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的界定有着很多种可能,不同的审美给予了人类能动创造这个世界的动力,也造就了姿态万千的艺术品。审美是人类复杂的情感活动,一朵花、一件雕塑、一处风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悟,我们试图以一种社会标准来给美定义,当然美不是绝对的,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符号。了解美与世界的关系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美,体会姿态万千的世界带给我们美的感受。狄德罗对美有着独到的见解,他提出的“美在关系”从一定程度上给美赋予了系统性的解释。
一、美在关系的延伸
狄德罗在《美之根源及性质的哲学研究》中阐述了美的定义只能用“关系”来涵盖的说法,这种独到的关于美的分析深化了美学研究的内涵。狄德罗在戏剧与绘画方面也提出了与“美在关系”构成一个体系的学说,两者是美在关系的具体化,即戏剧的“情景说”和绘画的“整体论”.狄德罗是在论述市民剧的过程中,在谈他的剧本时和戏剧专论之中提出情境说的。首先,情境说是以表现真实的关系为基础的。其次,情境说把情境作为戏剧的主要表现对象和内容。
再次,情境说把人物性格与情境之间的对比突出出来,包含了戏剧冲突论的合理因素。最后,情境说也决定了他关于演员表演的理想范本论。狄德罗在《论戏剧体诗》第十三节中说:情境要有力地激动人心,并使之与人物的性格发生冲突,同时使人物的利害互相冲突,真正的对比是人物性格和情境之间的对比,是不同的利害之间的对比。人置身于社会,这种反映社会现实的市民剧,就是以环境为主题来展开小人物的悲喜故事,人物性格与环境的冲突尤为重要,这在许多经典戏剧中都有所呈现。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相互影响,重要人物改变环境,环境给予人物故事情节。人物在与命运抗争的同时,其实是在与环境接触、与环境融合。戏剧不同于纯文学与绘画,它是一种人来表现人的艺术,这给它的艺术性增添了许多丰富的可能。所以这种情景关系论对我们解析戏剧就尤为重要。
绘画方面的“整体论”是狄德罗对于美学的另一学说。
他的造型艺术美学观点仍是以美在关系为核心的,不过这里的整体论是这种观点的具体化。整体论是以内在的因果关系为根据的有机统一体。
狄德罗强调,绘画应遵循自然的因果关系,整体内的各部分任何一个部分的改变都将对整体产生巨大的影响。大自然的产物没有一样是不得当的。任何形式,不管是美的还是丑的,都有它形成的原因,而且在所有存在着的物体中。
个个都是该什么样,就长成什么样的。遵从自然的整体原则,而不是遵从固定的比例法则,这一新颖的观点冲击了当时的古典主义绘画。整体论还要求从整体着眼,把整体和细节结合起来,来突出特性。整体是相似而模糊的概念,人都有五官,树叶也长得大体相似,正是因为细微处的变化才造就了不同的美学事物,因而细节的作用尤为突出,它要配合整体而存在又要彰显出个性的要素。多样性的统一与简朴美要求绘画者能根据所画整体的理念来配合各个细节的色彩与特色。它们必须是和谐统一的,符合绘画的主题。这种主旨明确的绘画理念是十分有意义的。
二、美在关系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美在关系”学说对现当代文学与西方文学有着极大的影响。关系理念的引进,让我们开始思考构成整体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对现实所起到的影响。在解析文本的时候,人们能将各个部分连结成一个整体来看,它们的多样性、和谐性也开始作为审美的标准来评断一部文学作品的意义。如何展开故事情节,主人公的关系,主人公生活的背景,不得不说“美在关系”对文学的创作有着极大的指引作用。“关系”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这给予了人类极大的想象空间与能动力,我们可以通过认识关系,改变关系来能动地作用于整体,以达到符合我们审美趣味的艺术样式。不管狄德罗美学观在今天看来有多么的不完整和存在缺憾,我们必须把它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才能公正地加以评论。狄德罗抨击唯心主义理论,赞扬唯物主义理论,在《关于美的根源及其本质的哲学探讨》中,我们可以看到从柏拉图到胡其生,从圣·奥古斯丁到安德烈神甫体系美学的批判中得出的“美在关系”的理论,既顾及了美的“理性”方面,又有美的事物本身的研究。狄德罗的理论主要意义在于他在唯物论的经验美学之后从本体论方面再次树立了唯物主义美学的权威,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经验论美学的形式主义。
