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

人的全面发展视角下马克思哲学人文意蕴的当代启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09-20 共7401字
论文摘要

  关注现实个人的生存境遇与全面发展既是马克思哲学唯物史观的价值诉求,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义不容辞的责任。党的十八大明确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并强调要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结合当代实际,学习和挖掘马克思哲学的人文思想,消除对马克思哲学理解存在的偏差和误解,从方法论的角度反思马克思哲学人文思想的致思路径,为我们在当前条件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科学而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立足实践关注现实的个人及其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哲学的思维方式

  马克思曾经指出:“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研究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并不像一些西方思想家所认为的那样是“人学空场”,因忽视个人而患上“贫血症”,而是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可以说作为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基础的马克思哲学的产生,就是对现实的个人的存在问题的思考和命运的关注。马克思说:“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人间升到天国。这就是说,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与以往的哲学家离开人的现实生活而抽象地谈论人及其关怀不同,马克思立足于现实的人及其实践活动,对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以及人的发展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考察,把自己的哲学人文精神建立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之上。

  马克思把有生命的个体作为人类历史的出发点,立足于人的实践去理解人的存在和本质,“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这些有生命的个体既是历史存在的前提,又是历史活动的过程和主体,承担有这种使命的个人,既不是黑格尔“绝对精神”下的人类个体,也不是费尔巴哈的对人的抽象的“类”,而是以自身为根源、富于自身创造活力的活生生的现实人,是社会历史的人。这种人首先是一种自然的存在,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就必须进行生产劳动,“正如任何动物一样,他们首先是要吃、喝等等,也就是说,并不‘处在’某一种关系中,而是积极地活动,通过活动来取得一定的外界物,从而满足自己的需要”。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不仅同自然界发生着联系和关系,而且人与人之间必然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处于生产关系之中的个人,绝不是孤立的个体存在,而是必然要受到他所处的现实关系制约的社会存在,离开社会的纯粹抽象的个人,是从来就不存在的。任何人类个体,实际上都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的。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人们的实践活动的结果,既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人们活动的前提条件,也是人的现实本质的反映,即“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

  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摆脱外在异己之物的束缚,确证自己作为现实的人的本质。

  马克思认为,人的实践活动不仅决定了人是一种创造性的存在,同时也表现了人的价值实现过程,“‘历史’并不是把人当做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在为世界创造价值实现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实现着自我价值,并将其个性、自身潜能和能力充分实现出来。这样,人就“不是力求停留在某种已经变成的东西上,而是处在变易的绝对运动之中”,处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之中。当然,这种发展不是抽象的人的本质的发展,而是人的实践引起的人的本质的具体的历史的发展,是在实践中生产出的人的全面性。“全面发展的个人——他们的社会关系作为他们自己的共同关系,也是服从于他们自己的共同的控制的——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要使这种个性成为可能,能力的发展就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这正是以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的生产为前提的,这种生产才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的普遍异化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

  在马克思看来,人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对客体进行改造,也改造自身,实现自身的发展。

  同时,马克思指出,人的发展是人从实然走向应然的过程,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作为人的本质规定的完全实现,是人的发展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状态,它的实现需要“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基础上的自由个性”阶段,能够“使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并且不会因此而危及这个社会的基本条件”。马克思哲学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立足于人的生产实践,完成了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问题的科学考察,使人文精神真正扎根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中。可以说正是在实践的、社会的、历史的意义上,马克思的人文思想才成为其哲学的思维方式和基本原则。

  二、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建立共产主义是马克思哲学实现人文关怀的主要途径

  毋庸置疑,马克思哲学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对人的存在和意义进行追问,从而具有很强的人文意蕴。那么,马克思哲学的人文关怀向度是如何实现的呢?马克思正是在社会生产生活史的基础上把握人道主义的历史实践,探索人道主义的实现路径的。马克思说:“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当然,我们不想花费精力去启发我们的聪明的哲学家,使他们懂得:如果他们把哲学、神学、实体和一切废物消融在‘自我意识’中,如果他们把‘人’从这些词句的统治下——而人从来没有受过这些词句的奴役——解放出来,那么,‘人’的‘解放’也并没有前进一步;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

