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少数民族文学中的民族情怀概述
民族情怀是在民族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非常明显的民族特征,少数民族情怀是少数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和民族自豪感。少数民族文学中的民族情怀主要是指少数民族文学家以文学的方式表达对本民族价值观念和历史文化的遵循和认同。上世纪90年代,学术界对民族性进行了深刻的讨论,不同的民族文学家对民族性进行了阐述,代表性作家有蒙古族文学家包明德,其在 《略论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中指出:"文学的民族性是指各个民族文学中所体现出来的差异性特征。"[1]
而且蒙古族扎拉噶在 《文学的民族性与新时期的少数民族文学》 中指出:"文学的民族性与审美价值是互相依存,同生同灭的。"[2]
因此,少数民族文学中的民族性主要是指对民族文化和风俗人情进行审美观照和体验的过程,不同的少数民族文学审美性是不一致的。少数民族文学中的民族情怀,就是少数民族文学家在挖掘民族文学特征中具有共同价值观念和民族特征的因素,以此来表现对其的认同、赞扬和坚守。文学家通过对少数民族语言,历史文化以及文学表现手法来体现少数民族文学中的民族情怀,而且民族情怀也是少数民族文学中特有的文学特征。
二、少数民族文学民族情怀的体现
(一) 少数民族语言体现的民族情怀
1. 母语体现出的民族情怀
少数民族文学作家通过民族语言传达出的民族情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语言传达出的民族情怀不仅体现在少数民族文学家对民族语言的把握和运用,更体现为本民族成员对民族作家作品的阅读和体验。作为少数民族的一分子,不管是文学家还是作家对民族母语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他们都是在民族母语的环境中成长起来,所以民族母语对少数民族文学家的创作影响是深远的,由语言引起的对民族价值观和社会历史发展产生的思考,会在作家身上打上深刻的烙印,进而产生对本民族的赞扬和歌颂,由此心中的民族情怀就不断地冲击文学家的创作。比如藏族作家阿来的 《尘埃落定》 里面就有大量的藏族语言和汉语混合在一起。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的 《茫茫的草原》 中就大量运用了蒙古族的谚语和俗语,具有非常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
2. 非母语表现的民族情怀
虽然母语在表达民族情怀个民族认同感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一般来讲,少数民族作家在进行创作过程中也会运用到非母语,也就是用汉语进行写作。比如当代着名的回族作家张承志,特别是在他的 《黑骏马》 和 《心灵史》 中就用汉语表达了他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情怀。而且在 《大地散步》 中也如此,他对民族、宗教以及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把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与苍茫西北大地的自然风光紧密地结合起来,使这部作品具有非常强烈的感染效果,深刻体现了作品表达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情怀。因此,民族语言在少数民族文学作家表达民族情怀,抒发民族认同感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 少数民族文学叙事体现的民族情怀
少数民族文学家文学作品中体现的民族情怀与作家自身在社会生活中的民族情怀是有区别的。
只有在现实生活对民族历史发展过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才能够从内心深处产生民族认同感和民族情怀。具备了这样的基础,才能够把自己的民族情怀通过文学作品展示出来,这就是文学作品中体现的民族情怀。作家只有深入民族生活,对民族生活进行深入的体验,才能够真正地把自己的民族情怀在作品中抒发出来。在具体的文学抒写中作家总是多重视角,来表现作品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情怀。不同的视角传达出不同的文学效果,比如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对民族文学的关注与体验也就不同,产生的民族认同感也就不同。
张承志的 《黑骏马》 以"我"为视角来展示草原生活的经历,表现对草原生活的热爱与眷恋以及对"额吉"的热爱,而"额吉"也是民族精神的典型象征,从而具有广泛的普遍的意义。作者正是通过这些具有典型的民族特征进行抒写,来展示自己对本民族的眷恋与民族认同感。
(三) 少数民族文学形象体现的民族情怀
少数民族作家的民族认同感与民族情怀是通过不同的文学方式表现出来的,艺术品与现实生活有很大的区别。少数民族作家的民族情怀表达只有通过文学不同的方式才能够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除此之外,民族文学形象在民族认同感与民族情怀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他是民族情怀的典型代表。因为少数民族文学要表达的是民族认同感与民族情怀,这些民族特征只有集中在特定的人物形象中,才能够完整地表达出来。民族文学形象是少数民族文学家民族情怀和民族特征集中的产物,只有对这些人物形象进行仔细的刻画,赋予其深刻的民族特征和品质,才能够激发本民族人们的认同感和民族情怀。因为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基本具备了民族优秀的品质,能够激发人们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情怀,人们在对文学作品进行审美体验的过程中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少数民族文学形象主要有民族英雄形象和民间英雄形象。
1. 民族英雄形象体现的民族情怀
