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

阿尔都塞如何构建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

来源:理论界 作者:张淑梦
发布于:2020-08-27 共7275字

  摘    要: 阿尔都塞以反思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人本学解读模式为契机,以结构主义为基本方法论,结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和斯宾诺莎的哲学理论,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进行了解析和重建。其重建的贡献不仅在于提出“意识形态一般”概念,从功能角度剖析意识形态发挥作用的具体运行机制,挖掘出意识形态发挥作用的实践抓手环节,而且在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基础上从无意识层面掀开意识形态控制人们的真相,从微观视角拓宽了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范围,开了上层建筑领域批判的先河,启示了后人的研究维度。

  关键词: 阿尔都塞; 意识形态; 马克思; 重建;

  Abstract: Taking the opportunity to reflect on the humanistic interpretation model of humanitarian Marxism,Althusser used structuralism as its basic methodology,combined with Freud's psychoanalytic theory and Spinoza's philosophical theory,to analyze and reconstruct Marx's consciousness morphology theory.The contribution of his reconstruction lies not only in proposing the concept of“General Ideology” and analyzing the concret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Ide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but also in digging out the practical links where Ideology plays a role.Moreover,the truth that Ideology controls people from the unconscious level is uncovered on the basis of Marx's Ideology theory by Althusser.From a micro perspective,the research scope of Ideology theory has been broadened,and a precedent for criticizing the field of superstructure has been created,which has enlightened the research dimension of subsequent researchers.

  Keyword: Althusser; Ideology; Marx; reconstruction;

  马克思从唯物史观出发形成了一系列丰富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但由于其相关理论阐述从批判的逻辑框架出发,因此,对于意识形态理论的系统性建构不够充分。虽然《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已经具备了意识形态理论建构的因子,但是马克思此时只是说明了意识形态的幻象,即意识形态是对现实的虚幻反映,是人们物质实践的产物,对“意识形态”进行批判,远未阐发关于“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更没有形成意识形态理论结构体系。而阿尔都塞从功能学维度介入,探讨意识形态与科学的二分、对立以及意识形态的功能,透过结构主义视角将意识形态概念推向一般,开拓了意识形态运作的功能载体,揭示了意识形态的控制手段,形成了系列理论成果,一定意义上完成了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重建。

  一、概念的重构:意识形态一般

  马克思本人的着作中未曾对意识形态做详细的概念界定,与意识形态相关的理论大多是在托拉西的《意识形态原理》的基础上,从否定和批判角度阐明具体的意识形态所具有的特点和功能。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次提到具体的意识形态,他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即意识形态和人们之间的关系其实就像照相机里的影像一样是一种倒立着的存在状态,它不是对人们的真实存在条件的直观反映,只是占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呈现。意识形态通过种种教化将统治阶级的思想表现为具有普遍形式的全社会的共同思想或利益,具有虚假性。以上,马克思虽然在认识论领域对意识形态进行了批判,但他没有止步于此,而是转向唯物史观,转向社会经济生活,对意识形态做了存在论的革命。从考察意识形态的本体出发,马克思发现意识形态虚假性反映世界的本质,也发现了它的产生基础,即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复杂矛盾关系以及日常生活。简单来说,意识形态的产生基础就是物质生产实践。根据此前对社会结构的划分,马克思将意识形态划入观念上层建筑结构框架中,阐述意识形态对经济生活和日常生活的客观影响及其所具备的社会功能。综上所述,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的论述主要是在批判逻辑下对意识形态进行批判,针对具体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进行阐发,缺少对一般意识形态进行概念性的总结及相关理论体系的建构。

  阿尔都塞却延续了马克思在意识形态领域未完成的工作。他认为,马克思只是探讨了具体的意识形态理论,《资本论》中包括了许多对一种关于意识形态的理论的暗示,但却没有包括这种理论本身,[1]也没有提出一种普遍的意识形态概念,意识形态就本身内涵而言应该发展出一种适合于一般的理论框架。因此,他在研究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意识形态一般”的概念。
 

