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内科论文 >

加用卡介苗素治疗老年肺结核患者52例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09-28 共1716字
论文摘要

  目前,针对结核病的治疗方案中,化学药物的使用是专家学者强调的重点,但是患者免疫功能的增强也不容忽视。临床中,免疫疗法长期以来未得到有效实施,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发展,人们对肺结核的发生机制与免疫机制逐渐了解,免疫疗法在结核病的治疗中发挥着一定作用。肺结核患者一般体质较差,机体免疫力减退,复合诸多脏器疾病,在治疗中症状改善不明显,疗程相对较长。基于此,我院对 2013 年 4 月~2014 年 2 月收治的 52 例老年肺结核患者在常规抗痨的基础上加用卡介苗素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 2013 年 4 月~2014 年 2 月收治的老年肺结核患者 52 例,分为两组。观察组 26 例,男性 13 例,平均年龄(68.42±3.71)岁,平均病程(7.14±2.56)个月;女性 13 例,平均年龄(69.28±3.04)岁,平均病程(6.49±2.77)个月;初治患者 19例,复治患者 7 例。对照组 26 例,男性 14 例,平均年龄(67.19±3.08)岁,平均病程(6.41 ±2.03)个月;女性 12 例,平均年龄(68.47±3.91)岁,平均病程(6.13±2.64)个月;初治患者 18 例,复治患者 8 例。两组患者病程、年龄等方面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两组均给予常规的化疗方案进行规律抗痨,针对初治患者给予 2S(Z)HRZ/4HR 治疗,针对复治患者结合药敏结果与既往药史选择药物,但是均含 DL473 或者 H、R,同类患者采用的药物及用量相同。观察组在接受规律抗痨的基础上加用(国药准字 S33020001,浙江万马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卡介苗素肌注治疗,3 次/周,0.5mg/次,1 个疗程为 3 个月。

  1.3 统计学方法: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 SPSS 1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 t 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 X2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经过治疗,两组患者病情均有所改善。观察组主要症状的平均好转时间(8.72±1.03)d,临床症状全部消失的平均时间(21.63±3.19)d,菌阳患者的平均痰菌转阴时间(46.23±3.61)d;对照组主要症状的平均好转时间(14.69±1.84)d,临床症状全部消失的平均时间(33.28±2.01)d,菌阳患者的平均痰菌转阴时间(72.17±3.28)d。治疗期间,观察组发生不良反应 2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7.69%;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 7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92%。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肺结核发生机制与机体免疫力与细菌致病性有关,临床中的早期抗痨方法为对症治疗、休息、日光与营养支持,少部分患者可以自愈。若患者患上肺结核,其家庭成员中有人被感染,而有的成员不被感染,这就说明免疫功能于肺结核的防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老年患者由于年迈体衰,症状严重,往往复合其他基础疾病,其抗痨治疗中采用合理的免疫增强剂尤为重要。

  本研究中采用的卡介苗素与常规药物相比主要有以下几点优势:疗效确切,缩短疗程。老年患者患病期间通常伴有胸闷、咯血、发热等症状,并且存在支扩、慢支等合并症。作为一种免疫调节剂,卡介苗素可以使巨噬细胞活性明显增强,增加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常用于感冒、哮喘、慢支等呼吸道疾病的防治中,同抗痨药物联用可发挥协同作用,标本兼治,尽快控制患者的主要症状。本研究中,观察组主要症状好转时间(8.72±1.03)d,相比对照组明显缩短,临床疗效提高。减少不良反应。老年患者由于体质差,经常复治,使用的抗痨药物剂量大,机体难以耐受,产生的不良反应多。卡介苗素在尽快控制主要症状的同时,可有效防治哮喘等症,减少了应用退热药物或者平喘药物,整体用药量大大减少,副作用随之减少。本研究中,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69%)相比对照组(26.92%)明显较低有力地说明这一点。经济安全,易于接受。卡介苗素效果明显,应用方便,而且无副作用,经济安全,患者易于接受。由此表明,卡介苗素应用于老年肺结核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有效,本研究结果与李丙喜等结论基本一致。因此,笔者建议,抗痨医生应重视这一点,于临床治疗中合理联用化疗药物与免疫药物,使老年肺结核得到更为有效的治疗。

  参考文献:
  [1]贾丽宏.卡介苗素防治反复呼吸道感染 40 例[J].医药论坛杂志,2010,24(4):56-57.
  [2]李丙喜.卡介苗素在老年肺结核治疗中应用[J].医药论坛杂志,2010,25(19):31-32.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内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