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毛泽东民生主体思想的基本内容
4.1 人民群众是民生活动中的实践主体
毛泽东在关注民生的过程中,逐步地认识到“人民群众”这个集体的特殊性。
人民群众的特殊性在于它是推动历史车轮前进的主体力量,劳动群众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脑力和体力劳动者。人民群众在推翻旧制度,创建新制度和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创造着物质资料和精神价值,我们除了要相信人民群众的力量之外,也要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要让人民群众享受到革命与改革带来的变化。纵观历史,不难发现,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有人民群众的身影,经济领域下,人民群众创造着经济价值和社会财富,政治领域中,人民群众踊跃于政界,文化视域下,知识分子作为劳动群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改革发展方向的指明灯。所以,我们应该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1)人民群众是民生实践中的主体首先,在经济活动中,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实践时强调,我们应该让人民群众作为实践的主体,成为经济的主人和主体所有者。人民群众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创造着物资资料和经济价值,为社会经济的腾飞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同样,人民群众中也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所以,不仅仅要看到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而且要尊重人民群众在经济活动中的实践成果,即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经济成果,应该由人民群众自己享用。
毛泽东在人民群众是否是实践主体这个问题上做过很多阐释。毛泽东认为,在封建社会中,封建地主阶级掌握着绝大多数的土地和生产资料,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仅仅占有少量的土地,人民群众在民生实践中没有自主权和决定权,导致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实现。之后,毛泽东提出,要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权,这些所有权应该属于人民群众。这样就使人民群众成为民生经济活动中的实践主体。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提倡,取消帝国主义在我国的一切特权,帝国主义在华投资的企业也被国有企业所收购,国家经济的命脉重新回到中国人民手中。经济的主动权在人民群众自己手中,即人民群众掌握着主动权,就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开展经济活动。这样,人民群众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所有者。之后,毛泽东强调:“中国经济建设的基点,是深信人民群众蕴藏着有无限的创造力和智慧。”在指导全国经济工作中,他分别在社会生产力、技术革命与经济管理三个方面重点强调了我国民生建设必须体现人民群众的实践主体性。
社会生产力方面。毛泽东认为充分发展和解放社会生产力,就必须有效的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因素和利用好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使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在党和国家方面,除了要依靠人民群众外,更要在党的领导下给人民群众提供施展其才华的机会。同时,也要注重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妥善的协调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人民群众在经济建设中取得的一点成就,无论绩效和作用的大小,党和人民多应该尊重,支持和鼓励。
技术革命方面。在技术革命活动中,毛泽东不仅倡导独立自主,努力研发有自己专利权的先进技术。而且要调动一切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因素,充分挖掘人民群众中掌握技术的劳动者,让他们投身到经济活动中,将他们的智慧与技术水平转变成促进经济发展的社会生产力。鼓励科学家走出实验室,从实践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和灵感。在实践中,毛泽东亲自带领着人民群众,领导了数场技术革新。他说:“在一切能够使用机器操作的部门和地方,统统使用机器操作,才能使社会经济面貌全部改观。”技术革命,按照毛泽东的理解,就是在人民群众所拥有的技术基础上进行一次革命,并得到一个根本性的改变,使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
经济管理方面。毛泽东在指导经济工作中制定了一系列经济管理的规章制度,为了保证经济活动中的民主管理,从而深刻体现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他规定了在企业中应该推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和职工代表大会制,职工代表的话语权代表着职工的利益,应该毫不懈怠的为职工谋福利。之后,还提出了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工人、干部“三结合”和“两参一改三结合”的思想等等。
此外,他还提出关于提高经济管理的经济效益问题,关于正确对待外国经济管理经验的问题,关于加强经济管理的思想政治工作问题。
以上是毛泽东关于人民群众在民生经济活动中是如何体现其实践主体性的,无论是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创造经济历史这个角度出发还是从人民群众自身蕴藏着不可估量的力量来改变落后的经济面貌这个事实出发,都足以证明无论在过去战争年代还是当今和平年代,社会前进的伟力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人民群众就是民生建设中的实践主体。
其次,毛泽东曾经说过,“经济的发展是为政治服务的,”他在革命时期曾经强调目前中国根据的经济建设要服从和服务于革命战争这一伟大的政治。无论是在最艰难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都十分重视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他主要从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和人民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来阐述人民在民生政治中的主体性。
在基本政治制度上。新中国成立之际,毛泽东就创立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在政体上,他推崇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毫无疑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无疑是让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通过人民代表得以体现,使人民群众在政治实践活动中有话语权,真正凸显人民群众在政治活动中的主体性。
