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既可以通过判决,也可以通过调解来解决当事人之间的民事争议.按照解决纠纷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民事判决和民事调解两种.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由人民法院作出判决的,应当制作民事判决书;由人民法院主持调解达成协议的,除法律明文规定可以不制作调解书的情况外,应当制作调解书.《民事诉讼法》第八十五条和第九条分别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分清是非","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由此可见,民事调解书是人民法院对正在审理中的民事案件依法进行调解,在诉讼双方当事人自愿、合法地达成解决纠纷的协议后,而制作的予以认可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书.
与民事判决书相比,民事调解书有自己的特点:首先,解决纠纷的方式不同.民事调解书反映的是人民法院依法进行调解,促成双方当事人自愿、合法地达成协议的内容;民事判决书反映的则是人民法院依法以判决的形式解决纠纷的内容.其次,体现的意志不同.民事调解书在合法的前提下,主要体现了双方当事人的意志,是人民法院依法对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的协议的确认;民事判决书则体现了人民法院的意志即国家的意志.再次,发生法律效力的时间不同.民事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而第一审民事判决书只有在上诉期过后,当事人不上诉的情况下才发生法律效力.可见两者的区别很大.尤其要注意的是法院调解不同于诉讼外调解,它具有诉讼的性质,具有强制执行的效力.因此,民事调解书的制作应与民事判决书的制作一样,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但是,目前民事调解书的制作却存在许多弊端,觅待改进.
一、目前民事调解书的缺憾
目前,法院的民事调解书一般都由首部、正文(包括诉讼请求、案件事实、调解协议、法院对协议内容的确认)及尾部三大部分组成.调解较之于判决,其程序相对简单,只要当事人能达成协议即可.
但目前民事调解书的制作过于简单,不说理,回避分歧,掩盖矛盾,有的内容该叙述的没有叙述,证据该引用的没有引用,尤其是民事调解书的不说理,更导致当事人对司法知情权的不了解,不知道自己赢在哪里,输在何处,难以使人信服裁判结果,严重影响了法律的公正性和社会效果.具体表现为:
(一)诉辫请求与案件事实部分的叙写过于简单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调解协议必须遵循"查明事实,分清是非"、"双方当事人自愿"和"合法"的原则,因此,在叙写当事人的诉讼请求和案件事实时,也应该"以事实为基础",详细叙写双方当事人之间的诉辩主张和证据,明确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是否有效,当事人的行为是否合法等.对于解决纷争,当事人会有各自不同的请求、主张或意见,民事调解书应在这方面予以载明.虽然大多数人认为,民事调解书的制作要比民事判决书简明,但简明不等于简单,如果过于简单,就有失公平、公正.然而,现在的一些民事调解书在这部分毛病较多,有人甚至主张在调解书上不需写事实,这是不可取的.
因为双方争议的主要事实是人民法院进行调解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不写事实,调解协议就将失去依据.
要知道调解并不是简单的无原则的"和稀泥",它也必须在"查明事实和分清是非"的基础和前提下进行.因此,调解书中所确认的事实要素,一定要叙写清楚,做到明确、具体、完备,让人一目了然、清清楚楚.另外,有的调解书,虽也写事实,但却缺乏证据支持.按要求,民事调解书的事实部分应包括"原告诉称、被告辩称、第三人述称"以及法院认定的事实和证据两部分.但因为目前的文书格式只要求"文句要简练,内容要概括",因此对双方的言辞要点、各自的主张、举证、质证等实质性问题就无法反映.在"经审理查明"段,也缺乏这方面的反映.既然事实不很清楚,证据也不很明确,怎能得出"上述协议,符合有关法律规定,本院予以确认"的结论呢?这显然是不合情理的.
(二)调解书不写理由的弊端很多
根据规定,民事调解书不要求写理由部分,只是在案件事实写完之后,另起一行写明"本案在审理过程中,经本院主持调解,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如下协议",以此引出调解协议的内容.这种写法存在明显的弊端.因为民事裁决的理由部分是裁决结果的法理基础,是审判制度理性化、民主化发展的产物和重要标志.如果调解书既不作事实真假的分析,也不作法理对错的阐述,那么何处能见法院的审理过程、法律的严肃程度以及双方当事人的自由意志?而这些都是确确实实需要搞清楚的间题.
