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农业经济学论文 >

关于农业产业化研究文献的综述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07-15 共4361字
论文摘要

  农业产业化在我国于 1992至 1993年间正式提出,1994年在山东潍坊实施。自提出起,由于其与时俱进的思路,一直受到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虽然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时间并不长,但作为一种基本的发展趋势,对于几千年来中国的小农经济是一种巨大的冲击。相关的学者紧跟这一趋势,拓展农业研究视角,结合国内外先进的理论和我国农业发展的状况,分析国内或本地区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一些解决对策,相关的文献著作也随之增多。因此通过分析农业产业化的相关文献可以看出目前农业产业化研究的现状,希望为农业产业化的研究有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查找及整理归纳

  利用 “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查找,在中国知网中,不限学科、时间区间和文献类型,运用高级检索限定篇名,输入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和 “对策”进行检索。将查找的文献进行初步的筛选,并对文献中出现的问题和对策的信息进行统计汇总。

  (二)文献内容分析

  依据问题和对策出现的类型,并参考相关的文献,将问题与对策分别归纳如下:A政策、法律和法规问题;B农业生产力水平问题;C农业结构、主导产业和产品问题;D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问题;E市场、产品流通问题;F社会服务体系问题。与问题一起出现的对策同时也可以归纳为 6个方面, (1)促进其发展的政策、法律和法规;(2)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3)调整农业结构、抓主导产业和产品;(4)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5)加强市场,产品流通; (6)健全社会服务体系。

  (三)农业生态区划分

  为了区别研究针对国内不同区域农业产业化相关文献的数量及研究方向,综合化相关文献数量及研究方向的区别,运用合理的指标体系,主要依据气候、土壤等条件的不同,将全国分成 6个大区①华北区;②东北区;③西北区;④华东区;⑤华南区;⑥西南区 (见表 1)。

 论文摘要

  二、结果与分析

  在中国知网共检索到 1173条结果,经过筛选,排除重复和信息不全的文献后,剩余 1061篇文献。通过整理分析,按论述对象将其分为整体论述和区域论述两大类,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一)总体趋势

  通过对文献内容的整合,得到每年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的文献统计结果(图 1)。从整体趋势来看,文献数成增长的趋势,1992—2013年平均每年发表的关于农业产业化问题与对策的文献数约为48篇,从1996年开始出现文献数量大幅增长,在 2004年后基本趋于平稳,据不完全统计得到 2013年关于农业产业化问题与对策的文献数也有 48篇。1998年的文献数量达到一个峰值,而在 1998~2002年一段时间内文献数量呈下降趋势,2002年后文献数量呈稳步增长的态势并逐渐趋于平稳。

论文摘要

  分别对文献中出现的问题 (表2)和对策 (表3)进行分类归纳和统计,并计算其在文献中出现的频率,计算公式为:出现频率 =出现次数/文献总数。由于对文献中所研究的问题与对策归纳总结了6个方面。依据归纳后问题类型出现的频率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D、C、A、B、F、E;对策出现的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3、2、4、6、1、5。问题和相应对策的出现频率并不能保持相对的一致性,对策出现总次数为3856,多于问题出现总次数3683,总体相差并不大,这些文献在写作的过程中,着重点不一样,对于同一个问题的观点有一定的差别,对于一些问题分类细化上的看法存在一定的差异,有些问题或对策会被拆分成 1~2个方面,在统计时,会把这些问题进行一定的归纳。

  论文摘要

  (二)对不同区域的统计结果

  在 1061篇文献中,涉及各地区的文献有 635篇 (图 2)。总体来说,农业产业化相关的研究在全国范围内都引起极大的关注,但不同的地区研究的热度及相关文献发表数量存在一定的差异。所有地区中,相关文献数量可以划分为 2个阶梯,第一阶为华北、华东和华南地区,华北地区所占的比例最大,为 21%,其次为华南和华东地区,均为 20%;第二阶是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分别占 15%、13%、11%。

 论文摘要

  在 6个农业生态区中,分别统计了 6类问题和相应对策出现次数 (见表 4,5)。每个地区农业产业化相关文献的研究都存在上述的 6类问题,且出现次数与总体趋势保持大致一致。其中问题D在每个地区的文献中出现的次数基本都为最高,问题 E和问题 F在每个地区文献中出现的次数偏少。研究文献最多的区域为华北、华南和华东,文章篇数分别为:132篇、127篇和 125篇;西北、西南和东北的篇数分别为:97篇、80篇和68篇。总计 629篇。区域内的问题类总计由高到低排序为:D、C、B、A、F、E;对策类由高到低排序为:4、1、3、6、5、2。

论文摘要

  三、讨论

  农业产业化在我国提出并实施历经近 20年的探索与发展,各方面专家与学者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积累了丰硕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然而,在对这些文献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的过程中,意识到对农业产业化的研究仍存在不少值得进一步深化与加强之处。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文献雷同,区域研究缺乏特色化