  在马克思看来,缺乏科学理性的人文关怀最多只是给人们带来一时的思想洗礼或心灵震撼,却无法改变“现实的个人”的生存境遇,它终究只是禁锢于头脑之中永远无法实现的美好愿望。而要真正实现对人的人文关怀,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必须推翻资本的统治,这就必须使劳动上升到社会的主体和统治地位。这里所依靠的阶级力量,就是无产阶级。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但造成这种阶级对立和贫富分化的原因不在于生产力本身的高度发展,而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合理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的逻辑和功利的价值追求,扭曲了劳动的本性,贬低了人性和人的价值,造成了人的全面异化,“资产者把无产者不是看作人,而是看作创造财富的力量。资产者还可以把这种力量同其他的生产力——牲畜、机器——进行比较”。“厂主对工人的关系并不是人和人的关系,而是纯粹的经济关系。厂主是‘资本’,工人是‘劳动’……他(资产者)不能了解他和工人之间除了买卖关系还有别的关系的存在;他不把工人看作人,而仅仅看作‘手’”。在资本主义社会,一切发展生产力的手段,都是以工人成为机器的附属品及其畸形发展为代价的,都是以工人把自己抛到资本压迫的车轮下为代价的。资产阶级“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用宗教的与政治的幻觉掩盖着的剥削。这两个阶级的对立不可避免地演化为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压迫,一个阶级从另一个阶级身上疯狂榨取剩余价值的行为”。随着“贫困、压迫、奴役、退化和剥削的程度不断加深,而日益壮大的、由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的机构所训练、联合和组织起来的工人阶级的反抗也不断增长。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

  在马克思看来,资产阶级不会自动放弃自己的统治,也没有任何其他的办法能推翻统治阶级,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才能摧毁那产生不人道的一切社会制度,才能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一劳永逸地摆脱任何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划分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进行剥削和统治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的控制下解放出来。”

  而且“无产者没有什么自己的东西必须加以保护,他们必须摧毁至今保护和保障私有财产的一切。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因此,马克思号召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斗争消灭阶级和阶级剥削,建立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而有计划地尽量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全体成员需要的规模;消灭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况;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这种联合把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运动的条件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使个人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马克思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与历史上同一主张的论者的最大区别,是他摆脱了人的全面发展的非实践性和非历史性,把“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生产实践和理想社会制度紧密联系起来,为人们指出了一条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切实可行的道路。

  三、马克思哲学人文意蕴的当代启示

  马克思的哲学,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的自由个性的哲学。它立足于实践,不仅关注人的现实生活,更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根本指导和价值导向作用。我们要在马克思哲学视阈下积极探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化路径,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首先,坚持发展的生产力尺度和人的尺度的辩证统一。马克思哲学立足于人的实践,第一次把生产力与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的本质联系起来,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表现为生产和财富的宏大基石的,既不是人本身完成的直接劳动,也不是人从事劳动的时间,而是对人本身的一般生产力的占有,是人对自然界的了解和通过人作为社会体的存在来对自然界的统治,总之,是社会个人的发展”。这要求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把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统一起来。既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创造现实基础;又要对资本主义社会单纯追求物质财富增长导致人的物化和异化展开批判。就我国目前而言,改革开放使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解放和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我们毕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尚未发展到能为社会成员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充分的物质保障的水平和程度,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进程仍然受到很大的限制与制约。因此,当前我们的第一要务就是发展生产力,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前提和条件。

