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是一个古老而又影响深远的哲学和美学范畴,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古至今,中国老百姓历来有着以和为贵、和气致祥、和衷共济的美好愿望,家和万事兴、国和百业旺的衷心祝福,以及人际交往中和颜悦色、和蔼可亲的礼仪要求,体现了中国人对和谐的向往,对和谐美的追求.中国的古哲先贤把和谐的要求上升到更高层面,认为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本性应是和谐的,最高意义的美就存在于这种和谐之中,并以追求理想中的和谐美为美的最高境界.中国古典和谐美以"中和"思想为特征,对和谐美的追求渗透并贯彻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既体现在中国人的审美欣赏和艺术创作之中,更体现在古人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要求之中.本文试图从考察中国古典和谐美思想的产生发展,中国古典和谐美思想的文化根源和哲学基础,践行和谐美思想的积极意义三个角度进行分析,认识和谐美,践行和谐美,使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一、中国古典和谐美思想的产生发展
"和谐"的美学思想,在中国古代亦称"和合"、"中和"之美,最早根植于先民因劳作生产而产生的艺术行为之中,对音乐创作的要求是其最集中的体现.从哲学发展史的角度来看,较早的《周易》一书蕴涵了和谐思想的重要萌芽,这一思维方式对音乐美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乐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完整的音乐美学论文,其主旨与核心就是和谐,行文中谈到"和"字的有 20多处,《乐记》的和谐思想即肇始于《周易》.《乐记·乐论篇》中记载: "大乐与天地同和",意思是天地的特征是阴阳调和,以成万物; 大乐的特征同样是阴阳调和( 六律为阳,六吕为阴) ,以成曲调,所以说大乐与天地同和.《吕氏春秋》也有对音乐美的集中论述和重要见解.《吕氏春秋·仲夏纪》中描绘: "凡乐,天地之和,阴阳之调也",意思是大凡音乐都是天地和谐、阴阳调和的产物.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和谐是古人对当时音乐创作经验的一种总结.古代社会出于礼仪的需要,音乐的发展极为丰富,据传周代有文字记载的乐器即有七十余种.如何使这些乐器演奏出美妙动听的音乐,《左传·昭公二十年》( 《左传》和《国语》是较早从理论上对"中和"这一审美范畴进行研究的着作) 提出: "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 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音乐好比烹调,以不同的乐器演奏出高低不同的若干声音,但各种音律、声调必须协调有序.这里的相成、相济都是指和谐,相成是不同因素的和谐,相济是对立因素的和谐.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音乐的和谐是由高低长短轻重不同的音调按照一定数量上的比例组成,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的统一,把杂多导致统一,把不协调导致协调.同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一样,中国古代音乐家认为,音乐有定数,音乐是由数的和合而成,最美的音乐即由一定的数构成的"中和之声".这种寓教于乐的音乐,不仅在音乐形式上追求和谐,更重要的是最终扩展到社会领域、政治领域,落实到人格的完善、内心的和谐以及对政治伦理的要求.《尚书·尧典》描述: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八音"的协调不仅可以调节人与神的关系,而且还可以扩大到人和人类社会,使人保持一种和谐的状态.《国语·周语下》曰: "( 黄钟大吕,华夏之正声) 宣养六气,九德也".《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 "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意思是先王使五味相互调和,使五声和谐动听,用来平和心性,成就政事,君子听了这样的音乐,可以平和心性,心性平和,德行就协调.通过音乐的欣赏、熏陶,从而提升修养,陶冶情操,完善人格.
和谐美思想立足于天人合一的古老自然观念,首先从音乐创作的和谐开始提出,进而扩展为对其他艺术形式的普遍准则和共同要求,如舞蹈、绘画、书法、文学创作、园林建筑甚至饮食活动都贯穿着这一原则.以古典园林建筑为例,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种造型艺术,在追求人与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上集中体现了和谐美,可以说是美学和谐意识的感性显现.更为重要的,和谐美思想经先秦儒道发展为人格理想和社会理想,深层次地蕴含了政治的、道德的、伦理的要求.和谐美既是生理和心理的和谐,又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以及自然和社会的协同发展.
