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经说过,作历史研究的会有三种趋势: 信古、疑古与释古.他认为"信古"与 "疑古"说到底都行不通,唯有 "释古"才是唯一正道.[1]410我们这里可以在并非完全符合冯先生原义的基础上套用此说法: 理论自信源自于言说前提与氛围的宽松与无多禁忌,也就是对教条的怀疑与突破,此之谓 "疑古"; 理论自信来自于对经典根本问题与真思想的敬仰与遵从,此之谓 "信古"; 理论自信发自于言说者和研究者的深厚学术功底与传统文化底蕴及其畅所欲言的胸怀与境界,此之谓 "释古".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需要的是一种突破旧框架的勇气与智慧,今天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则似乎面临着 "失范"或"无范"可守的危机,从而需要一种别样的坚守、自信和对 "新统"的敬奉.本文仅以晚辈的敬意,从高清海、孙正聿二先生在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发展与开拓贡献方面谈几点自己的体会,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本文标题所说的那种 "风范".
一、对传统教科书体系的突破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改革、探索与创新之路已经走过了 30 多年的历程.这段丰富曲折的思想史不容晚生后学遗忘,当常珍视、反思与回味.新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发展与当代解释之路始于对传统教科书体系的突破、改革与对新教科书范式的探索与建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需要具有新形式、新内容的教科书.反对教科书思维并不等于反对教科书这种表述方式.目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严重 "失范"现象之一就是相对缺少具有权威性的教科书这种表述形式,即透彻性、经典性和通俗性相结合的表述形式.一味地反对教科书表述方式,或许会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陷入支离破碎的历史文本的注释,沦为狭隘的门派之争与生僻的词语格义或变相文字游戏,从而失去对时代的关注和对大众的影响.基于此我们还要为教科书范式辩护,也为以高清海先生为代表的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几代学人在教科书创新方面的贡献表示敬意.
近百年前,一位魏玛共和国时期最有才华的德国哲学史家克朗纳在题为 《从康德到黑格尔》( 1921) 这部无法复制的扛鼎之作中,曾满怀激情地回忆起在他一百年之前的那个辉煌一时的德国古典哲学史时说: "从康德 ( 1781) 到黑格尔 ( 1821) 这四十年间,是欧洲思想史上除了希腊之外绝无仅有的思想高峰期.那个四十年间,一股基督教的末世学情绪笼罩在德国思想界的上空,这就是 '真理展现的日子',除非马上来临,不然将永远无法实现"[2]3.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均以无与伦比的自信宣布真理就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这是一个敢于思想真理的伟大时代.借用 1818 年黑格尔在刚刚任职柏林大学校长时的开讲辞的一句话来讲,这是一个 "哲学基础得到重新巩固,思想的青春得到恢复的激情燃烧的时代.在以往的时代,哲学曾经给政治带来了空前的荣誉,但这个时代的哲学要为学术和宗教的荣耀和神圣作出自己的贡献.这一短暂而伟大的时代所遗下的观念将会一直活着,并将在每一个精神在挣扎的当下再次活现"[2]6.无独有偶,从上世纪 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末,在这短暂的十余年间,中国哲学思想界重演了这殊为难得的自由思想春天的一幕.正是在这种时代精神感召下,高清海先生所代表的那个年代最有创造性影响的着作之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 1985,1987) 一书问世了.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俄国十月革命送给中国人的.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框架,特别是大众化、实践化的主要载体即教科书体系,也基本上是来自于苏联教科书体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面对苏联教科书体系常有 "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强烈思想束缚感.但苏联教科书就其具体理论而言,则存在着诸多问题.其弊端之一就是缺少对马克思哲学原着精深地解读,反倒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了许多近代唯物主义性质的 "危险增补",这也就导致其无法历史地、完整地把握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本真精髓.身处思想界这种 "口将言而嗫嚅,足将进而趔趄"的压抑气氛,高清海等许多老一辈先贤巨擘以哲人的勇气和睿智,大胆地突破了苏联教科书体系所设置的教条框架与重重误区,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崭新理论范式,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推进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
首先,我们来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一书的历史贡献.在这部时人评价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5]21 -24的哲学教材中,着作者们借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西方马克思主义所奠基的以实践为基础的主客体统一的辩证法和认识论,打破传统自然物质本体论、自然辩证法和历史观的等级制、条块式的分割,用以实践为基础的主客体分立、转化和统一的辩证方法论重构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本体论 ( 亦可说是人化自然本体论) 、主客体统一辩证法、主体建构客体的认识论以及历史必然性与合目的性的历史观.当然,由于受成书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部理论深度在当时无出其右的教科书也存在不少缺陷,主要是还带有了历史旧迹与过于思辨的专着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它的时代影响力.
