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文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少数民族文学论文 >

吉狄马加独特的文学观念及其对当代民族文学的启示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8-28 共3397字
论文摘要

  吉狄马加是 20 世纪我国少数民族杰出的诗人之一。由于受到 20 世纪文化寻根思潮及外国文学思想的感染和影响,吉狄马加开始以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为视角,把少数民族特色融入汉语诗歌中,并用诗歌来表达少数民族文化的内涵和民族精神,开创了彝族汉语诗歌发展的新局面。

  吉狄马加(1961-),彝族,出生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从事诗歌创作后推出了许多杰出的作品,他的《初恋的歌》、《一个彝人的梦想》、《罗马的太阳》、《遗忘的词》等。除此之外,许多作品还被翻译成外文出版,这使他在国际诗坛上占有了一席之地,并多次荣获国家文学奖和国际文学奖。2006年,吉狄马加被俄罗斯作家协会授予肖洛霍夫文学纪念奖章。吉狄马加在诗歌创作的同时,也写下了不少文学理论批评文章,表达了他的文学使命观及其文学创作的思想。正是这些独特的文学观念和别具一格的文学思想,使他成为了杰出的文学创作者。

  1. 关注人类命运的文学思想。吉狄马加在凸显民族意识的同时,也非常关注人类群体的命运。吉狄马加认为:“诗歌是人类话语领域最古老的艺术形式,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它是人类精神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必将在人类的精神复兴中承担起一份光荣的职责。”诗人在创作诗歌时所表现出来的对人类命运的关怀之情,使其诗歌感染人的作用力加强了。他强调,诗归根到底是一种歌颂爱情、生命、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艺术形式,这是诗和诗人的永恒使命。同时,吉狄马加还把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人类意识的观点运用到他的批评实践中。他开始呼唤作家应关注人类的命运,诗的出发点应当是以人为本位的。吉狄马加认为普希金的作品是对人性的最为深刻的揭示和理解,其作品具有深刻的人类意识。吉狄马加的诗本身也面向所有的人,他时常关注人类面临的战争灾难,为人类的遭遇担忧和不安,希望人们懂得爱和善良,认识他们的价值。他曾这样说道:“我写诗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有核原子的时代,我们更加渴望的是人类的和平,它需要我们去拥抱和爱。”可见,关注人类命运是吉狄马加文学创作的出发点和归属点。从诗歌诞生之日起,诗歌的作用就永存于人类的精神世界之中,已成为世界上不同文化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之一。吉狄马加在写作中一直把表现和张扬人道主义精神视为他的神圣职责和基本品格。他认为诗人从每个人的心灵中获得灵感。因此,他号召诗人要迎接和歌颂人道主义精神,要用敏锐视觉、艺术感光去唤起人类共识。他在《古老的土地》中写道:“我站在凉山群峰护卫的山野上,我仿佛看见黑人,那些黑色的兄弟正踩着非洲沉沉的身躯……我的头颅,将刻上人类友爱的诗句。”这些诗句体现了吉狄马加人类意识和对人类命运的关切和思考,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文学作品的民族性。

  2. 具有民族意识的文学思想。20 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全球文化渗透,各民族文化艺术样式越来越各具特色和风格。以吉狄马加为代表的少数民族作家,在文学创作上开始关注民族意识,彰显民族认同感。正如吉狄马加所说,他写诗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父亲和母亲都是彝族,他们都是神人支呷阿鲁的子孙,而自己是神人的子孙。他在《彝人之歌》中写到:“我曾一千次守望过群山,那是因为我知道我是鹰的后代。”在《看不见的波动》中写到:“有一种东西,似乎永远不会消失,那就是做为一个彝人,我还活在世上。”

  可见,吉狄马加把自己做为彝人身份的认同早已渗入骨髓之中,并将它化做文学创作的驱动力。与此同时,在具有对本民族的认同意识之后,他开始不断地挖掘本民族的特质,把文学创作开始转向自己的故乡,并把自己与故乡紧密相连,故乡的一草一木都被他附上了一层民族性的色彩。在《达基沙洛故乡》中他感叹道:“啊,我承认这就是生我养我的故土,纵然有一天我到了富丽堂皇的石姆姆哈,我也要哭喊着回到她的怀中。”这表达了吉狄马加对故乡的热爱。大学毕业后,吉狄马加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工作,他更深入地了解和熟悉彝族人的风情,这些成为了他后来文学创作的源泉。