二、中国古典和谐美思想的文化根源和哲学基础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在我国,历来就有天人合一、政通人和等和谐之说.中国古典和谐美思想根源于中国传统"和"文化.中国传统"和"文化包含了追求天人之和、人人之和以及人的心理行为之和.儒家大师荀子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荀子 · 礼论》) ,反映出天人和谐的繁荣景象,意思是天地的阴阳交接发生变化,进而产生万物,万物因和谐而生,因和谐而长,因和谐而变化.天人之间又是互相感应的和谐的一体.《庄子·天道》曰: "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就是说,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理想的境界.人与人之间也要求"以和为贵",《庄子·天道》曰: "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孔子曰: "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学而》) ,孔子认为治国处事、礼仪制度,必须以和为价值标准.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既承认差异,又和合不同的事物,通过互济互补,达到统一、和谐.在《礼记》和《孟子》所描绘的人人相亲相爱、和谐相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大同"社会,以及《老子》所描绘的人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理想社会,都以"和"为特色.正是从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和"文化诞生了中国古典和谐美的思想智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儒家还是道家,都认为美在和谐,和谐孕育了美.从哲学层面界定,和谐就是各因素之间的协调一致,相反相成.和谐美强调的和,是在杂多的对立因素中取得的和谐统一.和谐美不排斥杂多与对立,正因事物有所不同,才能互相取长补短,从而达到最佳组合.
在中国古代和谐的要义指"和"、"和合"或"中和","中和"是中国哲学、美学的基本范畴.和谐美关键强调要实现杂多对立元素的均衡、统一、稳定和有序,而要达到这一"和"的状态,必须寻求"中"的尺度,即适中、合适、适度.和的根本特点是相成相济,相反相成.道家学派老子的观点最具代表性,老子认为天地万物的起源即是两种对立因素,也就是"阴阳二气"相中和的产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第四十二章》) ."冲气"即阴阳会合之气,中和之气.阴阳是两种对立的气,阴阳两气和合则成为冲气,中和之气,而中和之气是化生天地万物的本源,"和"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以及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
三、践行和谐美思想的积极意义
中国古典和谐美思想深邃,内容丰富,千百年来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甚至兴趣爱好.直至今日,这一思想对现实生活仍有重要启示.从古典和谐美到现代和谐美是发展的必然,中国古典和谐美思想为现代和谐美思想以及和谐美学的创立提供了丰厚的理论依据.现代和谐美思想与和谐美学,对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其积极的指导意义.
( 一) 和谐美倡导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可持续发展
中国传统美学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倡导天人合一的和谐美,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因而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人类追求的美的最高境界.汲取中国古代和谐美精华,有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与持续发展.
中国古典和谐美首先倡导的是尊重自然、爱护自然、顺应自然的天人和谐观,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从原始农耕时期对自然的敬畏、崇拜而完全地依靠自然、服从自然,到工业革命后人对自然的征服、控制而盲目地改造自然、疯狂地掠夺自然的发展变化.特别自近代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人类主观意识也得以无限膨胀,过分强调了人在自然界中独一无二的崇高地位,严重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几百年来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对自然界也造成了极度的破坏,人类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威胁: 资源枯竭、物种毁灭,环境污染、温室效应等各种因素使得自然生态环境状况日益恶化,给今天的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危机.现在,人类开始越来越清醒而深刻地认识到由于自身的盲目和疯狂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意识到人与自然不是对立面,而是相互作用、协同共生的.自然是人类的本源和根基,人类是自然的产物,是自然之子,因而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必须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遵循自然规律进行.
中国古典和谐美以审美态度对待自然,提倡对自然物质资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自然物质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是有限和宝贵的.科学主义已经导致了技术的异化和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人类必须以审美改变对自然的态度,合理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化,调整自己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倡导低碳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建立新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以审美的超功利态度平等地对待自然,消除人与自然的主客对立,实现人的生存发展与自然生态的协调发展,人类与自然的融合统一.
现代和谐美要求人与自然的发展应是一种统筹兼顾、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等各方面的相互协调、共同发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互惠共荣地持续向前发展.它要求人们根据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保持来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并在生态循环允许的范围内调整自己的资源能耗.在人与自然的发展问题上,人类应以自然为先,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以一种更加自觉的、理性的实践精神,自觉承担起维护和发展地球文明的重任.人类对自然的恣意妄为只会导致自然界的报复,最终两败俱伤.只有统筹兼顾、科学发展才能使人与自然的发展具有互惠共荣、持续健康向前的和谐美.
( 二) 和谐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美学依据
人类自古以来总是期盼、憧憬着"国泰民安"、"政通人和"、"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可以说,和谐社会是人类千百年来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和审美理想,也是人们向往的美好生活状态.
在西方,从柏拉图的理想国、阿奎那的太阳城到莫尔的乌托邦; 在中国,从孔子的"大同社会"、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到孙中山的"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他们心目中的理想社会都有一个共同特点: 和平、和乐、和谐,都是人类所渴望达到和实现的和谐社会形态.但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种种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张都没有实现的现实条件,都只能是流于空想.