作为高清海先生的学生,孙正聿教授继往开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他所主张的反思性哲学理论已经彻底突破了原有教科书体系,从而开创了一条通过回归德国古典哲学来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之路.孙正聿先生在自称是 "离经而不叛道"的 《哲学通论》及其他相关着作中,通过重构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经典论述,将传统唯物主义认识论从反映论推进至反思论,指出晚年恩格斯所强调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并不是主观与客观、物质与意识两种实体相互作用或决定-反作用的模式,而是反思的认识论和辩证法命题,是黑格尔意义上的思想中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总体而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吉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与复旦大学等着名高校哲学系领头和率先推动的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改革,呈现出三个亮点: 第一,把作为过渡环节的认识论突出为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主导结构,从而实现了从本体论主导到认识论转向的新体系; 第二,把传统教科书中思维-存在的反映论模式转变为突出人的主体性、实践的根基性的,以主客体辩证统一为主轴的认识论、价值论、历史观融为一体的哲学逻辑; 第三,通过大量引进苏联哲学界和 "二战"后西方心理学、认识论以及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实现了从以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理论为代表的传统意识论向以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为主的建构认识论的转变.
具体而言,高清海和孙正聿对传统教科书体系的突破集中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他们突破了传统教科书体系在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解读上存在的理论误区.自从人类诞生起,人就面临着自身与外部世界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也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最基本的问题,然而遗憾的是,在传统教科书体系中: 一方面,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被严重地忽略了,或者将其表述为一个问题或者问题的一个方面,正是由于传统教科书没有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出发去阐述全部哲学问题,所以导致传统教科书体系无法形成一个内在统一的逻辑体系; 另一方面,即使注意到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但还主要是从本体论或认识论去理解,而严重忽略了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概念,导致了在面对哲学最基本问题时,没有从实践的理论框架去诠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忽视了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过程中的革命性意义.因此,高清海和孙正聿先生通过对恩格斯称之为 "包含天才世界观萌芽的第一个宝贵文件",即马克思的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研究中,突破教条主义的束缚,用实践的观点来重新理解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重新激活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二,他们突破了传统教科书体系把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三者割裂的状态,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列宁强调,在哲学科学的一般理论中,辩证法、逻辑学和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一个东西,而不是三个东西.然而,苏联教科书体系将辩证唯物主义分解为本体论 ( 唯物论) 、辩证法和认识论三大部分,这三个部分是互不统一、彼此独立的部门.传统教科书体系也按照苏联教科书的理论体系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成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 狭义的) 、唯物史观四大块,各具独立的内容.尽管它们被安排在一个体系中,其间也有某种联系,但这样的结构不适合表现辩证法与唯物论的内在统一性,也不适于表现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内在统一性,在哲学理论观点上,当然难以表现出区别于旧哲学的核心特质.与此同时,我们当然也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就看成唯物主义一般理论、辩证法一般理论同社会历史观的简单合成.
