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地方公务员职场人文环境的美学探究
【第一章】基层公务员职场人文美研究绪论
【第二章】公务员职场人文环境的审美主客体
【第三章】研究基层公务员职场人文环境的美学背景
【第四章】基层公务员职场人文环境的不完美
【第五章】基层公务员职场的人文环境审美
【第六章】构建基层公务员职场和谐人文环境
【结语/参考文献】基层公务员职场人文环境优化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3 研究基层公务员职场人文环境的美学背景
自鲍姆嘉通创立美学这门学科以来,到 20 世纪初,美学基本上都将研究对象限定在艺术领域之内,而与环境相关的审美问题最初也只被认定为艺术问题,直到一系列自然生态环境问题的凸显,环境问题才脱离艺术领域成为美学另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随着环境美学的审美欣赏范围由艺术到自然,越来越多的人文科学工作者也日益重视人类文化与环境联系产生的美学效应。要透彻了解我国基层公务员职场人文环境的美学意义,还需要借鉴我国美学界有关环境美学思想的发展以及西方环境美学中重视人与环境的理论研究成果。
3.1 中国传统环境美学思想。
当人类意识到环境对生存产生影响的时候便有了对环境美的思考,中华民族是早在殷商时期就开始了以农耕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我国最初的环境观念也就是在农业文明的基础上开始发展的。一些古代朴素的环境美的哲学思想对今天环境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最具代表性的古代环境美学思想当属道家、儒家和《周易》中的观点,对后世影响颇深。
3.1.1 道法自然。
道家美学认为,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生成于"道".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四十二章》)。"道"生成万物,同时也是天地万物运行的生命力所在,"道"就是自然。就"道"的立场而言,包括人在内的万事万物是一体相同的。由此,道家美学认为,人应该遵循自然、依顺自然、与万物相济,相辅,提出的"'道法自然'审美理想,追求虚静恬淡的自然人格,强调对天地和谐境界的感性心理体验,即'体道',为中国美学开拓了环境审美之路".
的确,就道的立场看,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原本合一,因此,还原与保持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圆融和熙、相依相存的生存态势,是诗意化生存的前提。将这种理论运用到现代基层公务员职场人文环境美学,达成"人"与环境相交相融、互相依存审美生存态,以增强基层公务员职场人文环境的总生机总源泉,显然是基层公务员职场的一种审美存在方式。
道家美学的这种天人合一、物我一体、人我一如的整体观念,体现在基层公务员职场人文环境建构处理公务员与公务员之间的人际交往关系上,就是要把自我与他人的存在作为平等并列的关系,自身就其原初心性而言,就人格意义来看,并不优越于其他人,只是人文环境中的普通一员,所以应该破除自我中心主义的错误观念。同时,作为基层公务员职场人文环境的一员,应该对环境怀有感激、热爱之情,尊重生存环境中的他者,就是尊重作为生命力与生命原初的"道",保护生之养之的自我家园,回归到人与人融洽无间的圆融和熙、相依相存状态。因此,应当在基层公务员职场人文环境建构中倡导"道法自然"这一美学思想,在公务员之间提倡相互尊敬,尽量让其自身努力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尽管基层公务员职场人文环境的组成部分中含有以职场规范为约束的人文化管理模式,但道家美学的"道法自然","尊道贵德"哲学思想蕴含了人类如何发展环境的哲学,跳出自然环境这一范畴,对基层公务员职场人文环境而言,人文化的自我约束管理显然更加符合基层公务员职场人文环境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
3.1.2 中和之美。
儒家中和之美同样适用基层公务员人文环境美学建构的思想。儒家美学提倡中和之美,《礼记·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就人与人之间来看,则既要重感情,同时又要有所控制,在人与人之间要维持一种和谐、适度的关系,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及各种因素的协调统一,以营构出一种愉悦、轻松、和熙的审美环境。中和之美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刚柔相济,情感力度适中,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婉而愈劲,婀娜中含遒健,正是理想的中和之境。志气和平,不激不厉,亦即情理统一、情感表现遵循理性规范,是中和之美的理想情境。情感抒发是人的本性的正常流露,但又必须"中节",受到一定节制,符合理性规范。这就是说,中和之情不能过分剧烈,不能愤激狂放。
