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治中医内科疾病患者100例, 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 观察组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结果:观察组经活血化瘀法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显着。
关键词:活血化瘀法; 中医内科; 临床应用;
Analysis on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he activat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removing stasis method in the intern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the method of activat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removing stasis in the internal medicin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ethods:100 patients with diseas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ere selected.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ith 50 cases in each.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routine methods, and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activating blood and removing stasis method.Results:After the treatment,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Activat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removing stasis methods has remarkable effect in the 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word:The method of activating blood and removing blood stasis; Intern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linical application;
血瘀是中医辨证中常见的一种证型, 是常见的病理产物[1], 分布于众多疾病中, 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 对患者的脏腑器官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中医学上常用的活血化瘀法, 能够根据患者的发病机制和特征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能有效地清除患者体内的瘀血, 促进血液流通[2], 缓解病症。目前大部分患者采用西医方法治疗, 往往不能完全治愈, 中医活血化瘀法具有独特的优势, 可以有效地缓解病情,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主要探讨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7年2-10月收治中医内科疾病患者100例, 经实验室检查和中医辨证均确认为血瘀证型, 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50例。对照组男26例, 女24例;年龄20.2~67.4岁, 平均 (43.57±1.34) 岁;体重44.6~83.2 kg, 平均 (64.5±1.78) kg;病程1个月~13年, 平均 (4.32±0.26) 年;疾病类型为偏头痛16例, 腹痛11例, 胸痹6例, 心悸9例, 妇科炎症8例。观察组男25例, 女25例;年龄19.5~70.4岁, 平均 (44.56±1.27) 岁;体重43.1~80.2 kg, 平均 (62.8±1.73) kg;病程3个月~14年, 平均 (4.43±0.24) 年;疾病类型为偏头痛13例, 腹痛9例, 胸痹8例, 心悸10例, 妇科炎症1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病程、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方法: (1)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方法治疗:偏头痛患者给予不同类型的止痛药治疗;腹痛患者给予腹可安等药物进行治疗;胸痹、心悸患者给予消心痛等药物治疗[3];妇科炎症患者给予阿奇霉素等光谱抗生素进行治疗。 (2) 观察组采用活血化瘀法进行治疗:偏头痛患者给予通窍活血汤治疗, 行气活血化瘀, 通窍止痛;腹痛患者采用少腹逐瘀汤治疗;胸痹患者采用血府逐瘀汤治疗, 严重者联合柴胡疏肝散共同治疗;心悸患者根据不同证型采用归脾汤、苓桂术甘汤、桃仁红花煎、黄连温胆汤等进行治疗;妇科炎症患者采用龙胆泻肝汤、温经汤、桂枝加芍药汤等治疗, 温经通络止痛。
观察指标:治疗结束后1个月评价治疗效果: (1) 治愈:治疗后患者疼痛症状完全消失, 无不适感, 短时间内疾病未复发; (2) 显效:治疗后患者疼痛大部分消失, 无不适感, 短时间疾病未复发; (3) 有效:治疗后患者疼痛症状出现改善, 但未完全消失, 短时间内出现复发情况; (4) 无效:治疗后患者疼痛症状没有减轻, 甚至还有加重现象。总有效为治愈、显效和有效之和。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反映情况。
统计学方法: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指标进行统计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治愈18例, 显效20例, 有效10例, 无效2例, 总有效48例, 总有效率96%;对照组治愈14例, 显效17例, 有效9例, 无效10例, 总有效40例, 总有效率80%.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观察组中出现恶心1例, 呕吐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4%;对照组出现恶心4例, 呕吐3例, 头晕2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18%.观察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讨论
活血化瘀法是中医学上治疗内科疾病的常用方法, 近年来, 已经被中医应用于临床治疗当中, 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地位也在逐渐提高。血瘀是中医辨证中常见的一种证型, 中医上认为形成瘀血的原因有以下3种:血液在脉道中运行速度慢、迟缓, 组织凝聚;离经之血积聚在体内[4].瘀血影响机体气、血、津液等的运行, 若长时间积聚在体内会对细胞、组织、脏腑器官的正常功能造成影响, 对患者的健康产生危害。瘀血及时治疗十分重要。中医上治疗活血化瘀主要是活血、通络、止痛和消肿,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辨证论治。瘀血的部位不同, 所采取的治疗方法也不同。用药灵活、多变。如偏头痛证, 所采用的通窍活血汤中的红花、当归和桃仁等, 能通络开窍、祛瘀止痛、通利气血运行的道路;妇科炎症, 如白带增多或夹有赤带等, 采用清热利湿解毒方龙胆泻肝汤;小腹胀痛, 坠痛不适或腰骶部疼痛, 采用温通血脉、活血理气的少腹逐瘀汤加味[5].在中医内科疾病的治疗过程中, 活血化瘀法有着较为普遍的应用, 对血瘀证患者的治疗效果良好, 所产生的不良反应较少。
本研究中, 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和活血化瘀法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 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总有效患者48例, 总有效率96%, 不良反应发生率4%;对照组患者经治疗后总有效40例, 总有效率80%, 不良反应发生率18%, 两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 活血化瘀法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常规治疗方法。虽然较常规西医方法起效时间长, 但用药安全性高。
综上所述, 活血化瘀法法可以明显改善中医内科疾病患者的相关症状, 可以治疗多个病种, 且不良反应少, 但也应注意以药物的灵活运用来达到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本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双娜, 袁小辉。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 2015, 11 (10) :92-93.
[2]武学臣。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7, 4 (22) :4211.
[3]周松。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 2016, 8 (21) :7-8.
[4]杨瑞云, 郝建。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中的临床运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 16 (88) :123.
[5]齐丽红, 王海霞。中医辨证治疗妇科炎症128例的体会[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3, 35 (4) :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