第三,他们突破了传统教科书体系严重缺少对主体关怀的心理禁区.由于受到苏联教科书体系的影响,在相当长时间里,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界一旦有学者谈到人的问题,就很危险,常会被扣上 "唯心主义"甚至是 "自由化"的帽子,这将会导致在研究上放不开手脚,不能深入地思考和研究哲学上的经典问题.在哲学的诞生地古希腊,先哲们就在不断地思考着人的问题.刻在德尔斐神庙上最有名的一句箴言就是 "认识你自己".然而这些哲学的精髓却被苏联教科书体系丢掉了.苏联教科书体系过于强调客观规律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作为历史主体的人则是臣服在历史客观规律下的奴仆.然而,哲学是关于人的学问,是对人的主体关怀,如果哲学失去了对人的主体关怀,那么哲学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二、回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问题
面对苏联教科书体系的种种理论弊端,高清海先生和孙正聿教授开时代之新风,突破传统教科书理论体系的束缚,开创了新教科书理论体系.新教科书理论的核心逻辑就是回到根本即回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问题的根本,既要从哲学的历史原像处寻找与恢复,但更要从哲学永恒的问题和时代的问题入手,而不能沉湎于对经典的解释与对传统模式的解构以及对新奇的思潮的追逐中去,那会因小失大并且迷失方向,陷入无根的肤浅与经验的沙滩上.这种深度的、综合的、反思的经典解释学精神体现在高清海先生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和孙正聿先生的 《哲学通论》这两本新教科书中.具体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 一)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恢复与创新
面对苏联教科书忘记和误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问题,高清海和孙正聿先生恢复并从新的理论视野对其进行阐释.高先生主要从以实践为基础的主客体统一的角度恢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问题的经典意识,恢复了人的主体性与人的解放的价值关怀这个基本问题; 孙先生继承了高先生的理论成果,并提出了很多有意义和价值的理论成果,最具代表性的是从 "反思式"的新视野中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问题.
第一,高清海先生首先明确地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因为只有在解决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基础上,才能科学地回答和解决哲学中的其他问题."[3]178当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问题定义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时,就避免了本体论中单纯将物质或者精神其中一个作为理解世界出发点的片面性,有效地克服了旧哲学中主观与客观的二元分立.那么,高清海先生是如何解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呢?
高先生敏锐地把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谛即从实践的理论架构来处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将二者统一于实践活动中.他总结到: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贡献就在于,把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和一切哲学问题都放在实践活动中来理解.提出了实践,也就找到了把握以往各种观点内在关系上统一起来并克服它们片面性的现实基础,这才使哲学达到了科学的高度,得出了一个能够全面认识思维和存在关系的理论思维的观点方法.要正确解决思维和存在关系的哲学基本问题,就必须将其放在实践基础上."[6]
如果脱离了实践活动,单纯地研究思维问题或者存在问题,都将陷入片面无法真正地把握这个世界.在实践活动中,高先生重点提到了人作为主体的作用.实践活动需要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和意识的能动性,当主体充分发挥生命的力量去进行实践活动时,才能使主体和客体高度融合,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实践活动才能获得成功.由此可知,不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论转向与辩证法转向的回归与改造就不可能有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言说的合法开端与思考平台.高先生的贡献是恢复了认识论和辩证法的主体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与当代意义中的核心位置,从而突破了无主体的本体论式的旧哲学的束缚.
第二,孙正聿教授在继承高先生实践论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反思论.他作为高老师的学生,按着先生的教导,继续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进行了系统和全面的研究,并提出了通过"反思"来理解思维与存在的基本关系,他指出: "只有在 '反思'的意义上,才能理解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7]44.
孙正聿教授认为反思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思想的哲学维度,是与科学不同的思维方式.科学是以世界的全部领域和人类的全部活动为对象,从而构成了关于世界的各种 "思想" ( 知识) ; 反思则是以科学所提供的关于世界的全部 "思想"( 知识) 为对象,研究理论思维的前提,追问理论思维的 "前提"是否正确,也就是说,反思是 "以思想的本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想"[8]39.具体科学都不自觉地认为 "思想" ( 知识) 是正确的,而反思的目的则是揭露思想的内在矛盾以及思想之间的矛盾,为人类思想敞开自我批判的空间,推动人类思想的变革,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在提出通过反思概念去理解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之后,孙正聿教授仍然继续思考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他进一步地指出: "只有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出发,达到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实践论理解,才能正确地理解和解释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 '实践转向'."[7]42孙正聿教授从人的实践活动来关注人的存在,开启了从认识论向实践存在论的转向.诚如他所言: "哲学,它作为人类思想的 '反思'的维度,深深地根植于人类的存在方式---实践本性---之中."[7]46( 二) 对列宁 《哲学笔记》"三统一"思想的重新阐释.
