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美术论文 >

西藏题材油画的多种表现手法分析

来源:未知 作者:学术堂
发布于:2014-12-27 共3050字
论文摘要

  一、中国油画家的“西藏情结”

  自古以来,西藏因为偏远的地势和较高的海拔,一直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使无数人心驰神往。自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之后,很多油画家都对西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前往西藏进行采风和创作。这里独特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不但激发起了创作者的灵感和热情,还让他们深深爱上了这片土地。有的画家曾先后几十次不远万里的进藏写生,有的画家则扎根于这里,这些成为了中国油画发展历史上一个独特的现象。自称“嫁给西藏文化”的西藏美术家协会主席韩书力曾坦言:“每一个油画创作者都难以拒绝西藏的诱惑,这里景色、历史和人文,都让油画创作者形成了一种浓重的西藏情结。”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情结,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画家们聚集在这里,让西藏题材油画成为了中国美术创作中一个从未衰退的热点。

  二、西藏题材油画的多元化表现分析

  1.记录西藏变化的董希文

  董希文是20世纪中国油画大家,其代表作《开国大典》曾受到过毛主席的热情赞扬。1954年到1961年,他曾经三次进藏,创作了多部展现西藏变化发展的佳作,充分体现出了其对西藏和藏族人民的热爱。

  1954年,董希文跟随解放军文工团第一次进藏时,正值康藏公路建成通车,他创作出了《春到西藏》这幅佳作,记录下了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作品采用了风景画的形式,先是着力表现天空和田野,以此来表现春天到来的景象,之后,董希文又对人物进行了重点刻画,画面中,一个藏族女子正远远望着奔驰而来的汽车,而她身后的两个藏族男青年则迫不及待地朝着汽车跑去,画家通过对景色和人物的描绘,从侧面展示出了藏族人民的喜悦之情。1961年,董希文第二次进藏,当他看到藏族人民田地里辛勤劳作的场景后,随即创作出了《千年土地翻了身》这幅作品。画面的远端是连绵起伏的雪山,近处则是一片开阔的田地,一个扶着犁具的年轻女子正催赶着两头耕牛前行,身后犁过的土地露出了黑色的深层土壤。农民在田地里劳作本是一件很普通的事,但是对于西藏人民来说却来之不易,因为,在解放之前,西藏一直都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并没有自己的土地,而1960年的土改政策让农民成为了土地的主人。

  从这两幅作品可以看出,董希文所描绘的都是自己的所见所感,真实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后西藏和藏族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

  2.见证西藏发展的潘世勋

  与董希文对重大事件的描绘不同,潘世勋可谓是西藏发展变化的见证者。从1955年到2010年,潘世勋曾经三十多次进藏,每次都要居住半年以上的时间,长时间的西藏生活,使他目睹了西藏变化和发展的全过程,而他的油画作品正是对这种变化和发展的真实再现。

  在20世纪60年代,首次进藏的潘世勋主要以西藏人民的生活为表现对象,如《翻身曲》就是对西藏废除农奴制后人们欢庆景象的真实描绘,画面正中是两个骑在牦牛背上青年男子,他们的身后是一群载歌载舞的藏族同胞,每一个人脸上洋溢着当家做主的喜悦之情。1985年创作的《果洛盛装》中,潘世勋对藏族同胞的服饰进行了重点描绘,画面中有十多位藏族青年男女,每一个人都身着藏族的传统服饰,画面正中的女子尤为突出,她头戴有红绿色绒饰的圆顶小帽,上衣是齐腰的小袖短衣,下身是黑白花纹相间的长裙,胸前挂着九眼天珠,双手也带满了金灿灿的首饰。当时很多人都将此作视为一幅装饰画,而潘世勋解释,他之所以选择以服饰作为主要表现对象,其实是想突出一种生活的变化。改革开放前的西藏,只有少数富裕人家才有这种豪华的服饰,而改革开放后,很多寻常百姓也盛装打扮起来,这正是藏族人民生活走上富裕的体现,由此可见画家对藏族人民生活的了解和熟悉。而到了2000年前后,潘世勋又将目光投向了西藏城市的发展,在《街头》《背影的高原中》等作品中,都出现了很多现代化的事物和景物,体现出了西藏的与时俱进。所以说,潘仕勋的油画创作是与西藏的变化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3.描绘西藏乡土的陈丹青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油画界曾刮起过一阵“乡土风”,该种风格主张以农村和农民为主要表现对象,通过对最原始、最真实生活状态的描绘来赞美人性,而陈丹青正是该种风格的领军者之一,他来到西藏后,发现了西藏风情和乡土风格的一致性,创作出了《西藏组画》这一中国乡土油画的典范之作。

