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农业经济学论文 >

浅析乡村振兴背景下西藏自治区精准扶贫对策

来源:现代农机 作者:孙海涛 李正松
发布于:2021-08-12 共3227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第五篇:浅析乡村振兴背景下西藏自治区精准扶贫对策

  摘要:西藏农村地区精准扶贫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经济落后,优秀人才稀缺、人口整体文化水平较低,偏远地区较多、政策无法渗透,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精准扶贫的对策。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西藏;精准扶贫;对策;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指出三农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必须将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三农问题作为党的工作重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1月2日,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乡村是自然、社会、经济的综合地域,具有生产、生活、生态及文化的功能,乡村和城市互相促进,共生共存,构成了人类活动最为主要的活动空间。乡村振兴对国家的兴旺发达和稳定繁荣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农村的繁荣与发展成为国家关注的重点,也是党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一种发展战略,已经在2018年5月31日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并下发全国,要求全国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实施和落实乡村振兴的规划[1]。

  1 西藏农村地区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1.1 基础设施不完善,经济落后

  西藏自治区的地理位置相对偏远,有着较为恶劣的自然条件。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对西藏自治区建设十分重视,2000年,国家民委提倡“兴边富民”,并正式实施,西藏边境县和乡镇以及广大农村的交通、水利及电力基础设施得到改善。虽然基础设施投入较高,但是由于存在自然环境等方面的限制,效益较低,因此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受阻,仍然是我国贫困的高发区,贫困的程度深,并且扶贫成本高。在628个边境村当中,有300多个贫困村,占到边境村的50%以上。西藏自治区城镇人口占比较少,大部分人口在农村,约占80%。而农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收入也不比城镇,并且西藏广大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仍然落后,公共服务水平不高。

  1.2 优秀人才稀缺,人口整体文化水平较低

  西藏自治区存在优秀人才稀缺和人口整体文化水平偏低的问题。西藏自治区由于地理环境恶劣,居住环境差,大部分人才都不愿意到西藏工作。随着国家提倡支援西藏自治区及相关政策的倾斜,近年来人才状况有所改善,但是,仍然无法满足当前西藏知识扶贫发展的需要,人才缺口较大,并且,人才流失非常严重。西藏自治区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及经济发展,需要大量优秀的专业人才,尤其是互联网科技人才和教育人才。西藏自治区由于长期以来以畜牧业为主,并且长期以来人们缺乏对知识重要性的认识,导致教育跟不上时代发展,人口整体文化水平偏低。

  1.3 偏远地区较多,政策实施难度大

  西藏全区与外国接壤地区有628个乡村,这些村和城市中心的距离较远,离县城所在地也大多有200km左右,距离地市的所在地有400 km左右,距离拉萨2 000 km左右。西藏自治区本身处于我国的边陲地区,许多县、乡镇、村处于边境线地区,还有一些处于边远地区的小村落,受到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十分严重[2],由于现代化发展不足、观念落后,经济发展严重滞后,现代化基础设施不足。而除了察隅县、米林县等一些县的村海拔相对较低之外,多数村的自然条件较差,海拔较高,处于高寒和缺氧的地区,自然灾害和地质灾害频发,牧业和农业生产水平很低,并且无法实施大型机械化生产。许多偏远地区,政府的政策无法深入实施,限制条件较多。

  1.4 西藏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

  西藏农村实施精准扶贫,还面临着西藏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一个地区如果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就很容易陷入发展的困境。生产能力和生产的消化能力是相对应的,并且一个地区的消费水平如果无法提高,其内生动力也相对不足,经济疲软,并且会发展迟滞,无法通过内生动力的利用获得迅速发展和长足发展,需要依靠外力推动内生动力发生根本的变化,通过外力的作用而影响内生动力。西藏农村地区自然环境较为封闭和落后,在闭塞的环境中,藏民多数以养殖业与游牧业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在这种规制之下,西藏边境的农村传统色彩浓厚,经济发展能力不足,并且缺乏第三产业,人民消费能力和水平不高,无法通过内生动力促进就业和消费的增长。

