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道德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伦理道德论文 >

中原地区家训文化的类型、价值及其传承

来源:知与行 作者:张燕妮
发布于:2019-07-17 共8860字

  摘    要: 党的十九大将乡村振兴提高到相当的高度, 其总体要求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仅仅二十字的乡村战略, 却囊括了乡村的政治、经济, 也包含了文化、生态内容, 说明乡村振兴战略不仅包括政治经济层面, 也包括文化建设层面。随着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 乡村的经济建设也在飞速发展, 农民生活日渐富裕。然而随着农民生活的富裕, 一些不文明、不健康的现象显现出来, 凸显出乡村文化建设的滞后性。乡村文化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环节, 家训家风则构成了乡村文化的主要成分, 它涉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精神文化的多个领域。宏观层面上, 继承优秀家训文化能够推进新时代文化广泛传播, 有利于丰富村民的精神家园, 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微观层面上, 深入挖掘优秀家训文化能够促进村民个人素质的提高, 乡村良好家庭教育的形成以及人际关系的良好沟通。如何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 挖掘、弘扬和传承优秀家训文化, 汲取家训文化的现代价值并将其融入乡村文化建设中是研究目的所在。从研究中原优秀家训入手, 总结其家训文化的精华, 如孝亲敬祖、睦邻友爱、忠孝廉洁和中庸合和的思想。展现中原地区优秀传统家训文化的精髓和灵魂, 从而引导当代人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现代社会发展的营养元素, 如从家训文化中汲取构建村民伦理道德的基石, 吸收党员干部忠廉官风的养分。这些可以借助多渠道、多措施实施, 同时也是构建家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优秀家训文化; 传承; 中原;

  中国传统家训文化, 在漫长的中国社会发展中曾产生了极其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一个家庭、家族世代传承的精神基因。探讨传统家训文化对了解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 特别是家庭生活的情况是很有必要的;懂得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 处理家庭伦理关系和社会职业关系是有所裨益的;对坚持文化自信的建设, 并为其提供丰富的养分和来源是重要的。

  一、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传统家训文化现状

  家训文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内驱力, 内驱力的源泉是农民。只有农民的自身素养提高, 乡村振兴战略才有发展的支撑动力。因为乡村发展不仅仅需要外部力量的推动, 更主要的是来自身内部的动力, 自身动力除了物质资源外, 还需要精神文化素养。农村文化的发展是关系着农村社会现代化和中国社会现代化实现的关键, 丰富的家训文化就是其不可或缺的精神养分, 家训文化是乡村建设的软实力。

  家训文化蕴藏着巨大的文化潜力, 它是农业文明时代的载体, 是农耕社会的宝贵文化遗产。很大程度上, 家训文化中的诸多思想及观念时至今日仍然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思想, 乡村战略要求深挖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与人文精神, 充分发扬其在凝聚人心和教化群众中的重要影响力,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家族成员个人修养

  传统家训中许多内容要求自省。袁黄在《了凡四训》中提到“务要日日知非, 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 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 即一日无步可进。”明朝吴麟徵《家诫要言》提出“人品须从小做起, 权宜苟且随之意多, 则一生人品坏矣。”即人品的修炼必须从小事做起, 如果遇事只是权益苟且、欺诈虚伪, 那么一生的人品就坏了。除了个人修身方面, 在传统家训文化中还贯穿了中国古代伦理学的思想, 如“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构建出儒家先贤理想中的人格特点。

中原地区家训文化的类型、价值及其传承

  (二) 家族成员为人处世

  宋人袁采在《袁氏世范》中讲到“言忠信, 行笃敬, 乃圣人教人取重于乡曲之术。……有所许诺。纤毫必偿, 有所期约, 时刻不易, 所谓信也。处事近厚, 处心诚实, 所谓笃。礼貌卑下, 言辞谦恭, 所谓敬也。”忠、信、笃、敬是袁采为家人在为人处世方面定下的四项规则, 要求无论在何种情况下, 做一个忠厚诚实、信守诺言的人, 这会给自己带来终身受用的益处。庞尚鹏在《庞氏家训》中要求“处宗族、乡党、亲友, 须言顺而气和。……人有不及, 可以情恕。”即家族子弟和宗族、乡党相处时做到心平气和, 宽以待人, 要有容人之雅量, 无疑是处世哲学的最高境界。