通过对列宁 《哲学笔记》中认识论、辩证法、逻辑学三者统一思想的系统研究,高清海先生和孙正聿教授从不同的理论层次对其进行了重新的阐释并开拓了新的理论视野.具体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高清海先生让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本体论上升到认识论辩证法.高先生主要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原着和列宁 《哲学笔记》认真仔细的研读,指出了苏联教科书体系将认识论、辩证法、逻辑学三者分割开来存在的理论问题,这种割裂导致了苏联教科书体系的本体论化倾向.面对苏联教科书体系的本体论化倾向,高先生认为仅仅依靠改革传统教科书的逻辑体系是不能够在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必须要以新的观点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实质.于是,高先生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从本体论上升到认识论辩证法.从本体论上升到认识论辩证法需要把握住以下五个原则: 第一个关键是抓住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三者统一的原则.第二,要始终坚持从意识与存在的关系出发处理一切哲学内容.第三,要用全面观点去处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先行哲学的关系,真正做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全部旧哲学的否定,又是人类优秀思想传统的继承与发展.第四,必须把唯物论与辩证法内在地统一起来、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内在地统一起来,充分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完备彻底的唯物论哲学的 "一整块钢铁"的性质和特点.第五,必须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随着实践和科学不断发展所获得的强大生命力,及时总结和概括科学取得的新成果,解答实践提出的新课题,不断以新的内容去充实它、丰富它.
与此同时,高先生依据列宁 《哲学笔记》的理论观点,即 "事物的辩证法创造观念的辩证法,而不是相反"[9]210,提出了认识论就是辩证法.认识论就是辩证法强调把认识论与辩证法统一起来.具体体现在,认识论要把思维与存在统一起来,必须以辩证法为自己的内容,"认识论必须包括辩证法的方面去理解.这当然是对的.必须把辩证法运用于反映的过程和发展,必须从辩证法去理解认识学说的内容和实质.旧唯物论的根本缺陷就表现在这里.由于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致使它们的理论变得极端片面"[10].与此同时,辩证法也是认识论,因为辩证法是以解决认识论的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为任务的.辩证法不但应当揭示出自然和历史运动的客观规律,更为重要的是,还必须把这种规律运用于人类的思维活动和认识的发展过程.
第二,高清海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上升到实践存在论的高度,开启了从认识论向实践存在论的转向.高先生从最初的 "本体论"接触哲学,到从 "认识论"理解哲学,最终形成 "实践论"的思维方式.高先生经历这一段理论历程后,他深刻地体悟到了马克思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 "实践"概念的理论精髓,看到了传统教科书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的巨大差距.这种巨大的差距特别体现在,苏联教科书严重缺少对人的主体性关怀,而高先生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升到实践存在论的理论高度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了浓厚的主体性关怀,并开始思考和关心人的存在方式,因为,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人是按照自我意识的内在尺度来衡量和改造客观对象的.主体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 "实现自我"和 "发展自我",最终是把自在的世界变成 "人化了的自然"或 "属人的世界".通过实践存在论的哲学转向,可以把主体从教条主义的研究方式和僵死枯燥的话语方式当中解放出来,把苏联教科书体系的 "无我"哲学变成 "有我"的哲学.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给我们留下的巨大理论遗产.这把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推向了又一个理论高度和境界.
