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儒家责任伦理的立论依据
责任,就其字面来看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应尽的义务和分内应做的事;二是指应承担的过失。它是社会成员以至人类群体之间关系形态生成与维系的重要前提。责任伦理的概念是韦伯在《作为职业的政治》中首次提出的,其从伦理学视角出发对社会权力(权益)和责任(义务)进行分析与建构。梁漱溟先生在《人心与人生》的自序中说道:"凡是一个伦理学派或一个伦理思想家, 都有他的一种心理学为其基础;或说他的伦理学, 都是从他对于人类心理的一种看法而建立起来。"因此,作为一种具体社会形态下的伦理与价值实践集中表达出来的责任观念不可避免地会带有该地域独特的文化烙印,并展现出典型的文化特征。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也不例外,儒家责任伦理要求人们在担任社会角色时应遵循相应的道德规范。诚然,经过五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之后我国传统的儒家伦理受到了猛烈的抨击,但中国社会依然十分强调各种伦理关系的和谐。在中国五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伦理为本位,以"天人合契"思想为主旨,以"孝悌"思想为核心的责任伦理观念。责任观念已在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中生根发芽,成为规范人们各种道德行为和处理各种伦理的主要标尺。儒家十分重视"孝悌"伦理,把"孝悌"之道作为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重要基石。孔子是中国第一个提出"孝悌"思想的圣人。孔子的弟子曾子也指出:"夫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曾子·子思子》)认为孝是道德修养的起点,悌是继孝之后的道德修养次序。
孝悌不仅是血缘和亲缘关系的一种体现,其在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家庭的敦睦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那么如何确保每个单元或者细胞健康运转呢?这就要从对中国人影响深远的儒家孝悌思想入手。换句话说,要保证家庭的和睦稳定、健康发展,恪守孝道就是关键所在。"父慈子孝"的伦理要求在家庭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一要求推及到社会中就会涉及到朋友关系和邻里关系。一个在家里十分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人,那他的朋友关系和邻里关系也一定十分和谐。正如《论语》所言":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论语·学而篇》"孝"是做人的根本,它不仅规范子女要对父母长辈尊敬,而且还要求人们对国家忠诚、对朋友仗义,与人为善。"孝"既源自于人们的道德情感,又贯穿于人们道德情感发展的全过程, 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行为。所以提倡和发扬孝道,不仅有利于强化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同时也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儒家孝悌思想中责任伦理的主要体现
儒家历来都强调责任,儒家的孝悌思想更是以责任伦理作为其出发点,或者说儒家孝悌思想本来就是和责任伦理融合而生的。探究我国儒家责任伦理的理论渊源,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儒家孝悌思想。如陈景新在对明万历年间的状元卷《问政之心与帝王之心》做批注时指出:"孙中山先生的三步走建国方略中的训政就是'实心',根据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实心的根本是孝悌,即社会责任。再以这样的孝悌为基础,扩展出对祖国、对民族的忠诚---对国家与民族的社会责任,对朋友、亲戚、老师、学生的道义---对朋友、亲戚、老师、学生的社会责任。"具体而言,儒家孝悌思想中的责任伦理内容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谨身节用"的行为责任
《孝经》在其第二至第六章中根据行孝主体身份的不同而提出了 5 种不同的行孝要求,即"五孝".这也就是把其相对应的社会责任分为 5 部分,其中的第六章讲的就是庶人之孝,指出庶人之孝就是普通老百姓通过努力生产,谨身节用来供养父母。中国古代社会,普通老百姓皆把赡养父母、对父母尽孝作为最基本的社会责任。在传统农耕社会中,大多数家庭都是上有老、下有小,家中男丁则是家中的顶梁柱,身体的好坏牵动着整个家庭的存亡安危,所以他们必须谨慎地保养好自己的身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凭借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带来的就业机会劳动挣钱,靠着节约开支来养活父母,这就是对普通老百姓"孝子"的评价标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现代很多家庭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国家的养老制度不断的在完善,但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这种养老观念还没有变,谨身节用已经成为深入每个中国人骨髓的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妻和睦"的家庭责任