1.png

  2 乡村振兴背景下精准扶贫对策分析

  2.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基础稳定

  乡村振兴背景之下,西藏自治区实施精准扶贫,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基础稳固。根据西藏农村发展遇到的障碍和不足,应该大力发展基础设施,补足短板,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水平。实现乡镇和行政村公路畅通,加强电力改造,提升水、电和天然气等基础设施的基本功能,加快西藏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此外,要加快推动公共服务下乡,将公共资源更多地向西藏农村地区倾斜,优先发展农村的教育事业,加快推进乡村建设,逐步健全农村的社会保障系统,尤其是对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处在困境中的儿童加以关爱,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整体水平提高。

  2.2 积极实施人才引进,吸引优秀人才

  人才扶贫,是西藏自治区精准扶贫的重要路径和措施。首先,要注重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建立职业农民的培养制度,对中小农户进行培育,让他们成为懂技术、善于经营的职业农民,并给予现代农业人才财力补助,帮助他们更好地成为新型职业农民[3]。其次,要积极吸引人才,鼓励各类走出去的新型人才返乡创业,从政策、资金、技术等多方面对返乡创业的优秀人才给予支持,鼓励外出的本地人才返乡创业,吸引西藏自治区大城市的企业家积极返乡,政府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第三,要合理引导工商资本到乡村投资和城市各类人才积极到乡村创业,鼓励外部优秀人才为西藏农村地区带来新的创业理念,带来资金和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方法,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制定有效的管理办法和政策措施。

  2.3 准确到真正弱势群体,实施精准扶贫

  新时代的精准扶贫,贵在精准,西藏自治区精准扶贫要摸清农村的底细,了解真正的贫困户,并经过认定审议公示等程序,找准真正的贫困户加以帮扶,将政府的政策力量准确聚焦到真正的弱势群体,实施精准扶贫的相关政策。首先要了解弱势群体的致贫原因。如西藏自治区的贫困户一部分是因病致贫,因为患有长期慢性病,或者大病,治病的刚性支出较大,导致弱势群体整体纯收入较低,针对这些贫困户,可以提供大病救助,为其购买大病保险,增加二次报销,降低治病的硬性支出[4]。而有的贫困户是无就业渠道,无技术,但是有劳动力,针对这些贫困户,可以介绍就业,或者给予金融扶贫政策,帮助贫困户贷款创业。

  2.4 发展西藏特色农业,提升农村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背景之下,西藏自治区实施精准扶贫,需要发展西藏特色农业,提升农村的内生动力。西藏自治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具有区域特点的畜牧业、游牧业及农业结构类型,因此,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是提升起内生动力的重要举措。通过大力实施产业扶贫政策,以市场需求为引导,积极发展西藏的特色种植产业和养殖业,开发特色经济林和特色加工项目,促进类型多样化、竞争力强的特色农业的发展。通过“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政策倡导,建立专业村和专业乡镇[5]。培养和开发农牧专业合作的模式,倡导建立农村专业化合作社。拓展西藏农村发展的思路,加强思想教育和宣传,引进资金与技术,大力发展新型产业,依托西藏农村的经济特色和畜牧业特色,提升乡村内生动力,建立规模化和现代化的特色农业基地[6]。

  参考文献

  [1]吴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重要论述在西藏的成功实践[N]西藏日报(汉),2019-10-17(6).

  [2]房风文,杨广俊能伟西藏教育精准扶贫脱贫的经验与困难分析[J].开放导报,2019(4):52-58.

  [3]庞冰,李-弘西藏农牧业特色产业精准帮扶模式与经验分析[J]南方农业,2019,13(21):113-114.

  [4]尤彩丽.西藏金融精准扶贫及对策分析[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19(6):58-59.

  [5]薛倩.西藏自治区精准扶贫探究:基于各地区视角[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19(6):65-68.

  [6]刘天平,张蒙蒙杨建辉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研究文献的计量可视化分析[J]新西部,2019(17):10-12.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原文出处:孙海涛,李正松.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西藏自治区精准扶贫对策分析[J].现代农机,2021(04):33-34.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农业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