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素甫·哈斯·哈吉甫所着的《福乐智慧》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伦理思想,这对于今天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
一、《福乐智慧》中的和谐伦理思想.
(一)和谐思想的提倡
多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最根本的要求之一, 便是提倡多种文化的和谐共处以及各阶层之间的和谐共处, 而这种和谐共处的思想正是《福乐智慧》的重要内容之一.
首先,《福乐智慧》 本身就是对不同多元文化的吸收和融合. 喀什噶尔(今喀什)作为喀喇汗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本身就是一个不同文化交融的地方. 作者积极吸收了包括伊斯兰文化、印度文化、中原文化乃至古希腊文化等不同地区的优秀成果, 最终形成 《福乐智慧》 这样一本包容并济的思想巨着. 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福乐智慧》本身就是维吾尔族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和谐共处、文明间相互融合所产生的思想结晶.
其次,和谐思想在《福乐智慧》的一些具体内容当中,体现得更为具体和丰富. 《福乐智慧》中的四个主要人物(国王、大臣、月圆之子、修道士)作为道德典范(公正﹑幸运﹑智慧﹑知足)而存在,四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体现了人和人之间的一些高贵品德, 另一方面则显现出人际间的和谐关系.此外,《福乐智慧》中提到国家的统治者时, 还体现了作者政治和谐的思想观点.
(二)尊重知识
知识是《福乐智慧》一书中讨论的较多的主题,在书中作者从个人品质、国家法制、人生与社会以及生活等方面讲到了知识. 作者强调国家的统治者要凭借知识和智慧才能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而有道德是治理国家的最基本要求. 这一观念与苏格拉底的无知即罪恶、美德即知识的命题极为接近. 优素甫·哈斯·哈吉甫提倡学习知识的具体体现,在于重视人才. 由于《福乐智慧》的写作初衷之一在于为统治者提供一些治理国家的对策,故而在书中, 作者希望国家的领导者能够亲近有才能的人,而远离无德无才的人,并以一些官员和职位的必须条件来举例说明这一点.此外,《福乐智慧》本身的含义即是"赐予幸福的知识",所以作者对于知识毫无疑问是极其重视的.
(三)注重有序和法制
和谐社会的基本表现特征之一在于社会的安定有序,《福乐智慧》 中许多处描写都体现着对于法制与安定的注重. 从《福乐智慧》写作的时代背景方面来说, 喀喇汗王朝的时局并不稳定,社会秩序处于失序状态,这种混乱使得底层的人们无法安定的生活. 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优素甫·哈斯·哈吉甫在《福乐智慧》 中将这种失序归结为国家统治者的品德失范,因此,作者寄希望于以一种基于伦理道德的法律制度来完成对国家及社会的治理,通过影响统治者来完成社会安定的社会理想.同时,对于如何实现社会的安定有序这一问题,优素甫·哈斯·哈吉甫从立法、执法和守法三个方面对他的法制思想进行了阐释,一是确立人们认可的法律, 二是公正并且严格的执行这一法律制度, 三是人们严格地服从这一法律制度.
(四)提倡知足
优素甫·哈斯·哈吉甫认为一个社会的良好发展,一方面的原因是公共政策和社会环境,另外一方面的原因则是作为社会基本单元的人自身,所以,在提出注重法制的基础上,优素甫·哈斯·哈吉甫指出人应该"知足",这里的知足的理念是一个积极理念,即它不是消极地不进取,而是人对自身欲望的控制. 之所以提倡知足,优素甫·哈斯·哈吉甫是认为社会的安定仅仅依靠国家的强制法律是不够的, 同时还需要个体的道德素质. 这一点与中国传统的以德治天下有相似之处.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法制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和谐与平衡,而知足则是个人层面的心理和谐状态. 至于如何达到"知足"这一理想状态,优素甫·哈斯·哈吉甫认为这与知识有关,当人们具有知识和智慧的时候,就懂得节制自己的行动了.
二、《福乐智慧》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福乐智慧》的形成时值喀拉汗王朝日益衰败、法制败坏、人民生活苦难的时期,故而《福乐智慧》的目的在于国家兴盛、人民幸福.