  (三) 家族成员教育启蒙

  明朝许相卿所撰《许云邨贻谋》家训, 收录他对家庭教育的思虑感想, 提出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和具体的教育方法, 在饮食上要求“毋太保暖, 宁稍饥寒, 则肋骨坚凝, 气岸精爽”;在礼仪上注重“及能言能行能食, 时良知端倪发见, 便防放逸”;在学习上遵守“知慧日长, 须防诱溺, 慎择严正童子师”。清朝孙奇逢在《孝友堂家训》中提出教育儿童的指导思想是端正启蒙教育, 习惯养成自然, 否则, 启蒙教育不端正, 坏习惯养成时就悔之已晚。因此, 孙奇峰认为端正启蒙教育是家庭第一重要事。

  (四) 家族成员治家理事

  《颜氏家训》认为治家和治国的理念相近, 家庭是国家的缩小版, 都要施行教化, 父慈才会子孝, 夫义而妇顺。治家之道讲究恰到好处, 过宽过严都不合适, 体现出中庸之道的思想。郑文融的《郑氏规范》家训中认为“立家之道, 不可过刚, 不可过柔, 须适厥中”。在对待具体家庭事物时应有具体要求, 如姚舜牧在《药言》中认为“凡议婚姻, 当择其婿与妇之性行及家法何如, 不可徒慕一时之富贵。盖婿妇性行良善, 后来自有无限好处, 不然, 虽贵与富无益也”。这为今天现代人的择偶观提出有益指导。

  然而, 传统家训文化在现代社会遇到了困境, 如传统文化断层, 不良之风盛行, 功利主义凸显, 甚至基督教流行乡村, 这折射出诸多原因。

  首先, 从社会层面讲, 现代人对传统家训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出现偏差, 即接收者对内容的接受度和满意度与之前的相比已有很大不同。具体表现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中产生和沿袭的价值观念未必适合现代社会, 如传统家训中尊卑等级内容的体现, 这是封建社会的统治特点。等级观念通过家训文化表现出来, 制定者试图在家族范围内形成家训文化的代际传递, 往往采取说教式和灌输式, 在封建社会里这是正常的, 但这与现代社会的诸多理念, 如民主观念相背离。于是, 造成传统家训文化在当今社会无法被民众完全认同。

  其次, 从物质层面讲, 市场经济中过分追求物质利益与传统家训文化所倡导的精神之间出现冲突。传统家训文化诞生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中, 起到思想教化的作用, 家族传续的是读书和耕田。但是在现代社会, 农民已经转为市民, 读书和耕田不再是家族延续的唯一工具和手段, 不必耕种、不必读书亦可取得财富。在此情况下, 家训文化产生的物质基础氛围和追求的目标与现代社会就出现不同, 自然而然, 家训文化不再是现代人追求的为人处世的标杆, 其功能亦随之有所减弱。

  再次, 从家庭层面讲, 与农耕经济模式相联系的是封建宗法制社会结构, 有三族、九族等宗族分支, 大多数家族往往在同一地区世代繁衍、聚族而居, 时至今日, 中国家庭模式由原来的主干家庭变为核心家庭, 教育由家塾变为学校大众教育, 流动人口的增多、城市化的进展, 这些都直接导致家训文化训诫对象发生变化, 也缩小了家训文化的人群适用范围。

