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态文明及生态文明城市的相关概念阐述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进而促进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关系和运转机制,创造良好生态环境,追求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和持续繁荣的社会文明形态,是人类社会进步、永恒发展的重要标志。城市是人类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文明标志之一,是在人类文明进步过程中演化出来的社会、资源、宗教、环境、文化诸要素的集中地,为实现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人类做了很多的探索研究。生态文明城市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以生态文明意识、自然环境系统为依据,运用生态美学原理和方法指导城市的建设,构建合理健康的城市生态系统,保护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能源,从而形成和谐的社会、高效的经济、宜居的环境、人与自然共生城市复合系统,实现人、建筑、环境融为一体。
二、生态文明城市与城市建设的美学关系研究
本文主要研究的“生态”是指城市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使它们在两者在发展过程中能够达到和谐统一。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美学是指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尊重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人工环境而进行的城市建设布局和规划的,并且符合人们审美观和地方风格,使人、建筑、环境三者之间相互和谐,实现社会和谐、生态良性循环、发展持续的人类聚居地。
城市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为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来源,这些资源的造型和色彩,都为市民提供了接触自然、体验地域民族文化、历史文化、休闲场所,充分发挥都市形象品牌文化和美化作用,彰显城市的个性和魅力,力图创造优美城市。如许多城市在闹市区或是道路接口架设人行天桥,主要是以生态行为文明上考虑较多,考虑美学较少,假设在垂直绿化、造型、色彩设计上下功夫,就有可能给城市增添色彩、丰富景观。
因此强调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要与美学紧密的联系是很重要的。
三、城市建设自然美的构建
(一)自然山水之美
地形水系上分析:徐州主要以平原、丘陵和山体相结合自然形态,主要以平原为主。徐州水系发达,湖沼、水库星罗棋布,形成了青山绿水古徐州之美誉。徐州地处山灵水秀的自然环境,为徐州城市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体现古人热爱大自然的山水文化和对无限乐趣的生态审美境界。徐州城布局以水为中心进行规划和建设,自然和人工开掘的河道网系统与道路网系统密切结合,形成了城内水、路、陆配合与点、线、面结合的格局。城内的山上的寺庙、湖边的塔、楼阁、居民等有机地形成了城市建筑的组合以平面展开为主,垂直为辅,构成了一幅山环水绕的城市生态美图。
古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也在城市建设房屋中得到体现,房屋根据自然界的山的形状进行设计搭建,使城市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如徐州就是这样的城市。古人所说“钟山龙盘,石城虎踞”,对徐州之山势描述的比较贴切,徐州城区从北到南,有九里山、龟山、户部山、云龙山、骆驼山、泉山等分布于城区,可谓山在城中,城在山中。城区内的山体量大,虽连绵不断,但并不给人以压迫感,而往往是可亲可近,可观可赏的。如徐州云龙山,位于古彭南部风景区与云龙湖遥相呼应,海拔 142 米,长达 3 公里。山分九节、状似神龙,昂首向东北,曳尾于西南。成为了当代徐州城的“靠山”,虽由于位于平原之上,因此给人的审美感受还是比雄伟的,但这种高大、雄伟却没有压迫感。加上山与柔美的云龙湖、茂密的草木相融合,更给人以一种柔和之感。
(二)绿化生态之美
植物在现代城市中建设中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自然符号。人们在尊重植物在自然发展和成长过程中,逐渐认识到植物生态环境的存在与发展是人类文明的标志,这样以研究人类与自然间的相互作用及动态平衡为出发点的生态园林设计思想便开始逐步形成并迅速扩张。也有人为的去设计和改造其造型、色彩,以适应其地方审美特点。如徐州在气候上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南北方分水岭边缘地带,在选择上能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自然植物植物,构成了一幅郁郁葱葱、雄伟挺拔和四季常青的生态景观。在城市绿化中应该尽可能选择适应当地的乡土植物,来体现地域特色和场所感,从而创造出具有乡土色彩的生态文明城市景观。在具体的生态景观设计中,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来配置植物,建立多种类型、多种功能、丰富多样的景观,最终形成乔、灌、草的结合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进而达到生态美与艺术美的和谐统一。
四、城市建设人文美的延续
(一)传统建筑生态之美
在城市建设中,中国古典园林可以说最能体现人与自然环境和谐一致的生态美理念。无论是园中的亭、台、楼、阁等人造建筑,还是假山、水池仿自然景观,都遵循着人、自然、建筑相融合的生态美学原则。园林建筑大多采用本地木材作为房屋的原材料,多雕饰彩绘较少,色调淡雅,加之入口处写楹联诗文,如彭祖园的祈福亭的楹联“日蝉声如长调曲曲激昂,秋月蛙鸣似短诗阙阙高亢”,俏春园的“晴日游弋踏歌行,雨时行走入梦园”,把自然界的蝉声、蛙声、晴日、雨日以简洁、朴实的语言,构思出徐州景色自然之美,展示出园林建筑人文生态柔和、含蓄的审美形象。
城市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中,每一处青砖黛瓦、传统民居、历史街区等等都凝聚着每一代人的智慧,使我们深刻地感到,历史文化古迹的审美符号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美学精神支柱,要考虑符合时代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呈现出一种动态的连续性与整体之美。如修缮中的户部山古民居翟家大院的鸳鸯楼的建筑形式独特,由于户部山古民居多依山而建,可谓地无三尺平,为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减少工程量,在落差较大的地方,建造了这种独持的鸳鸯楼。反映了徐州人利用自然的聪明才智,表达了自然生态之美,体现了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精神。