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要与人为善,保持心境的平和,不急不躁,情绪静稳,从容不迫,中和正平,蕴蓄有味,温厚和熙,多看别人的长处,以礼待人,和谐长处,坚持同事之间应该是相辅相成、融合互济的,以促使整个职场构成了一个生机勃勃、和谐有机、生命力无限的统一体。中和之"中",即适中,不前不后,不上不下之意;"和",即平和、融合之谓。在职场中应该以"和"为贵,待人处事,不能"过",所谓过犹不及。在"中和之美"的审美取向中,"和"被看成物之生成与发展的动力,直而不倨,曲而不屈,迩而不偪,远而不协,迁而不淫,复而不厌,哀而不愁,乐而不荒,用而不匮,广而不宣,施而不费,取而不贪,处而不低,行而不流。对各种对立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不过,又无不及,因而是"美"之"至矣".排斥和反对激烈的冲突、爱憎,强调含而不露的含蓄美,从容中道,婉而成章的状态。在此基础上,孔子还提出了"仁者爱人"的人学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友善。
当代我国基层公务员职场人文环境的"美"是以"善"为出发点,以人文关怀为精神内核,这与传统儒家人际交往的伦理美学"中和之美"的审美诉求是一致的。"中和之美"要求达到的是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融熙,而职场人文环境中以"善"为出发点进行的人际交往所要达到的效果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也是由和谐环境氛围所产生的仁爱和睦之美。
3.1.3 阴阳相生。
《周易》中将阴阳作为基本概念,"以六十四卦揭示世界事物一阴一阳反复的、无止境的运动变化方式,用阴阳变化说明世界的一切现象。它认为,万物都有阴阳,阴阳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六十四卦一阴一阳的变化,'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交互作用是'天'的法则,它反映世界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10阴阳学说的内容丰富而深刻,"阴阳消长"揭示了宇宙间自然万物化生化合、周流循环的生存态势,阴阳间的相互消长、相互生化、氤氲聚合,自然万物才得以生生不息。就当今的环境美学来看,环境资源的转化和再生就如同生物圈的阴阳化生运动一样,也存在相辅相成、相生相化的审美态势。运用到基层公务员环境美学,即公务员之间也是相互存在、相互依存的,应该尽可能地处理好任务冲突与关系冲突,促使其相互转化,营构基层公务员人文环境和熙融洽的审美化生存环境。
就公务员所应尽的义务与具有的权利看,也需要一种审美化的处理态势。应该说,权利、义务间的关系也是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权利和义务有分工,方式、方向和范围有所不同,同时又相互关联、互补、相应。在一定的情景下,义务必然享有相应的权利。权利与义务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对应,两者既密切联系,又互为基础,相辅相成,互补互促。只有处理好两者间的关系,致使其相互促进,以审美化的态势呈现出来,从而才能增强基层公务员职场的生机与活力。
今天,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构成我国基层公务员职场人文环境的考核机制实则也是为了使公务员系统能够不断促进公务员自身人文技能与人格审美价值提升,从而培养出一支有实干精神,有丰富知识的优秀队伍。阴阳相生的作用,就如同好的机制环境有利于人的发展,人的发展也要依托于完善的考核培训机制的人文环境,从而促进公务员队伍的良性发展。
3.2 环境美学在中国的发展:生态美学。
生态美学是我国美学研究者在西方环境美学的影响下,结合中国实际提出的一种带有中国特色的美学分支学科。