阿尔都塞如何构建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
 

  “意识形态一般”的内涵首先是意识形态无历史。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无历史的提法来源于马克思。马克思曾说“它们没有历史,没有发展,而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2]一方面,意识形态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从社会生产和社会关系中产生和发展,它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物质生产实践交织在一起。另一方面,意识形态虽然离不开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但在私有制条件下,意识形态的呈现演变为对人们与真实存在之间的空虚、颠倒的反映,没有自身的历史。[3]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研究视角,从否定意义层面阐明了意识形态没有历史。阿尔都塞在《意识形态及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中虽然借鉴了马克思的表达,也提出意识形态无历史,但是其具体内涵与马克思又大相径庭。首先,在意识形态的产生根源方面,阿尔都塞跳开马克思的本体论考察视角,从存在论维度出发,发现意识形态的根源产生于生产方式和阶级斗争之中。只要有阶级斗争,有生产方式,意识形态就会永恒存在。同时,意识形态的本质中蕴含的结构和功能与历史无关。总的来说,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没有历史的内涵是指意识形态可能会随着阶级社会产生而产生,随着其灭亡而灭亡,但是阿尔都塞却认为意识形态会以一种长久的稳定的状态存在于人类历史过程始终,不局限于阶级社会的历史,在无阶级社会,意识形态仍然发挥作用并固定存在。“意识形态一般”的第二个内涵就是意识形态具有一种物质性的存在状态,它的本质是表征个人与个人生存世界之间假想性关系的体系。阿尔都塞首先在其早期着作《保卫马克思》中界定了意识形态概念,即意识形态是一种表象体系,这种表象体系具有自身的独特逻辑结构和逻辑体系。它首先作为社会历史总体结构中的一种基本结构而存在,继而以无意识的方式使人们自觉顺从统治阶级的统治。在《论再生产》一书中,又推进了这一理论,在再生产领域发现并补充了意识形态的物质性存在状态,提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阿尔都塞发现,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个人观念、实践已经被宗教、学校、广播电视等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所规定,并且将这些载体宣传的意识形态内化为一种精神的、无意识的存在状态。阿尔都塞提出的“意识形态一般”的概念核心是“意识形态把个人呼唤或传唤为主体”。[4]深受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的影响,阿尔都塞将询唤个体的对象“他者”,即家里的长辈等特定的人群扩大化为意识形态,提出意识形态通过教育、宣传等手段进入个体意识领域,表面上将个体塑造成为思想独立、目标清晰的主体,其实逃不开被塑造、被传唤、被支配的命运。正是通过这种镜像般的复制,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才能保证自己的统治地位。至此,阿尔都塞系统总结了意识形态的本质、特点及机能,将意识形态概念推向一般。

  二、功能载体的开拓: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就曾经论述过意识形态具有的功能作用。他说,意识形态产生于物质资料的生产实践以及日常生活之中,并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究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具有什么样的功能作用,在其后期着作《资本论》中可以找到。《资本论》是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集大成者,书中不仅解剖了意识形态的功能作用,而且通过分析商品拜物教、“精神生产”等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进行锐利的揭露和批判。关于意识形态的功能,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是表达人们的精神生活或者思想关系。意识形态产生于生产生活实践之中,迎合了人们表达精神世界的诉求,这是它的产生源头,也是它的基本职能。意识形态的第二个功能就是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意识形态作为观念上层建筑,外现为国家政治权力、政治制度等,会对生产力及生产方式的发展产生正面的积极促进作用,也可能产生负面的阻碍作用。资本主义拜物教便是资产阶级创造的麻痹、引导民众,扭曲经济基础和阻碍社会进步的意识形态幻象。马克思从宏观层面阐述了意识形态的统治功能,但是关于意识形态如何发挥统治功能,通过什么样的载体及具有怎样的运作机制,马克思没有展开论述。