第三,孙正聿教授在高先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 《资本论》的研究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回到对资本主义统治逻辑的认识论、辩证法、存在论的批判上,恢复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真精神---既不是近代认识论更不是古代本体论,而是实践的、历史的存在论,从而避免了存在论转向的过度诠释所造成的失范危机.这既是意味深长的,而且是令人期待的.通过对 《资本论》的深刻研究,孙先生提出了存在论、认识论、辩证法三者相一致的思想,这是建立在反思全部的哲学史、重新理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和怀着对人类终极价值深刻关怀的基础上.具体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他对 《资本论》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深入思考是建立在对黑格尔 《逻辑学》和列宁《哲学笔记》系统解读的基础上的.孙先生曾系统地研读了列宁的 《哲学笔记》,他指出: "列宁的辩证法思想,特别是他在 《哲学笔记》中所阐发的辩证法思想,具有独特的重大意义."[11]通过对 《哲学笔记》辩证法思想的研究才能理解马克思 《资本论》的思想精髓,因为 《哲学笔记》"主要是在黑格尔 《逻辑学》与马克思 《资本论》双重语境的互动中形成的: 一方面,列宁始终以 '参看 《资本论》'为出发点来探索黑格尔 《逻辑学》的 '真实意义'; 另一方面,列宁又以 '继承黑格尔和马克思的事业'的理论自觉而重新理解和阐释 《资本论》.正是在 《逻辑学》与 《资本论》双重语境的互动中,形成了列宁 《哲学笔记》的辩证法思想: 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 '三者一致'的辩证法"[11].
二是孙正聿教授在认识论、辩证法、逻辑学三者相一致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存在论、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相统一的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体现了他的理论创新及对人存在价值的终极关怀.表现在他认为 《资本论》就是关于资本统治的客观逻辑,也是批判资本本质的认识逻辑,更是追求人的解放与存在的价值理想.
总而言之,孙正聿教授提出的存在论、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相统一的思想使 《资本论》的研究再一次回归到了人的问题上.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要从人的现实关怀出发,从既有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来实现人的存在价值、人类解放和人自身的全面发展.
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畅所欲言、海纳百川的思想风范
还清楚地记得,高先生在 2001 年中山大学举办的第一届全国马克思哲学论坛上声情并茂、绘声绘色的一段文字,足显其卓尔不群的精神境界.他说: "马克思是 '一个的'好呢,还是'多个的'好呢? 我看还是 '多个的'是好事儿." "现在这个世界、这个地球危机四伏,该需要有人来管管了,那到底该由谁来管呢? 不是哪个人、哪个政府、哪个国际组织,而是一种崇高的精神思想."还记得有多少次,孙正聿教授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地说,当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应该是 "离经而不叛道"、"爱吾师但更爱真理! "马克思主义者不仅要批判揭露非启蒙世界的神圣的异化,而且更要批判今天这个非神圣的物化的世界的异化,还今天我们的世界时代人类以思想的光芒! 这些话正是我们时代畅所欲言的大师们最精彩、最有神韵的精神风范.