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父母、长辈尽孝是一种基于血缘关系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真实情感。除此之外,父母在年轻时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又在抚育子女时付出了许多心血,所以在他们年老时,理应得到社会、子女的尊重和爱护。中国古人认为"孝悌"是个人成长成才最主要的品德要求,孔子曾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儒1睦、门风淳朴,还必须处理好三重关系,即父(母)子(女)间、夫妇间、长幼间的关系。传统的儒家伦理不仅要求"子孝",也强调"父慈".就是说,在一个家庭中,子女孝敬父母之外,父母辈也应该关爱儿女们的成长,父母对子女的爱应该是一种天然无私、不求回报的爱,这种爱体现在父母对子女生活的抚养、知识技能的培养和道德品质的教育等方面。同时儒家也强调父母辈对子女们的爱应该是均等的,不能厚此薄彼,避免兄弟不睦、骨肉相残的后患。儒家处理夫妻关系时的伦理要求是夫妻互"忠",因为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支柱,夫妻和睦体现出了其对家庭的责任。尽管传统的儒家伦理强调夫为妻纲,但在处理夫妻之间关系的问题上,反对丈夫不尊重妻子,强调夫妻二人应该各自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
儒家强调孝悌,但也强调忠孝两全。《孝经》在开宗明义章也指出:"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忠"就是对国家民族的责任,也就是说人民要为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和平安宁、繁荣昌盛而尽力,甚至在国家需要的时候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的最高表现形式就是尽忠报国:"夫忠兴于身,着于家,成于国,其行一焉。是故一于其身,忠之始也;一于其家,忠之中也;一于其国,忠之终也。"(《忠经·天地神明章》)"忠"又是与"爱"和"公"联系在一起的,国家要发展,民族要兴盛,就必须保持自己的独立与自由,国民在思想上就必须团结一致。为政者也要把勤政为民、实现公平正义作为自己的责任。
三、儒家"孝悌"责任的当代价值
(一)有利于道德信念的树立。
中国儒家经典中"以天下为己任"的观点颇多,"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不足与议也"(《论语·里仁》)、"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大学》)等。悲天悯人,以天下为己任,这不仅体现了天下为公的道德情怀,也是中国儒士们追求的崇高理想信念。荀子曰:"坐于室而见四海,处于今而论久远。"(《荀子·解蔽》)这表明儒家已经有了由己达人、由内及外的道德观念,这种道德观念的实质就是从主体出发,使得主体对客体的负责变成了一种自觉,使得自我对他者在不自觉中就承担了责任,这也是一种强化责任的行为。这种对"他者"的责任具体包括了对国富民强、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关切,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关注。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把这一责任表现的更为具体。这一责任观启示我们:在关注自我利益的同时不可损害他人的利益,在要求为己责任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为他责任。现代社会很多人在金钱的诱惑之下,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做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准则。"士大夫无时不忧,无处不忧,无事不忧".当代政府及其公务人员也应该树立起忧患意识,践行责任伦理,努力改变被名利腐蚀的社会风气,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意识和高尚的道德信念。
(二)有利于负责任品性的塑造
塑造理想人格和实现人生价值,要求人们时刻接受道德伦理的考验,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都要坚定地践行德行,正如《已灵么》里所说:"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常说划分责任、明确责任、责任到人,其实就是按照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负责。承担责任不仅是组织的要求,亦是岗位的要求。负责任品性推及到今天社会就包括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接受儒家"孝悌"思想,就必须接受与孝悌思想相对应的责任。负责任品性的塑造还有利于社会道德的规范化,促进个人的品德人格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打击不良社会现象的滋生。当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原本的"单位人""家族人"变成现在的"社会人",这就必然促使了之前固定单一的社会角色转化成如今的多重社会角色。在角色增加的同时,原先角色的责任意识也就不断弱化,这就导致现代人责任意识弱化。所以在当代社会,如何增强人们的负责任意识就变得至关重要。
(三)有利于廉洁政府的建构
自古儒家都主张恪尽职守,根据自己的职位行事,追求以德修身,无欲则刚的超脱境界。在传统的"五孝"中,天子的孝主要是广爱敬,使民众有所依赖;诸侯之孝,主要是在上不骄,制节谨度,以保其社稷;卿大夫之效主要是遵守礼制,为广大民众做出表率。与此同时,这也是对不同阶层主体的责任做了具体的划分。使儒家主体出于对自己身份的意识和人性的自觉而主动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和社会角色。作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士阶层",他们把入仕作为士人应尽的职责和义务,把道德的弘道与传承作为其终极奋斗目标。儒家的孝悌责任思想在当今社会也是十分必要的。
国家和政府的廉政建设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不断强化自身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责任观,不断提高廉洁奉公的自律意识,不断强化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力争做到谦虚审慎,清正廉洁。
参考文献:
〔1〕梁漱溟。人心与人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邢祖援,李景新。古文孝经解读。上海三联书店,2010.