优素甫·哈斯·哈吉甫在《福乐智慧》中,构想出一幅未来的理想社会图景, 这一理想社会的实现最重要的基础即是和谐共处、 尊重知识、法制有序、节制知足,这四者辩证统一,共同成为优素甫·哈斯·哈吉甫社会理想的思想支点, 这些伦理思想对于当下的社会和谐有积极的借鉴意义.首先,优素甫·哈斯·哈吉甫在《福乐智慧》中展现的和谐思想与构建和谐社会之间具有一种共同的价值取向, 即都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良性的协调关系,十分注重社会公正、法制公正.其次,《福乐智慧》是一本充满反思精神和批判精神的着作,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入世精神,同时作为维吾尔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更加符合维吾尔族群众的心理,更具有天然的亲和力.所以,对《福乐智慧》进行不断的深入研究, 对于社会和谐和民族关系和谐都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优 素 甫·哈 斯·哈吉甫着.郝 关 中 译.福乐智慧[M].民族出版社,2003
[2]黄 立峰.伊 斯 兰 仁爱 观探 析[J].西 北 民族研究,2003(4)
[3]闫韶华.简析维吾尔族传统伦理道德中的伊斯兰教伦理要素[D].新疆师范大学,2007
[4]佟 德 富.试 论 《福乐智慧 》的 价值[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5)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起,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出现了一个新的高峰,各类优秀作品不断涌现,标志着少数民族文学繁荣时代的到来。史传文学是这一时期少数民族文学中成果最着的一个题材领域,这方面的作品数量多,取得的成就也高,更是出现了像《尘埃落...
由于大多数人认为文学是个人行为,就将其发展状况习惯于跟作家连接起来予以说明,认为在文学发展中作家是启到决定性的因素。这种观点看起来无可厚非。但是,从文学的普遍和具体规律、上层建筑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社会发展的普遍和具体要求的角度上仔细观察,...
一、引言在全球化时代,技术进步给人们带来福祉的同时,也猛烈地冲击着传统农耕文明。在向自然疯狂索取和掠夺的过程中,不仅自然生态被破坏,人自身的存在也有一种被撕裂感。正如海德格尔所言:现代科技力量正在把人类从大地上连根拔起[1]。现代人就如漂...
意象作为文学表象和深层意蕴的美学复合体在东西方的文学理论中都有过详尽的探讨.在中国古代美学范畴内,意象的概念最早见于《易传系辞》,而在随后的论述中,则以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和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缜密》为代表.在古代文论的体系内,意象就是指诗人...
早在1967年3月14日,福柯先生便在一场演讲中宣称:我们处于这样一个时刻,在这个时刻,我相信,世界更多的是能感觉到自己像一个连接一些点和使它的线束交织在一起的网,而非像一个经过时间成长起来的伟大生命当前的时代是空间的时代我们生活在一个布...
迁徙史诗是以民族或支系在历史上的迁徙事件为内容,展示各民族或各支系在漫长而艰难的迁徙之路上的社会生活和族群分化,塑造迁徙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的民族英雄、部落首领等人物形象及以各民族的迁徙业绩为主的史诗。它不仅是南方少数民族文学的一个突出现象,也...
引言根据文化多样性观点,每种文化都有存在的意义和必要性,因此在文化传播过程中保持文化本身的面貌极为重要,特别是处于文化弱势中的少数民族文化,在其有限的跨语言传播和推广中更需要保持民族文化真实的模样,以此来使少数民族文化独特而珍贵的价值得以...
少数民族文学这一概念的正式提出是在1958年,80年代以后,少数民族文学特别是少数民族女性文学开始真正纳入研究视野。受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发展及其影响,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界运用西方女性文学批评理论,对少数民族文学进行具体的批评实践。当然这种批评实...
《布洛陀经诗》作为壮族的创世史诗与宗教文学,是一部传唱不衰的卷轶浩繁的巨着。虽然《布洛陀经诗》在发展中也逐渐以文字的形式以保存下来,但口头传唱仍然是经诗在民间得以存活与传承的主要方式。《布洛陀经诗》内容丰富、规模与篇幅都较大,为何却能够被...
拉西彭苏克是清代内蒙古昭乌达盟巴林右旗人,属答言汗第五子纳勒出孛罗(NalˇcuBolod)次子苏巴孩达尔罕(SubaqaiDarqan)的后裔.家中几代均有人或为清廷多次立功,或在巴林右旗担任要职.其四世祖萨布丹(Sabdan)曾参加追剿腾机思之战,败漠北土谢图汗(Tiyetq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