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杜威以"经验"为基础的美学思想研究
【第一章】杜威美学与日常生活审美相结合研究绪论
【第二章】杜威的经验概念
【第三章】经验与审美的关系
【第四章】作为经验的艺术的特征
【第五章】杜威美学与日常生活审美化
【第六章】对杜威美学思想的评价
【结语/参考文献】杜威美学观内涵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3.经验与审美
杜威在建立了一元论的经验观之后,经验自然主义便延伸到了审美经验的方向。审美经验是杜威美学思想的一个核心,对于它的阐释主要集中在《艺术即经验》一书中。在这本书中杜威没有明确提出审美经验的概念,但却对它进行了一些界定。杜威对审美经验进行分析时以经验是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为出发点,审美经验来源于日常经验,一个经验只有发展到具有完整性和完满性时,才能成为审美经验。杜威建立审美与经验的关系,使审美从少数精英所占有转向到普通大众都可享有。
3.1 经验的审美性质。
杜威把经验解释为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生命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由冲突到和谐,当这个冲突有利于生命体与环境之间更为平衡的过渡时,生命就向前发展,审美是生命体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体验,审美经验产生于日常经验之中,日常经验又走向审美经验。
杜威在探究审美经验的源泉时,借助于人的水平之下的动物的生活。杜威从动物的活动来寻找审美经验的源泉,动物不保存过去的经验,而人保存,但对于当下事物形成经验而言,人与动物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可以追溯审美经验的起源。"如果一个人看到魔术师神奇而又紧张的表演是如何吸引观众,看到园丁是如何修剪花园里的植物,以及他看到路人对他花园里的专注的观赏,农民看着田里的庄稼茁壮成长和秋天打谷和享受丰收的喜悦的情趣,你就能领会到,艺术是如何以人的经验为源泉的。"博物馆陈列的先人用过的劳动工具或室内摆设,青铜器、锅碗瓢盆等,这些都是日常生活的体现。许多国家和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审美符号大多是从原始图腾演化而来的,我们发现审美与艺术从来就不曾与日常生活分离,而是紧密相联的。
日常生活中的审美经验是由人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这种相互作用表现为人与周围环境由冲突到和谐的不断交替。人生存于一定的环境中,为了生命的延续必定会从环境中吸取自己所需要的,比如:阳光、空气、水、食物等。每一种需要都是一种缺乏,为了适应环境,生命体必须做出调节,与环境协调,达到和谐。随着生命体与环境发展的不一致,这一和谐被打破,生命体又会做出一些调节来与环境再次协调。但是,这种再一次的协调并不是回到原来的状态,它在成功地经历了冲突与和谐之后,使生命得到丰富,使经验得到圆满。"杜威认为审美经验存在于生命与周围环境的平衡的打破与恢复的过程中,所以以下两种情况不存在审美经验。第一,一个绝对运动的世界不存在审美经验。在绝对运动的世界中,人感到茫然失措,不能拥有和体验对象,经验得不到积累,审美无处落脚。第二,一个完结和终止了的世界不存在审美经验。"杜威认为在一个永恒绝对的世界里,没有变异、冲突、矛盾,没有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审美经验便不复存在。"由于我们所存在的世界是运动与静止,中断与重新联系的结合,活的生物的活动可以成为审美经验。"总而言之,审美经验只有在充满变异与稳定、缺失与圆满交替的世界中才能生存。
"由于经验是有机体与它所在的世界相互斗争实现,它就是艺术诞生的温床。即使在最基本的形式中,它也包含了作为审美经验的令人愉快的知觉的允诺。"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日常经验在产生之时就有了审美的萌芽,并最终走向审美。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生活与审美割裂,日常审美被人们所忽略,审美只局限于少数的社会精英所拥有,艺术品仅局限于这些高雅的场所。
那些通俗的艺术被驱逐出艺术馆与画廊之时,"而这些所谓的高雅的艺术品高高在上,被社会精英者供奉为美的艺术之时,普通大众便会觉得它苍白无力,于是他们由于审美饥渴就会去创造些粗糙不堪的东西".
