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推广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农学论文 > 农业推广论文 >

百合标准制定的原则依据及其意义

来源:未知 作者:小韩
发布于:2014-09-13 共5717字
论文摘要

  前言

  马山县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紧紧围绕“两基两城一中心”的发展目标,按照“工业园区化、旅游产业化、农业特色化、城乡一体化”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好“三驾马车”的牵引、辐射、拉动作用,打好扶贫攻坚战,持续改善民生,奋力开创马山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为提升南宁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首位度作出贡献。

  主要以县城为核心,打造特色宜居山城,带动 11个乡镇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新型农村建设;以环弄拉生态旅游区为核心,抓好特色旅游和生态农业开发,打造特色生态农产品基地和文化旅游美食基地。2013 年,马山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 42.9 亿元,增长 7.5%;财政收入完成 3.26 亿元,增长 0.5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 16.9亿元,增长 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9841元,增长 12.42%;农民人均纯收入 5508 元,增长 13.2%。马山县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会鼓之乡”、“广西民族体育特色之乡”。

  1 标准化战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其前提是要大力加强现代农业、现代农村和新型农民的建设,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事业的继续推进,标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各个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出来。没有标准,就没有农村和农业的现代化,标准化作为组织现代农业种养、旅游发展、文化振兴的有效手段,为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现代农业生产质量和管理水平,建设生态乡村,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拉动经济增长,改善群众生活条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 实施标准化战略,新农村建设出成效

  2.1 打造旅游景色,激活生态经济区

  2013 年马山县首次提出构建环弄拉生态旅游区,以弄拉屯为中心,向四周延伸 20 公里以内,包含白山、古零、古寨、加方四个乡镇 38 个行政村,总面积 660 平方公里,将整合全县旅游资源,把生态旅游与农业有机结合,打造以高端度假型农业开发、农耕体验、休闲观光、运动养生、民族文化运动展示为主的旅游目的地,从而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已经确定的环弄拉生态旅游区项目共 68 个,总投资达 15.65 亿元,2014 年计划完成投资 2.44 亿元。2015 年,弄拉景区将全面对外开放,其中,古零镇将成为农耕体验、休闲风光摄影、运动养生的旅游目的地;白山镇定位为旅游、美食及商贸后勤服务基地;古寨瑶族乡主打民族特色旅游品牌。至 2020 年,具有马山资源优势的旅游产品逐步形成产业规模,环弄拉生态旅游区将成为北部湾经济区和南宁市环大明山旅游区的重要旅游目的地。

  2.2 推出特色美食,带动经济消费力

  广西南宁·马山文化旅游美食节一年一度在马山县召开,已连续举办了七届,每年推出“千只羊蹄、千米猪龙棒、千碗旱藕粉、千杯百香果汁”的“四个千”特色美食,活动现场数千名游客共品“千羊万鱼”鲜席宴,其中黑山羊因其肉质鲜美,温润滋补,且具有药用价值而闻名于世。

  食用黑山羊有个养生的吃法,就是“三道饮”贯穿其中,即喝百香果汁、饮黑山羊神酒、品金银花茶。饭前饮百香果汁可消除疲劳,有开胃的功效;饭间饮养黑山羊神酒助兴,有助于增进友谊,可延年益寿;饭后品金银花茶,有助于清热解毒、疏利咽喉和凉血止痢,助消化吸收。节日注重体现特色和创新,突出活动广场化、群众化、民俗化、休闲化、原生态的特点,弘扬特色饮食文化,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打造原生态民族文化品牌,拉动第三产业健康发展。

  2.3 建设示范村庄,提高居民幸福度

  马山县抓住机遇,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抓好示范村的规划设计,将小都白屯综合示范村纳入马山县环弄拉生态旅游区内,打造成乡村旅游景点,因地制宜建成集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业共同发展为一体的新型农村,2013 年 12 月 31 日,马山县古零镇乔老村小都白综合示范村开工建设,该示范村是南宁市第一批综合示范村建设村屯。

  项目总投资达 2400 多万元,项目规划总面积约561 亩,全屯 72 户 292 人。在旅游规划上,以“山水映农家,诗画小都白”为主题,以打造“水车之乡”为特色,结合环弄拉生态旅游区建设,坚持“社区即景区、乡村即旅游”的发展理念,打造“吃住行、游娱购”的一站式时尚生活基地重要节点。该屯已引进广西西能投资集团,在小都白上游投入 1 亿元规划建设 1000 亩绿色生态农业基地及会议、旅游、休闲度假山庄。2014 年底,马山县古零镇乔老村小都白将呈现江南水乡的风貌。未来的乔老村小都白综合示范村,不仅仅是“美丽乡村”的典范,也不止步于小规模的乡村旅游,而是更注重结合当地特色,做好生态农业和旅游发展相结合的文章,发展生态农业,带富一方百姓。

