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油画家的“西藏情结”
自古以来,西藏因为偏远的地势和较高的海拔,一直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使无数人心驰神往。自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之后,很多油画家都对西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前往西藏进行采风和创作。这里独特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不但激发起了创作者的灵感和热情,还让他们深深爱上了这片土地。有的画家曾先后几十次不远万里的进藏写生,有的画家则扎根于这里,这些成为了中国油画发展历史上一个独特的现象。自称“嫁给西藏文化”的西藏美术家协会主席韩书力曾坦言:“每一个油画创作者都难以拒绝西藏的诱惑,这里景色、历史和人文,都让油画创作者形成了一种浓重的西藏情结。”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情结,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画家们聚集在这里,让西藏题材油画成为了中国美术创作中一个从未衰退的热点。
二、西藏题材油画的多元化表现分析
1.记录西藏变化的董希文
董希文是20世纪中国油画大家,其代表作《开国大典》曾受到过毛主席的热情赞扬。1954年到1961年,他曾经三次进藏,创作了多部展现西藏变化发展的佳作,充分体现出了其对西藏和藏族人民的热爱。
1954年,董希文跟随解放军文工团第一次进藏时,正值康藏公路建成通车,他创作出了《春到西藏》这幅佳作,记录下了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作品采用了风景画的形式,先是着力表现天空和田野,以此来表现春天到来的景象,之后,董希文又对人物进行了重点刻画,画面中,一个藏族女子正远远望着奔驰而来的汽车,而她身后的两个藏族男青年则迫不及待地朝着汽车跑去,画家通过对景色和人物的描绘,从侧面展示出了藏族人民的喜悦之情。1961年,董希文第二次进藏,当他看到藏族人民田地里辛勤劳作的场景后,随即创作出了《千年土地翻了身》这幅作品。画面的远端是连绵起伏的雪山,近处则是一片开阔的田地,一个扶着犁具的年轻女子正催赶着两头耕牛前行,身后犁过的土地露出了黑色的深层土壤。农民在田地里劳作本是一件很普通的事,但是对于西藏人民来说却来之不易,因为,在解放之前,西藏一直都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并没有自己的土地,而1960年的土改政策让农民成为了土地的主人。
从这两幅作品可以看出,董希文所描绘的都是自己的所见所感,真实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后西藏和藏族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
2.见证西藏发展的潘世勋
与董希文对重大事件的描绘不同,潘世勋可谓是西藏发展变化的见证者。从1955年到2010年,潘世勋曾经三十多次进藏,每次都要居住半年以上的时间,长时间的西藏生活,使他目睹了西藏变化和发展的全过程,而他的油画作品正是对这种变化和发展的真实再现。
在20世纪60年代,首次进藏的潘世勋主要以西藏人民的生活为表现对象,如《翻身曲》就是对西藏废除农奴制后人们欢庆景象的真实描绘,画面正中是两个骑在牦牛背上青年男子,他们的身后是一群载歌载舞的藏族同胞,每一个人脸上洋溢着当家做主的喜悦之情。1985年创作的《果洛盛装》中,潘世勋对藏族同胞的服饰进行了重点描绘,画面中有十多位藏族青年男女,每一个人都身着藏族的传统服饰,画面正中的女子尤为突出,她头戴有红绿色绒饰的圆顶小帽,上衣是齐腰的小袖短衣,下身是黑白花纹相间的长裙,胸前挂着九眼天珠,双手也带满了金灿灿的首饰。当时很多人都将此作视为一幅装饰画,而潘世勋解释,他之所以选择以服饰作为主要表现对象,其实是想突出一种生活的变化。改革开放前的西藏,只有少数富裕人家才有这种豪华的服饰,而改革开放后,很多寻常百姓也盛装打扮起来,这正是藏族人民生活走上富裕的体现,由此可见画家对藏族人民生活的了解和熟悉。而到了2000年前后,潘世勋又将目光投向了西藏城市的发展,在《街头》《背影的高原中》等作品中,都出现了很多现代化的事物和景物,体现出了西藏的与时俱进。所以说,潘仕勋的油画创作是与西藏的变化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3.描绘西藏乡土的陈丹青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油画界曾刮起过一阵“乡土风”,该种风格主张以农村和农民为主要表现对象,通过对最原始、最真实生活状态的描绘来赞美人性,而陈丹青正是该种风格的领军者之一,他来到西藏后,发现了西藏风情和乡土风格的一致性,创作出了《西藏组画》这一中国乡土油画的典范之作。
1980年,陈丹青第二次进入西藏。在他看来,内地很多城市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都已经失去了传统的面貌,人们的思想和性情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相比之下,唯有西藏还是一片净土。所以进入西藏后,他将目光投向了普通农民的普通生活,创作出了《西藏组画》这部精品。如《牧羊人》以广阔的草原和密集的羊群为背景,描绘了一对深情相拥的藏族情侣。草原和羊群是西藏司空见惯的场景,画面中女子也没有姣好的面容和身材,甚至有些“土气”,然而这一切却是那么的真实,这种真实场景下的真情描绘,反而给了观众以更加深刻的情感触动。《进城》描绘的是一对农民夫妻走在进城路上的场景,走在前面的男子步伐轻快,神采奕奕,似乎已经对进城迫不及待,而跟在后面的女子却显然有一些忐忑,紧紧拽着丈夫的胳膊,好像对第一次进城感到紧张和好奇。或许在其他画家看来,西藏是贫穷的,农民是粗俗的,但是陈丹青却恰恰与之相反,他笔下西藏是纯净悠然的,农民是朴实真诚的,让我们从一种高度写实的情景中探求到了真挚和自然、纯真与崇高,使心灵得到了一次彻底的净化。
4.展示西藏精神的于小冬
