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美术论文 >

诗与画的关系及其蕴含的古典精神(本科)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11-15 共5046字

  题目:诗与画的关系及其蕴含的古典精神

  目录
  
  摘要(详见正文)
  
  导语

  一、人类精神产品中的古典精神 
  
  二、诗与画的关系
  (一)画--无言的诗
  (二)诗--有声的画
  (三)诗画通融     
  
  注释 
  
  参考文献
  

  以下是论文正文

    摘  要:古典精神是一个民族文艺传统的精髓,对于理解传统美学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改造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丰富我们的精神财富增强人的心灵能力。本文基于自古就有的“诗画同源”之说,从诗和画的立场出发,谈论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有曾出现过的人类古往今来那种不变的高尚情感;那种与永恒、崇高、理想以及爱相关的情感;那种与正义、同情之心、怜悯之心相关的情感;那种在人类历代精神产品中体现的人与命运搏斗的过程中体现的那种豪迈、感叹的思想文化成果,即古典精神。  
  
  关键词:古典精神   绘画   诗歌     
  
  导语
  
  学者余虹注意到在当代生活中,文学艺术越来越无足轻重,它接受了xuwuzhuyi的立场,拒绝精神价值:“当代文艺愈来愈彻底地融入大众文化工业,成为日常消费的一部分,其精神性品质几乎消失殆尽” 。    而我们当代人蓬勃的朝气也为之躁动,漂泊的灵魂使精神痛苦而日益浮躁。在这么一个思潮泛滥,灵魂碎片四溅的时代,寻找我们的家园归宿,寻找自我灵魂的完整,就具有更为现实迫切的意义。而这种寻找根基就在于——“古典精神”,这也是写作本文的意图所在。 
  
  一、人类精神产品中的古典精神 
  
  虽然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自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人不是作为个体独立存在,人作为主体是在同宇宙秩序的关系中得到规定的,那是“天人合一”的阶段;中世纪时代,基督教教会成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它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把上帝当做绝对的权威;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思想,即人性的解放,人欲的满足,个性的张扬,人权的尊重,平等自由博爱的人文哲学的基石;工业革命时期的浪漫情怀,重在情感、价值观的体验;启蒙运动号召人们用理性力量构建更符合理性和人性的社会的历史阶段,有曾出现过的的思想文化成果。但我们在这里重视的背后是人类古往今来那种不变的高尚情感,那种与永恒、崇高、理想以及爱相关的情感;那种与正义、同情之心、怜悯之心相关的情感;那种在人类历代精神产品中体现的人与命运搏斗的过程中体现的那种豪迈、感叹——这是本文中使用“古典精神”这个概念的内涵。  在这样一个繁华盛世却又不乏精神落魄的时代,我们应彻底敞开心扉 ,以我们真诚的灵魂去拥有她,以艺术家般悲悯泪水去洗涤她 ,以诗人般的情怀提升她。也许古典精神不能矫正现实,但确实在鼓舞人类不断作矫正现实的努力。 
  
  二、诗与画的关系
  
  本文从画和诗各自立场出发,来谈论诗与画中的古典精神。是基于诗与画的融通,及辩证统一的关系。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艺术是生活的提炼,这表现在诗歌中也同样是极为明显的。文学和艺术的融通,是艺术思维发展的根本法则,也是文艺创作的基本运动规律。中国文学发展史及中国艺术发展史都充分证实这个问题。  达·芬奇对艺术进行比较时说道:“绘画是看得见听不着的诗,而诗是听得见但看不着的画”。屈莱顿称:“绘画和诗歌是两姐妹,它们在那个方面都如此相象,乃至互借名称和职能”。也有人说“诗歌像绘画”。诗歌与绘画,从根本上说,都属于模仿艺术。  但不同的是画有着笔墨美,而诗有着音韵美;绘画是一种绘画语言,而诗歌则是文学语言;绘画表现的是形象,而诗歌表现的则是意向;绘画描绘的是线中的一个剖面,是空间性的;而诗歌描绘的则是一条线,是时间性的。读诗,读出的是一种心情,读出的是一种氛围,所得到的所感到的是一种说不出的美! 而观画则讲究画和诗的完美结合。绘画,显示出的是视觉的享受,是绘画艺术家把体验到的美经过巧妙加工后呈现在观者眼前的美,很是难以言述。  诗歌与绘画既是通融的,又是辩证统一的。当然,无论是诗情还是画意,都是神圣的存在,也是灵魂高贵的存在。  的确,当我们看到一件优秀的绘画作品时,或许无法分清诗歌与绘画的界限。但是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得到了双重的享受,站在绘画或者诗歌的立场上审视诗歌或者绘画,亦是欣赏其中的古典精神,那是来自于文字与图像的心灵对话。   
  