比如,一件诉至某法院的离婚案,导致离婚的直接和真正原因是男方喜新厌旧,在外胡来,并养了情妇,对妻子非打即骂,后来逼迫其妻离婚,扬言如不同意离婚,妻子不仅一分钱也别想得到,而且还要杀了女方全家.在这种情况下,女方才被迫同意调解离婚.但该民事调解书的事实部分,却只写了"双方性格不和,多次为家务琐事发生争吵,导致感情破裂",至于为什么离婚,法院为什么认可的理由一概没写.所以,婚是离了,调解书也送了,但女方仍然感到很委屈,继而对法院的审理方式和调解结果也产生了怀疑.事后,女方说,早知如此,不如就在街道办事处办得了.由此可见,这种缺少"理由"叙写的文书是不符合法律要求的.调解书"不讲理"的弊端很多,将导致十分消极的后果.首先,裁判的形成过程得不到有效体现,违反了审判公开的原则,由此造成当事人、社会公众对审判程序正当性和审判结果公正性的怀疑.其次,削弱了裁判的说服力和权威性.不管是判决还是调解,如果对案件的要害问题该答不答,或避重就轻,缺乏法理和法律依据,则实在难以服人.再次,有害于司法公正.调解书如无须阐述调解理由,裁判者就可以随心所欲,甚至颠倒是非,该说的不说,司法公正又从何谈起?一份具有法律效力的民事调解书,实际上涉及到法律关系定性、责任明确及义务承担等,只有明确了这些要素,才能使调解书"符合有关法律规定",也才能真正"具有法律效力".
(三)调解协议的内容不具体、不规范
协议内容是当事人就民事争议如何解决所作出的具体决定,是双方认可且涉及到如何履行的实际问题,在表述上应该准确、具体、规范.但目前民事调解书的制作中这部分的缺憾较多.如对当事人的姓名、住址等身份情况交代不清,对给付财物没有明确的给付期限和给付方式等.更多的则是语言表达上的问题,如表达不清或过于苟简,模棱两可,歧义众生,给实际履行带来困难.例如一份民事调解书的内容有"婚生小孩,一个归男方,一个归女方"之说."婚生小孩"是谁?男的?女的?大的?小的?没有交代清楚,怎么执行?再有用词不准确的间题."归"为归属之义,含有他人不得占有的要素在内."婚生小孩""归"男方或女方的说法不妥,违背了《婚姻法》的基本要求.《婚姻法》规定:"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方或母方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所以,这个"归"字不如改为"由某某抚养"为好.
二、民事调解书的改革思路
民事调解书的制作,虽有格式要求,但我们不应囿于格式,应该把文书的内在结构体系,文书的内容要素,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以及文书的制作过程和技艺作为重点进行研究,以适应并推进诉讼方式的改革.
首先,对原、被告的诉辩主张和第三人的意见要如实反映.如果被告对原告的诉讼请求提出异议,应讲明具体请求和理由,具体可操作为:
一、原告诉讼请求事实与理由的陈述
二、被告答辫意见及理由反诉请求及理由
三、第三人诉讼请求及理由或答辫意见及理由
四、原告、被告、第三人举证及互相质证情况
五、法院认定的事实及证据情况
其次,要改变现有格式中民事调解书不讲理由的弊病.根据《民事诉讼法》第八十五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分清是非,进行调解."可见,法院主持调解仍然要在分清是非的前提下进行.分清是非,就是要在调解过程中对当事人的合法行为予以积极评价,对有过错的当事人进行教育,使其认识自己的过错,同时,要把法律事实,法律关系的性质、内容、归责,民事责任承担方式、结果等表述出来.要对争议法律关系是否成立和有效作出论证和回答;要对争议焦点逐一阐明其法律性质;对贵任性质、责任形式和责任分配作出具体说明等等.总之,要针对过去民事调解书不讲理的弊端,加强法理分析力度,增强调解书的法律效力.当然,这部分不要求千篇一律,对案情简单的,可用简单的方法进行论证;但对案情复杂、双方当事人的分歧较大的,则宜用一事一证一理或一事多证论理的方法来进行论证,使人们对调解的结果认定确信无疑,也才能体现"上述协议符合有关法律规定,本院予以确认"的原则.