传统的审美经验与日常生活经验相隔离,不利于大众艺术的发展。杜威发现了日常经验可以发展为审美经验的途径,"有着精湛技艺的工人在生产中,会努力将自己的工作做到完美,并从中取得乐趣,对他的工作投入深厚的情感,这种投入就可以称为是艺术。无论在工场里,还是在画室里,这里的工人与无能而粗心的笨蛋都同样具有巨大的差别。"人类日常生活中的经验走向审美经验,无论是一次痛苦的经验还是一次愉快的经历,都可以成为审美经验。
这样人们就会避免工作的枯燥,把每一件工作当做一次自由、愉快的一个经验,使人们的生活变得美好,人类的生命活动也将超越动物性的生存行为,去追求自由美好的生活,杜威的经验美学也便有了深刻的意义。
3.2 一个经验--审美完满的开始。
审美经验来源于日常生活,但不是所有的日常经验都能够成为审美经验,杜威用"一个经验"的概念来解释什么样的日常经验才能成为审美经验,是日常经验与审美经验的桥梁。"一个经验"是日常经验的完整性和完满性的表现,审美经验是一个经验的集中和强化。
杜威认为经验是活的生物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在这种相互作用中产生的抵抗与冲突使经验产生出有意识的意图。但是由于我们常常心神不宁,所感觉、思考、得到的东西之间相互矛盾,事物被经验到时并没有成为一个经验。比如我们手握住了笔又松开,并不是经验达到了它的目的,而是由于外在的干扰和内在的压力,与这些经验不同,我们所经验到的物质走完其历程而达到完满时,就拥有了一个经验。一部文学作品的完成,一个科学难题的攻破。一次愉快的旅行等,这些经验之间都没有断裂,它们有开始、高潮、结局成为一个整体,这就是"一个经验"."一个经验就是一个整体,整体性使一个经验拥有一个名称,那次会议、那场地震,这一整体由一个统一的遍及整个经验的性质构成。"我们经历完一个经验再去回忆时,会发现这个经验只有一种特性占主体地位,因而可以用它来表示一个整体的该经验,于是凸显出了经验的完整性。然而一个经验拥有的完整性,并不会以牺牲各部分的特性来保持自己的独特性,"每一个经验都有自己的开端和发展的运动,有着着自己特有的情节,其中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规律性独特的韵律性的运动;每一个都有着自身不可重复的性质。"正如在一次意见不同的谈判中,谈判双方存在不同的意见,但是谈判者不仅保持了他自身的意见,还与对方达成了融合。在这样的经验中,各部分自由流动,向前发展,没有缝隙和空白。持续性使经验不断向前发展并且融合,使"一个经验"保持了完整,它的完整是在自身冲动下实现的,那么这个经验将具有审美性质。
"一个经验"具有单一的性质。"一个经验的存在是由一个单一的、遍及整个经验的性质构成的,尽管其组成部分千变万化。这一整体既不是理智的或理性的,也不是情感的,因为这些术语只是说出了其中一些部分的特征。"当一个经验完成以后我们再回忆的时候会发现,是一种而不是另一种特性在经验中占据着主要地位,一个经验具有一个整体性。但是在经验在的发生过程中,有情感和意志存在其间,这些特征丧失独立性,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一个经验的整体。一个作品的完成,一次旅行的结束,或是游戏中一个难关的突破,都是一个经验完满的发展。当一个经验实现完整性和完满性时,便有了审美的印记。
一个经验发展为完满和整一的审美经验时具有情感性。杜威曾谈到"经验在通过有规则和秩序的运动达到完满性和完整性时,就拥有了令人满意的情感性。"我们一般理解的感情是指经历某一事物时体验到的快乐、悲伤、高兴等心理感受。实际上,情感是遍及整个经验过程的性质,是一个持续运动变化的复杂经验的性质,情感随着一个经验的发展也在变化。我们常会对某一事物一见钟情,难道我们钟情的就是那个瞬间的事物吗?如果这个事物没有我们的渴望与期盼的话,就算它被定格在那一瞬间,我们也不会对它产生感情。情感参与了经验的过程及结果,情感需要在一定的时空内展开,在时间中持续。"一个经验"具有情感性,但在一个经验中并不存在一个叫做情感的东西。此外,情感必须与经验中运动的事物相联系,情感必须是与对象及其问题相关联的情境的一部分。当我们受到惊吓逃跑时,并不具有情感性质,只有惊吓引起害怕时才具有情感。杜威所谈的情感不光是一种意识的表达,它是与整个事件相关联的,正是情感的这种粘合性作用,才使经验混乱的各部分统一起来,情感性使一个经验变得完整和圆满。