  如果说马克思是对意识形态具有的功能作用进行宏观层面的界定的话,阿尔都塞的贡献就在于对意识形态发挥作用的载体及具体机制进行了微观层面的剥离。

  紧接着马克思的步伐,阿尔都塞不仅揭示出意识形态发挥作用的功能载体,而且揭示出意识形态运作的具体机制。首先,在《保卫马克思》一书中,阿尔都塞提到,意识形态具有实践的职能、社会的职能和理论的职能,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实践的、社会的职能压倒了理论的职能,意识形态所具有的功能逐渐单一化,即转变为统治阶级拿来麻痹、统治人们思想的工具。随后在其后期着作《论再生产》一书中,阿尔都塞详细论述了意识形态发挥功能作用的物质载体。通过对意识形态表象体系和意识形态中心化镜像结构的分析,阿尔都塞指出,作为表象体系的意识形态已经融合成为社会事物,具有了物质性。[5]这种表象体系是现实生活中的再现体系,它在一切社会历史中存在,并作为历史发挥作用。与意识形态融为一体的社会事物即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这里要说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概念创造归功于马克思的国家机器概念。那么阿尔都塞语境中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与马克思的国家机器内涵具体有什么区别呢?第一,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不具有强烈的镇压性或者暴力性,主要指学校、宗教等非公共权力统治下的非权威机构。马克思的国家理论中的国家机器特指强制性的国家机器,赋有公共权力的政治性国家机构,带有镇压性质,例如政府、军队、法庭等一些暴力机关,通过暴力方式维护统治。第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是通过潜移默化、隐形的形式对人们进行教育、统治,通过意识形态渗透到人们生产、再生产的全过程、全领域来发挥功能,镇压型国家机器则是通过显性的各种执法、司法机关发挥作用。第三,强制性国家机器在公共领域发挥作用,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则扩展到了私人领域,并且通过极其隐蔽的方式,例如风俗习惯、规训等方式发挥其功能。除了区分两种国家机器外,阿尔都塞还对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进行了分类以及详细阐述,根据其各自发挥作用的方式类别分为:学校、宗教、家庭、法律的、政治的、文化的等八种类型。在现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是学校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因为它容纳了各个阶段的学龄儿童,每周五六天,每天八小时向他们灌输带有强烈意识形态倾向性的知识,或者是直接的意识形态所要求的伦理、道德和公民守则等。因此,学校不仅培养出各行各业出类拔萃的技能人才,而且还同时培养出这些人才对现存社会秩序的服从心理。顺从主体的批量生产再生产,必然附带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大规模产生和永恒的循环,而生产关系的循环又会进一步保证顺从主体的产生。这不仅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持久存续的秘密,也是资本主义社会个性丧失与同一性生存的秘密。通过对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的阐发,阿尔都塞揭示出微观领域国家机器的影响,也挖掘出意识形态发挥功能作用的载体和具体机制,开拓了资本上层建筑的批判领域。

  三、控制手段的延伸:意识形态的无意识

  马克思有关意识形态理论论述的三本着作《德意志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和《资本论》都曾不同程度地论述过意识形态的统治功能。在马克思看来,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往往就是统治阶级的思想,阶级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利用意识形态本身强烈的虚假性、幻想性,对人们的观念进行统治,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诱导,以便达到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目的。

  然而,占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怎样利用意识形态对人们进行欺骗,意识形态通过什么途径达到统治目的,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中并没有系统涉及,而阿尔都塞却将意识形态欺骗、控制人们的手段揭示了出来。

  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之所以让人们无限顺从与屈服的统治手段就是无意识手段。在《保卫马克思》一书中,阿尔都塞提到:“应该说,意识形态属于‘意识’的范围,即使意识形态以一种深思熟虑的形式出现(如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它也是十分无意识的。”[6]这种无意识首先体现在意识形态的本质层面上。意识形态是一种人们对于其真实存在条件的想象关系的反映,是人们对自身与世界的“体验关系”的彰显。这种体验关系和想象关系恰恰是资产阶级的思想家掩盖现实关系的精神力量,[7]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及意志的思想形式。马克思也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虚假的观念体系”,[8]让人们通过对自身与世界关系的想象关系达到欺骗别人和自我欺骗的目的。然而,这种带有意识形态性质的欺骗性的想像关系具体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以什么样的方式产生的呢?阿尔都塞认为,学校、宗教、广播电视等机构构成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天将意识形态内容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在日常生活中悄无声息地渗透,以内化为人的无意识的手段在人们的观念中永恒存在,被意识形态浸透的人群也逐渐在无意识中被建构成为统治阶级喜闻乐见的主体。提到无意识,不得不谈一谈着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他认为,人的精神生活分为两个主要部分,意识部分和无意识部分。对于无意识的心理过程的承认是人类和科学的巨大进步。无意识在行为发生时往往不会被人意识到,只能被感知,它间接地决定人们的思想和情感,做梦以及艺术的源泉都是人类无意识的流露。[9]马克思也提到了无意识,他说当一个政治家有意识地宣传意识形态观点时,其实是受到“不知道”意识层面的影响的,这种不知道指的就是无意识。关于“不知道”的意识层面,在阿尔都塞那里有详细的论述。阿尔都塞在《保卫马克思》中说,意识形态首先是作为一种结构强加于社会中的个体,它们所反映的不是人类同自身真实生存条件之间的关系,而是一种想像关系,是体验这种关系的方式。[10]当社会经济生活以及日常生活中种种复杂的关系被误解为一种简单的直映关系时,意识形态就内化为一种无意识的方式而存在了。无意识的结果,就是大众每天对接触的政治意识、思想观念不加保留、毫无置疑,任凭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悄然无息的进入精神领域。在阿尔都塞笔下,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宣传不再是以有意识的方式进行,而是已经内化为无意识的手段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进行侵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具有的最本质的功能就是保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将自身无形地渗透在一切生产方式、生产过程中,成为物质性的国家机器,并造就了一批批具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服从现存秩序的劳动者。