“美”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话题,狄德罗所开创的美在关系学说对后世对美的赏析起了极为重要的奠定作用。因为关系是运动变化发展的,我们不可能全方位地理解各个事物之间的关系,因而这样才使审美丰富多彩,关于美的学说也因此绵延不尽。这种理论合理性在于不是把美的事物孤立起来考察,而是放到各种关系中去考察,尤其是要放置到各种社会关系中去考察,这样不但提示了美的相对性质,而且提示了美的社会性质。狄德罗考察美的这种角度,直到今天仍然是真理性的成分,仍然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引言一、研究的目的、意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社会管理呈现出了越来越多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宜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寻找新的治理理论和治理方式才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本文以美学理论为指导,用美学思维来分析当前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科学...
崇高和优美是西方美学中既有明显差别又暗含内在关联的两个审美范畴。优美是一种可以引起普遍愉快的和谐之感,而崇高则起于审美主体内心激荡的冲突引发的痛感而最终化为和谐的愉悦感。在长城这个墙体建筑上,崇高感和优美感两者实现了共存,并且随着时代的发...
《纯粹理性批判》探讨的是认识何以先天可能的问题,《实践理性批判》探讨的是善如何可能的问题,而《判断力批判》作为康德批判哲学的一部分,也是从先验的立场出发探讨美是如何可能的问题,其具体在于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基于主观感受性的审美判断如何可能是...
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切入, 通过阐述明星研究的概念及表现来浅析杨超越现象, 旨在得出养成类偶像的社会文化生成成因。可知, 杨超越是养成类偶像的典型代表, 这类偶像是“粉丝”的自我镜像、期待视野的审美留白, 从媒介审美建构发展而来。...
一、中国美学中常见的对立关系中国美学中较突出的美学概念无疑是中和、气韵和意境。中和从整体思维的角度指导艺术;气韵从生命的运动状态来诠释艺术;意境则讲求主客统一,情景交融。它们构成了中国艺术的评判标准和创作规律的大关系。中国美学概念中表示...
美是否有一定的色泽呢?这似乎是一个很奇怪的问题,一般的美学家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因为在一般的美学家看来,美之所以为美,正乃在于色泽的多样与变化,一定的色泽总是令人审美疲劳而不美。但是这种所谓的鉴赏的审美只不过是在外在对象之姿态万千与色彩缤...
内容提要:美作为人类可以反映到的事物的一种属性,本质上是一种关系属性,是一种非物质性的客观存在。这种存在,与人类意念正方向指向有关。人类既是美形成条件中两种客观存在中的一方,又可作审美的主体。美在主体之外,不是主客观的统一。将美界定为关系...
模仿是一个大话题, 可以说, 文学理论所讨论的问题都可能与模仿有联系。这里并不试图对模仿论的历史做详细讨论, 因为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甚至连一个最简短的索引都无法完成, 重要的模仿论观念太多了, 难免顾此失彼。...
第二章创新社会治理是历史的必然趋势近些年以来,逐渐的出现了用美学的理论来研究社会问题,也就是人们希望通过审美之维来审视,从而改善我们所生存的整体境遇。中国面临着社会治理模式转变的挑战。在当代中国,创新社会治理已经到了必须的程度。首先,对...
阐释学认为:真正的历史对象根本就不是对象,而是自己和他者的统一体,或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同时存在着历史的实在以及历史理解的实在。一种名副其实的解释学必须在理解本身中显示历史的实在性。[1]387阐释学所强调的历史实在性其实是历史与历史理解的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