  1980年,陈丹青第二次进入西藏。在他看来,内地很多城市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都已经失去了传统的面貌,人们的思想和性情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相比之下,唯有西藏还是一片净土。所以进入西藏后,他将目光投向了普通农民的普通生活,创作出了《西藏组画》这部精品。如《牧羊人》以广阔的草原和密集的羊群为背景,描绘了一对深情相拥的藏族情侣。草原和羊群是西藏司空见惯的场景,画面中女子也没有姣好的面容和身材,甚至有些“土气”,然而这一切却是那么的真实,这种真实场景下的真情描绘,反而给了观众以更加深刻的情感触动。《进城》描绘的是一对农民夫妻走在进城路上的场景,走在前面的男子步伐轻快,神采奕奕,似乎已经对进城迫不及待,而跟在后面的女子却显然有一些忐忑,紧紧拽着丈夫的胳膊,好像对第一次进城感到紧张和好奇。或许在其他画家看来,西藏是贫穷的,农民是粗俗的,但是陈丹青却恰恰与之相反,他笔下西藏是纯净悠然的,农民是朴实真诚的,让我们从一种高度写实的情景中探求到了真挚和自然、纯真与崇高,使心灵得到了一次彻底的净化。

  4.展示西藏精神的于小冬

  1983年,陈丹青的《西藏组画》展出后,给了很多青年画家以巨大触动,这其中就包含刚刚从鲁迅美院毕业的于小冬。1984年,他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到西藏大学任教,而从此以后,西藏就成为了于小冬笔下唯一的表现对象。而且与其他画家们不同的是,于小冬对西藏的宗教和信仰十分痴迷,他执着于人物精神的展现。如作品《渡》描绘的是藏族人民乘船去寺庙朝圣的场景,画面的远景是一片一望无际的水面,近景则是坐在木船上的人们。在构图方面,于小冬特意使用了最为稳定的三角形构图,以此来衬托这些信徒们的虔诚之心。在具体描绘方面,于小冬对人物的神情进行了重点刻画,所有人的神情都十分坚定,营造了一种庄重的氛围。《转经道之红、白、蓝》组画是《渡》的西藏宗教情结的延续,在情感表达上与《渡》一脉相承,并在精神力量的展示上有了很大的提升。《转经道之红》中以红色为主,僧侣红色袈裟、寺庙的红色砖墙等都让我们感到了一种生命的力量;《转经道之白》中以白色为主,天空的白云和人们身着的白衣都向我们展示出了生命的纯洁;《转经道之蓝》以蓝色为主,所有人都在蓝天下虔诚的叩拜着,让人们感受到了一种生机和希望。

  而且该组作品在绘画语言也更加成熟,成功塑造出了新的西藏人物群像。相对于其他画家的作品来说,这种精神描绘是于小冬西藏题材绘画中所特有的,使该类题材的油画有了更加深厚的文化和精神内涵。

  综上所述,西藏题材油画从上个世纪50年代发展至今,已成为了中国当代美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作者和作品之多、作品质量之高,都是其他题材油画难以企及的,体现出了创作者们对西藏和藏族人民发自内心的向往和热爱。进入21世纪后,西藏又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作为当代油画创作者,应该以多位前辈为榜样,继续关注和表现西藏,创作出更多的佳作,使西藏题材油画成为中国油画发展历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见证并记录着西藏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李昌菊.《雪域高原的民族写照——油画本土化历程中的西藏题材》.美术,2008(06).

  [2]高波.《从西藏主题绘画说写生与油画民族化》.文艺研究,2011(08).

  [3]邱志杰.《为什么去那里?——关于西藏题材绘画的调查》.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07(03).

  [4]刘畑.《关于“西藏题材绘画”调查过程的概述》.当代艺术与投资,2007(10).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美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