升,使得大学生不仅仅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更面临着如何在新的背景和形势下,顺应时代发展实现高质量的就业。高校作为指导大学生实现就业目标的关键,所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必须...
摘要民办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民办高职毕业生总量的增大,供需矛盾越来越尖锐,就业过程中突显出许多新的问题。提高就业指导水平和促进学生充分就业是每一所民办高职院校所必须重视的问题,学习与借鉴其他院校成功的就业指导经...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女性创业已成为女性就业的重要途径。全球创业观察(GEM)报告指出,自2005年开始,女性创业者的比例已经达到了1/3,较之男性创业的增长速度快。依据扬州市统计年鉴资料,扬州市私营企业发展速度迅猛,从工业总产值来看,2011年私营独...
明确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职能定位, 发挥辅导员的挤出作用, 进一步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