我们要珍惜要聆听和敬奉这种声音.伽达默尔说过,理论的本意就是对神圣事业的敬奉:
"理论 ( theoria) 一词的原初意义是作为团体的一员参与那种崇奉神明的祭祀庆祝活动……理论一词的最初意义是真正地参与一个事件,真正地出席现场"[12]15.没有神圣可敬的理论是自信不起来的.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缺少一种理论自信,一种畅所欲言的风尚,在比较年轻的一代学人身上格外明显.这种不自信不自由的原因很多,功底不够肯定有,但专业的狭隘性、问题意识的闭塞性、方法论上的过于技术化诸流弊肯定是有的.我们反对那种无专业的漫无边际的"万水千山总是情"的研究方法,此法失之在泛空; 要有专业意识、问题意识、方法意识,但也要警惕过分专业化、技术化、碎片化或实证化研究思潮流派而迷失了根本方向与问题,此可谓"我的眼里只有你",该法失之在烦琐.高先生和孙先生的畅所欲言这种真自由尽得风流的传统人文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开阔胸怀的表现,也是大众化影响的大师的魅力所在.他们以哲人崇高的使命感和执着的自我意识对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命运进行了深思.这体现了哲学家的不可或缺的人文情怀和对自己所从事的哲学事业的挚爱,对自己所承担的历史使命的自觉,对自己所进行的哲学探索的自信.这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对哲学事业脚踏实地的研究.当高清海先生提出用实践原则来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时,就充分地展现了他对自己哲学事业的理论自信.这种理论自信来源于他原原本本、认认真真的饱读经典.虽然受到当时学术资源和学术团队的限制,但是高先生仍然对从古希腊哲学到德国古典哲学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的理论源头,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队伍,缺少对德国古典哲学知识与思想素质的系统训练.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语言上的障碍,另一方面大概就是大多数学者面临的诱惑太多,很难沉下心来专注于研究.如果以哲学为业的研究者没有坐几年冷板凳的精神,静下心来仔细品评古典哲学的理论价值,那么就很难做到返本开新、见卓于微,对人类的经典问题做出解答.高先生求真务实的 "笨想"耕耘精神值得我们后辈铭记,并努力身体力行! 从以高先生为代表的老一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先贤们身上,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那种 "高山仰止"的崇高境界: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 《中庸》语)二是具有执着的自我意识.哲学存在的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对 "人"的解读,哲学研究最终要回归自我,关注主体自身.高清海先生在晚年的时候特别强调哲学研究上的主体性关怀.在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和阐述上,高先生的理论和人生境界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可以说将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东方哲学的智慧融为一体.也正是高先生对人的生命的关注,才支撑他有勇气改变教科书体系."哲学就是人作为主体的自我意识的理论表现.哲学的基本功能,也就在于提高人对自身主体性的意识,在于帮助和指导人类提高主体活动的自觉性.哲学理论的发展就意味着这种自觉性本身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哲学经历了从最初注目于外界事物,而后转向主体自身,最后走向二者统一的不同发展阶段.我由 '本体论'接受哲学,后来逐渐进到从 '认识论'去理解哲学,经过对人---主体的思考阶段,最后提升到实践论的思维方式.这就是促使我要去改变哲学教科书理论体系的思想基础."[13]
高清海先生开始对主体意识进行了研究,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中,先生对人类认识发展史的基本线索做了理论上的说明.这些理论上的尝试都为我们日后研究人的主体意识问题奠定了基础,开辟了新的理论视野.在认识论的研究过程中,高清海先生最后回归到对东方哲学的思索中,提出具有生命宇宙论底蕴的 "类哲学"思想,这就打通了一条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路径.这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华文明的相结合不仅仅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具有实践性思维的理论路径.
三是不断实现自我灵魂的超越.人生的意义就是不断地对自己的灵魂进行磨砺.可以说,一个人能够真正地做到彻底的反思是很艰难的,因为,反思是一种生命之思,是对人类灵魂的拷问.孙正聿教授在 《哲学通论》中,具体阐释了反思活动的基本特征和反思的两个基本层次.
反思活动具有 "超验性"、"批判性"、"综合性"、"前提性"的基本特征.反思具有两个基本层次: 一是思想对自己的思想内容的反思,二是思想对构成自己的根据和原则的反思.反思最重要的功能是对思想前提的反思,这是最难做到的.因为,以思想前提为批判对象的哲学反思,具有两个最根本的特点: 一是揭示思想内容中 "隐匿"的 "前提",即从哲学反思的思想维度去揭示思想构成自己的根据和原则,使思想的前提由 "幕后的操纵者"变成 "前台的表演者"; 二是以哲学反思的逻辑去审视这个走上 "前台的表演者",迫使它对自身存在的合理性进行辩护,从而解除原有思想的逻辑支点的构成思想的逻辑 "强制性".所以,要想做到对既有思想前提的反思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开阔的胸襟.要做到这些,一方面意味着挑战权威,面临失败的风险,另一方面是对自身的否定,是对自己的革命,是向自己开炮的壮举.只有怀着一颗不断进步和追求自我成长的心,才能做到反思.这也是哲学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孙先生通过反思概念彻底打破了苏联教科书体系的教条主义和逻辑的强制性,这是对真善美统一的最好诠释.此中真是一派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的神清气爽的禅家境界,一腔 "海阔天空我自飞"的哲人胸怀!