  二、 中原传统家训文化的基本类型

  目前, 河南家训基本上涵盖河南各地文化, 囊括了传统文化的多个方面, 如孝亲、仁爱、勤劳、自强的传统美德。根据家训着者籍贯情况, 将其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家族祖籍就在河南, 即我们所说的根在此地, 如《新郑市高拱家训家规》中的《省斋铭》和《家乘》的作者高拱, 祖籍河南新郑, 高拱本人是明代中后期的着名政治家、思想家。《安阳县崔铣家训》作者崔铣, 明代彰德府人, 即安阳市人。此类家训还有《嵩县周南王氏家训》《叶县任氏家训》《汤阴县岳飞家训》等。第二类是家族在某个时代迁居到河南, 此后扎根河南, 在此繁衍生息, 如《汤阴县郑氏家训》其祖先在明朝初期从山西迁居到河南, 之后一直扎根河南。此类家训有《安阳县张氏家训》《鹤壁市山城区张氏家训》《博爱县塘村李氏家训》等, 其祖上均是从山西迁至河南境内, 还有家族是外省, 因在河南做官等原因而迁入, 如清代蒋伊, 江苏常熟人, 后升任河南按察副使、提督学政, 其着有《蒋氏家训》。第三类是家族祖籍在河南, 由于经商或做官迁去外地, 如明代吕坤, 开封宁陵人, 明代文学家、思想家, 后被朝廷派到山西潞安府任知县, 为官清正、刚直不阿, 后官至山西巡抚, 其着有《吕氏孝睦房训词》。

  中原家训文化有格言体、诏书、散文、家书和诗文等形式, 如《新郑市高拱家训家规》采用格言体体例, 《新野县邓氏家训》采用诏书体例, 《夏邑县胡氏家训》采用书信体例, 《鹿邑县范式家训》采用诗文体例。中原家训家规较多采用的是格言体形式, 风格清新、富含哲理、朗朗上口、易于接受。中原家训文化从具有封建时代的意识形态到赋予时代特色的新内容, 如红色家训文化, 《焦裕禄家训家规》要求家人为人民服务、严于律己、不搞特殊。中原家训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自我更新, 给新时代的家庭教育、社会伦理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党员干部的官风提供了可供借鉴的依据, 让自身焕发出勃勃生机, 使人们将其倡导的精髓外化于行, 内塑于心, 形成良好家风, 继承优秀传统美德, 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中原家训文化的现代价值

  公民道德是社会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 道德建设的终极目标在于培养人的道德自律性和自主性, 家庭、学校和单位就成为公民道德培养的场所。无论是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 人们的道德品质主要在家庭和地域性组织中完成, 尤其是传统社会、封建社会, 宗族共同体就是地域性组织群体, 家训文化所要求的修齐治平的道德传承通过家庭和宗族共同体实现。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之一, 对农村各方面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 这就需要深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资源, 从而推进农村中的个人道德建设和家庭伦理建设。

  (一) 中原优秀家训文化是家庭教育的参照表

  自古以来, 中国人通常认为, 家之有训犹国之有法, 国无法则乱, 家无训则败。一直重视和强调优良家风的传承, 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从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家风建设的重要性, 要求发扬集成中华民族的传统家庭美德。

  从古至今, 中国社会非常重视个人品德教育, 个人品德教育最初来自家庭, 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其言行品德对子女的影响是长远而深刻的, 因此, 品德教育始终贯穿家庭教育的始终。家训着者为提高家庭成员的道德修养, 提出多种告诫和要求, 如《禹县角山王氏家训》序中就表明家训的目的:“近年挂冠归来, 养疴里居。见家中子弟多有厌耕, 而且废读者, 心窃忧之, 又以人口众多, 争长短伦常之间, 动之乖忤。辑家训两篇, 首以务耕读, 次以明伦常。冀以保累世之家风, 勿使颓败感满门之眷顾。”[1]此外, 如高拱在家训中提到:“守口弗密, 厥伤实多;履错之咎, 败德奈何?主之者心, 尤宜慎独;吉凶悔吝, 良心自独。务严厥介, 务慎厥几;勿为势诱, 无为利移。无则加勉, 有则改之。”[2]31警戒家人行为谨慎, 增强自身道德修养。

  当今社会在家庭教育方面重智轻德, 过分强调孩子的智力培养, 忽视甚至轻视孩子的道德品质。家长宁愿将钱投资到各个辅导班, 也不愿意给孩子投资到注重提高个人道德的教育中。孩子除了课堂教育, 其他时间也是奔波于各个辅导班之中, 目的是孩子考上好学校, 有个好未来。殊不知, 缺乏良好道德品质的孩子, 培养出来终是有缺憾的。