在毛泽东热烈企盼中国这个社会主义国家应当是既强大,又可亲的实例中也可以看出,人民群众在政治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不断的在提升。毛泽东在重大会议中一直真诚地希望中国这个社会主义国家“可亲”应该表现在党和国家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上。他一直强调党和国家机关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且要虚心接受人民群众的批评和建议。毛泽东又提出,在社会主义这么优越的制度下,国家与人民群众完全对立的现象消失了,国家的主权回到了人民群众手中,人民群众成为了民生政治实践中的主体。但由于受历史和阶级的影响,人民群众掌握的权力还需要通过自己的利益代表者来实现。国家仅仅成为一个管理的机器,而不再是在人民群众头上作福作威,剥削人民群众的劳动果实。由此可以看出,人民群众在党和国家心中的地位,将决定着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保障和落实。毛泽东一直强调,人民群众打下的政治基础,和谐的政治环境,应该由人民群众来享用,人民群众才是政治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所以,毛泽东多次强调党内坚决不能滋生官僚腐败的现象,他认为,“就其社会根源来说,这是反动统治阶级对待人民的反动的作风的残余在我们党和政府内的反映问题”。产生官僚主义作风的根本原因就是脱离了人民群众,没有走群众路线,没有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但是,仅从制度和规定上来要求党内人士不能滋生官僚主义作风,只是从表面上解决了这个现象,要从根本上解决,还需要从社会性质上进行转变,只有从社会根源上根除官僚主义作风,才能保护好人民群众的胜利果实。另外,在具体的工作方面,他严格要求党和国家领导人要以正确的指导思想积极引导群众和切合实际的方针政策来指导群众,把人民群众的事情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并且要有针对性的,有组织的下基层考察民情,倾听人民群众的声音,也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先做群众的学生,再做群众的先生,以确保党的工作路线的正确方向。在毛泽东看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一宪法的真正内涵,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群众是权利的主体。党和国家不仅要体现出人民群众在政治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使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胜利的果实,而且要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最后,在文化视域下,毛泽东认为国家的文化是一国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又服务于该国的经济和政治。所以,重视文化的建设也是刻不容缓的历史使命。
毛泽东曾经指出,在革命的特殊时期,“文化”这一词语带有浓厚的民族感。它不仅带有自己本土国家文化精髓的符号,也吸收着世界文化的经典之处。这种文化还是科学的,因为它主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张在社会生活中实事求是。当然,这种文化也是人民大众的文化,它代表着人民大众的利益和声音,也服务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大众,并逐渐形成自己本土特色的文化素养。由此可见,这种民族的大众的革命文化是革命的最坚实,最有用的武器。在革命实践中,这种文化的所携带的力量应该是革命总战线中应该所具备的,而实践活动中的文化工作者,是文化战线的领导者和代表。
文化工作者在革命的实践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的主体地位是否凸显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性问题之一。毛泽东认为,知识分子的主体地位与革命事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毛泽东在革命战争时期对知识分子的地位与作用更作了较为详细的界定和探究。第一,毛泽东在革命时期说,“知识分子是革命的先锋队”,当革命的势气如火如荼的高涨时,知识分子就是我们的干部,他们运用坚实的理论基础为革命战争提供有力的证据和指引正确的方向。
革命没有知识分子的参与,革命的胜利也是不可能的。毛泽东还提出,工农群众应该多向知识分子学习较为先进的技术和知识,并充分运用到自身的民生实践中,坚决不能与知识分子脱离关系。由此可见,人民群众在文化领域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他们是文化活动的主体,吸收中外文化精髓的同时创造着民族的、大众的灿烂文化,为中国经济的腾飞和制度的完善保驾护航。
4.2 人民群众是民生实践中的价值主体
首先,人民群众是民生实践中价值创造的主体。在经济学中,价值是使用的最多的一个词汇。按照经典经济学的诠释,价值就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人类劳动的一种体现和报酬,也证明一切经济活动的价值是由人类创造的。同样,从哲学角度看,一切经济价值都是人民群众所创造的,人民群众是经济价值创造的主体。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一个关系范畴,而并非一个独立的实体范畴,在主客体发生关系中产生价值,是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的统一。上文已经论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价值方面,人民群众就是价值创造的主体,在历史进程中,主要表现为创造物质价值、精神价值以及整个社会的价值。 第一、人民群众是物质价值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的同时,创造着人民群众生活资料的必需品,物质资料是人民群众生产与生存的基础,人民群众在民生实践中为生产与生存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资料。所以,人民群众是物质价值的创造者,同时,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主体。因为,人民群众在各自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随着时间的流逝,日积月累的实践经验会转化成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力量,人民群众在这股精神力量的支撑下,积累了奠定文化知识的素材,再经过人民群众的精细加工,这些知识将转化为系统地,理论的知识。系统的,理论的知识一旦被人民群众所掌握,将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当然,物质财富的理解也会为精神价值的创造打下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人民群众在民生实践中不仅创造着自身所需要的物质财富,也创造着精神价值。最后,人民群众在民生实践中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人民群众在社会工作中,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推动历史车轮向前进,纵观历史,每一次革命与改革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其次,人民群众是民生实践中价值评价者。毛泽东在革命的实践中意识到,人民群众是价值主体思想是以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为哲学基础,这种思想也是在中国革命实践的历练中逐步形成的,充分的表达了毛泽东人民主体思想的具体内涵与意义。同样,人民群众是价值主体思想的形成,决定着毛泽东是以人民群众为价值评价者的价值取向。毛泽东重点强调说:“我们应该以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并非是只看到局部和目前的狭隘利益的功利主义者,而是真正的从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具体从经济和文化领域分析:
在经济方面,毛泽东要求,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建国以后,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强调农业、工业、商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同等价值作用的同时,并且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还提出了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和按劳分配的经济价值原则。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群众利益为出发点和目标的实际贯彻,他还要求中国共产党要关注到人民群众的生活方面,要求党中央从上到下都要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要提到议事上来,并且要认真对待人民群众所遇到的每一个问题,也就是必须从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出发,人民群众无小事。在文化视域下,毛泽东强调人民群众作为文化活动中的实践主体,其价值取向决定着他们是否真正的在为人民群众服务,真正的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所以毛泽东要求知识分子在实践中要多与工农群众接触,深入到工农群众的生活中去,和工农群众融为一体,这样的知识分子才是人民群众的一部分。另外,部分知识分子在接受艰苦奋斗前缺乏必要的准备,尤其是有部分知识分子自视清高,不愿意和工农群众接触,也不愿意去尝试民众的生活,导致他们的理论与实际相脱节,这样,他们所建设的文化是不完全代表人民群众的文化的,不是大众的文化。脱离人民群众这个集体的文化是不可取的,是漠视人民群众主体性的做法,所以毛泽东指出不融入工农群众生活的知识分子将会成为反革命的群体。事实也证明,知识分子就必须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知识分子是否与工农相结合最主要判断方式就是他们的价值选择是否把自己当作群众忠实的代言人,如果脱离人民群众,做的工作都是群众所不需要的,那么他们的工作都是没有必要的,也是没有前途的。
综上所述,人民群众是民生建设中的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不管是在经济、政治还是文化领域都不乏有出色的精英,鼓励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于民生建设中,同时,也应该要尊重人民群众的胜利果实。
一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这一时期,毛泽东在科学地解决中国革命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的同时,已初步提出了对外开放的思想。首先,毛泽东通过对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相互关系的科学分析,提出了中国革命必须力争外援...
民生实际上说的就是人们的生计问题。由于人是国家和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所以民生问题能否得到妥善解决,是关乎社会和谐国家稳定的大问题。作为党和国家第二代领导人的邓小平,一直非常关注民生问题,并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提出了一系列改...
绪论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毛泽东在青年时期就以救国救民、改造社会作为其人生理想,随着其知识阅历的提升和社会实践的丰富,其人生理想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由英雄崇拜转变为教育救国,从探求真理转变为社会实践。青年毛泽东人生理想代表着当时进步青年的...
第1章青年毛泽东人生理想的主要来源青年毛泽东人生理想主要来源于家庭、社会等现实环境和中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等文化思想。在当时的时代和文化的背景下,青年毛泽东受爱国主义思想的影响,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不断完善和丰富了其人生理想。1.1青年毛...
民生问题不仅仅是现代社会的热点问题,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非常重视民生问题.纵观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可以说是一部民生问题贯穿始终的奋斗史.毛泽东同志作为我们党的创始人之一,对民生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他的民生思想散发着无尽的光芒,照亮了我们探索的民生...
在争取中华民族独立和振兴的历史征程中,毛泽东不仅以他彪炳史册的伟大实践和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所创立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深深影响了20世纪中国历史的进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理论基...
结语毛泽东的妇女解放思想自产生到成熟,到后来广泛的在全社会形成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已经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了。在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的感召下,在新中国一系列法律制度的保障下,几代妇女持续努力,第一代走出家门,第二代走入职场,如今,妇女不再是沉默...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必然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的真理。列宁曾经指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到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1].这也预示着中国由近代以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建国初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转变具有历...
摘要民主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一个古老而又常青的话题,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矢志不渝地探索与奋斗。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在追寻民主的征途上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同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奠基人,毛泽东为了实...
五四时期,当毛泽东面对马克思主义、实用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潮水般涌入中国的种种主义,种种学说时,他还没有得到一个比较明了的概念.[1]毛泽东并非一开始就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他的思想发展有一个历经多种比较不断扬弃进而作出最终选择的过程。一在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