  意识形态内化为一种无意识还因为它本身具有强大的质询或传唤功能。为了通俗地解释意识形态所具有的询唤功能,阿尔都塞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处在现实世界的相熟的两个人某天在街上相遇时,其中某个人定会向另一个人打招呼,招呼可能是“你好”,对方必定会回答“你好”,或者“是你啊”,在这个过程中,意识形态对双方的询唤功能就发生了。换句话说,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会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制度、思想、行为习惯、统一性的规则向每个个体发出质询,个体如上述例子中的人一样进行回答,这样,个体就逐渐被带有意识形态的制度、行为习惯等构建成带有烙印的主体。当人们对这种质询或传唤的对应回答习以为常时,意识形态便转化为无意识,对人们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阿尔都塞也由此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转化为无意识的统治手段及其赖以存续的秘密。[11]

  四、结语

  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建构尝试阿尔都塞不是第一人,当然也不会是最后一人。葛兰西曾经在阿尔都塞之前就意识形态理论进行建构,但最后,他的有机知识分子、领导权等指导革命实践的理论局限于马克思的批判逻辑框架,过度专注于破解虚假意识形态、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路径的探索,导致意识形态理论重建的失败。阿尔都塞在葛兰西之后尝试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整个概念体系进行重建,其重建的理论贡献不仅在于深入挖掘出意识形态的本质、特性、功能,还在于拓展了意识形态发挥作用的物质载体,剖析了意识形态的具体运作机制和深层次的控制手段,完全跳出批判的逻辑框架,利用结构主义方法论补充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中的建构逻辑。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阿尔都塞在重建意识形态理论的过程中,有时走向理论主义的漩涡,有时陷入形而上学,他的意识形态理论建构并不完美,甚至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是这丝毫不影响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闪耀着熠熠光辉,尤其是其对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的阐明,对意识形态体系多样性的揭示,对意识形态发挥作用的具体机制的阐述,开创了对上层建筑各个领域进行批判的先河,也启示了后现代马克思主义者,包括伊格尔顿对文学、美学领域的批判,美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批评家和理论家詹姆逊对后现代主义的分析、文化批判等等。不仅如此,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在当今依然具有宝贵的时代价值,它不仅提醒我们要时时刻刻警惕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入侵,更给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的途径和作用机制提供了重要启示。

  参考文献

  [1] [法]路易·阿尔都塞着.论再生产[M].吴子枫,译.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9:340.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
  [3] [斯]斯拉沃热·齐泽克着.图绘意识形态[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159.
  [4] [法]路易·阿尔都塞着.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M].陈越,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361.
  [5] 张秀琴.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J].政法论坛,2004(2):181.
  [6] [法]路易·阿尔都塞着.保卫马克思[M].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202.
  [7] 郑永廷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5.
  [8] 马克思,恩格斯着.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45.
  [9] 张苏昱.解读弗洛伊德、梦与意识[J].美与时代,2018(7):35.
  [10] 张一兵.意识形态:永存的想象之境--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评析[J].学术研究,2002(12):56.
  [11] 李丽.论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J].世界哲学,2018(2):39.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原文出处:张淑梦.阿尔都塞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重建[J].理论界,2020(08):23-28.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返回:马克思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