[参考文献]
[1] 冯友兰: 《古史辩序》,《三松堂学术文集》,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年.
[2] 克朗纳: 《论康德与黑格尔》,关子尹译,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年.
[3] 高清海主编: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 上册)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5 年.
[4] 高清海主编: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 下册)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7 年.
[5] 肖月: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评高清海主编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 上) 》,《江淮论坛》,1986年 5 期.
[6] 高清海: 《论哲学及其教科书体系的改革问题》,《辽宁大学学报》,1986 年 2 期.
[7] 孙正聿: 《哲学通论》,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年.
[8] 黑格尔: 《小逻辑》,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0 年.
[9] 列宁: 《列宁全集》第 38 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6 年.
[10] 高清海: 《论辩证法就是认识论》,《社会科学战线》,1983 年 2 期.
[11] 孙正聿: 《列宁的 "三者一致"的辩证法--- 〈逻辑学〉与 〈资本论〉双重语境中的 〈哲学笔记〉》,《中国社会科学》,2012 年 9 期.
[12] 伽达默尔: 《科学时代的理性》,薛华等译,北京: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年.
[13] 高清海: 《主体与自我意识》,《现代哲学》,1988 年 8 期.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与掌握到被广大民众所理解和掌握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过程是使其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使其复杂的理论通俗化,从而被人民群众理解、掌握并最终化为人民群众...
在当代阐释《资本论》的哲学思想,我们所面对的首要问题是:《资本论》是运用还是构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建、并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的哲学,因此,研究和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诉诸马克思毕生研究的伟大成果《资本论》...
第1章引论1.1《共产党宣言》中人道主义思想的研究价值《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8年2月为当时的一个共产主义组织而写的一篇政治纲领,是用来指导国际工人运动的行动指南,这不是一篇纯粹的哲学理论文献,这篇文献具有重要的实践作用。列...
摘要现如今,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当人们寻找产生这一危机的根源时,不少人将矛头指向了人类中心主义。他们宣称,正是人类中心主义主导霸占自然、控制自然,超出了地球所能承受的限度,才换来这样的报复。一些学者因为看到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弊病,因而认为应...
德国古典哲学在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这一时期的哲学家对西方哲学进行了集大成式的概括和总结,建立了一个个庞大的哲学体系,同时也把古典哲学推向了最高也是最后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经验论与唯理论在认识论方面的争论陷入僵局,科学理性与自由发...
摘要本文以自我意识的发现和自我意识的自由向度的张力为主线,以原子运动为切入点,对马克思的《博士论文》进行文本解读。马克思运用辩证法的眼光敏锐的发掘了伊壁鸠鲁原子论的深意:直线运动作为原子运动之定在,喻指自我意识的物质基础;偏斜运动作为原子...
目录摘要Abstract导言(一)论文选题的理由和意义1.论文选题的理由2.论文选题的意义(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1.国内对此问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2.国外对此问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三)论文研究方法1.文献分析法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终极目标。人是一个历史性概念,人的发展问题是一个阶段性结果。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来都不是一个应然状态,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分工是劳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它与人的发展密切联系。不同历史阶段的...
摘要对马克思来说,政治研究就是对资本主义这个坏世界的研究,因此,马克思直接讨论政治的着作并不多,这主要集中在他早期发表在《德法年鉴》上的论战性的文章,他主要与他的导师黑格尔和他的青年黑格尔派的朋友们在思想的战场作战。这样,马克思就首先在黑...
近年,西方学者和中国学者陆续出版了应对马克思主义危机的着作,较有代表性的有《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和《中国为什么还需要马克思主义》。(1)在两部着作中都提到了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作者认为,只要有资本主义,就会有经济危机,只要有经济危机,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