  2.4 弘扬文化艺术,绽放民族魅力花

  一是壮族会鼓走入宝岛台湾。2013 年 9 月,台湾高雄市大爱森林文化艺术团团长、布农族艺人邱师义观看马山壮族会鼓表演后,被其洪亮、浑圆、厚重的声音深深震撼,为将马山会鼓与台湾布农族著名的八部合音结合,特意定购 8 个壮族会鼓。马山壮族会鼓传承超 300 年,2008 年被列为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三声部民歌、扁担舞被誉为“马山三宝”,中国会鼓之乡的发源地位于白山镇大同村。
  
  二是千年“欢哈”传天籁。2014 年 4 月,一年一度的“欢哈节”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壮族三声部民歌发源地古零镇安善村唱响。上世纪 80 年代初,广西作曲家范西姆几经考察,确定马山县祖辈口口相传的“三顿欢”就是三声部民歌,为此撰写了论文将之推向世界,引起音乐界轰动,打破了西方学者关于东方少数民族没有多声部民歌的狭隘论调。

  三是广西民族医药协会和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2014 年 1 月 19 日在马山县永州镇举行骆越长寿之乡认定授牌仪式,这是广西第一个被认定为骆越长寿之乡的乡镇。至 2014 年 1 月 9 日,永州镇5.35万人,平均每十万人口有百岁以上老人24人,仍远高于联合国世界长寿之乡的标准。

  2.5 开展清洁乡村,美化基础生活圈
  
  开展“美丽马山·清洁乡村”以来,马山县投入 54669 万元财力和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展工作,探索出诸如“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农村生活垃圾的乔老模式和“屯主体—村管理—镇补助—县处理”林圩经验等,逐步推进形成清洁乡村工作的长效机制。5 年内将投入 20 亿元建特色宜居宜游山城,完善城乡各项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已选派 510 名区市县乡四级干部组成 151 个驻村工作组派驻各行政村,实现“村村都有工作组、村村都有保洁员”。至今,共举办清洁乡村各类培训班 2000 多期,培训人员达 8 万多人次,发放《倡议书》20 万多份,签订承诺书 15 万多份,发动群众参与清洁乡村活动达 60 多万人次。队员之间交叉联动,以 QQ 群、公共邮箱、座谈会等为载体搭建经验交流平台,鼓励驻村干部互访互享好经验、好做法。

  2.6 做细土地合并,打开农业新思路

  马山县是广西典型的大石山区,山多地少,农民的责任田块小埂多。实施土地流转,“小块并大块”后实施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生产,有效改善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激活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激发了农业发展的潜力,使农业获得规模效益,而且对构建和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机制有很好的促进作用。2014 年由乔利乡街三队成立的马山县盛世生态种植合作社连片租用土地共 1005 亩,实施共计 1737 块零散土地的综合整理工作,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的农村现代化新面貌,套种在火龙果基地的指天椒有 60 亩,仅指天椒收入不低于 80 万元,受益农户达 272 户。林圩镇黄番村巴界屯连片种植 700 多亩甘蔗等基地的建设。据统计,马山至今“并地”7.2 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22.5%,全年人均工薪收入至少增加 840 元。

  2.7 依靠当地资源,发展项目产业化

  一是马山县统战部、工商、质监、税务、司法、银行等部门交流沟通,积极探索建立符合马山县情的小微企业服务载体和机制,为小微企业提供政策、信息、法律、融资、技术、人才等方面服务,有效地促进小微企业创业、发展。二是广西马山县姑娘江农产品加工厂以“公司 + 农户+ 基地 + 工厂”的管理模式,集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研发为一体,开发花草茶种植基地 5000 亩,年产花草茶及茶叶 100 吨。清甘养生茶为 2014 年首届中国长寿之乡健康产品博览会指定专用产品。三是南宁马山·古寨瑶乡第二届金银花节在马山县古寨乡本立村古朗屯举行,古朗屯是瑶乡金银花公园腹地,有金银花苗圃 35 亩,可采摘金银花1500 多亩,植被覆盖率达 85%。四是马山县 2014年第一季度重大项目开竣工共有 30 个,项目涉及交通、教育、水利、能源、社会事业、公共服务等,总投资达 5.04 亿元。其中年产 5 万吨碳酸钙等开工项目 14 个,总投资 2.4 亿元;苏博工业园区 7号标准厂房等竣工项目16 个,总投资2.64 万元。

  对于进一步加快县城工业经济发展、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增强经济实力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2.8 依托专业合作,拓展致富好路子

  一是马山县古寨瑶族乡加显村 2014 年 4 月借助广西卫视讲解脱贫致富项目、寻求资助的公益平台《第一书记》,获得广西金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投资 100 万元用来建设广西马山瑶寨银花农民专业合作社,建好后可以解决加显村银花的烘干、加工和销售问题,让生花 3 元 / 斤,提高到干花 70 元 / 斤。二是马山县永州镇宁寿村壮族农民 2014 年 1 月合股创办宁寿骆越古道农民旅游合作社,成为广西第一个农民开办的骆越文化旅游合作社,主要依托定乐江旅游景区以特定旅游人群为服务对象。三是乔利街三队在马山县盛世生态种植合作社的带领下,在并成大块的土地上采取科学间种、分区种植葡萄、杨梅、柑橘、金银花等作物,计划建设一座万头养猪场,发展立体种养殖结合,并充分发挥公路沿线的地理优势打造成为集种植、养殖、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绿色生态农业产业化综合示范基地。四是弄拉屯挂牌成立了广西第一个“旅游专业合作社”,因地制宜,把这片土地进行改良,发展特色生态旅游,借力打造当地新经济发展方式。预计到 2015 年,年接待游客量将保持在 20 万人次以上,年营业收入也将达到 2000 万元以上。