  通过对中国近 20年来关于农业产业化文献的整理,我们分别将文献中提到的问题与对策归纳为六类。同时按照农业的地域划分成 6个不同的区域,分别统计了六大区域中问题与对策,对比6个区域和全国文献统计的次数,依据归纳后问题类型出现的频率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D、C、A、B、F、E;对策出现的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3、2、4、6、1、5,区域内的问题类由高到低排序为:D、C、B、A、F、E;对策类由高到低排序为:4、1、3、6、5、2。问题类地域之间的差别不显著,研究文献趋于雷同,而对策类相较而言有一定的不同。对比问题的次数统计,研究趋势的重点大体相同,各个区域的研究文献缺乏特色,同时研究农业产业化产生的问题时,深入的剖析较少,仅仅停留在对于问题的阐述上,农业产业化问题中全国和区域出现频率最高的都是 “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但农业产业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阶段特征也都不尽相同,但据目前文献统计的结果来看,研究和关注的重点并没有因为地域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忽视区域差异的同一模式化会造成农业生产的低效率。

  同时区域研究文献数量可以分成两个梯度,造成分梯度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农业发展的历史基础和自然气候等因素导致的,第一梯度的农业开发历史普遍比较悠久,同时科技水平在全国也属于比较先进的地方,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也较为优越。尽管文献数量有一定的差距,但是研究文献中研究的内容存在雷同。

  (二)农业产业化研究文献的内容重点与不足

  根据全国文献的统计结果看,六类问题中提到最多的与最少的相差 2252%,研究的热度存在一定差距,对于农业产业化研究的内容重点不同,现阶段研究重点在 “龙头企业和农业品加工”的问题上,“市场”、“支持体系”等问题较少,这样就会造成研究的连贯性有一定的缺失。

  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第一,由于各地区自然及生产力水平条件的限制,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趋势、水平不一致,相关的专家学者对于本地区的研究更着重当下本地区农业发展的现状,关注的方向也就会存在一定的不同;第二,由于历史和现实等条件的制约,不同区域内农业研究的机构及高校的建设、教学及科研水平的差异,造成当地农业相关的学者对于问题的解析角度会有一定的不同;第三,由于学术中难免会存在观点的差异,不同学者支持的观点也不一致,在文献中所体现的就是研究的重点的不同。研究的内容重点不同会导致研究的不均衡发展等问题,有些问题会缺少关注,但也可能是阶段化的研究重点不同,农业产业化发展到不同的阶段,研究的倾向也就会随之改变,此外政策的诱导也是原因之一。

  (三)深入开展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的建议

  国外学者戴维斯和戈德堡认为 “农业产业化就是把农业生产中产前、产中和产后进行有效的结合,并相互融合的组织和部门”。而自 20世纪 5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农业产业化经历了 3个主要的阶段:初级阶段、发展阶段和高级阶段。具体来说,组织模式也是沿着宏观、中观和微观方向逐步发展和完善的。国内学者牛若峰认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应当结合完善的服务手段,并联合各个生产环节形成完整的系统。农业作为一个复杂的庞大系统,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错在一起的物质生产部门,受自然地域分异规律和社会劳动分工、资源组合结构的直接影响。在研究的过程中应把这些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既要看到农业的复杂性,又要看到农业自身的内在规律。

  对比国内外的研究 “国外侧重西方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原则,同时国家对于农业产业化存在极大的关注和支持”。在我国,产业化作为农业生产领域的一大发展趋势,并不单指生产工具的机械化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化,它意味着对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调整与变革。此外,对于我国传统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所带来的先天条件不足、后天发展失衡等问题,农业产业化不仅提供崭新的解决思路,也给予切实有效的解决方式,是对传统农业的巨大挑战和彻底颠覆。同时,我国农业耕地具有分布面积广、区域发展极不平衡等特点,这也要求必须将各区域不同的土壤、气候等生态条件因素纳入对农业生产中所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的研究和分析范畴。若依照生态条件对不同农业生态区做出的天然区分,对农业产业化的研究做出区域性、有重点、有针对性的调整,则更有利于了解国内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态势,分析不同区域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我国的专家学者对农业产业化的问题与对策从诸多的方面和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虽然经过若干年的发展,理论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但是相较于其他的方面还显薄弱,农业产业化的体系还稍显不够成熟,总结经验的文章较多。农业在当今的发展趋势下,已不单单是农业生产活动,更多的是与经济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紧密结合的,不仅对于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态、运行机制、竞争行为、市场绩效等方面需加深研究,而且需加强对农业的整体的把握,关注各环节之间关系,同时结合中国市场经济和农业政策的特殊性、地区差异性显著等特点,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对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影响,加强分析问题的深度,对国内外优秀的发展模式,充分分析其成功的原因,并看到存在的不足。立足于国内现有的研究成果,看到现有研究的现状,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拓宽研究的视野,为本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更好的理论支撑。农业产业化是伴随着工业化的步伐应运而生的。

  参考文献:
  [1]李荣,杨帆,崔勇,等.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模式[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31.
  [2]刘志丹.河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探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2.
  [3]邓培军.我国农业产业化研究综述 [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2):29-31.
  [4]王健,许娇.农业产业化经营问题的综述 [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3):11-13.
  [5]陈雪.广东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对策研究 [D].湛江:广东海洋大学,2012.
  [6]张静.山东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研究 [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9.
  [7]郭建宇.农业产业化研究的国际比较:一个文献综述 [J].生产力研究,2007(8):148-150.
  [8]赵德余,顾海英.从规范经验主义到制度主义———农业产业化研究的文献回顾及研究方法的评论 [J].学术月刊,2005(3):44-52.
  [9]扈立家,刘强.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综述 [J].党政干部学刊,2006(2):21-22.
  [10]张振东,葛玉梅.我国农业产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J].行政与法,2009(1):55-57.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农业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