〔3〕李义天。道德心理:美德伦理学的反思与诉求[J].道德与文明,2011,(2)。
〔4〕李 琼娥。论 儒家责任伦理的当代价值[J].现 代商贸工业 ,2004,(1)。
〔5〕吴海文。现代家庭责任伦理探析[J].社会视窗,2010,(6)。
〔6〕任 亚辉。中 国传统儒家责任心理思想探究[J].心 理学报 ,2008,(11)。
〔7〕杨学龙。我国传统家庭伦理的演变及其现代意义[J].文教资料,2008,(1)。
〔8〕房雪琴。"士志于道:---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理想人格[J].天府新论,2003,(4)。
廉与耻是儒家道德哲学的两个重要范畴。笔者之所以将这两者加以综合考察并阐明其当代意义,主要是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廉与耻既是两个相对独立的伦范,又是密切相关的品性规范。不论是在儒家现世文献还是出土文献之中,廉与耻经常单独被加以运...
3库珀行政伦理思想的学术价值和对我国行政道德建设的启示3.1库珀行政伦理思想的学术价值。2002年ASPA邀请众多学者出席探讨重大议题(bigproblems)议程,库珀从过去30年有关行政伦理方面的学术着作中,可以提炼出五项规范性标准。为公共行政实践提...
摘要1923年,科玄论战引发了中国近现代社会以来第一场人生观问题的激烈讨论。科学派主张科学足以解决人生问题,以否定传统玄学之价值。玄学派则认为科学并不能解决人生问题。在科学派与玄学派对待人生问题的尖锐立场之外,东方文化派的杜亚泉提出了具有调...
中国古代慈善事业自商汤的赈恤饥寒发端,饥者食之,寒者衣之,不澹者振之,天下归汤若流水[1],在宋代以后尤其是明清时期日趋兴盛,善堂善会的数量迅速增加,慈善机构种类繁多,慈善活动内容丰富[2].这一趋势构成了清代中期文宗阮元的政治、文化活动的社会历...
现代人要走出漂泊无依的状态, 应当重新重视价值理性对实现人之生命意义的引导作用, 重新恢复“情”应有的文明地位, 使人在情意感通中冲破个别性的束缚而与他人“伦理地在一起”, 使“伦”成为人类的精神家园。...
曾国藩终其一生奉行修身齐家平天下的信条,将儒家文化中的精髓熔铸于家庭教育中,使整个家族人才兴旺发达,带动了近现代湖南人才的崛起,也使湘中地区涌现了一大批女性人才。双峰四杰、潇湘三英等女性群体无不受益于曾国藩家教思想。曾国藩对家族女子的教育...
一军事斗争是否具有道德性?回各是肯定的。从人类军事斗争的起源、变化和发展的历史来看,军事斗争的道德性主要集中体现为军事斗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所谓正义,作为一个伦理范畴,是指符合一定阶级续社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范畴的行为,也是衡一阶级、集团...
1库珀行政伦理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库珀(TerryLCooper)所编着的《行政伦理手册》中认为历史上存在着对于行政伦理规范性追求。但是,因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改革时代所最求专业主义和技术理性驱逐了行政伦理,而后在道德真空的情形下产生了对于规范化...
第3章生态伦理流派的古代西方思想渊源在概括的解读了过程的内涵及西方各生态伦理流派之后,本章就要开始对古代西方生态伦理流派进行过程的解析,主要从古希腊是人类中心主义之源、古罗马产生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以及中世纪宗教体系化的人类中心主义这三个...
一、诸葛亮的儒家伦理思想1.儒家入世伦理观诸葛亮在《后出师表》提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名言,这正是汲取了儒家道德哲学的精髓。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以仁作为实践最高范畴,《论语。泰伯章》中提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