"审美经验具有完整性和完满性,而不是愉快性。有些经验可能对世界有害,人们不希望它的发生。但是,它具有审美的性质。"由此可看出,杜威没有从价值判断上来对审美经验进行规范,只有形式上的判断。杜威总结了两种非审美的活动,"其一极是松散的连续性,它不知道开始于何处,也不知道会结束于哪一地点--从严格意义上讲--终止于某个特定的地点。其另一极是只有机械性联系的部分间活动。"松散的经验只有感知没有领悟,人们只是感性的认识对象,而没有参与经验,也就不可能出现圆满的经验。机械呆板的经验千篇一律,没有变化,人只是机械的工作,没有情感,没有意识上的完成和终结,毫无审美可言。综合言之,"审美的敌人既不是实践,也不是理智。它们是单调;目的不明而导致的懈怠;屈从于实践和理智行为中的惯例。"一方面是太过自由导致的松散,漫无目的,另一方面是禁欲,强迫服从,都背离了经验的完整性和完满性,都不具有审美的性质。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识到"一个经验"是审美经验的开始,"一个经验"指一个完满整一的经验,当经验完整、圆满时就具有审美性质,审美经验是"一个经验"的集中强化。审美经验孕育于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深入生活,用心去体验生活,就会发现生活周围充满了审美。
3.3 审美经验的特征。
审美经验是一种鉴别、知觉、欣赏的经验,杜威的审美经验与传统审美经验相比独特性在哪里?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3.3.1 知觉性。
"审美"是一个知觉和欣赏的过程,代表欣赏者的立场,在审美这一过程中,欣赏者需要兴趣和一系列的心里活动。杜威用"人的贡献"这个短语来表示审美经验中心理学的成分,要讨论杜威审美经验的心里,就绕不开对审美经验知觉性的讨论。知觉是有机体对周围事物相互作用的开始,而后经过一系列动作的积累,有意识的表示对事物的兴趣。
以康德为代表的传统的审美经验,把审美仅仅局限于意识层面的活动,是静止的、与外面的环境没有关系,这样就容易导致我们把感觉、兴趣与外在环境相分裂。杜威将审美与环境相结合,在他看来康德把静止的永恒不变的东西当做审美经验的根源,将审美知觉的情感仅仅局限于观照中所获得愉悦,就会导致艺术观念的匮乏。"审美活动并不是没有欲望和目的,而是把这些目的完美结合到视觉经验当中,比便与那些充满理性的与实践的经验区别开来。"审美知觉者对他所知觉的对象不存在欲望,欲望在知觉中就完成了。例如,我们在读康德的《判断力批判》时,文字的晦涩难懂要求我们要有积极的思维,同时思维的要求得到了圆满的满足,让人知觉到了丰富的思想,在这个阅读的过程中,强烈的感性性质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感性就包括了欲望,欲望在知觉中完成。
知觉在最低阶段时只能是本能的需要在起作用,本能的需要是对象与环境产生依赖关系的根源。渴望、欲求,只有通过与外在环境的相互作用才能得到满足。我们为了从环境中获取自己的需要,慢慢的就有了意识与欲望,为了满足我们的欲望,就会从环境中吸取能量。"当对于对象及其性质的关心导致有机体产生依赖于意识的要求时,知觉就诞生了。"当我们欣赏一件艺术品的时候,知觉不是以一种特别的反应出现的,而是以一种平静的状态,把所知觉到的东西充实进了价值。审美知觉是一个复杂的活动,在审美过程中,我们会经历一个由内在的冲动到平衡的过程,冲动与平衡相互作用,相互加强,排除背离知觉性的行动,构成经验的统一。
3.3.2 想象性。
想象性是与知觉性相对应的另一种审美经验的性质,杜威对"想象"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它和感情一样都是推进"一个经验"保持完整性和完满性的关键。杜威认为"当老的与熟悉的事物在经验中翻新时,就有了想象。当新的被创造之时,遥远而奇特的东西成了世界中最自然而不可避免的东西。在心灵与宇宙相会之时,总是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探险,而这种探险就在此程度上成为想象"把过去积累的经验参与到现在发生的环境中,重新组成一个新的意义。杜威认为凡是有意识的经验都必须拥有一定程度的想象力的性质,那么想象性在审美经验中究竟是如何表现的呢?