当今人类社会的发展,既面临着自然界的威胁和挑战,也有着人类自身的问题和困惑.社会矛盾的日益突出,如各种恐怖主义蔓延、竞争压力加大、生活成本增高、贫富差距扩大、世俗功利风气日益盛行等等,都严重地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和谐稳定和良性健康发展.新世纪之初中国共产党及时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主张,既适应了中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又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从美学角度来看是和谐美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体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全面包含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谐美作为人类审美理想的共同需求使和谐社会成为必然,和谐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学依据."和谐美学应该是对和谐社会的实践活动与审美经验的理论概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和谐美学、和谐文化的源泉","同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和谐文化、和谐美学发展的根本动力.再者,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决定着和谐文化、和谐美学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和谐社会遵循和谐美的审美追求,通过保护自然美、建设生态美、培养对自然的审美态度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消除异化、改善秩序、调节心理来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通过文化建设、修养提升及人的本真化实现人与人的和谐.
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前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人与人的和谐是一切和谐关系的基础.和谐美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从而使和谐社会建设不仅仅是政治口号,而是为可能与必然.和谐美促进人类社会政治理想和美学理想的统一,促进理想向现实的超越.作为人类共同审美理想的和谐美,是主观和客观、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在深刻对立基础上重新达到更高层次的和谐统一,因而是和谐社会建构的美学追求.
( 三) 践行和谐美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提出: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 24 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谐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之一,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和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审美追求,集中体现了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理想愿望.
当今,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潮流,我们希望有和谐稳定的国内环境与和谐安宁的国际环境,这个时候,特别需要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弘扬和谐价值观,以和谐美教育、鼓励、引导人民大众,培育全面和谐发展的现代人.中国有句古话: "国和百业旺,家和万事兴".大到整个国家,小到每个家庭乃至个人,同样要以和谐为核心价值理念,以和谐为美,以和谐理念为美的理想,建立诚信友爱的人际和谐观,倡导和谐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每个家庭都和谐和睦、和和美美,整个国家、整个社会才能和平和睦、友好共处.
参考文献:
[1]周来祥,韩贻杰. 和谐美学的探索与建设---着名美学家周来祥教授访谈录[J].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8,(1) .
汉末至魏晋是中国美术发展的重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不仅产生了前代所未有的新画风,产生了以绘画为职业的文人画家,而且形成了独立的审美意识和艺术精神,留下了我国美术史上第一批画论,无论是美术实践还是美学思想,都对后世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
在中国文化史上,自先秦以来,一直是以思想启蒙为主题的理学文化占据主流地位。到了明代,理学文化开始出现裂痕,并从中产生了阳明心学及异端李贽的童心哲学,促使明代价值观的更迭和审美观的新变。在文学创作方面,随着市民文化娱乐的要求日益增长,明代文学发生了...
摘要风水文化是古人早期选择适宜居住地点的一门学问,这门学说具有中国文化特色。人类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形成统一,这是风水中所讲的核心。人们在生存的过程中,要顺应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过度开发大自然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都是违背了风水理论的核心。古人...
一王国维无疑是近现代中国的一个标志性文化象征。如果把王国维放归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陈寅恪谓之的数千年未有之巨劫奇变中[1](13),那么,王国维代表了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生命体验的痛苦与文化选择的困惑。学界对王国维的诠释一般是从其旷世命题可信者不...
再好的厨师要烹饪出美味佳肴,都必须要有上好的肉食、蔬菜、佐料等作为原料,所谓巧妇安能作无面汤饼。中国美学研究要想在新世纪建立自己的学术规范,也需要中国美学文献资料作为原料,否则便不免空疏。皮朝纲先生数十年致力于中国古典美学研究,特别是禅宗...
第二章风水中体现的中国美学特点美学中的美是广义的,中国美学中对美求真善顺应自然达到的美,古人通过运用中国传统风水知识在选择居住地点或建筑时会考虑气候问题,建筑地的地质问题。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风水学说,在中国古代建筑理论中是重要的一部...
一、中国美学中常见的对立关系中国美学中较突出的美学概念无疑是中和、气韵和意境。中和从整体思维的角度指导艺术;气韵从生命的运动状态来诠释艺术;意境则讲求主客统一,情景交融。它们构成了中国艺术的评判标准和创作规律的大关系。中国美学概念中表示...
一、被忽视的少数民族美学在寻求美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本土化的过程中,已经有学者开始提出少数民族美学或者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的概念。1989年在四川汶川阿坝师专和1990年在湖北恩施湖北民族学院召开的两次中国少数民族美学专题研讨会,1991年、1997年、1998年召...
题目:中国烹饪艺术中的美学思想目录摘要(详见正文)一、中国的饮食文化二、对中国八大菜系的了解三、我与烹饪四、结束语参考文献以下是论文正文摘要: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每个地方的菜色都不同,而且随着时间的发展,它们逐渐形成各自独有的...
意境作为一个范畴,在中国古典诗学中诞生发展,经过王国维、宗白华等近代学人的学理化,最终形成了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古典美学核心范畴这一地位。在中国古典美学现代转换的语境下,意境又被赋予了更为重要的意义:我们现在要将意境推广到西洋文艺中去,即实现意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