  中原传统家训文化中首先重视家庭教育中的德育, 教育家族成员以德安身立命。新乡家训中《获嘉县齐氏家族家训》认为:“耕读传家德为首, 简朴处世善当先。积德百年家兴旺, 读书传世育国才。”在中原诸多家训中都要求家族子弟有仁义宽广的胸怀。好家规形成好家风, 好家风养出成才后代。近代安阳马氏家族的马丕瑶, 践行着祖辈忠孝两全的家风家训。其子女秉承家训家规, 成为各行业翘楚。如长子马吉森, 开拓近代河南民族工业之先河;次子马吉樟, 成为近代教育救国的名人;其女马青霞是近代着名的教育家和革命家。

  中原家训文化中提倡和践行勤俭节约的良好品德。现如今, 家庭的物质财富丰富, 独生子女占大多数, 所以父母从内心里未必认同勤俭节约, 认为理所当然应该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基础, 这也造成一些家庭物质上满足孩子需求, 精神上匮乏孩子的现象。对于此问题的解决, 吕坤在《孝睦房训辞》中提到:“传家两字, 曰读与耕。兴家两字, 曰俭与勤。”[2]202重视耕读传家、培养勤俭家风成为中原优秀家训文化浓墨重彩的部分, 同时也是中原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中原家训指出力作勤耕事辛苦, 三餐免得去求人;粗衣蔬饭非容易, 浪费贪饕后必贫。实际上勤俭节约也是尊重劳动成果的体现, 中原家训文化中认为家庭成员要亲身躬耕, 从洒扫庭院到既昏便息, 关锁门户。一粥一饭, 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 恒念物力维艰。勤俭持家是家训文化倡导的核心价值观。贺仲轼在《获嘉县贺氏家族家训》中讲:“俭, 德之共也;侈, 恶之大也。家之父兄不俭而子弟倍之, 国之长老不俭而少年倍之。”

  在现代社会, 家庭成员亲自躬耕已不多见, 但注重培养孩子爱劳动的精神品质是家训文化传递给今人的讯息。现代家庭中的孩子很多是家里的小皇帝, 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有的缺乏基本自理能力, 更别提爱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 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实际上, 中原家训文化提出耕作思想同现代教育中的要求如出一辙, 现代教育要求培养孩子的德、智、体、美、劳, 古人讲究耕读传家, 由此可见我们先人在教育中显现出来的智慧。

  在中原优秀家训文化中其次重视的是家庭教育的智育。中原家训文化为我们提出诸多可借鉴的思想, 如勤奋、如传授子女技艺的思想。《延津县姚氏家训家规》要求“读书人, 要钻研;月明地, 五更天, 趁此清夜好着鞭。”《河东裴氏家训家戒》中提出“一技专长, 生计无虞”、《汤阴县郑氏家训》指出:“明一理、精一技, 则可用一生、荫几世”, “汉高祖密侯邓禹教子十三人, 使各执一艺, 以自食其力。”[1]此所谓“遗子千金, 不如教之一技”。时至今日, 社会科技日新月异, 竞争激烈, 生活节奏加快, 分工精细, 对人才的需求会更高, 教育子女学会一门技艺是非常务实而正确的, 而不是仅留给子女数目可观的钱财。即使是古人, 也认为“贤而多财, 则损其志, 愚而多财, 则益其过”, 与其留给后代再多的钱财, 不如授以技艺, 使其掌握生存的技艺和致富的本领。