审美经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从一个经验流动到下一个经验,在这一持续过程中,新旧经验交替进行,不断丰富经验,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一个前提。当新的经验与以前的经验相撞时,就需要想象力的调整。"在处于人的生活之下的动物性的生活中,我们发现了一种活的存在和一种环1义和价值所扩充时,所产生的经验才是有意义的。"在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的意识与动物相比具有想象性,想象有"融为一体"的特征,想象把经验到的材料、情感与意义集合到一起,从而给熟悉的经验以一种奇特的外貌,使审美经验达到完整和完满的状态。杜威经验中的想象具有重组材料,认识宇宙,促进人类进步的意义。通过想象的召唤,人的内在情感与外在的事物进行重构,产生艺术。
3.3.3 功利性。
杜威审美经验的功利性是与非功利性比较而言的。审美的非功利性是指审美经验与对象的形式无关,主体对对象没有任何欲求。审美无利害是在现代主客二分的哲学基础上建立的。杜威从经验主义出发,向审美无利害提出了挑战,使审美经验从不食人间烟火的无目的走向满足人们生活的欲望和需求。
审美无利害是现代美学的产物,真正将它确立为审美原则的是康德。无利害指鉴赏判断的快感是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对象的内容、质料与人的欲望无关,审美的情感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只是对审美对象纯粹的观照。康德认为在审美观照中只关注事物的形式,与个体的需求无关,只要夹杂个人的利害在里面,就不是审美的,审美经验是自由的、无利害的。审美无利害使审美经验成为一种主体静观的活动。在杜威看来,审美经验无利害的状态是不可能的。审美主体在鉴赏知觉的过程中存在着欲望和期盼。每一个完整的经验,都是欲望的存在,只有我们对生活麻木不仁时,经验才没有欲望。杜威的经验是一个做与受的过程,有机体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会出现冲突,从而产生欲望来缓和冲突,这种欲望的存在使审美经验不断向前发展。审美经验包括实践的、情感的、理智的成分,每一个成分都无法独立出来。康德却把审美无利害的这些成分独立出来,使它与审美主体内心的渴望、欲望割裂开来是不妥的。杜威认为"在审美经验中将欲望、目的与行动排除在审美经验之外的做法是不可能发生的",审美经验是有目的的功利性的经验。
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的生命要活动,他的欲望、渴求、需要通过外在的审美客体来满足,主体对对象必然有欲望的存在。一幅画能够满足我们审美的渴望,是因为这幅画的景色比我们周围的景色更有光彩、更有韵味,能满足我们的欲望。"我们的需要吞食着环境,一开始只为了满足原始需要,后来就有了意识的欲望。要满足欲望,我们就的从周围的环境中吸取能量本能的需求会为了满足需求亟不可待,而后通过有意识的冲动,经验不断积累、合并与消化具有亲和性的客体。"杜威的审美经验不是静观的无利害的,而是与欲望相联系的功利性的经验。
从以上三个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出审美经验来源于日常生活,经过审美主体的建构,使经验不断的积累,最终经验在一个短暂的时刻升华为审美。审美经验是一个自我持续发展并且不断完善的过程,是"一个经验"的集中与强化,审美使"一个经验"成为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使经验发展为审美经验。杜威的经验是有机体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的、持续发展的、整体的,而审美经验就是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这些经验以一种美的、文明的方式展现出来的。
引言一、研究的目的、意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社会管理呈现出了越来越多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宜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寻找新的治理理论和治理方式才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本文以美学理论为指导,用美学思维来分析当前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科学...