(二)现代建筑生态之美
随着经济日益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化建设加快,我们的城市面貌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对各种事物的审美需求也越来越多。徐州地区包括城市内的建筑都多多少少地受历史影响、欧洲建筑文化的冲击以及西方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影响,加之中国人对外来事物的热爱与崇洋门外的心态,从乡村到城市,大量的建筑采用欧式装饰构件、中东建筑风格构建和建造“火柴盒”式的建筑,失去了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使中国传统的审美理念不能得到延续,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误导中国城市的审美形象。而徐州音乐厅外形以紫薇花为创作蓝本,建筑整体像是一朵盛开的鲜花漂浮在水上。建筑对“紫薇花”的表达是用抽象的建筑手法展现花朵柔美的姿态。
建筑以八片曲面的表皮包裹,层层相叠,曲面表皮以曲线分隔出透明的玻璃部分和不透明的金属部分,摹写出紫薇花富于变化、层次丰富的意向。从场地特征出发,使建筑展现出一些更贴近自然的形态,能融入周围自然的环境。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既要尊重历史背景、尊重自然生态,我们新修的现代建筑才能不失时机地展现新景观的时代精神与个性特征,在展现不同风格、表现各自个性的过程中,通过精心的安排与设计达到高度和谐的美学形象。
(三)城市设施生态之美
随着城市功能的不断深入,城市公共设施的种类和范围也会越来越多样化,公共设施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学需要从“人—公共设施—环境”协调发展的整体上进行把握,建立起三者彼此之间的和谐关系。其中公共服务设施的造型、色彩、图形与城市艺术的美的关系如何相得益彰,就有一个美学问题。当代徐州城内公共服务设施拥有多样的类型,例如雕塑、座椅、垃圾箱、电话亭、候车亭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城市建设的最小的素材,有些时候,最琐碎东西的细部都应该是最美的。如为徐州市新城区设计的公用电话亭尽可能设置在街道明显处或是在景区相对僻静的地方。对于其形态从中国传统“屋顶、门”的造型形态出发,轮廓美观,以独特的徐州地域建筑风格造型为蓝本展现在新城区中,丰富城市公共环境和空间的同时,也强调其造型的生态性,设计了具有半封闭特点的公用电话亭从形态语言上明确传达出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审美倾向。成为把传统民居风格与现代城市服务设施完美结合起来的成功的传统风貌的现代设施例证。城市设施小品中最具有审美代表性的还有城市雕塑,雕塑艺术家通过巧妙的构思对物质材料进行意象化的加工处理,把美学的追求物质化。如徐州好人园雕塑群、淮塔公园里面的雕塑,这些雕塑有的是对城市历史上发生过的、现代仍然对社会的进步和城市的发展能够产生积极影响的人或事,运用具有纪念性意境的雕塑形象加以表现的艺术形式。这类作品一般形体相对较小,使用亲切宜人的体量,更加细腻的表达,给人以“优美”的享受,因此这类雕塑其本质往往表征着动态的当下生活,展现当代的城市精神和美学风貌。
五、徐州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美的发展趋势及方向
(一)加强城市建设与生态文明道德教育
城市建设的美相对于其他,城市建设美与整个社会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关系更为密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外在的生态文化,也改造了自然生态,从而增加和扩大人们的艺术熏陶,人们的心理结构也就丰富起来,审美能力随之提高。如在一座富丽高贵的商场内部,地上铺着地毯,那么平日有随地吐痰恶习的人,此时将有所克制,从而检点自己的行为,自觉维护优美的环境,这表明环境可以影响人的心理结构。因此,作为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推手,地方政府应当不仅向市民传授生态道德知识,使他们了解其内涵与意义,更要提高市民自身的生态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美学观。生态文明可以提供优美环境的条件,优美环境又可增进人的精神文明,这种美学特征在城市建设美学中表现得极为突出。
(二)树立科学的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观
在我国要建设成生态城市,建立一流的城市人居环境,必须要树立科学的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观。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步伐,促进了经济增长和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的同时,但是也给城市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如雾霾,噪声污染现场不断持续,这是我们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为了一时的发展,破坏了美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因此,我国的城市化要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研究和探索生态城市建设之路,不能走高消耗、高污染的道路,应该自觉的将自然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和谐化融入到经济建设中,我们要走低碳、生态建设模式,我们的生态文化和自然生态才能得到好转。使生态环境符合生态学原则,同时在审美的角度也具有一定的价值。
总结
本文主要通过建设自然美的构建、建设人文美的延续等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建设的美学角度探索研究,让我们对生态文明城市有了一个新的认识。通过分析让我们深刻的了解到离开生态谈文明或是离开生态谈城市建设都是两者是不可取的,只有在生态文明指引下来研究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才是人类未来发展的方向,有助于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城市建设的问题,我们的城市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审美与实用统一,实现共有、共享、共护、共创美好生态家园。塑造独特的文化生态山水园林城市,改变徐州穷山恶水的印象,在生态中体现文化,孕育着一种地域气派和民族风的生态建设美学体系。
参考文献:
[1]曾繁仁著.生态文明时代的美学探索与对话[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3.12.