少数民族文学中民族英雄形象主要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英雄,而是在民族发展历史中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物形象,这类人物形象不仅具有民族特征的一般内涵,而且具有独特的民族象征意义。比如蒙古族文学代表作品 《格萨尔王》 就刻画了完整的格萨尔王的形象,在蒙古族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又比如玛拉沁夫的 《茫茫的草原》 中多次提到了成吉思汗的名字,说明了成吉思汗在蒙古族人民心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民族认同感。[4]
需要指出的是民族作家在刻画这些民族英雄形象时是怀着崇高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情怀以及民族自豪感来进行塑造的。他们在民族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是民族孕育出来的伟大人物,是全民族敬仰的对象。所以不管在民族的任何发展阶段,他们都具有强大的精神号召力和凝聚力,让民族人民重温这些伟人形象能够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继而产生崇高的民族情怀。
2. 民间英雄形象
对民族认同感和民族情怀的抒写既离不开民族英雄人物的塑造,因为这类人物形象在少数民族人民心里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民族的象征,最能够激发人们的民族情怀和民族认同感。但是民间英雄形象在民族情怀与民族认同感的抒写过程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民间英雄形象主要是指少数民族文学家塑造的能够体现民族文化精神与民族品质,能够激发人民民族情怀的人物形象。从个人才能方面来讲,虽然没有民族英雄所具有的能力,但是从精神道德层面来讲,他们是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优良品质的积淀和体现,是民族文化的象征。能够激发民族自豪感与崇高的民族情怀,而且民间英雄形象是民族文化的承载者,同时也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比如回族作家张承志小说中的民间英雄形象就能够体现民族品质和内涵,他笔下的"额吉"形象就是民族文化内涵的体现和象征,能够唤起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情怀。
文学与宗教是人类文明古老而常新的命题,虽然两者是属于不同的意识形态,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在诸多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中,都存在宗教文化的痕迹,或是以宗教充当媒介物,或可以说宗教文化已经成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思想资...
当今世界,生态危机带来的不和谐因素和现象愈来愈突出和频发,生态问题已然成为一个全球社会关注的焦点和学界探讨的热点,于是应运而生了化解生态危机的生态建设。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强调要把生态建设上升到文明的高度。党的十八大更突出了生态文...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起,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出现了一个新的高峰,各类优秀作品不断涌现,标志着少数民族文学繁荣时代的到来。史传文学是这一时期少数民族文学中成果最着的一个题材领域,这方面的作品数量多,取得的成就也高,更是出现了像《尘埃落...
由于大多数人认为文学是个人行为,就将其发展状况习惯于跟作家连接起来予以说明,认为在文学发展中作家是启到决定性的因素。这种观点看起来无可厚非。但是,从文学的普遍和具体规律、上层建筑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社会发展的普遍和具体要求的角度上仔细观察,...
一、文学人类学的视野:文学与文化人类学的互动如果要谈文学人类学对重新审视和建构少数民族文学观的作用,首先需要了解的是文学人类学的发展渊源。文学人类学的产生离不开文学与文化人类学的融合互动。作为20世纪人文社会学科转型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
维吾尔族女性文学的发展,推动着女性意识在维吾尔族文学领域中的确立与深化,同时也推动着维吾尔族当代文学发展,在我国现代文坛中做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
随着全球化时代和身份认同问题的深入研究,以混杂性理论作为核心命题的霍米巴巴后殖民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得以凸显。混杂性一语,赛义德探讨后殖民时代文化主体身份时分析:所有的文化都交织在一起,没有一种是单一的。所有的都是混合的,多样的...
文学理论是人类文学活动规律的总结,到目前,古今中外文学理论是都能够阐释说明所有文学的性质、功能和作用的,在一定意义上说,理论是普世、也是普适的。但是,理论在运用时总是表明或流露出使用者主体选择某一理论的动机,不管是出于社会性的功利要求,还...
意象作为文学表象和深层意蕴的美学复合体在东西方的文学理论中都有过详尽的探讨.在中国古代美学范畴内,意象的概念最早见于《易传系辞》,而在随后的论述中,则以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和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缜密》为代表.在古代文论的体系内,意象就是指诗人...
《尼山萨满》是一部满族流传下来的古老宗教传说,其篇幅短小,却涵盖了文学、语言、历史学、宗教学、民俗学等诸多学科领域。传说尼山萨满凭借高超的萨满法术,勇闯阴间,解救员外的儿子费扬古,使其死而复生的故事。全篇情节曲折,故事离奇,笔墨较少,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