1983年,陈丹青的《西藏组画》展出后,给了很多青年画家以巨大触动,这其中就包含刚刚从鲁迅美院毕业的于小冬。1984年,他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到西藏大学任教,而从此以后,西藏就成为了于小冬笔下唯一的表现对象。而且与其他画家们不同的是,于小冬对西藏的宗教和信仰十分痴迷,他执着于人物精神的展现。如作品《渡》描绘的是藏族人民乘船去寺庙朝圣的场景,画面的远景是一片一望无际的水面,近景则是坐在木船上的人们。在构图方面,于小冬特意使用了最为稳定的三角形构图,以此来衬托这些信徒们的虔诚之心。在具体描绘方面,于小冬对人物的神情进行了重点刻画,所有人的神情都十分坚定,营造了一种庄重的氛围。《转经道之红、白、蓝》组画是《渡》的西藏宗教情结的延续,在情感表达上与《渡》一脉相承,并在精神力量的展示上有了很大的提升。《转经道之红》中以红色为主,僧侣红色袈裟、寺庙的红色砖墙等都让我们感到了一种生命的力量;《转经道之白》中以白色为主,天空的白云和人们身着的白衣都向我们展示出了生命的纯洁;《转经道之蓝》以蓝色为主,所有人都在蓝天下虔诚的叩拜着,让人们感受到了一种生机和希望。
而且该组作品在绘画语言也更加成熟,成功塑造出了新的西藏人物群像。相对于其他画家的作品来说,这种精神描绘是于小冬西藏题材绘画中所特有的,使该类题材的油画有了更加深厚的文化和精神内涵。
综上所述,西藏题材油画从上个世纪50年代发展至今,已成为了中国当代美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作者和作品之多、作品质量之高,都是其他题材油画难以企及的,体现出了创作者们对西藏和藏族人民发自内心的向往和热爱。进入21世纪后,西藏又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作为当代油画创作者,应该以多位前辈为榜样,继续关注和表现西藏,创作出更多的佳作,使西藏题材油画成为中国油画发展历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见证并记录着西藏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李昌菊.《雪域高原的民族写照——油画本土化历程中的西藏题材》.美术,2008(06).
[2]高波.《从西藏主题绘画说写生与油画民族化》.文艺研究,2011(08).
[3]邱志杰.《为什么去那里?——关于西藏题材绘画的调查》.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07(03).
[4]刘畑.《关于“西藏题材绘画”调查过程的概述》.当代艺术与投资,2007(10).
唐卡(Thangka)也叫唐嘎,或者唐喀,系藏文的音译,在藏语中为平坦宽广的意思,也有印章和印制之意。唐卡绘画是指刺绣或绘画在布绸或纸上的彩色卷轴画,用于宣传宗教教义、装饰寺庙佛堂或者信徒积累善业和功德。其凝聚着藏族人民的信仰和智慧,记载着民族发...
黄秋园(19141979),江西南昌人,名明琦,字秋园,号大觉子、半个僧、清风老人,是中国20世纪一位借古开今的绘画大师。黄秋园最擅长的就是山水画,他的山水画不同凡响,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上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着名美术史学家、美术评论家薛永年曾经这...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黑龙江省境内,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下游的三江平原之上,佳木斯市、同江市、饶河县、依兰县等地。由于赫哲族人过去穿鱼皮衣,所以被人们称为鱼皮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造就了赫哲族人独特的生活方式...
一、工笔画的概念中国自夏商周起至元明清历代社会中一脉相承的绘画形式称为中国画,其涵盖工笔、写意等形式,以元明清文人画为主流创作方式,集诗书画印于一体,凭笔墨架构而重笔法气韵。盛行于唐代的工笔画作为其中重要一支,尤擅以精谨细腻的笔法、明丽典...
王蒙,字叔明,自号黄鹤山樵,元初著名大画家赵孟頫的外孙,与倪瓒、黄公望、吴镇并称为元代四大家。王蒙一生致力于对绘画的研究,在绘画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王蒙的画风苍茫辽阔,绘画语言丰富多彩,笔墨技法独特精湛,尤其开创了密体山水画以及解索皴...
中国画的笔墨语言是宝贵的民族财富,其独特的审美内涵和艺术特征是区别西方传统绘画的主要标志。中国画笔墨既是造型手段也是表现方法,是评价中国画艺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其内涵可以分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指绘画的工具和材料,即笔和墨的本身;第二方面指...
明代中叶以后,文人画风渐变,画坛流派迭出,尤以吴门为最.吴门画派以江南姑苏为活动中心,普遍长于山水、人物,奇才辈出、名家众多,而其中被誉为异才圣手的仇英最擅山水的勾勒描摹,他自成一系,出类拔萃.仇英,表字实父,后取号十洲,太仓人,初为漆工,自习丹青,苦学...
在与传统审美意识联系过程中,新水墨是利用自己特有的感悟能力与内在表现能力,在两种原本互相平行的文化体系和绘画创作中达成某种契合,从而创造一种新颖而又别致的语境和语汇,这可能是当代水墨生存与不断勃然兴起的内在根据.新水墨是中国画当代艺术发展的一股...
著名民间艺术家冯骥才考察武强年画博物馆时挥笔题词:应说年画百家好,自是武强天下雄。冯骥才的评价恰到好处地点出了武强年画在历史上的地位。而下面这首民谣则恰如其分地描绘出戏曲活动在武强地区的繁荣:山东六府半边天,比不上四川半个川,都说天津人马...
中国意象油画的民族文化内涵以现在多方面,但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借鉴了传统的传统书法,二是借鉴了我国传统的水墨画;中国意象油画的诗意魅力也体现在多方面,其中重点在于气韵之美以及意境之美两方面,我国的意象油画创作者应该时刻保持中国固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