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

年轻毛泽东人生追求研究绪论

来源:未知 作者:陈赛楠
发布于:2017-03-07 共3174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绪 论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毛泽东在青年时期就以救国救民、改造社会作为其人生理想,随着其知识阅历的提升和社会实践的丰富,其人生理想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由英雄崇拜转变为教育救国,从探求真理转变为社会实践。青年毛泽东人生理想代表着当时进步青年的共同理想,是中华民族在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难之际,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推翻封建殖民统治,实现国家独立、人民解放,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的精神反映和信念追求。
  
  青年毛泽东人生理想因其成长经历、生活环境、教育背景等,具有一定的个性特征。研究这种个性特征,对于我们当代青年人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准确将自身追求贴近时代要求,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另,如前所述的,青年毛泽东人生理想反映了当时进步青年共同理想和共同追求,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正是这种共性特征,使得当时广大进步青年凝聚在一起,不断地探索国家复兴、民族富强的道路。2012 年 11 月 29 日,在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中共中央总书记***同志首次提出“中国梦”,指出“中国梦”就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由此可见,青年毛泽东人生理想与“中国梦”的根本内容一致,因此深入研究青年毛泽东人生理想与“中国梦”的内在联系,有助于进一步找准“中国梦”的方向,进一步探寻实现“中国梦”的路径,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直以来,国内外研究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文献不胜枚举,研究青年毛泽东人生理想的也非常丰富。自***同志提出“中国梦”蓝图以来,国内外学界也对此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相关文章对中国梦的目标、内容、路径研究较多,但对中国梦的理论依据和历史沿革研究较少,特别是将其与青年毛泽东人生理想加以比较研究的更少。任何一种理论不可能凭空产生,其本质是在新的客观条件下,对过往理论的继承与发展,研究青年毛泽东人生理想与“中国梦”的内在联系十分必要。
  
  (一)国内研究现状
  
  对于青年毛泽东人生理想,伴随着对毛泽东同志的研究,国内学术界出版和发表了数以万计的专着、论文和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国内普遍出现了道德水平下降和信仰缺失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重塑国民共同的理想信仰和价值追求,国内学术界将青年毛泽东人生理想作为一个单独命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主要是从青年毛泽东人生理想的文化渊源、理论背景、具体内容、基本特征和时代意义等方面入手。
  
  张允熠(1994)在《论毛泽东的理想主义》文中认为,毛泽东的理想世界主要由理想社会和理想人格两部分组成,其目的是追求一种公正、平等、自由的社会。该文主要是对毛泽东的理想主义的具体内容及其目的性进行了论述,并呼吁重构理想主义。
  
  贾贵生(1995)在《毛泽东的理想社会观》文中论述,毛泽东理想社会观的基本特征是自由、平等、富裕、高尚;毛泽东理想社会观主要是受到了中国古代农民“均贫富、等贵贱”、“均田免粮”的传统思想、近代空想社会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该文较为全面的论述了毛泽东的理想社会观,并指出了毛泽东的理想社会观的主要缺点是忽视了发展生产力是实现这一理想的最深厚基础。
  
  李泓、金钊(2003)在《大同思想与毛泽东的社会理想》文中指出,毛泽东的社会理想主要受到康有为《大同书》的影响,其心中蕴藏着一个十分美好的理想世界,这个世界的突出特征就是平等。该文主要是对毛泽东的社会理想与传统化大同思想的关联性进行分析。
  
  景君学、刘慧君(2004)在《毛泽东理想主义特征及其渊源探析》文中分析了毛泽东理想主义的特征,认为其具有建设未来理想社会的目的性、重视群众运动和政治运动的能动性、清楚革命道路艰辛的现实性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复归性。该文对毛泽东理想主义的特征做出了较为详细的阐述,有利于认清毛泽东理想主义的实质,便于对比国内外其他理想观的异同。
  
  姜怀忠(2006)在《论毛泽东社会理想的转变里程及实践启示》中分析了毛泽东社会理想的发展变化过程,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一定的经验启示。该文将毛泽东社会理想与当前时代相结合,对我们在新的历史环境下,研究中国发展方向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其研究方法值得借鉴。
  
  李雪、舒琦(2014)在《简论“中国梦”提出的理论依据》中提出,“中国梦”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理想观和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并对“中国梦”提出的理论依据做出了一些探索性讨论。研究青年毛泽东的人生理想与“中国梦”之间的内在联系、两者之间的价值观及其启示,更值得学界研究探索。
  
  (二)国外研究现状
  
  在西方,自古不乏对理想的研究,如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等,都力求为人类呈现一个自由美好的社会结构。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问世,为人类描述了一个并非虚幻、可以通过实践实现的 “人的全面解放”,并结成“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理想社会。对于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组成--中国,西方学者对其发展方向及革命领导人毛泽东的研究较为重视,从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国外一些学者就对毛泽东本人及其思想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如,美国记者安娜·斯特拉在《千百万中国人》和《人类的五分之一》中,介绍了中国革命及其领导人毛泽东,并给出了中国未来走向的答案,就是中国的未来将由中国人自己决定;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客观公正的介绍了中国革命和毛泽东,认为毛泽东是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的持有者和传播者;斯图尔特·施拉姆在《毛泽东的思想》中,认为毛泽东要用他自己的思想和意识来改变这个社会,一心一意要使中国繁荣昌盛,要在世界上恢复她的地位。国外的研究可以说具有其独特的视角和观点,大部分学者对毛泽东的研究基本上持肯定态度,是客观公正的。
  
  三、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阐释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
  
  1.文献研究法。本文力求较为全面的收集国内外有关青年毛泽东人生理想方面的文献、着作及其他论文,通过进一步的鉴别分析相关资料,挖掘反映青年毛泽东人生理想的素材,并进行归纳整理,形成本文对青年毛泽东人生理想的主要观点,并得出有研究价值的结论。
  
  2.阐释研究法。本文对青年毛泽东人生理想的特定背景、思想来源、主要内容和鲜明特点进行了阐释。通过研究青年毛泽东人生理想,分析其对指导当代青年人如何构建的人生理想、正确理解和践行当前共同理想“中国梦”的现实启示。
  
  3.比较研究法。本文采用比较的方式对青年毛泽东人生理想进行研究,比如中西文化之间的比较、青年毛泽东人生理想与中国梦的比较等,分析两者的区别与联系,挖掘其内在规律,以更好地理解青年毛泽东。
  
  四、论文结构

  
  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
  
  绪论:本章简要概述了研究青年毛泽东人生理想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
  
  第一章,青年毛泽东人生理想的主要来源:本章将青年毛泽东人生理想的来源分为思想来源、现实来源和动力来源。其中思想来源主要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三个方面加以论述;现实来源主要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加以论述;动力来源主要从主观动力、客观动力加以论述。
  
  第二章,青年毛泽东人生理想的主要内容:本章将青年毛泽东人生理想分为个人、国家、世界三个层面。从个人层面上,青年毛泽东注重个人修养、追求自我实现;从国家层面上,青年毛泽东注重实践,谋求社会改造;从世界层面上,青年毛泽东追求世界大同。
  
  第三章,青年毛泽东人生理想的鲜明特点:本章采用比较研究的方式阐述青年毛泽东人生理想的特点。其人生理想,兼具时代性和民族性,思想性和实践性,个体性和社会性。
  
  第四章,青年毛泽东人生理想的重要启示:本章在一至四章的论述的基础上,对应青年毛泽东人生理想的三个层面,分别阐述其对当代青年人成才的启示,对实现中国梦的启示,对追求社会大同的启示。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马克思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