  (二) 优秀家训文化是构建乡村家庭伦理道德的基石

  社会由传统向现代变迁, 不仅在政治、经济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道德上也发生了根本转化。正如恩格斯所说:“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 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3]中原家训文化根植农业社会, 在农业社会中构建伦理道德, 实际上也是注重儒家伦理文化在基层的贯彻, 如家庭中讲究孝亲、和睦乡邻等。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 社会的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但精神文明建设却面临滑坡现象, 人与人的关系蜕变为利欲关系、互市关系, 很多时候, 现代社会变得不大讲道德和道义, 缺乏诚信, 人与人关系冷漠。河南电视台的百姓调解节目, 90%以上反映的是家庭伦理关系出了偏差和错位导致的问题, 其中夫与妻、父与子、兄与弟关系的失和, 甚至反目成仇的, 大部分问题集中出现在农村家庭生活中。问题主要表现为亲情弱化, 经济利益增加, 使人们近利远义, 重钱轻德;以追求个人幸福的名义, 使婚姻观念受到冲击;不奉养老人, 不教养子女的现象屡见不鲜, 家庭和睦性和稳定性在弱化。针对这一现象, 中原家训文化中体现出孝亲敬祖、兄友弟恭的思想, “一生行孝在奠亲, 十月怀胎母艰辛;忘记深恩难尽报, 勿因利欲没天真。”“同气连枝定前生, 如何斗骂两相争;成林竹木风难入, 御侮还需亲弟兄。”[2]68《郑州地区邵氏族训族规》中指出:“孝敬老人, 兄弟友爱, 在条件成熟时, 族内可设立孝敬老人奖”。

  “家庭伦理道德教育提供的是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相处、家庭生活正常所必需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以及有效的行为方式。”[4]中原家训家规构建出一套完整有效的家庭伦理道德规范, 也保留下来家训家规的宝贵精神遗产, 如和睦、不争、忍耐的家训, 提倡父慈子孝、夫妻恩爱、兄友弟爱、妯娌和睦等, 这些是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安阳马丕瑶在马氏家训中也提到凡事退一步, 不要争胜求赢。这些不争、忍耐的处世方法对今天我们在处理人与人相处时仍有积极意义。

  目前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中, 竞争是时代跳动的脉搏, 利益是人们追求的目标, 为了利益有些人会不择手段, 忍耐变得无足轻重。实际上, 在实行市场经济的今天, 中原家训文化在调整伦理道德方面仍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仅对家庭伦理道德有所裨益, 而且对职业伦理道德也是有所启示的。一定程度上, 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是家庭伦理道德的延伸和推广, 家庭教育熏陶个人品德, 个人品德成为构建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的前提和基础。伦理道德规范和优秀家训家规互为借鉴, 伦理道德规范通过家训家规表现出来, 家训家规形成的优良家风促使伦理道德规范上升到一定高度。

  (三) 优秀家训文化是党员干部廉政建设的必修课

  2014年的五四青年节, ***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希望青年具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这也恰恰是家训文化中所反映的核心思想所在。如《义门陈氏宗谱》详细记述陈氏家训和家戒, 包括:“检身心即身要严重, 意要安定、色要温雅、气要和平、语要简切、心要慈祥、志要果毅、机要缜密, 偏急二字处世之大碍也。敦孝友、展祠墓、睦宗族、肃闺门、教子孙、勤识业、崇节俭、供赋役、谨交游、厚姻里、止争讼、驭仆婢、禁邪巫、挽敝俗;家训内容包括尽忠道、崇孝道、敦友于、别夫妇、严尊卑、积阴功、重先茔、教子弟、睦宗族、慎交游、戒奢华、戒溺爱、戒溺女、戒赌博、戒嫖荡”[5]。由家训家规形成的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 优秀的家训能够形成一个家庭和家族的传统风尚, 即家风或门风, 好的家风才能够培养出好的子女, 子女将好的家风带入社会, 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一个社会的良好风气是由千万家庭的良好家风构建的, 一个执政党的良好政风和党风与千万家庭的良好家风密切相关。在中原家训文化中, 古有岳飞、包拯, 近有吉鸿昌, 现有焦裕禄, 都是执政为民、清正廉洁的官员, 他们能有高尚品格和廉洁操守, 与其良好纯正的家风密不可分。如吉鸿昌的家训是做官不许发财, 其父吉筠亭生前嘱咐吉鸿昌, 为官当清白廉洁, 做官不许发财。吉鸿昌一生恪守父亲的遗嘱家训, 将做官即不许发财的箴言铭刻于瓷碗上, 时刻提醒自己, 直至报国牺牲。在《岳飞家训》中明确提出:文臣不爱钱, 武臣不惜死, 天下太平矣, 这是岳飞精忠报国行为的最好阐释。明朝末年, 吴钟英志士将此名言刊刻石碑上立于汤阴岳飞庙, 供世人瞻仰, 以褒奖岳飞的忠贞报国之情。

