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

毛泽东民生主体思想的理论基础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3-25 共2821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毛泽东对民生问题的主体思想解读
  【第一章】毛泽东民生思想研究绪论
  【第二章】毛泽东民生思想的形成
  【第三章】毛泽东民生主体思想的理论基础
  【第四章】毛泽东民生主体思想的基本内容
  【第五章】毛泽东民生主体思想的评价
  【总结/参考文献】哲学视角下毛泽东的民生观探析总结与参考文献

  3 毛泽东民生主体思想的理论基础

  3.1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形成

  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是在一系列经济危机和政治斗争的残酷现实中形成的,也是在批判和继承费尔巴哈的个人创造历史的唯心历史观发展起来的,马克思针对鲍威尔的观点说:“批判的批判什么都没有创造,工人才创造一切。”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强调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主体是人民,历史也就是人们追寻着自己的目的而去做的努力与创造。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人民创造历史也是为了人民自身,一切社会活动的出发点都是为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与动力。马克思在参与了革命活动中得出,人民主体思想主要包含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和价值主体两个部分。

  首先,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主要表现在人民群众是物质创造和物质生产的主体,也是物质财富享受的主体。马克思在经历了数次工人运动后得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活是人民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出来的,也就是说,以不同形式从事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是人民群众。除此之外,人民群众还是精神财富创造的主体。任何有意义的,有价值的精神财富都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真理的精华”——人类自己,这是对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的概括和总结。最后,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和推动历史车轮前进的决定力量,在革命和改革中,人民群众一步一步的瓦解和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王国。

  其次,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同时也是价值主体。人民群众是价值主体是指人民群众是价值的创造者,同时也是价值的享有者。上文已经论述,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价值的创造者,在一定意义上,这两者的是统一的。从而,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关于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社会价值的创造者的理论实现了价值主体和历史主体的统一。

  综上所述,人民群众创造物质价值与精神财富,也是为了获取自身利益的满足。从民生角度看,就是维系基本民生而坚持不懈的斗争过程,也是为了改善自身生活状态而不断选择和探索的过程。

  3.2 列宁人民主体思想的形成

  列宁在人民主体思想上也有其独特的见解。他作为革命的先驱者,他努力将苏联革命的实际,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付诸于实践之中。当然,列宁也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精华之处。列宁的人民主体思想是时代的精华,在方式和内容上,都有一定的突破和其独特的见解。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永远是在革命和实践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一个群体。

  他在《卡尔.马克思》一文中指出,“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或者更确切地说,把唯物主义贯彻和推广运用于社会现象领域,消除了以往的历史理论的主要缺点。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作这些关系的根源”。这是他把第一次将人民主体用言语表达出来。他认为,物质生产是靠人民群众来实现的。曾经的学者研究的结论只是将人民群众作为生产的工具,而并没有深入到人民群众中之中,去了解人民群众和体会人民群众的酸甜苦辣。所以,列宁要求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我们必须从人民群众的实际出发,重视人民群众,在重视人民群众的过程中,还要理解人民群众这个集体,而不能只从人民群众的个别出发,要相信人民群众这个集体的力量,相信人民群众在革命的关键时期决定是可以取得胜利的。当然,列宁也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英雄人物和人民群众是有联系和区别的,英雄人物是在人民群众中起着指引的作用,在改革和革命的关键时期,英雄人物可以带领人民群众取得革命的胜利和改革的顺利完成。当然,人民群众的力量也不容忽视,只有在人民群众的团结一致时,革命的势力才会高涨。正义方才能压倒非正义方。所以,英雄人物和人民群众是相互相存的关系,两者缺一不可。

  列宁从苏联革命的实际出发,结合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创立的人民主体思想给我们留下的是一笔丰厚的遗产。在苏联革命时期,带领苏联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同时也为毛泽东人民主体思想奠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3 毛泽东人民主体思想的形成

  毛泽东人民主体思想是毛泽东在革命实践中对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在革命时期主动地将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运用于革命,提出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经典论断。之后,他把人民主体思想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方法,提出了“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的提出,拉近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看到了人民群众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在具体的革命活动中,毛泽东将人民视为实践主体与价值主体的统一体,无论是在经济活动中,还是在政治,文化活动等一系列民生实践中,毛泽东都认为应该把人民放在首位,彰显其主体地位。

  3.3.1 人民是革命的主体

  毛泽东在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后,就迅速的以马克思主义者投身于革命活动中,毛泽东在初期认为,主体概念是以个人而存在的,但是随着革命实践活动的推进,这种主体概念逐渐的被集体所取代,也就是说,他在之后的革命活动中,所说的个人都是存在于一定社会范围和集团的人,并带有阶级的烙印,而并非单独的个人,而且,在革命活动中,毛泽东总是重视最为革命者的主体,他认为这种革命者的主体是革命的“主观力量”。在某种程度上讲,这种主体直接和中国共产党人及其民生建设有着直接的联系,换句话说,与这种主体相对立的反革命的力量,则被毛泽东置于藐视的地位。

  3.3.2 人民是思想者的主体

  毛泽东认为,人是世界上第一可宝贵的东西,由此可以看出,毛泽东肯定了人的生存与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价值和至高无上的权力,这种不同正好是人这种主体与动物的不同之处,人具有理性,能够思维和想象,也可以自觉地反思自己的活动。

  毛泽东曾经用“脑”来沿袭传统科学概念的“心”,他认为一切革命家都应该学会从新的事物中获取新鲜的血液,然后开动脑筋去创造新鲜的事物。同时他也说,任何事情只要用脑子多想想就会有你结果的。即使结果不理想,也会有另外的答案。毛泽东在革命时期曾经说过,“任何英雄豪杰,他的思想意见,计划,办法,只能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他的头脑只能作为一个加工厂而制成完成品的作用,否则,是一点用处也没有的”。毛泽东在这里是想阐明人的思维活动是自然和社会的一个有机统一体。同时毛泽东也认为,思维的动物是可以将信息通过大脑转化成一定的言语系统的。这种言语系统又可以通过人自身和外部的联系和其中具备的逻辑性帮助人获得思维上的解放,让人更加清晰和确切的了解自身和社会。

  人通过思维和外部刺激等达到了统一,了解了自身和社会,这就让人自身和自然、社会达到了有机统一,这个同一的具体的历史的同一。毛泽东就认为,人民也是思想者的主体,人通过思维将自然和社会联系在一起,从而,我们的环境更好的得到完善。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马克思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