  (一)画——无言的诗
  
  1、当代画家朝戈与丁方  画家朝戈与丁方,正是当代中国坚守精神生活与人文价值的艺术家。当众多的艺术家被艺术现代性的风暴席卷而去的时候,他们在神圣的启示下抗拒了这种席卷,当众多的艺术家沉溺于人性放纵的狂欢时刻,他们在神圣启示下抗拒了这种狂欢。 他们所探求的是人类有史以来具有支撑作用的那种人文精神的理念,虽然在我们的时代这是少数,但它却是一种重要的存在。  他们的作品都将广阔的风景与人类思想史所拥有的深邃底蕴结合起来,显示出了对自然的崇敬,这样一种神圣感。  朝戈一直把艺术和它所经历的时代的某种真实的存在联系在一起,他认为艺术的困难就在于它必须跟那个时代所产生的思想感情,以及那种莫名的、难以捉摸的情绪以及一种精神本质联系在一起。他作品中的人物都不同程度的具有某种紧张与不安,这也正是这个时代的普遍精神状态的映射。他的作品为达到这一目的作了极大的努力,进而获得了一种历史感。有人称这些作品似乎回到了其早期的平面性,在语言的平面化中却加强了历史的维度与精神的厚度。  丁方的作品之中,人与自然的融合,具有了某种“天人合一”的永恒意味。他将“神圣”称为价值上的“更高的存在形态”,在向往神圣存在不断跃动姿势之中,人才获得了自己价值身位,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读他的艺术,就能够读出他精神上的痛感,他是一个积极的悲观主义者,又是一个悲情的理想主义者。但是唯其悲观,才具深度;唯其积极,才存希望。  不可否认,在古典精神的引导下,他们以自己质朴的,精神的,以及心灵的方式,引起本民族对于所生活的自然地貌的自豪感、一种诗意的依恋与生存的联系。 
  
  2、荷兰后印象派梵高  梵高短暂的一生,围绕着宗教、艺术和文学三个焦点打转。他的创作主旨是力图表现画家对自然和尘世中一切真实东西的敏锐感受及独特理解。这不单纯指视觉艺术本身的表现力,还有其宗教、文学上的精神,因而他的绘画是要表达某些像音乐一样抚慰人心的东西。他要画出那些曾经用神圣的光环来象征的,现在则以实际发光和颤动的色彩来表现的,永垂不朽的男男女女。  梵高注重绘画与文学之间的沟通,是因为他要像无数关注人类命运的作家一样来思考问题,然而这是一些超出画家们普遍关心的技巧之外的,而在他看来是必须要思考的问题。例如农民的生活、人性的本质等。  他将神置于自然当中,又将其融入了自己的画面。在自然中寻求超自然。他画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向日葵代表着平民之花,但却表达着神圣的情思,表达着对崇高者的爱。  他在不可遏止的疾病的焦灼中说:“我以生命为赌注作画,为了它,我已丧失了正常人的理智,面对一种把我毁掉的,使我害怕的病。我的信仰仍然不会动摇!” 加歇医生说这是一个神经错乱者最清醒的话,他甚至比健康人更清醒、更自觉。也许精神病毁掉了梵高本人,但成就了他的艺术。    
  
  梵高的一生里,充满了世俗意义的“失败”:名利皆空,情爱亦无,贫困交加,受尽冷遇与摧残。他一生只卖出一幅画,但是在商业化的今天,为什么梵高每一个纸片反倒成了“全人类的财富”?我想正是他所拥有着的这种崇高的﹑献身的以及神性光辉的穿越,才是人们对他拼死为人间换来了艺术的崇高与辉煌肃然起敬。 
  
  (二)诗——有声的画
  
  1、国内诗人海子  对于诗歌,只能说是爱好,无从谈精通,在此只能说是班门弄斧的浅谈一下我喜爱的诗人,以及他们的古典精神。  在评论界有很多评论家自作主张将海子与西川、骆一禾归为“新古典主义”,我想是有道理的。因为海子曾说:《诗经》和《楚辞》像两条大河哺育了我。  在此,我想强调的并非他是古典主义,而是谈及折服了我,又启迪了我,同时令世人景仰,叹服的他的古典精神。海子诗歌的神性感悟首先表现在精神信仰上,诗人先写到人对神的爱,又写了神对人的爱,这两种声音的相互交织,和谐有序。一如他诗歌中的两个世界,爱使人类和神祗两个世界的存在变得生动而又有意义。  1987年,也就是我出生的那一年,海子完成了他七部书里最完整、最有涵括力的一部,是七部书的“顶峰”——《土地》。土地构成了海子诗歌最为辽阔吧,最为原始的语境,为海子提供了无尽的源泉。这块神性的土地里的一颦一笑都构成了他全部的记忆,使他产生了创作的激情。   
  