  近年来, 有关资料显示农村领导干部腐败案件中80%都与家庭成员有着密切关系, 并且大多都有不良家风。党员干部的家风是根, 官风是魂, 优秀家风是一个家庭优秀精神和智慧的积淀和凝聚, 不仅具有历史传承性, 而且具备示范效应。家庭式的贪腐案启示我们, 除了从制度上加强对官员的监督和预防外, 也要在家风传承的道德建设上继续前行, 让优良家风滋润家庭和社会, 从而净化社会环境。

  包拯的美名千古传扬, 作为一名封建时代的官吏, 不仅要求自身廉洁自律, 而且对子孙道德品质的要求也极为严格。其侄子包勉做知县时, 私吞救灾款, 逼死人命, 包拯不徇私情, 将其就地正法。包勉母亲将包拯抚养长大, 长嫂如母, 面对大嫂的求情, 包拯含泪拒绝, 此事对包拯产生巨大触动, 促使他写下家训, 聊聊数语, 铿锵有力, 告诫后世子孙。他的家训:“后世子孙仕宦, 有犯赃滥者, 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 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 非吾子孙。仰工刊石, 竖于堂屋东壁, 以昭后世。”[6]

  四、优秀传统家训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 善于继承才能勇于创新。深挖优秀家训文化的丰富内涵, 将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发展, 同时要善于运用各类平台与载体, 拓展家训表达形式, 凸显家训文化的魅力, 以便提高家训文化对乡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性。

  首先, 需要深入研究家训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内涵意蕴, 厘清优秀家训文化脉络走向, 提供实施乡村战略文化的丰厚滋养, 着力构建各地文化底蕴和话语体系。推进数字化保存与传播, 加强家谱档案编修, 做好地方史志编纂工作。诸多家训家规来自家谱、宗谱文化中, 如《平顶山市湛河区岳氏家训》来源于《岳飞后裔平顶山宗谱》, 《叶县任氏家训》来自《任氏家谱》, 可见, 重视家谱研究和挖掘工作也是做好家训家规文化的关键。

  其次, 在不同地区开展文明家庭系列活动, 搜集和整理家训、家书文化, 用优良的家风家教培育青少年。通过挖掘乡土文化资源, 培养乡村文化骨干, 提炼乡土文化内涵等一系列措施, 构建良性乡村文化生态氛围。比如举办征集家训格言和家训故事活动, 采取推荐、评选等方式, 筛选受欢迎和认可的家训, 让活动形成基本稳定模式, 确定参与者和活动场所, 邀请相关学者和专家讲解家教和家风, 发放经典传统家训等。

  最后, 建立长效机制, 实现新型家训文化建设的制度化、常态化, 将家训文化建设落到实处。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完善相应的制度和政策, 加大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扶持力度, 如各级财政支持力度, 同时统筹整合现有相关资金。完善奖励、补贴政策, 如文化消费补贴政策, 采取对居民文化消费支出金额, 按照一定的比例给予财政补贴。实施家训文学作品创作工程, 组织创作一批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具有大众亲和力的故事片、电视剧、动画片、纪录片和节目栏目, 如《记住乡愁》《家风》等。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的优秀家训文化传承是一个系统性工程, 是多维度复合概念, 不仅包括国家、政府层面的顶层设计如制度、政策的颁布和出台, 而且包括地方、家庭层面的积极支持, 如地方名人名家后代的鼎力相助。挖掘和传承优秀家训文化并使之成为乡土文化建设的平台之一, 不仅可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而且也可以为文化自信提供充分的资源。

  参考文献

  [1] 王凤林.王维城, 等.禹县角山王氏家谱 (卷下) [M].民国二十五年, 菇古山房石印本.北京图书馆珍藏.
  [2] 管仁福.河南家训家规汇编[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6.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三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435.
  [4] 曹连海.中国传统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的社会价值[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03, 20 (4) :106.
  [5] 陈树桐.义门陈氏宗谱 (第一册) [M].民国四年, 北京图书馆珍藏.
  [6]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404.

作者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原文出处:张燕妮.中原优秀家训的文化传承[J].知与行,2019(03):102-107.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伦理道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