20 世纪 90 年代,生态美学在中国兴起,一方面是受到了环境美学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是社会现实的需要,中国也开始面临着如同西方国家一样严重的生态问题。我国最初的生态美学倾向于依据对生态关系的认知进行审美鉴赏,生态与环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生态思想强调个体和环境之间的有机联系,环境思想是把生态作为其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维度,自然、社会、人类、艺术、科学等构成了生态环境。从生态环境的构成可以认为人文环境在包含其中,因而对于我国基层公务员职场人文环境美学的研究也可以从生态美学研究中得到启发。
生态美学研究是以人与生态的联系要以环境作为中介,人与文化的联系要以人文环境作为中介,人文环境之美的呈现则是人之美与文化之美的结合体现,我国基层公务员职场人文环境和谐之美也就如同生态环境美的一个缩影,要达到生态环境的审美境界,需三个层次的整合,要达到基层公务员职场人文环境审美化生存态也正体现了如此的整合。
3.2.1 以圆融和熙的思想建构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
圆融和熙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以及生存之道的精华,"圆融和熙"意味着个体在环境中最为适度的均衡点,人类面对自然生态环境中已知或未知的规律,必须得采取圆融和熙的对策。
人不可能脱离他们的生活工作的环境,而只能融合于环境之中,我们可以在文化的帮助下适应环境。基层公务员人文环境也应以圆融和熙的基调来融合各方的差异,圆融和熙的融合是有限的融合,并不是绝对性的改变一切,而是与整体环境保持弹性的间距,即步调一致又需跳出,既融合又超越,以其包含的道德礼仪规范,人文管理,促进人全面发展的考核培训机制等潜移默化的影响基层公务员集体价值的实现,把对工作环境和工作方式以及工作态度塑造和追求作为实现公务员职场人文环境和谐统一的现实途径,并发挥其中和的能动优势,自觉弥补公务员职场环境中人文作用的缺失,引领公务员向善更新,促进基层公务员人文环境系统良性发展,提高公务员人格审美能力和人文审美价值。
3.2.2 构建美的生态环境。
构建美的生态环境时,中和同构的整体性、人与物和谐共存是人与环境接应的第一步。人类对于生态环境美的建构既要顺应主客体大方向的可持续终极发展,又要寻求自身潜能的最优实现。在多重目的的协调对应中实现整体的自由品质,建立合于生态规律与目的的新兴文化,按照美的理想,实现生态环境整体中和美化的提升,最终趋向于审美化生态环境的建构。
生态环境的改善,离不开人的参与,而审美技能与人格审美价值正是优化生态建构人文色彩较强的生态环境的一种自然功能,由生态对象产生,反过来又优化生态环境。
构建美的基层公务员职场人文环境也是为了提升公务员的审美人文技能与人格审美价值,要实现公务员自身主体健全,就需要构建起美的职场人文环境使两者得到改善的同步发展,公务员通过自我调节以适应职场人文环境的,公务员自觉的审美调适是一种主动改变与以求更适应工作环境中各种关系的自觉。
3.2.3 生态环境的审美化。
生态环境的审美化,是人类与环境高度融合的理想层次的审美化,最高层次的生态环境是集真善美为一身的,遵循真,实现善,形成美。达到真善美的统一不只是生态环境美的审美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我国基层公务员职场人文环境是社会美的范畴,是以"真"为基础,"善"为核心,呈现出完美的形象。
在自然、社会、人的生命活动的各种环境构成形态中,人类这一审美主体与环境这一审美客体的审美潜能是具有生命力,对二者所构成的空间进行调整与范塑,协调发展,系统推进,促进生态环境审美的形成与完善。我国基层公务员的职场人文环境只有本身具备了美的形态,才能使处在职场人文环境之中的公务员的审美人文技能与人格审美价值得以释放与实现,公务员从人文环境美中得到身心健康愉悦的审美体验,从而又促进更好人文环境的的构建,这也就是职场人文环境的审美化。
3.3 西方环境美学的发展。
环境美学最初是在西方国家兴起和发展,其出现与发展一方面是出于应对环境危机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是受到美学学科变革和重构自身的推动。无论是哪种取向,都看重人类的重要性,我国基层公务员职场人文环境美学的研究是以人为中心的环境美学研究,因此要研究公务员的职场人文环境,就还需要了解西方环境美学。
当代西方主要研究环境美学研究中,艾伦·卡尔松、瑟帕玛、伯林特都有独到的见解,对于人文环境美学的研究,他们的理论中有不少值得借鉴之处。
3.3.1 艾伦·卡尔松:人文环境的"功能之美".
艾伦·卡尔松在《功能之美》一书中将"功能"观念贯彻于建筑、艺术和日常生活对象之中,使"功能之美"成为贯穿人文创造领域的一个普适性概念,力求成就一门人文环境功能美学。卡尔松对于人文环境的研究是由建筑入手,并且提出了对建筑美学观照的新视野,即用生态学的方式揭示其建筑的功能之美。他认为:"我们人类环境的任何事物,如同在自然环境一般,都不能孤立地进行欣赏。
每一个建筑物,城市景观或者其他景观类型必须在'功能上的适合'这一方式上,与其周边更大范围的人类环境一同进行欣赏。未能做到这点将经常失去许多审美趣味与审美价值".