  他渴望使自己居于这样的一个大地,充满神性与诗意光辉的大地之上,大地不仅是他的栖居地,更是他精神的故乡。  虽然我也伴随每季麦子的成长,对他的“精神乡愁”深深体会,那种让人难以企及的美。他把乡土情结独自揽入怀里扎根于生命中纠结着!给中国农业诗歌带来了一次回光返照!  海子25岁,他走了,但留下了灵魂。他的离去是献给农业文明的祭品,他是一位诗人,亦是一个善良而偏执的农民。他选择了“殉诗”,他对大自然的爱是无私的,是博大的,是崇高的,是宽容的。  另外,海子是一个有基督情结的人,尽管他不是受洗的教徒,但是《圣经》一直是他随身携带的书。没有哪一样宗教像基督那样关照人类与世界,真正以救赎世界与人类为目的。而他极度渴望成为神子,来拯救他认为需要拯救的事物。正如荷尔德林所说:“哪里有危难,哪里便出现拯救。”最近电影《阿凡达》火热上映后,我一直在想,如果海子在,他一定可以担当那个阿凡达,因为他们一样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渴望已久的具有一种伟大的创造性人格,成为一种崇高而意义非凡的献祭的仪典,使得他的作品的神性得以发挥,在诗歌王国的天空中光彩夺目。他,一个靠精神过活的诗人走了,但精神永恒。  可以说,海子将古典精神发挥的淋漓尽致,也正是如此让世人震撼的。有他的精神:“如论怎样的境遇,都会春暖花开。” 
  
  2、德国诗人荷尔德林    谈到海子就不得不提及荷尔德林,因为他是海子十分推崇的一位诗人。以前读过他的一些诗,写的很好,但是却很难懂,需要反复体会、品味。  他给人类留下了崇高的、永恒的、神圣的精神。有人说他是一位“真正的民族青年”,是人民之声的宣告者。在纳粹时期,他担当了“预言家”和“宣告者”。他曾含泪表白:“我想要并且继续是德国人”。  他追问:“如此深藏于内心的宝藏,爱怎样才能认识它?”代替精神的“于自身-存在”,他宣告曙光的来临:“神圣朝着爱走来。身内为无,身外才是万有。”  “自然的神圣性,与自然赋予的理念不同,它是基于人性赠予自身的自然。”神和人不分离,而是相向走来:“人是神,只要他是人。他是神,他才如此美。”美升华为神圣。    很喜欢他的一句话:“假如大师使你们恐惧,向伟大的自然请求忠告”。那是他忠告青年诗人的,但我觉得,这将受用于每一个人。这也是我的老师徐福厚先生曾对我说的一句话:“不要凭空画,要向大师学习,向自然学习。”  他把风景和元素完美的结合成大自然,并将自然和生命融入诗歌,从此便成就了永恒——在古典精神的引导下所成就的永恒。 
  
  (三)诗画通融     
  
  诗画是通融的,同样诗人和画家也是可以相互吸引的。或许是基于思想的一致,如同海子热爱梵高一样,很难不说是因为古典精神的情愫。  海子很是热爱梵高,据说他在昌平的住所,门厅里迎面贴着一幅梵高油画《阿尔疗养院的庭院》的印制品,显示出他对这位命运坎坷画家的钟爱。他为梵高作了传,用他绚丽的诗句,将梵高的生命演绎。  海子的诗歌神学不是孤立的。而是许多艺术大师,其中就有梵高、荷尔德林的总结和创作结果,他们都是海子诗歌的神父。可以说梵高在其艺术行为上和精神世界上的独特气质给海子诗歌创作极大的灵感和动力。 
  
  梵高在植物中选择生命的神圣之光是“向日葵”,而海子在中国的“向日葵”则是麦子。他们都在讲述生命与自然之间丝丝缕缕的联系。  当然不只是海子与梵高,包括所有逝去和生存的伟大艺术家,哪怕生前寂寞无名,也一样复活在当今时代。他们穿越了时空、岁月、派别、专业,都彰显出无比的生命力。  真正的伟大的艺术,都是作品加上他全部的生命。  他们的作品不单单再属于读者和观众,而更多属于他们自己灵魂深处隐密的东西,属于诸神。  他们的灵魂会相遇,因为古典精神的牵引,他们将如岩浆般,辉煌而炽热的爆发,因为大爱,因为无私,因为共同拥有者古典精神   
  
  注释: 
  〔1〕余虹《艺术与精神·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年12月 第1版,第1页。 
  〔2〕荷尔德林,《荷尔德林全集》,第三卷,斯图加特版 1957版,196 页,172行。     
  〔3〕荷尔德林,《荷尔德林全集》,第三卷,斯图加特版1957版,196页,181行。     
  〔4〕荷尔德林,《荷尔德林全集》,第三卷,斯图加特版1957版,79页,141行。 
  
  参考文献: 
  1、余虹《艺术与精神·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2、吴冠中《文心独白》,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2006年8月版。
  3、邓平祥 《精神的艺术—丁方艺术略论》,中国批评家网,2002年1月14日 。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美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