再次,要规范民事调解书的语言运用.民事调解书作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法律文件,它记载的裁判结果(协议内容)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现的,体现了国家审判机关的薄严和权威.因此,民事调解书的语言风格要求具备一般民事裁判文书的特点,除了行文简洁流畅,措辞严谨准确,语言规范干净的一般要求之外,还应当使用一些"法言、法语",力求通俗明白.同时,民事调解书的协议内容是在自愿的基础上达成的,应使用自愿的语气,不宜使用强制的语气,并且协议的内容要具体、明确,便于当事人履行.如果有给付内容的,要把给付的名称、数量、时间、地点和方式写清楚,便于执行.
而且协议内容要有法律上的实际意义和约束力,不具备法律上的实际意义的内容不要写进调解书.
再有关于诉讼费用的负担问题.原来基于对它"不属于诉讼争议的问题"的认识,认为它"不应列为判决结果"的一项内容,而在判决结果后另起一行写明.但在司法实践中,越来越多的当事人把诉讼费用的负担间题列人诉讼请求,不少人民法院也要求当事人这样做,所以,对此间题在民事调解书中也有明确规范的必要.
总之,裁判文书(包括民事调解书)是人民法院行使国家审判权的体现,是司法公正的最终载体,它不仅应当在结论上体现人民法院裁判的公正,而且应当通过明确的事实、透彻的说理使当事人知道、理解该裁判为什么是公正的.民事调解书反映的虽是当事人的自由意志,但其自由意志的形成和结果是否符合事实和法律,则应该由法院进行把关.因此,完善民事调解书的制作,加快民事调解书制作的改革步伐,提高民事调解书的制作质量是当务之急,应该引起广大法律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明确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与私益诉讼在诉讼请求、案件事实、证据证明等方面的共通性,目的在于在司法实践中实现提高诉讼效率、促进制度衔接、给予诉讼当事人更好权利保护等积极目标。...
一、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举证存在的问题司法实践中当事人举证方面的问题多种多样,既有对请求权基础的构成要件或证据的形式要求等客观性规定认识错误,也有在主观上对举证是否达到高度盖然标准也法官认识不同,概括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一)已举证...
通过对《民事诉讼法》的修订,公益诉讼制度开始在我国明确确立。《环境保护法》的修订,更是明确了在环境公益诉中起诉主体的范围,奠定了环境公益诉讼发展的基...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成文法国家,所以对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起决定性指导作用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民事诉讼法典,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1991年通过的《民事诉讼法》经过2007年和2012年的修改,可看出随着我国...
题目:处分原则在我国民事诉讼中的局限目录摘要关键词一、处分原则的理念基础(一)主体理念(二)权利理念(三)自由理念(四)契约理念二、处分原则的内容(一)享有处分权的主体(二)处分权的客体(三)处分权的内容三、处分原则在我国民...
结论程序作为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改变,都会对其他环节产生影响,以至于引起整个程序结构的变化.被告提交答辩状这一诉讼行为,不仅关涉到诉答程序初步整理争点功能的发挥,也影响到后续诉讼阶段的顺利进行,甚至整体诉讼进程公正、经济...
民事诉讼的模式探究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民事诉讼的一个重大课题,与举证责任分配、当事人地位、法官地位等有着很大的联系。但是,长期以来对我国法院民事诉讼模式的研究也就仅仅局限于当事人主义和职权主义两种诉讼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是不符合我国基层社会实际...
题目:民事再审程序对当事人处分权的保护与制约目录摘要(详见正文)关键词一、民事再审程序对当事人处分权的保护与制约二、再审程序中保障当事人行使处分权的重新建构三、结语参考文献以下是正文摘要:当事人的处分权是最基本的诉讼权利之一,不...
2014年11月25日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首次将散见于各个部门法对禁止家庭暴力的规定明确以单行法的形式表现出来,说明国家对禁止家庭暴力案件的重视。征求意见稿对家庭暴力的内涵明确予以界定,且从各个...
一、我国民事再审启动主体多元化的现状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八条、第一百九十九条、第二百零九条规定,我国民事再审程序可以通过三种途径启动:一是由人民法院依职权主动启动再审程序;二是由当事人申请再审,由人民法院审查后决定启动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