[2]申振东,龙海波著.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与地方政府治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9.
[3]俞孔坚,李伟.续唱新文化运动之歌:白话的城市与白话的贵观.建筑学报,2004(8):5-8.
[4]吳良镛.中国建筑与城市文化.北京:昆合出版社,2009:102.
[5]於贤德.城市美学[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8.265.
生态美学是个包含存在论与价值论的美学范畴,肯定自然界的内在审美价值,倡导回归自然和亲近自然的审美趣味。根据生态美学的存在论构成和价值观指向,无论把自然生态视为审美对象,还是把生态维度纳入审美实践,生态美学的基本诉求始终明确和统一,即把自然...
引言一、研究的目的、意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社会管理呈现出了越来越多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宜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寻找新的治理理论和治理方式才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本文以美学理论为指导,用美学思维来分析当前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科学...
1自然无为的内涵庄子的无为包含着对人生的指引.即人的生活也要遵从无为之道.这种无为之道,就是顺其自然,按照人的自然本性,以适应人的生命自由本质,也就是不去违背本性自然,扭曲真性而强作妄为.1.1道家的自然观道家所说的自然与现代意义中的客观自然界不...
在当前城市化发展道路成为必然走向的大形势下,建设美丽中国的最大权重是建设美丽城市。然而,伴随城市化进程的深刻影响,城市必然处在空间环境和物质形态急剧变化的发展境遇中:一方面,高效而现代化的城市环境,为人们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和精神享受;另一方面...
很久以前,一位乐山好水的远足者有一天来到了滇南追寻传说中得云彩,他无意中走到一个他从未听说过的地方:那里不筑城郭,家家户户以竹楼为居,村村寨寨以花木为篱,青屏翠羽的孔雀结巢于人家树上,驯服如牛的大象再水里拖犁,并且每个村寨都种着许多菩提树...
波兰美学史家塔塔尔凯维奇说,美的原型是女性和儿童.[1]126这里所谓的美,略等于可爱.天生可爱者,除女性和儿童二者之外,其实更应当加上花.花容月貌、闭月羞花以及将孩子比作花朵,这些日常语言用法也许能约略暗示出花作为美的原型,即便不是比女性和儿童更根本,...
回顾我国美育的进程不难发现,其自身经历了一个由传统实践美育向现代生命和生态美育的华丽转身过程。较之传统,现代美育更关注人类的生命活动本体,以审美之路作为超越之路,将审美活动视作另一种方式的自我拯救,并试图以感性的、生命的、生存重构的审美活...
这里所说的早期艺术,并不是早期的山水画或风景画,而是指在山水画或风景画诞生之前的艺术,在中国,是在魏晋南北朝之前,汉代和先秦时期的艺术,以先秦为主;在西方,则是在文艺复兴之前,包括中世纪和希腊罗马时期的艺术,以希腊罗马为主。这一时期双方的...
美的本质之为何物?它怎样产生?各种美的形态又如何形成?这些是任何一个美学家都绕不过去的重要的问题,其中以美的本质为最为根本的问题,正是这一问题的回答路径直接决定着其他两个问题的答案。几千年以来,整个西方社会对美之本质的讨论围绕着两个维度进...
一《美学原理》①是国内高等院校面对文学、美学和艺术专业学生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对美、审美以及艺术的基本问题的介绍和阐述,具体教学内容一般包括美的本质(美的历史起源、美的形而上学本质)、美的存在(自然美、社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