  3. 加强对国内外文学养料的吸收。我国是由 56 个民族构成的,各个民族的文学应相互学习和借鉴。汉文学相对于其他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较快,对少数民族文学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对此,吉狄马加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地从汉族文学中吸取营养,如《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优秀作品。他的思维方式常常徘徊在汉语与彝语等文化的兼容与冲突之间。吉狄马加从汉族文学作品中学到了汉语言独特的表达风格,即优美、从容、淡雅、朴实等特点。他也曾表示,在长期阅读苗族乡土作家沈从文的小说中体会到了汉语言的细腻和韵味。在《朵洛荷舞》中体现出了吉狄马加语言的细腻和韵味。他在文中这样写到:“于是黑夜来临之前,便有着高傲的心,便有着痴情的眼,还有了疲倦的口弦,可她们的舞步照样走着……那么缠绵,那么缠绵。”除此之外,吉狄马加还不断地吸纳外国文化的精髓。他阅读过大量的哲学、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以及地方风俗志等。他在英国伦敦学习期间,普希金的创作对他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他的创作也一直受到非洲、拉丁美洲文学的影响,如秘鲁诗人巴列霍、西班牙诗人洛尔伽、赛内加尔前总统桑戈尔、捷克诗人塞弗尔特等诗人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吉狄马加从这些诗人的作品中借鉴国外诗歌的现代派手法,与彝族民歌进行嫁接,把西方现代派诗歌手法与彝族古老的民歌创作手法进行融合,创作出别具一格的彝族汉语诗歌,标志着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想在不断地走向丰富和成熟。

  4. 文学创作要继承民族文化传统。红黑黄三色文化是彝族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之一。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三色文化的内涵,吉狄马加企图通过文学作品来抒发和继承本民族的文化。通过吉狄马加的诗歌,不少作家开始认识到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特殊价值,也开始反观其所属民族的文化传统。彝族是我国最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具有丰厚的文化传统。由于从小就受到彝族原生文化的影响,他的作品中的民族文化及传统文化的表现更突出。吉狄马加的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民族特色以及对彝族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同时代的其他作家的作品相比较,他是比较突出的。他认为,在作家创作时,应注意的是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这就构成了吉狄马加作品的独特魅力,而自己创作的目的则是使本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因为诗歌已然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手段之一。吉狄马加在《守望毕摩》中道出了毕摩(毕摩是集祭师和教师、律师、医师、法官于一身的)文化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守望毕摩就是守望一种文化,就是守望一个启示。

  可见,吉狄马加把传承民族文化做为自己的使命,他从来没有为这一点而感到不幸。

  吉狄马加的文学思想对当代民族文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性,他的文学思想发展轨迹,对民族文学理论的建构提供了一种示范。首先,现实主义文学思想的启示。现实、生活、人民、时代等词语构成了吉狄马加现实主义文学思想的内核。吉狄马加认为,创作应植根于人民社会现实的土壤之中,才能更深刻更哲理化地揭示历史发展的深层规律。同时,作家在描绘社会生活的同时,也不应忘记对历史的观照,而是挖掘出历史主题所蕴含的时代精神,以体现出作家新的审美价值观念。因此,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是吉狄马加重要的创作方法之一,它对当下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导向性。其次,对当代民族文学批评的启示。这主要表现在离去、归来和超越。吉狄马加走过了一段离去、归来与超越的历程。他的“离”是指他离开了生他、养他的故乡,在后来的社会职业角色转换过程中他开始了新的选择。在文学创作上强调民族意识和民族文化的回归,这成为他文学思想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吉狄马加文学创作的超越阶段表现为对母族文化挖掘、传承和对反思之后文学思想的开放性两个方面。他对母语文化与文学进行反思,既表达了他对多元文化状态下母语文化处境的担忧,也体现了他重新设计并调整自己民族文化的行为。最后,吉狄马加以一种超越者的姿态从文学边缘跨入了文学的中心,使得他的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带上了文化批评意义,这对当前民族文学批评的发展予以启示,这种启示会对具体民族作家文学的创作产生一定的影响和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 吉狄马加.吉狄马加的诗与文[M].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2] 吉狄马加.少数民族文学繁荣的重要一翼[J]. 民族文学,2000,11.
  [3] 孙正华. 论吉狄马加诗歌的语言风格[J].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7.
  [4] 李鸿然.彝族文化的身份与世界文化意识———论吉狄马加的诗歌创作[J]. 民族文学研究,2004,4.
  [5] 耿占春. 一个族群的诗歌记忆———论吉狄马加的诗[J]. 文学评论,2008,2.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少数民族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