  但必须明白,生产力发展只是人的发展的前提和条件,人的发展才是社会发展的目的。因此,决不能将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发展完全割裂开来,无视人的发展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我们必须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真正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避免单纯地追求生产力发展导致以物的价值来衡量人的价值以及物的价值与人的价值严重失衡的现象,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时消除物化和异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其次,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社会制度是社会化了的人类群体的结合方式,不仅赋予社会关系以合法性、稳定性和普遍性,而且也成为人的存在和发展方式。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不仅诱发了种种见利忘义、践踏法律与道义的行为,而且从根本上腐蚀了人的精神、思想和心灵,“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个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争取的自由”。而社会主义按其本性来说,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社会主义作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先进的社会制度,其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标和基本原则。邓小平把社会主义的本质界定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制度是一种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的社会制度,它从根本上排除了剥削阶级存在的可能性,形成了劳动者之间的平等的关系,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性质决定了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由于这种制度从本质上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因而容易形成个人意志和社会需求的和谐,激发社会所有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劳动生产率的飞跃和社会财富的涌流。社会主义制度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但仅依靠这些条件并不能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还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各种社会机制。马克思说:“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无论是经济体制、政治体制还是民主法制都不完善,导致出现了许多制约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问题,造成了在新的维度上人的本然与人的实然、人的价值与人的事实之间的矛盾和紧张。问题产生的同时也孕育了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方法。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人的问题,只有依靠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来解决。在现阶段,就是通过深化体制改革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消除束缚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弊端,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最终实现提供保障。

  再次,全面发展教育,拓展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在马克思哲学视阈中,“全面发展的人”是由全面自由的教育塑造出来的。没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引导,人的个性发展必将走向片面化和畸形化。在私有制条件下,“由于分工的关系,简单劳动正在代替复杂劳动,童工正在代替成年工,女工正在代替男工,自动机器正在代替独立的工人;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工人的教育逐渐成为多余的和不可能的了”。“资产者唯恐失去的那种教育,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把人训练成机器。”

  这种教育缺失的分工致使工人蜕变成为“片面的人”。因此,马克思指出:“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

  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但当前我们的教育发展仍然存在着较多问题。如虽然国家一再强调素质教育,但学校教育基本上还是应试教育模式,部分学校仅仅把人当做知识容器以及毫无个性的标准件来培养,部分家庭教育则以当官发财做明星作为价值导向,丧失了对人的精神培养和人性关怀,忽视了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诉求。而且,在市场化导向下的社会生活中,大众文化的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娱乐的消遣性、商品的拜物教倾向,消解了文化本有的化育功能,使人们很容易为现代社会自由所俘虏,滋生注重占有和消费的思想意识,丧失对生活的持久信念和对理想信仰的追求。因此,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要推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又要致力于发展先进文化,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和谐,为人的终极关怀实现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在当前尤其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将其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人们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克服金钱至上、物欲横流及私欲的膨胀,增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理性素养,在物质和精神两大领域里成长并获得个性的全面发展。

  最后,建设生态文明,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可持续的环境资源保障。马克思指出,人属于自然界,自然界为人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前提和条件。“从理论方面说来,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部分地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部分地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自然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同样,从实践领域来说,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不可分离。”

  离开了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的广阔发展空间及其生存、发展所必需的各种物质生活资料,人的全面发展就成为一种奢望。但当今社会,由于人为因素和工业的无序发展,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自然资源大量耗竭,出现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已经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人类的生存和人的全面发展。俄罗斯哲学家弗罗洛夫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把对环境的合理组织看作形成新人的条件之一;与此相适应,也把形成合理的,有益于人的环境的过程看作生态的发展过程。这样,使所形成的自然环境最大限度地适应人的需要,就成为生态学上平衡发展战略的基本目的。”

  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并以生态文明的理念来引领实践,遵循节约优先、保护优先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循环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和提供可持续的资源环境保障,使人的精神和体力得以健康发展、主体创造性和各种潜能得以发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中国必将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突破。

  参考文献:
  [1][4][11][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8;131;104;262.
  [2][3][6][7][14][15][20][21][22][23][25][29][3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60;67-68;57;74;237;262;223-224;294;86;275;289;4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05.
  [8][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18-119;565.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30.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返回:马克思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