  3 新农村建设的保障措施

  3.1 派驻指导队员,建设新型农村

  为树立典型,表彰先进,推动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深入开展,2014 年 5 月,马山县对全县“扎根基层 情系群众”10 位优秀驻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进行表彰。自 2012 年 3月以来,41 名机关干部分别进驻 39 个贫困村,成为首批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紧紧围绕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目标,深入基层,服务群众,走进村屯指导新农村建设,解决群众的困难和问题,促进了农村的和谐发展稳定。两年来,累计为群众办好事实事 868 件,培育特色优势产业 43个,引进项目 371 个,引进项目资金和帮扶资金12929 万元,修建饮水工程 262 处,解决群众饮水难 2.1 万人,帮助农民实现创业就业 2386 人,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368 起,慰问老党员和困难群众 1500 多户,联系资助款物 265.6 万元。

  3.2 建立规章制度,治理干部走读

  自南宁市治理县乡干部“走读”以来,马山县以实现乡镇干部零“走读”为目标,狠抓乡镇干部“走读”行为,让乡镇干部不再当“候鸟”,从而得到群众的“点赞”。一是建章立制,规定干部“不能走”。11 个乡镇重新调整《请销假制度》、《挂村工作制度》等制度,提出了班子轮值、双向签到等措施,工作日实行全员“住读”,周末和节假日实行“值带班住读”,与年度考核等次、评先评优挂钩,形成从制度上约束“走读”的长效机制。二是完善设施,让干部安心“住读”。

  各乡镇积极完善住宿、廉政食堂等设施建设,采取工作日晚上“一二三四”齐步走举措,广泛开展夜学、夜议、夜谈、夜访“四夜”活动,丰富干部职工的“住夜”生活,让乡镇干部职工“不愿走”。三是帮困解难,赢得群众“点赞”多。

  干部“住读”夜访,利用 “白加黑”、“5+2”的工作办法走村入户征求意见,使乡镇干部成了名副其实的“亲民官”“为民官”。活动以来,干部走访农户 1 万人次,为群众办实事 500 件,提供信息 1 万条。

  3.3 贯彻群众路线,建设精神文明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关系着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和群众切身利益。一是切实服务群众,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以评选“文明村镇”、“文明生态村”以及农村住宅建设管理及推荐户型奖励办法等为契机,加强农民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和塑造农村住宅建筑风貌。二是紧紧依靠群众,着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以“一块平整场地、一组亮化灯具、一套音响设备、一批时尚青年带动、一支村干部队伍服务”的“五个一”模式,大力打造村文化活动中心,使文化广场成为农民群众相互交往交流、学习方针政策、休闲锻炼和接受文化服务的重要平台。三是积极引领群众,着力推动乡风文明。开展“星级文明户”评比活动,重点抓好规范创评活动、突出道德内涵、发挥综合效应等方面深化活动内容,使讲文明、守诚信、快致富成为广大农民的追求,在农村形成尊敬、礼遇文明户的氛围。

  3.4 建设平安马山,提供安定保障

  多方联动,围绕全县平安建设开展工作,以“管理一站式、服务一家人、办事一条龙”的运作方式,推行“一村一警”警务工作模式,选派151 名民警进驻行政村。2013 年以来,驻村民警走访群众1150多户,开展法律政策宣传67场次,发放警民联系卡 1 万多张,为群众解决急难事 80多件,狠抓矛盾纠纷化解,按照“抓早、抓小、抓苗头”的原则,制定《重点矛盾纠纷和信访突出问题责任分工方案》,先后调处各类矛盾纠纷514 件,努力建立健全治安防控体系,全县技防覆盖率大幅度提升,视频监控系统 156 处,探头总数达 1752 个,并全部与 110 指挥中心联网,重点地区、重点部位、重点单位的监控覆盖率达100%。全县县、乡、村、屯 “四级”有综治维稳信息员 3426 人,为“平安马山”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和持久动力。马山县获得 2012 年度建设平安广西活动平安县、2011-2012 年度建设平安广西活动先进县、2010-2011 年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和平安建设活动优秀县。

  结语

  各级党员干部要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转变思想观念,创新机制办法,增强实干精神,树立为百姓办实事、干好事的意识,把心思用在发展生产、组织群众、提升服务上,要因地制宜选准优势龙头产业,突出特色发展,与村干部、经济能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等探讨经济作物精加工、促增收的办法,深入村屯、深入农户,通过家访、夜访多种形式了解群众所思、所盼,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要充分利用标准化战略,大力发展农产品种养规模化,深化产品加工销售,提升乡村文化旅游服务能力,扩展民族文化内涵,在“量、精、特、优”上下功夫,形成特色“组合拳”,促进生产发展、群众增收、乡风文明,提升新农村建设核心竞争力。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农业推广论文