而后卡尔松将研究视野进一步延至日常生活对象,他所提倡的"日常生活美学"是要以"功能之美"作为核心观念,对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审美欣赏,也就是将"功能之美"作为基本的方法,通过吸引我们关注日常生活对象所存有的功能及其功能之美,对于日常生活对象的应用能够促进对日常生活对象的审美欣赏。
环境美学的研究是从自然环境逐步转向人文环境,而从该视野的转变来看,一般适用于自然环境审美的方法与态度,诚然已经不能适应人文环境的审美,更加不能解决人文环境审美遇到的问题。若引入卡尔松"功能"观念来阐释自然环境、人类环境以及人文环境的审美价值,恰好可以重新审视人文环境中的现象与影响。
我国基层公务员职场人文环境所彰显的社会美是将以善为美,以善论美作为出发点,重视环境对人的精神影响,旨在塑造行为得体,身心健康,人文技能与人格审美价值出众的优秀人才。卡尔松"功能之美"的实质也就是传统美学"善"的观念,把"善"作为一切对象与环境的审美价值内涵之基础,可引导人们走进"善"的日常生活之中,因此,我们需重视对公务员日常工作中良好人文环境的建构,其"功能之美"就在于可以不断提升公务员的人文审美技能,增加公务员在工作中愉悦的审美体验。
3.3.2 柏林特:参与美学。
柏林特追求美学的普遍适应性,试图建立能够涵盖艺术什么与环境欣赏的美学,而无论是艺术审美还是环境欣赏,都不能离开身体的参与和体验,也就是人的参与和体验。传统美学的存在有一定的偏见和教条式的东西,将身体在审美过程中的作用所掩盖,直至环境进入美学视野才让身体在美学中的作用逐渐显现出来。
柏林特认为:"我们熟悉一个地方,不光靠色彩、质地和形状,而且靠呼吸、气味、皮肤、肌肉运动和关节姿势,靠风中、水中和路上的各种声音。环境的方位、体量、容积、深度等属性,不光主要靠眼睛,而且被运动中的身体来感知".
因此,柏林特的环境美学也被称之为"参与美学".他认为环境的美学价值与人的环境审美体验是不可分开的,由于环境同人们的健康、满足感、自我实现和幸福感密切相关,因而从美学角度对人们改善人文环境的行动进行指导,塑造人性化的生存环境,也是环境美学的重要使命。
伯林特多次强调我们的日常生活环境能否给予我们 "场所感"十分重要,场所感即一种微妙的心理感受,是很难用语言来清晰表达,而唯有我们参与其中才可有所感知,环境美学对我国基层公务员职场人文环境的研究,正是要对一些构成职场人文环境的因素进行改善与重构,其间特别要以人的"参与"为核心,分析各种人文因素所造成的人文环境氛围对公务员身心和工作所能带来的影响,使得他们的日常工作环境成为场所,赋予他们工作环境中更多审美愉悦。
文章通过对设计美学与室内设计关系的分析以及地中海风格的概念、具体实践案例,深入探讨地中海室内设计风格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美学无门户之见美学即是研究有关审美活动规律的学科。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美学富于形而上学的追求和思辨色彩;作为新兴人文科学,美学不断吸收着文化人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使它的研究更注重科学方法的运用。当下的教育体制硬性把当代学生用理...
引言一、研究的目的、意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社会管理呈现出了越来越多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宜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寻找新的治理理论和治理方式才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本文以美学理论为指导,用美学思维来分析当前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科学...
休闲美学研究综述1750年鲍姆加藤在《美学》中阐述了他对美学这门学科的观点,他认为美学是感性的认识,也是一种思维的艺术,同时美学还是一门科学。《美学》的发表不仅标志着美学学科的建立,也明确地表达了美学学科的特质和研究方向。什么是休闲?这并不...
绪论(一)成中英美学思想研究综述作为第三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成中英先生自大学期间便笔耕不辍,到目前为止可谓着作等身。成中英融合中西哲学传统,自创本体诠释学,这是他历尽大半生努力取得的最重要、最深刻的理论成果。这一哲学思想在西方来说,...
结语经验是杜威美学的一个基点,经验是有机体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他的审美经验、艺术观,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杜威的经验观打破了至康德以来主观化、静态化的美学观念,突破了传统哲学中二元对立的思想,建立了自己的一元论哲学,将审美与生活...
崇高和优美是西方美学中既有明显差别又暗含内在关联的两个审美范畴。优美是一种可以引起普遍愉快的和谐之感,而崇高则起于审美主体内心激荡的冲突引发的痛感而最终化为和谐的愉悦感。在长城这个墙体建筑上,崇高感和优美感两者实现了共存,并且随着时代的发...
结语味是一种审美的直觉概念,同时也体现了审美的自觉意识,可谓具有两极性。它在日常生活中离我们最近,在理性思辨中又离我们最远,既可联通生活中的饮食,又可指向哲学追求中的大美。所以,对中西味觉审美的关注与探究,明确味范畴是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重...
第一章普遍生命--方东美美学本体论探究对于美学家而言,本体论的问题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因为美学家不仅要对各种审美活动、审美现象做出描述,还要从根源处对美是什么的问题做出回答:是上帝的光辉?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还是自由的象征,自由的形式?或者说...
在西方传统美学情境中,美具有丰富的观念性内涵,它与终极性存在(如理念、上帝等)具有内在同一性。对于美学的基本功能而言,西方传统美学大体上持守美学的道德功能论、政治功能论、美学对人的精神建构功能论,以及美学对艺术法则的深沉思考。一、传统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