结语经验是杜威美学的一个基点,经验是有机体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他的审美经验、艺术观,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杜威的经验观打破了至康德以来主观化、静态化的美学观念,突破了传统哲学中二元对立的思想,建立了自己的一元论哲学,将审美与生活...
崇高和优美是西方美学中既有明显差别又暗含内在关联的两个审美范畴。优美是一种可以引起普遍愉快的和谐之感,而崇高则起于审美主体内心激荡的冲突引发的痛感而最终化为和谐的愉悦感。在长城这个墙体建筑上,崇高感和优美感两者实现了共存,并且随着时代的发...
4.艺术即经验杜威在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他的艺术理论,一个经验最完满的表现就是艺术。对艺术的阐释主要集中在《艺术即经验》这本书里,它是20世纪最重要的美学著作,是杜威所著的唯一的一本专门讨论美学的著作,这本著作奠定了杜威在美学史上的地位。当代...
在当前城市化发展道路成为必然走向的大形势下,建设美丽中国的最大权重是建设美丽城市。然而,伴随城市化进程的深刻影响,城市必然处在空间环境和物质形态急剧变化的发展境遇中:一方面,高效而现代化的城市环境,为人们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和精神享受;另一方面...
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切入, 通过阐述明星研究的概念及表现来浅析杨超越现象, 旨在得出养成类偶像的社会文化生成成因。可知, 杨超越是养成类偶像的典型代表, 这类偶像是“粉丝”的自我镜像、期待视野的审美留白, 从媒介审美建构发展而来。...
一、中国美学中常见的对立关系中国美学中较突出的美学概念无疑是中和、气韵和意境。中和从整体思维的角度指导艺术;气韵从生命的运动状态来诠释艺术;意境则讲求主客统一,情景交融。它们构成了中国艺术的评判标准和创作规律的大关系。中国美学概念中表示...
波兰美学史家塔塔尔凯维奇说,美的原型是女性和儿童.[1]126这里所谓的美,略等于可爱.天生可爱者,除女性和儿童二者之外,其实更应当加上花.花容月貌、闭月羞花以及将孩子比作花朵,这些日常语言用法也许能约略暗示出花作为美的原型,即便不是比女性和儿童更根本,...
美的本质之为何物?它怎样产生?各种美的形态又如何形成?这些是任何一个美学家都绕不过去的重要的问题,其中以美的本质为最为根本的问题,正是这一问题的回答路径直接决定着其他两个问题的答案。几千年以来,整个西方社会对美之本质的讨论围绕着两个维度进...
美是否有一定的色泽呢?这似乎是一个很奇怪的问题,一般的美学家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因为在一般的美学家看来,美之所以为美,正乃在于色泽的多样与变化,一定的色泽总是令人审美疲劳而不美。但是这种所谓的鉴赏的审美只不过是在外在对象之姿态万千与色彩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